新書推薦:

《
游戏的力量:游戏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
》
售價:NT$
352.0

《
新印象:Unity游戏开发实例教程
》
售價:NT$
607.0

《
俗世奇人 手绘珍藏本(新增)
》
售價:NT$
398.0
![世界巅峰的经济学教室:来自著名经济学家的12堂课 [日]广野彩子](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9/9787111762737.jpg)
《
世界巅峰的经济学教室:来自著名经济学家的12堂课 [日]广野彩子
》
售價:NT$
408.0

《
南京小传
》
售價:NT$
250.0

《
风雪唐古拉
》
售價:NT$
179.0

《
欧盟《人工智能法》研究——以立法过程为视角(“人工智能伦理、法律与治理”系列丛书)
》
售價:NT$
663.0

《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材:古文字源流讲疏 (上、下册)
》
售價:NT$
1163.0
|
內容簡介: |
“天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尤其是在儒学发展后的新儒学思想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宋明儒学中的天理,蕴含着一个深层次的秩序观,包含着生命伦常和社会生活日用之间奥秘。《儒家“天理”观念研究》梳理中国古代观念史中的“天理”观念,尤其注重宋儒天理观念的梳理与分析工作。对宋儒天理观念的集大成者朱熹采取重点刻画的方式,分析其理学思想中“以理制欲”的克己工夫、“由静而敬”的持敬工夫、“知行相须”的知行工夫。同时,对其他理学思想家进行分重点梳理与分析。
|
目錄:
|
《观念史研究丛书》序言
绪论
第一章 儒家天理观念的演变
第一节 “天理”思想探源
第二节 宋代儒家的天理观
第三节 明清儒家的天理观
第二章 以理制欲
——朱子之克己工夫
第一节 朱子理学视野下的人欲
第二节 以理节欲的“克己”工夫
第三节 谨人心之“几”的慎独工夫
第三章 由静而敬
——朱子之持敬工夫
第一节 主静与持敬
第二节 持敬工夫的要旨第三节 “养夜气”的持敬工夫
第四章 知行相须
——朱子之知行工夫
第一节 知的分类与朱子的知行关系
第二节 读书以求圣贤之心
第三节 朱子的格物致知工夫
第四节 对王阳明批评朱子格物致知工夫的反思
第五章 儒家天理观的现代价值
第一节 儒家的“以理制欲”是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儒家的“体认天理”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工夫
第三节 儒家的“天理自然”是道德修养的崇高境界
第四节 儒家的“物我同理”是天人关系的和谐之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观念不同于概念。概念注重从逻辑学角度进行语词分析,观念侧重从思想史视域考察每一个观念的生成与流变。概念如山,贵在稳定;观念如水,贵在变化。西方观念史学派昆廷尝言:观念具有“迁徙性”。证诸史实,其言不虚!以中国哲学史“仁”观念为例,“仁”在《论语》中出现一百多次,面对弟子门人多次“问仁”,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甚至面对同一位弟子多次“问仁”,孔子的回答竟然也不一致。其实在大多数语境中,孔子立足伦理学与工夫论层面讨论“为仁之方”,而非哲学形上学意义上的“仁是什么”。因为在孔子的思想架构中,“仁”是上位概念,在属种概念关系中,已经找不到位级更高的概念来对“仁”加以界说。一切描述性语言已不是“仁”本身,而是被语言遮蔽了的“仁”。在《大希庇亚篇》中,苏格拉底与希庇亚讨论“美是什么”。希庇亚罗列了美丽的陶壶、美丽的竖琴和美丽的少女。苏格拉底打断他的陈述,指出:“那么它们之所以美的原因在于有一种共同具有的基本性质。”当我们夸耀一位女孩美丽,“那么我们就要回答她为什么有权被称作美”,在美丽的陶壶、美丽的竖琴、美丽的少女等具体的美之上,“你必须告诉我美本身是什么”,因为正是“美本身”的存在,才可能将“美的性质赋予一切事物”。苏格拉底与希庇亚反复辩论与探究“美是什么”,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美的事物是难懂的”。朱光潜先生将此句译为“美是难的”。在这一场辩论中,虽然无法知道“美是什么”,但已从理性上明确知道“美不是什么”,思维的高度已有所提升。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一直在探寻“美是什么”,也出现了一些定义,但这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有最终普遍性答案的问题。相映成趣的是,“仁”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观念,是“多”中之“一”,我们姑且只能以“一”来界说,或者从工夫论层面来体悟,因为仁具有不可定义性。有人曾问程子:“何谓至善?”程子回答说:“理义精微,不可得而名言也,姑以至善目之,默识可也。”在人类用语言建构的意义世界中,“目之”与“默识”蕴含着直觉体悟和信仰的成分。知性认识无法达到对本体的观念性把握,直觉体悟和信仰或许是接近本体的有效路径。孔子之“仁”,在本体论上是一种可能的知识,而不是现实的知识。缘此,面对孔子之“仁”,“目之”与“默识”何尝不是接近的一种可能路径?但是,汉代董仲舒开始从宇宙论视域讨论“仁”存在的正当性,“阳气仁”,仁已经降格为伦理学层次的一个德目。朱熹哲学架构中的“第一概念”是天理,天理在人为仁,人通过“感应”,将外在客观性的天理内化为我心真实拥有。在朱熹的思想结构中,天理才是位格最高的本体概念。虽然朱熹指出“仁”可以统摄义礼智,但也必须在“性即理”的意义上才能厘清“仁”的哲学地位。近世西方哲学与文化传入中国之后,学界纷纷以儒家“仁爱”比附西方“博爱”观念,两个观念之间存在着历史与宗教的差异,儒家“仁爱”不存在宗教色彩。但是,两大观念之间又存在着价值观的趋同,都在表达对人的尊重与关爱。这种价值观的趋同性,恰恰又可以成为儒家“天下”社会理想可能实现的道德基础。
我们现在研究观念史,在更多的意义上是将观念史作为一种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梳理每一个观念如何生成与变化,如何影响每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制度建设和生活方式。这种对观念史或观念儒学的认识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上升到哲学形上学的高度进行分析与建构,有待于学人继续努力。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