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NT$
505.0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NT$
510.0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NT$
1948.0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NT$
2540.0
編輯推薦:
明至民国时期宁夏唐徕渠对沿渠聚落格局的影响,编辑推荐:宁夏唐徕渠和沿渠聚落遗址分属不同部门,各单位对各保护对象采用“单一化”、“静态化”、“封存化”的文化遗产理念管理与保护。迄今为止,沿唐徕渠 21 座堡寨聚落遗址仅剩 3 座,唐徕渠系也已经历多次改动,“非整体观”的保护理念造成两者之间存有明显的保护和管理盲区。本书依照世界遗产的“文化景观”类遗产的“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有机互动演进发展”概念,以城乡规划设计学的宏观、中观、微观视角为研究切入点,基于文化景观类型分类方法与价值研究理论。本书根据文化景观理论厘清了明至民国时期唐徕渠对沿渠聚落格局变迁规律与特点,发现了格局背后的真实价值,体现了三段历史时期的格局影响。本书价值挖掘了唐徕渠系、沿渠聚落历史与文化价值,对现代唐灌区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和途径。
內容簡介:
本文依照世界遗产的“文化景观”类遗产的“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有机互动演进发展”概念,以城乡规划设计学的宏观、中观、微观视角为研究切入点,基于文化景观类型分类方法与价值研究理论。
關於作者:
王薇,1977年出生于宁夏银川,性别女,满族。本硕博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2006年至今于北方民族大学从事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工作17年,现任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任教师。完成国家级课题一项,省级课题两项,发表专业论文数篇,致力于宁夏地域景观设计与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宁夏传统建筑保护与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著有《云南剑川金华镇古民居研究》一书。
目錄 :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现实背景
1.1.2理论背景
1.1.3总体思路
1.2研究对象界定与概念解析
1.2.1唐徕渠
1.2.2堡寨聚落和城池聚落
1.2.3沿渠堡寨聚落和沿渠城池聚落
1.2.4宏观格局、中观格局和微观格局
1.2.5三大安全体系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国外聚落研究综述
1.3.2国内水系与城市、聚落的研究综述
1.3.3国内聚落的专门研究综述
1.3.4宁夏地区的研究综述
1.4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1.4.1研究意义
1.4.2研究目的
1.4.3研究内容
1.5研究章节、方法、重点、难点和技术路线
1.5.1研究章节
1.5.2研究方法
1.5.3研究重点和难点
1.5.4研究技术路线
2明代唐徕渠对沿渠聚落宏观和中观格局的影响
2.1明以前的唐徕渠与沿渠聚落概况
2.1.1明以前的唐徕渠历史概况
2.1.2明以前沿唐徕渠聚落概况
2.2明代唐徕渠与沿渠聚落概况
2.2.1明代唐徕渠历史概况
2.2.2明代沿渠聚落历史概况
2.3渠对沿渠聚落宏观格局的影响
2.3.1山水格局体系
2.3.2军事格局体系
2.3.3唐渠格局体系
2.3.4宏观格局特点
2.4渠对沿渠聚落中观格局的影响
2.4.1沿渠聚落分布
2.4.2中观格局类型
2.4.3中观格局特点
2.5本章小结
3清代唐徕渠对沿渠聚落宏观和中观格局的影响
3.1清代唐徕渠与沿渠聚落概况
3.1.1清代唐徕渠历史概况
3.1.2清代沿渠聚落历史概况
3.2渠对沿渠聚落宏观格局的影响
3.2.1山水格局体系
3.2.2军事格局体系
3.2.3唐渠格局体系
3.2.4宏观格局特点
3.3渠对沿渠聚落中观格局的影响
3.3.1沿渠聚落结构
3.3.2中观格局类型
3.3.3中观格局特点
3.4本章小结
4民国唐徕渠对沿渠聚落宏观和中观格局的影响
4.1民国唐徕渠与沿渠聚落概况
4.1.1民国唐徕渠历史概况
4.1.2民国沿渠聚落历史概况
4.2渠对沿渠聚落宏观格局的影响
4.2.1山水格局体系
4.2.2军事格局体系
4.2.3唐渠格局体系
4.3渠对沿渠聚落中观格局的影响
4.3.1沿渠聚落结构
4.3.2中观格局类型
4.3.3中观格局特点
4.4本章小结
5明至民国唐徕渠对沿渠聚落微观格局的影响:以银川为例
5.1明以前银川城格局
5.2明代唐徕渠对宁夏镇城格局的影响
5.2.1明代唐徕渠对城池格局的影响
5.2.2明代唐徕渠对园林格局的影响
5.3清代唐徕渠对宁夏府城格局的影响
5.3.1清代唐徕渠对城池格局的影响
5.3.2清代唐徕渠对园林格局的影响
5.4民国唐徕渠对宁夏省城格局的影响
5.4.1民国唐徕渠对城内格局的影响
5.4.2民国唐徕渠对城外格局的影响
5.5银川城与其他城池格局比较
5.5.1城池选址
5.5.2城池形制
5.5.3城池水系
5.5.4城池园林
5.6本章小结
6明至民国唐徕渠对沿渠聚落格局影响的类型、内涵及利用
6.1格局影响的类型及特点
6.1.1宏观格局类型及特点
6.1.2中观格局类型及特点
6.1.3微观格局类型及特点
6.2格局影响的价值及内涵
6.2.1传承利用的历史价值及内涵
6.2.2因势利导的科技价值及内涵
6.2.3人渠耦合的社会价值及内涵
6.3格局影响的保护与利用
6.3.1划定灌区保护规划范围
6.3.2继续挖掘整理遗产价值
6.3.3建设唐灌区文化公园
6.3.4理顺保护和管理机制
6.4本章小结
7结论
附录
附录1:宁夏唐徕渠系现状调研情况记录
附录2:当代沿渠聚落现状调研情况整理
附录3:当代沿唐徕渠堡寨遗址与中心村落现状调研情况记录
附录4:平罗古城的文化景观格局变迁
参考文献
致谢
136101618192223262728283436384545474748485061657476767882828789899599104105105115123124126128128135138138144146155156156159162164166167167169172172178180191191194198203205208212212218231231235243243250254255258261266269272272272276283307308310311313313317321327330332337337345351363370387
图目录
图目录
图1.1研究时段(时间维度)划分图18
图1.2宁夏唐徕渠结构示意图21
图1.3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对文化景观遗产的分类生成解析图54
图1.4宁夏引黄灌溉工程遗产现状图65
图1.5研究内容搭建过程图66
图1.6要素与格局的关系分析图67
图1.7论文研究技术路线搭建过程图72
图1.8论文框架图73
图2.1西夏时期宁夏沿渠聚落分布示意图81
图2.2(明)国朝混一宁夏境土之图94
图2.3宁夏惠农区红果子镇—王泉沟山险长城走向图99
图2.4明代国朝混一宁夏境土之图106
图2.5明代陕西四镇图说宁夏镇南路图原图和分析图108
图2.6河西总图原图和分析图109
图2.7北路图原图和分析图110
图2.8唐徕渠的鱼骨状干支渠与堡寨关系示意图111
图2.9明代大坝堡原图和格局类型分析图119
图2.10明代蒋鼎堡原图和格局类型分析图119
图2.11明代玉泉营堡原图、格局类型分析图、考古现状平面和立面图120
图2.12明代宁夏镇城原图和格局类型分析图121
图2.13明代桂文堡原图和格局类型分析图121
图2.14明代平虏城原图和格局类型分析图122
图2.15明代威镇堡原图和格局类型分析图122
图3.1清代乾隆内府舆图中宁夏部分(缩印版)142
图3.2清代唐汉各渠图151
图3.3清中期《宁夏河渠图》(最上端为唐徕渠)152
图3.4清中期《宁夏河渠图》首段原图(最上端为唐徕渠)153
图3.5清中期《宁夏河渠图》中段原图(最上端为唐徕渠)153
图3.6清大坝堡、蒋顶堡、瞿靖堡原图和格局类型分析图162
图3.7清曾刚堡、姚伏堡、周澄堡原图和格局类型分析图163
图4.1民国朔方道域总图(上半部)177
图4.2民国朔方道域总图(下半部)178
图4.3民国二十四年(1935)《宁夏全省渠流一览图》首段原图186
图4.4民国二十四年(1935)《宁夏全省渠流一览图》第二段原图
187
图4.5民国二十四年(1935)《宁夏全省渠流一览图》第三段原图
188
图4.6民国二十四年(1935)《宁夏全省渠流一览图》第四段原图
189
图5.1西夏兴庆府城池图210
图5.2西夏兴庆府人形城池概念分析图210
图5.3明初宁夏镇城格局分析示意图214
图5.4明代宁夏镇城图原图217
图5.5明宁夏镇城丽景园布局图(左图)220
图5.6明宁夏镇城金波湖布局图(右图)220
图5.7明宁夏镇城南塘布局图(左图)224
图5.8明宁夏镇城小春园布局图(右图)224
图5.9明代宁夏镇园林分布图230
图5.10清代宁夏府城图原图232
图5.11清代改定的“朔方八景”位置分布图242
图5.12民国朔方道郡城原图245
图5.13民国朔方道郡城格局图246
图5.14罗时宁先生设计的银川中山公园平面图248
图5.15银川中山公园现状平面图249
图5.16民国宁夏省城外部格局分析图254
图5.17西安城选址示意图(左)和广州府城选址图(右)258
图5.18明西安府图(上)和清初广州城郭图(下)261
图5.19明清时期西安城外渠水入城图(上)和广州城内的六脉渠图(下)265
图6.1明至民国渠对沿渠聚落宏观格局中的山水格局变迁分析图275
图6.2明至民国银川城变迁图291
图6.3大坝堡、玉泉营堡、周澄堡遗存现状照片294
图6.4“寓教于乐”主题设计构思过程分析图323
图6.5场地竖向设计图326
图6.6唐徕渠沿岸休闲区域和道路景观设计效果图327
图6.7唐灌区文化景观遗产专门保护机构关系图328
图7.1明至民国银川城格局演进过程分析图336
表目录
表目录
表1.1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之中国篇统计表4
表1.2中国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遗产现状统计表8
表1.3宁夏唐徕渠物质文化遗产——干支渠现状评估一览表12
表1.4宁夏唐徕渠物质文化遗产——附属建筑与碑刻遗产现状评估一览表13
表1.5沿宁夏唐徕渠堡寨现状评估表15
表1.6各文献中唐徕渠定义分析表19
表1.7当代宁夏唐徕渠水利遗产工程保护对象构成表22
表1.8沿渠堡寨聚落的古代与现代的地理位置统计表(除平胡堡之外)24
表1.9本书格局影响中的景观要素价值提炼研究范本示意表55
表1.10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实例研究与效果评价统计表58
表1.11当代沿渠堡寨的遗址现存状况统计表63
表2.1明代与唐徕渠相关的水利屯田事件统计与解析表83
表2.2明代沿唐徕渠堡寨始建时间统计表88
表2.3明代宁夏镇的山川湖渠位置与特征分析表91
表2.4明代地方志舆图中山、河的绘制分析表94
表2.5明代宁夏镇附近的关隘口统计表97
表2.6明代唐徕渠干渠体系构成统计表100
表2.7明代唐徕渠支渠体系构成统计表102
表2.8明代堡寨的地名和位置统计表111
表2.9明代沿唐徕渠堡寨统计表114
表2.10沿渠聚落与唐徕渠段关系类型分析表116
表2.11唐徕渠对沿渠聚落空间格局类型影响分析表117
表2.12明代渠与堡寨空间关系类型归纳表123
表3.1清代与唐徕渠相关的水利屯田事件统计与解析表128
表3.2清代沿渠堡寨统计表136
表3.3清代宁夏府的山川湖渠位置与特征分析表139
表3.4清乾隆内府舆图中宁夏部分(缩印版)中的山水要素绘制与分析表143
表3.5清代唐徕渠支渠统计表149
表3.6清代沿唐徕渠堡寨聚落位置统计表158
表3.7清代沿唐徕渠聚落类型与格局分析159
表4.1民国各堡寨变迁历史时间节点统计表170
表4.2民国宁夏郡的山川湖渠位置与特征分析表173
表4.3民国朔方道疆域总图中的山水要素绘制与分析表177
表4.4宁夏省水利专刊中的唐徕渠支渠数量统计表181
表4.5民国二十五年(1936)唐徕渠支渠统计表182
表4.6《民国朔方道志》中唐徕渠主要支渠统计表183
表4.7《宁夏省水利专刊》中唐徕渠主要支渠统计表184
表4.8民国各沿渠聚落位置统计表193
表4.9沿渠聚落中观格局类型分析表199
表4.10民国渠与堡寨空间关系类型归纳表201
表5.1明以前的银川城格局变迁表212
表5.2明宁夏镇城外水系与城池的关系分析表218
表5.3宁夏镇内园林类型与分析表224
表5.4明代宁夏镇城内的园林和建筑位置分布表226
表5.5宁夏镇内各园林位置与造景水源分析表229
表5.6清乾隆宁夏府志中的园林古迹统计表236
表5.7清代黄中丞宁夏八景一览表239
表5.8清代改定“朔方八景”一览表241
表5.9朔方道郡城的历史辖区变迁统计表244
表5.10民国朔方道志中的朔方道郡城城周边湖泊一览表251
表5.11民国二十四年(1935)宁夏灌区图中的宁夏省城周边湖渠一览表253
表5.12银川城与其他城池的选址比较分析统计表257
表5.13银川城与其他城池的形制比较统计表259
表5.14银川城与其他历史城池的水系格局比较分析统计表263
表5.15明清银川城与其他历史城池的园林比较分析统计表267
表6.1明至民国唐徕渠对沿渠聚落宏观格局的特点统计表274
表6.2明至民国唐徕渠对沿渠聚落中观格局的影响类型变迁表279
表6.3明至民国沿渠聚落信息统计表284
表6.4明至民国沿渠堡寨周边主要水系统计表287
表6.5现存沿唐徕渠堡寨状况一览表293
表6.6当代沿渠聚落的格局类型统计表295
表6.7以明至民国时期沿渠堡寨聚落为中心的当代聚落类型归纳表
305
表6.8当代唐徕渠与沿渠聚落格局的影响类型归纳表306
內容試閱 :
1
绪论
本章作为基础研究,主要从五方面展开论述:
1.本书的研究背景。“天下黄河富宁夏”[1],黄河是宁夏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引黄灌溉渠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在黄河水的不断滋润下,引黄灌溉渠系发育成长。引黄灌溉渠在宁夏平原延伸的过程中,因势利导,被黄河分为河东灌区和河西灌区。自古至今,宁夏唐徕渠为河西灌区中最长最古者。今天宁夏唐徕渠绵延至314.6公里,灌溉6个市县,120多万亩农田,补给沿渠多片湖泊,是宁夏平原上的生命脉络。
虽然宁夏唐徕渠开凿时间不详,但唐徕渠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曾有多位学者聚焦于宁夏唐徕渠的历史发展与变迁研究,却忽略了宁夏唐徕渠系对沿渠聚落抚育的过程研究,对两者之间的结构、形态、空间、格局内容缺乏深入研究,有待补充。明至民国时期是沿宁夏唐徕渠聚落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段,渠对聚落的影响至关重要,为当代沿渠聚落提供了历史依据和未来科学合理的布局方向。
2.研究对象界定与概念解析。主要对本书中的关键性词汇与研究对象的定义和范围展开全面阐释。本书中的宁夏唐徕渠定义、宁夏唐徕渠流经范围等概念,可勾画出唐徕渠系的空间范围,使其直观化和可视化。针对本书中的堡寨聚落和城池聚落等概念之间的相似与差异进行对比与分析,城池聚落实为堡寨聚落的升级版。本书具体所指的沿渠堡寨聚落和沿渠城池聚落,是沿唐徕渠左右两岸的堡寨聚落和城池聚落,它们之间产生的对应位置关系,聚落对象和范围的具体化,研究与分析问题的合理化。而研究视角则依据地理概念、城市规划概念中的空间尺度划分为三个层面:宏观、中观、微观,以三个视角分析唐徕渠系、渠系对沿渠聚落的布局结构、沿渠聚落位置和形态。
3.国内外研究综述。从国外各种聚落类型进行整理与梳理,了解和掌握国外聚落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动态,为本书提供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因国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多而繁杂,国内聚落的研究可从广域空间进行全面搜集与整理。纵观国内聚焦于水系、城市、聚落研究的突出团队共两个:最早者为华南理工大吴庆洲先生,以吴先生为代表形成了第一个研究梯队;近六年时间,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组建了第二研究梯队。另外,关于国内军事堡寨聚落的研究,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玉坤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为代表。但宁夏地区无论从聚落研究,还是水系聚落的研究相对落后。迄今,宁夏大学燕宁娜老师等少数专家学者出版的专著和论文,仅聚焦于宁夏缺水地区和沙漠化地区的聚落营建策略研究。
4.研究意义。明至民国时期宁夏唐徕渠对沿渠聚落格局的影响实际是对宁夏唐徕渠本体工程遗产体系,宁夏沿唐徕渠聚落与渠系之间的关联格局,即沿宁夏唐徕渠两岸聚落与渠系遗产的内在特点则与沿渠两岸的文化景观遗产所关注的尺度、位置、迁移、联系之间相契合,兼具物质与非物质、动态演变,这与文化景观中既涵盖自然又囊括文化的理论研究主旨相一致。文化景观在关注遗产的自然属性时,还兼顾关注遗产的文化属性,文化景观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新研究视角,它可为当代世界遗产保护提供新理论、新视角和新方法。
综上,以文化景观的视域对明至民国时期宁夏唐徕渠对沿渠聚落格局的影响展开研究,有助于深入、全面把握唐徕渠对沿渠聚落格局体系的形成与演变,阶段性特征,格局特点等,亦可为唐徕渠沿渠两岸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分类分层级分区域梳理格局类型,科学定位,精准保护。
5.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沿渠聚落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因建筑历史专业角度的阐述和研究需要借鉴多学科研究方法定能达到研究目标。本书运用文献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历史性城镇景观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进行论文论据的搜集与分析。文献调查法是历史研究的根本依据,基于前人的文字和舆图记录,作为后世的研究者,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厘清脉络,揭示主线,对研究对象展开剖析。田野调查法则是运用观察、考古、测绘手段,结合遗址现状,比对历史资料,直观的历史与现代互为应证方法,用以验证历史资料的正确性观点。历史城镇性景观法,即在以上两种方法基础上,通过图示解构表达方式呈现历史层积理论,使其可视化。个案研究法则针对典型化、范式化对象的剖析和揭示,以阐释中观概念的细节论据。比较法观察于整体文章研究的论证中,采用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时空比较、对象细节化比较,旨在揭示真相,发掘其规律和特点。
根据以上内容制定研究框架。这是本书核心概念与论证思考的起点和架构,图示方法展现逻辑推演过程和思考方式的直观内容,便于读者掌握本研究的目标、过程、结构、结论之间的论证思维、逻辑顺序、归纳分析。
1.1研究背景
纵观世界历史,农业是人类繁衍和发展的生存根本,而水利重器则为农业之命脉,世界灌溉工程的建设为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材料支撑。
1950年,国际灌排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简称为ICID)成立,该组织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挖掘、采集和收录传统灌溉工程的基本信息,由此出现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World Heritage Irrigation Structures,简称为WHIS)一词。2012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执行理事会上,由时任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高占义发起,经国际灌排委员会执行理事会批准并设立和启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相关工作。2014年,正式设立事业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以上关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评选与设立目录过程,意在梳理世界人类灌溉文明与灌溉技术的脉络,旨在保护、传承、利用与发扬。
截止2021年12月底,世界灌排会已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8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世界古代灌溉工程遗产分布于18个国家,共121处。实际[3]根据表1.1所示,至2022年底中国古代灌溉工程遗产达到30处。中国最古老的灌溉工程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400年之久;最年轻的四川乐山东风堰灌溉工程亦有670年历史。
因此,中国拥有灌溉工程遗产具有以下特点:工程类型最为丰富、工程分布最为广泛、工程灌溉效益最为突出。[4]中国灌溉工程遗产既古老又多样,它展示着中国古人在各种环境下为求生存,运用治水与用水的智慧,并将智慧经验延续、传承和发扬。
表1.1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之中国篇统计表
序号名称始建时间获批时间
1四川乐山东风堰清康熙元年(1662)
2浙江丽水通济堰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
3福建莆田木兰陂北宋治平元年(1064)
4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先秦时期2014
5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春秋战国时期
6安徽寿县芍陂春秋战国时期
7浙江宁波它山堰唐代大和七年(833)2015
续表
序号名称始建时间获批时间
8陕西泾阳郑国渠战国末年
9江西吉安槎滩陂南唐(937)
10浙江湖州溇港春秋战国时期2016
11宁夏引黄古灌区先秦时期
12陕西汉中三堰西汉初年(前202)
13福建黄鞠灌溉工程隋大业九年(613)
2017
14四川成都都江堰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
15广西兴安灵渠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16浙江衢州姜席堰元至顺年间(1330-1333)
17湖北襄阳长渠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9)2018
18内蒙古河套灌区战国时期
19江西抚州千金陂唐咸通九年(868)2019
20福建福清天宝陂唐天宝年间(742-756)
21陕西渭南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汉武帝时期(前156-前87)
22浙江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东汉时期
23广州佛山桑园围北宋建中靖国(1100)2020
24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唐元和六年(811)
25江西潦河灌区唐太和年间(827-835)
26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宋末元初(1126)2021
27四川省通济堰西汉景帝末年(前141)
28江苏省兴化垛田唐大历二年(767)
29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汉建元三年(前138)
30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先秦时期202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知网知识元词条和多篇相关文章作者整理绘制)
1.1.1现实背景
宁夏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在167.2毫米和618.3毫米之间,它处于中国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带之中。同时,宁夏中北部地区蒸发量较大,达到1600毫米左右。即使如此,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21年数据统计,年粮食总产量连续九年平均在370万吨以上,且中北部地区的粮食产量占总产量比为17.6%。
在如此极端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宁夏中北部地区仍能达到高产量的粮食丰收状态,这都与宁夏中北部引黄古灌区的建设密切相关。迄今为止,宁夏引黄古灌区是一套完整的在用水利工程遗产体系,奔流于宁夏中北部各城镇乡村土地之间,继续发挥着它的农田灌溉功能。
2017年10月10日,宁夏引黄古灌区跻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之中。宁夏唐徕渠是宁夏引黄古灌区中重要的一员,它是一座典型的在用古代灌溉工程遗产体系。同时,宁夏唐徕渠是宁夏引黄古灌区中历史最悠久、延续距离最长、灌溉流域面积最广的一条引黄古灌溉渠。
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严格按照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目标和任务,争取系统性地解决宁夏引黄古灌区灌溉工程遗产面临的保护、传承以及可持续利用等问题,从4个方面分阶段性地执行保护措施[5]:1.保护规划先行制定。2019年12月,《宁夏引黄灌溉工程遗产保护规划》经由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同意,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印发,向社会正式发布。保护时间划定为2018年至2035年。[6]2.保护条例通过与施行。按照《宁夏引黄灌溉工程遗产保护规划》有关要求,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负责起草《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 2020年7月28日通过,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7].3.编制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名录。首先,确定遗产保护名录收录对象;其次,确定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名录编制标准;最后,编制成《宁夏引黄古灌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名录》,并结合名录中重点灌溉工程遗产分布位置,按照普查中测得的经纬度绘制“宁夏引黄古灌区重点灌溉工程遗产点位分布图”。[8]4.遗产展示中心的建设与开馆。2019年4月开始,宁夏水利厅启动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以下简称“遗产展示中心”)建设项目,展示中心位置选定在宁夏唐徕渠侧和具有600年历史的满达桥节制闸旁。预计在2022年底具备开馆条件。[9]宁夏古引黄灌区的保护以规划先行,并相应地制定保护对象、保护目标、保护范围、保护时限等,再根据保护规划要求制定保护条例,从理论保护转化为实践保护,划重点保护重要灌溉工程,标识位置、绘制遗产点位分布图等,最后建设展示中心,向公众开放和宣传。其保护实践路线归纳为:保护规划方案创建——保护条例制定——保护名录编制——展示中心建设。
即使如此,相关单位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条例与路线,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中国的所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存在“重利用,轻保护”的问题。从今天的中国古代灌溉工程遗产功能和利用上可分4种现状:1.工程功能未变化,水利建筑结构与材料都发生了变化;2.工程遗产功能、材料、结构等都没有变化;3.工程遗产部分未变,但功能已改变;4.遗产全部毁损,原址重建(见表1.2)。
表1.2中国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遗产现状统计表
序号名称遗产
现状工程类型是否属于
世界文化遗产
1四川乐山东风堰1无坝引水工程否
2浙江丽水通济堰2有坝引水工程否
3福建莆田木兰陂2拒咸蓄淡灌溉 调节排洪工程否
4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2山泉溪流灌溉工程否
5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1古井蓄水灌溉工程否
6安徽寿县芍陂3蓄水工程否
7浙江宁波它山堰2拒咸蓄淡灌溉工程否
8陕西泾阳郑国渠4无坝引水工程否
9江西吉安槎滩陂2有坝引水工程否
10浙江湖州溇港3蓄水工程否
11宁夏引黄古灌区4无坝引水工程否
12陕西汉中三堰2有坝引水工程否
13福建黄鞠灌溉工程3无坝引水工程否
14四川成都都江堰2无坝引水工程 有坝引水工程是
15广西兴安灵渠1运河工程否
16浙江衢州姜席堰1有坝引水工程否
17湖北襄阳长渠1无坝引水工程否
18内蒙古河套灌区1无坝引水工程否
19江西抚州千金陂1蓄水工程否
20福建福清天宝陂2蓄水工程否
21陕西渭南龙首渠引洛古灌区1有坝引水工程否
22浙江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1有坝引水工程否
23广州佛山桑园围1蓄水灌溉工程否
24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1运河工程否
续表
序号名称遗产
现状工程类型是否属于
世界文化遗产
25江西潦河灌区1无坝引水工程否
26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3蓄水灌溉工程否
27四川省通济堰1有坝引水工程否
28江苏省兴化垛田2戽水灌溉工程否
29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1无坝引水工程否
30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1山泉溪流灌溉工程否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作者整理与绘制)
表1.2显示,30处评选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中国水利工程除郑国渠被破坏严重,且属于重建工程之外,其他水利工程至今都尚在利用。其中,9处水利工程保持原样,其功能、结构、材料等全部未曾更改,所占比例高达30%,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罕见。但是,古代水利工程遗产的在用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遗产需要延续在用,如何保持遗产完整和真实,遗产会不会面临在用过程中的二次破坏呢?然而,这个问题至今尚未解决。表1.2中有15处的灌溉工程遗产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古代水利工程结构、材质、材料、形制被更改的问题。以宁夏引黄古灌区中的唐徕渠为例,闸坝、闸口、渠道等都已经不是古代构件,而且其位置也发生了偏移,大部分的设施多数都是近现代重建与修复的。今天的唐徕渠一直用于农田灌溉,因此其功能上侧重于灌田、排水、输送,且其在历史时期上都有被裁剪和迁移的记录,继而带来工程遗址本体的破坏与更改,维持原貌原样的想法是较为不现实的。
另外,《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相比,虽然都属于世界级的遗产,都是人类历史与文明的象征和遗迹,但从评选委员会的知名度、评审知名度、评审要求等各方面相比,两者还存有差距,这也造成以上遗产的保护存在差异。显然,《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在各方面知名度都低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且不为人们广泛流传,不具备良好的宣传基础,更提及不上重视和保护。根据表1.2所示,在中国的30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仅四川都江堰于2000年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即使如此,四川都江堰是与青城山联动申遗,将灌溉工程遗产融入自然风景区,这样才能申遗成功,以此展示出更高的价值。
综上所述,如果想要从根本问题上保护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不仅需要发掘其遗址本体的多层级和多角度的价值,而且应该扩大其保护范围,在维持原有灌溉功能和现有景观廊道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的重要建设方针和政策,用文旅融合发展策略打通文化赋能的脉络。其目的在于:激活沿唐徕渠聚落的历史基因,转译古代链接密码,搭建现代沿唐徕渠村镇与古代沿渠聚落之间的关联桥梁,运用文化景观的广域视角与保护方法,将各时期宁夏唐徕渠对沿渠聚落的景观格局重现,最终以此为起点,将宁夏引黄古灌区的整体保护层级纳入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格局之中,实现由面——线——点的全方位保护,逐步深入渗透至中观化和微观化层面保护之中。
1.1.2理论背景
目前,宁夏唐徕渠的研究与保护已初见成果 ,不仅被列入了保护名录中,而且还制定了相应的保护规划、保护对象、保护条例,这些对宁夏唐徕渠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作为灌溉工程遗产的唐徕渠研究仍存多处不足:宁夏引黄古灌区涉及规划范围大,带来了保护和研究的深度困难。涵盖整个宁夏引黄灌区范围,即灌区分布于银川平原、卫宁平原、盐灵台地、宁中山间平原、清水河中下游、河谷川地;行政区划涉及中卫、固原、吴忠、银川、石嘴山等5个地级市的18个县级行政单位。[10]由此发现,宁夏引黄古灌区的研究范围涵盖整个宁夏北部地区和部分中南部地区。虽有重点和一般研究区划,分别为:1949年以前建设的引黄古渠道灌区范围和1949年以后新增的灌区范围。但明显体量巨大、面积涉及广泛,导致各条古渠系的研究不够细致化,仅有一个总体保护规划条例,至于沿渠两岸的聚落遗址研究却只字未提。
虽然是灌区的整体保护,但是灌区中各渠与沿线现状评估也没有相应的研究:渠道本体基础研究不够,一些关键问题尚未展开深入研究。七星渠、昊王渠、秦渠等重要古渠具体开凿年代,汉、唐、西夏、明、清等宁夏引黄灌溉发展的重要时期工程体系发展演变脉络,都需要尽快开展专题研究。[11]由此再次说明,宁夏引黄古灌区虽然从整体上进行了规划和保护,但对于个体的研究需更进一步深入,梳理各条古渠的发展脉络、判定其历史边界、构架其工程体系的演进,更利于遗产本体的保护、修复、利用与展示。根据表1.3和表1.4内容所示,作为重要的遗产研究对象,宁夏唐徕渠物质遗产包括干渠1条,支渠15条,沿渠附属遗址:龙王庙及其他庙宇4座,石碑1座。另外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利历史文献,它包括:清代张金城在《乾隆宁夏府志》中著述的《言渠务利弊书》等,文献多来源于明清宁夏地方志之中,或是民国时期的宁夏全省渠流概况,文字内容少,且涉及面广,没有针对宁夏唐徕渠的专题研究。再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在现存的唐徕渠遗产中,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址质量差,除干渠、支渠(大罗渠、良田渠等)外,多数遗址为后期重新修建,遗产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因此,宁夏唐徕渠对沿渠聚落的格局影响研究迫在眉睫,不仅需要从宁夏唐徕渠本体、沿渠聚落遗址进行研究,而且要从整体格局和两者之间的关联影响等方面架构进行研究。这需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根据现实背景进行推演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