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低空经济数字基础设施关键技术与规划方法
》
售價:NT$
509.0

《
声与色(未来哲学系列)
》
售價:NT$
204.0

《
深度说服力: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超级方法
》
售價:NT$
352.0

《
2025年 中国自助游地图 自驾游游遍中国 深度旅游规划指南 专业实用精彩 旅游攻略景点介绍线路规划
》
售價:NT$
449.0

《
教育的抉择
》
售價:NT$
254.0

《
DK灵动盎然的飞鸟
》
售價:NT$
806.0

《
AI原生应用开发:提示工程原理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孤独消费论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本书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梳理了十五个方面,既讲历史,又有故事;既讲成果,又说经验,史料丰富,通俗易读,有价值,值得广大中学生、大学生,以及文化爱好者一读。
|
內容簡介: |
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是全球史视野下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样本,也是人类文明交流与互鉴的一个宝贵经验。本书为“武斌文明史公开课”丛书中的一种,从十五个方面讲述了文明初期到近代,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脉络、主要成就等内容,既有宏观视角又有微观视角,既有历时角度又有共时角度,给读者带来了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
|
關於作者: |
武斌,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长青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特聘教授。曾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辽宁省文联副主席等。
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已出版著作数十种,近年出版的主要有:《沈阳故宫四百年——一部叙事体的文化史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史纲》《中华文明养成记》《丝绸之路文明史》《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价值》《新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望东方——从古希腊到 1800 年的西方中国报告》以及随笔集《从歌德的书房向外望去》《柏拉图的夜宴》等。
|
目錄:
|
第一讲 文明初期的中外交流
一、早期文明的相遇与对话 / 002
二、黄帝西巡与“彩陶之路” / 004
三、激动人心的物种大交换 / 006
四、青铜文化与东西交流 / 009
第二讲 西域、丝绸与丝绸之路
一、“西”与“东”:中华文化的外部世界 / 016
二、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 / 019
三、丝绸: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 022
四、“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 026
五、佛教东传与文化交流 / 029
第三讲 中华文明与古希腊罗马的交流
一、希腊:一个飘忽的魅影 / 036
二、希腊文化:经印度而中国 / 039
三、汉朝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守望 / 042
四、丝绸创造了罗马时尚 / 046
第四讲 中华文明与东亚文明开发
一、东亚史前文明的关联性 / 050
二、稻作文化与朝鲜、日本的文明开发 / 052
三、中华文化激发的弥生文化 / 053
四、走之朝鲜的箕子移民集团 / 056
五、徐福东渡日本的故事 / 060
六、汉字与儒学在朝鲜、日本的初传 / 064
第五讲 中华文明与东亚世界
一、天可汗与东亚文化秩序 / 070
二、中华文化圈及其文化亲属关系 / 072
三、君子之国,有类中华 / 076
四、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 081
五、岭南华风,形同内地 / 087
第六讲 胡人与胡风
一、商贾胡貊,天下四会 / 094
二、长安胡风盛极一时 / 097
三、胡锦与异域奇珍 / 101
四、商胡与香料贸易 / 104
五、流行唐朝的西域乐舞 / 107
第七讲 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贸易体系
一、海上丝绸之路 / 114
二、宋代的南海贸易体系 / 116
三、器物华丽,香艳宋朝 / 119
第四讲 中华文明与东亚文明开发
一、东亚史前文明的关联性 / 050
二、稻作文化与朝鲜、日本的文明开发 / 052
三、中华文化激发的弥生文化 / 053
四、走之朝鲜的箕子移民集团 / 056
五、徐福东渡日本的故事 / 060
六、汉字与儒学在朝鲜、日本的初传 / 064
第五讲 中华文明与东亚世界
一、天可汗与东亚文化秩序 / 070
二、中华文化圈及其文化亲属关系 / 072
三、君子之国,有类中华 / 076
四、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 081
五、岭南华风,形同内地 / 087
第六讲 胡人与胡风
一、商贾胡貊,天下四会 / 094
二、长安胡风盛极一时 / 097
三、胡锦与异域奇珍 / 101
四、商胡与香料贸易 / 104
五、流行唐朝的西域乐舞 / 107
第七讲 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贸易体系
一、海上丝绸之路 / 114
二、宋代的南海贸易体系 / 116
三、器物华丽,香艳宋朝 / 119
四、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 / 122
第八讲 蒙元时期的文化交流
一、成吉思汗大交换 / 128
二、四大发明的西向传播 / 132
三、中华文化对文艺复兴的激励 / 138
四、马可·波罗及其同时代人讲述的中国故事 / 140
第九讲 郑和下西洋与文化交流
一、海上丝路的文化盛事 / 150
二、赐冠服、颁正朔与文化交流 / 153
三、郑和下西洋与海外贸易 / 157
四、郑和下西洋与欧洲人大航海之比较 / 159
第十讲 商品与思想:欧洲的中国热
一、中国商品与全球贸易体系 / 164
二、中国商品带来的异域风情 / 169
三、中国趣味的艺术风格 / 173
四、传教士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和推介 / 177
第十一讲 东方与西方的相互发现
一、相遇与相识:东西方的相互启蒙 / 184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态势 / 185
三、西方对中国的发现与认识 / 190
四、中华文化与启蒙思想的形成 / 192
第十二讲 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
一、鸦片贸易与战争 / 198
二、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态势 / 201
三、明清之际与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比较 / 204
第十三讲 开眼看世界的人们
一、近代早期中国人的世界观 / 212
二、“出洋”与“开眼” / 216
三、求学海外的留学生 / 221
四、晚清的西书翻译活动 / 226
第十四讲 西风从东方吹来
一、日本近代化对中国的刺激与启发 / 232
二、日本教习对中国新式教育的参与 / 234
三、大规模的赴日留学运动 / 236
四、清人对日本的考察 / 238
五、日本书籍的翻译及其影响 / 241
第十五讲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思想
一、另筹新局,别开生面 / 246
二、中西文化观的论争 / 253
三、“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思想纲领 / 257
四、从“西学”到“新学” / 260
|
內容試閱:
|
中华文明是原生的文明体系,也是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中成长的文明体系。自从中华文明发轫以来,上下几千年,一直与域外其他民族保持着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交流。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
为各民族、各文化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提供了巨大的载体。中华文明具有全面开放的广阔胸襟和兼容世界文明的恢宏气度。通过丝绸之路,中华文明积极地、广阔地、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不断地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中华文明广泛地传播于世界各地,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华文明不仅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成为世界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世界文化大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中华文明,首先就是要把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历史时代的世界文化格局衔接起来,确定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中的位置。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格局中都占有显著位置,这当然首先在于中华文明内在的创造动力和丰富内涵,在于其所取得的遍布各个领域的辉煌成就。但是,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如果中华文明不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广泛的和持久的交流,如果不是自觉地走进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中,所谓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位置也就无从谈起。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来说,要持续地发展,持续地保持其生机勃勃的活力,必须拥有健全的开放机制,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吸收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来补充、丰富和发展自己。一种民族文化,无论它曾经多么丰富、多么先进、多么伟大、多么辉煌,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完全与外部世界相隔绝,完全不与其他民族文化相沟通、相交流,那么它不仅会使自己的发展失去源头活水和刺激动力,也很难保持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生命力,而且不可能获得世界性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繁荣发展而不中辍,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多方位的、持续不断的中外文化交流。域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地传入中国,被接纳和融合到中华文明中,激励、刺激、推动中华文明自身的更新、改造和完善,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内在的活力机制。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一方面,这不仅是指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都参与了世界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也不仅是指各民族文化包含着世界文化的普遍性内容,而且还有这样的意思,就是各民族文化中都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的、先进的成果,将外来文化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中,使之成为自己的文化。这一过程也就使得民族文化获得了世界文化的意义。在漫长的文化交流史上,自古至今,有多少外来的文化内容、形式或因素被接受和吸收到中华文明的体系之中,因而使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许多成果传播到海外,为其他民族所接受、所吸收,成为它们文化发展的补充部分或刺激因素,因此这些中华文化成果也就成了它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两个方面,都使得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全球性的、世界性的文化。
与域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首先是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我们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其“博大”和“精深”的来源之一,是在长期的对外交流中,从外“拿来”的。这些从外“拿来”的文化成果,既包括丰饶的物产,也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灿烂的艺术文化和学术思想。长期地对外交往,不断地以外来文化丰富和补充中华文化,使得中华文明不断得到补充、充实、丰富。这样,因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也就使得中华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世界文化的内容,具有了世界文化的意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规模地输入外国文化,兼容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文明生机勃勃、灿烂辉煌的条件之一。
与域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不断地开阔着中国人的世界眼光,不断增强着中国人的世界意识。中国人的世界眼光、中国人的世界观,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国人的世界眼光、世界观的扩大,与中国疆界的扩
大有关,与中国与海外交通的拓展和扩大有关,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关,更与中国人自己走向世界的步伐有关。中国人对于海外文化的认知、了解和接受,不断地丰富着和发展着中国的文化体系,同时也不断地开阔着自己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扩大着自己世界眼光和文化胸怀。汉代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潮,就是在这时,陆上、海上交通 技术的发展,一下子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拓展了中国人的“世界”,并真正地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有意义的影响。到了近代,中国人的“世界知识”,中国人所说的“世界”,就大体上是真正的世界了。
对外交往的扩大,对外部世界了解的增多,视野的扩大,对于人们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对于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也是极有意义的。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重大意义的变革,首先都是与外部世界的认知有关。
对外开放的扩大促进了自身内部的变革。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参照,对传统文化进行反省和批判,实现了走向现代化的变革。同样,欧洲也是以中国为参照,对传统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和反省,
激发了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
不断地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不断地扩大自己的世界眼光,使得中华文明具有了“与时俱进”的能力,始终与时代同行,保持自身文化的时代性与先进性。广阔的对外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发展
的强大动力。文化交流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就是文化之间的相遇与互动。各民族、各文明间的相遇、对话、交流、互动,是全球化体系得以形成的条件,也是这个全球化体系的基本内容。考察中文化交流史,就是在不同时代的“世界体系”“全球化体系”中,重新认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互动。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
慧、激发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更加积极主动地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沛养分,为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