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二月河文集:长篇历史小说典藏版(康熙+雍正+乾隆套装全十三册)
》
售價:NT$
3407.0

《
异彩辉煌:魏晋南北朝文学、绘画、书法关系研究(浙江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
》
售價:NT$
653.0

《
金石昆虫草木状:绝美中国博物手绘
》
售價:NT$
1520.0

《
6G智能超表面无线信道环境自适应构建技术
》
售價:NT$
388.0

《
民国词史考论
》
售價:NT$
959.0

《
不要再沉迷优化人生
》
售價:NT$
301.0

《
故宫书画集:精编版(刷边版)
》
售價:NT$
1520.0

《
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现代哲学与哲学史丛书)
》
售價:NT$
306.0
|
編輯推薦: |
深入剖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如何培养和选拔党政干部,以及智库在政治决策中的独特作用,为理解民国政治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刻见解。
|
內容簡介: |
北伐成功后,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国民政府经由中央党务学校及各种训练班培育及甄选党政干部,设立智库储备人才。然而,这些学者、专家在正式行政体系内的表现良莠不齐,智囊机构的这些经验难以在普通的行政体系中复制,同时由于派系掣肘等问题的影响,最终成效有限。
本书跳出传统研究模式,探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干部的培养、甄选以及对智库的运用,为民国政治史和学术文化史提供了另一种观察视角,为这一时期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补充和新的思考路径。
|
關於作者: |
张瑞德,退休研究人员。著有《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无声的要角:蒋介石的侍从室与战时中国》等。
冯启宏,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昆山科技大学旅游文化系教授兼民生应用学院院长。著有《政治大学历史丛书第一辑:法西斯主义与中国三〇年代政治》《战国策派之研究》《从讲习所到研究院:国民党的干部训练》等。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智囊团:蒋介石直接掌握的幕僚机构
第一节 国防设计委员会
第二节 南昌行营调查设计委员会
第三节 侍从室
第四节 参事室
第三章 养士:蒋介石对学人与刊物的赞助
第一节 萧一山:建构“民族革命史观”的国士
第二节 《汗血》:文化战场上的秘密武器
第四章 训练:战时国民政府的干部训练工作
第一节 国民政府干部训练的源起与发展
第二节 战时国民政府干部训练的开展
第三节 中央训练团与战时国民党的干部训练工作
第四节 战时干部训练工作的成就与检讨
第五章 建档:侍三处与国民政府的人才数据库的建立
第一节 陈果夫与侍三处的设置
第二节 侍三处的组织编制
第三节 侍三处人事档案的征集与管理
第四节 侍三处人才数据库的实际运用与影响
第六章 余论
征引书目
人名索引
后记
|
內容試閱:
|
……
只是综观近60年来中外学界对于此一课题的研究,可以发现1960—1970年的研究,背后的问题意识大致上均为“国民党何以失去大陆?”,因此学者研究的重点,均在探讨国民政府及蒋介石施政的缺点及其原因。1980—1990年的研究,背后的问题意识则转变为“战后台湾地区经济何以能够高度成长? 与1949年以前的国民政府和蒋介石有何关系?”,因此学者研究的重点,自然倾向于去寻找国民政府及蒋介石施政的优点及其原因。两派学者对国民政府及蒋介石的评价虽然截然不同,但是所采取的研究途径却完全相同———均为回溯性的研究途径(retro-spective approach),也均倾向于将国民政府与蒋个人视为一个整体,而忽略了其中的歧异性。事实上,军事教育出身的蒋介石虽具备了主动积极、反应果断、不妥协、不避责等成功军人的特质,但是有时蒋却表现得过于谨慎细微,“很容易沮丧气馁得不知道如何去采取一个适中的方向”,甚至“在军事行动中,他怯于做明确的决定”。 这种人格特质,加上蒋介石自幼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并未受过现代化正式的高等教育,更没有到西方国家留学的经历,使得蒋希望能寻得好的人才协助的心态更是明显。 我们甚至可以说蒋根本是个“人定胜天论”者,相信政治之成败,系于用人得法与否。故蒋一生中,对于“求才、储才、试才、用才”四者,甚为重视。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蒋自1927年1月开始,每日在日记中都会写上借以自我考课的“六语”,即有“求才任能”一项。 如此重视人的因素,相对地,蒋每次面临挫败而进行检讨时,也都先指向“人”的问题。例如1928年蒋第一次下野在溪口闭门过后,即指“组织不完, 系统不明,用人不慎,份子复杂”为“此次失败的第一原因”。 1931年12月蒋第二次下野,又把“不能用人,而无干部、无组织、无情报”视为自己此次所犯的两大过错之一,均是此背景下的产物。 因此,蒋在1932年历经第二次下野又再度重掌大权后,即亟思寻求好的干部人才来辅佐他以巩固政权。蒋的方向有二:
第一,向党外求才。特别是延揽学界的知识分子,成立个人的智库与幕僚团。在这方面包括1932年11月成立的国防设计委员会、1933年11月在南昌行营内设置的调查设计委员会、1935年有小型智囊团之称的侍从室第五组及1938年3月成立的参事室。这些智囊团或从事政策研究供蒋参考,或针对特定事件及人事安排提供因应对策与建议,或代蒋联系知识分子增进感情,或负责蒋交办的案件及人事进行审查与调查工作,对襄赞蒋的国家治理起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与此同时,蒋也出资赞助部分文胆作为个人喉舌,出版刊物争取更多人民支持。本书根据蒋“个人特别费”的档案资料,锁定研究清史的知名人物萧一山及刘百川创办的《汗血》杂志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蒋如何通过养士手法进行文化战争。
第二,从党内培训人才,特别是蒋在1938年被推选为国民党总裁后,更在训练干部的工作上加大力度,甚至建立起庞大的人事数据库。蒋在训练干部上颇有心得,黄埔训练的成功就是明证。但他直至1927年国民党实施“清党”后,才开始涉足党政干部的训练。当时蒋以广州时期的干部训练工作“不普遍、不统一、不正确”三大弊端为理由,变革了党内的干部训练体系与做法。其主轴有二:一是设置专责的干部训练机构“中央训练部”,以改善广州时期“各部有各部的干部训练”,互不统属的弊病;二是进行干部训练体系的重整,中执会下设立“中央党务学校”招收青年学生,从中央到地方则分设“中央高级党政训练所”“省党务训练所”“县(市)党务训练班”召训各级干部。这次整顿党内的干部组织是如此大张旗鼓,可惜最终宣告失败。不过与此同时,蒋介石为因应江西“剿共”在庐山成立的“军官训练团”,却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效。“剿共”结束后,蒋不仅进一步扩大办理庐山训练,甚至还尝试援引“军官训练团”模式到党政干部的训练上,此后大型的、集中的、短期性质的干部训练团,逐渐取代规模较小的“干部讲习所”,成为蒋训练干部的主要模式,抗战时期重庆复兴关开办的中央训练团正是其中代表,其中“党政干部训练班”更堪称是“蒋介石学校”。蒋一方面在中央训练团训练他的干部,另一方面也开始进行“储才”的工作,主要负责的部门是蒋介石的侍从室第三处。侍三处成立于1939年7月8日,由陈果夫担任主任一职,主任之下则有副主任2人。主任、副主任之下设有4个组,依照侍从室第一、二处之组序排列,分别为七、八、九、十组。其工作业务分别为:第七组主管人事“调查”,第八组“登记”,第九组“考核”,第十组“分配”。这4组之外,另设有一个专责与中训团毕业学员通讯的联络处。 此一通讯联络处在民国30年3月正式扩编成为一个组,名为第十组,原第十组则改为第十一组。每组各设组长、副组长,并配备职员20多人,其人员编制在侍从室3个处中堪称第一。事实上,侍三处的工作也最为繁琐,几乎把当时政府机构内的人事业务都包括了进来,主要原因是蒋同意在侍从室成立第三处,就是要侍三处“致力于建国人才之储备”。换句话说,侍三处并非单纯地只收集一些人事档案而已,它真正的目的是要帮“党国”建立一个完整的“人事数据库”。而侍三处自成立到奉令撤销的7年时间内,确实以非常积极的态度收集各个机关学校的人事数据,并用科学方法制成档案储存起来,建立了一个档案数量极为庞大的人才数据库。
蒋介石自1932年开始,即积极向外求才,延揽学界的知识分子加入他的智库,成为他的智囊团及喉舌。另一方面又大张旗鼓地在国民党内训练大量干部,并建立了庞大的人才数据库,加之“党政军最高权力均在他一手里”,可是他仍一再感叹“无干部”“无人才”可供他驱使。到底蒋的用人出了什么问题,军人治国是否有局限性,正是本书研究目的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