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盛世滋生:清代皇权与地方治理
》
售價:NT$
755.0
《
循序渐进Node.js企业级开发实践
》
售價:NT$
454.0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
》
售價:NT$
709.0
《
诡计策划师 午夜文库
》
售價:NT$
250.0
《
管道的力量(畅销美国30年的财富经典,销量超100万册)
》
售價:NT$
254.0
《
长安曾有少年郎
》
售價:NT$
203.0
《
何以为园:中国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经济解释
》
售價:NT$
347.0
《
漫画图解博弈论:段位经商谋略之道 赢家是怎样炼成的
》
售價:NT$
203.0
|
編輯推薦: |
围绕“新闻宣传”这一核心概念,力求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标识性概念进行创新探索性学术实践;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论证深入,富有学理,反映出作者具有较好的新闻传播学知识和文史功底。
|
內容簡介: |
作为新闻与宣传的交叉概念,新闻宣传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无论在新闻观念史还是宣传观念史上都有重要意义。鉴于新闻宣传在中国特色新闻学概念体系、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本书稿把新闻宣传观念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了新闻观念观念的形成、发展、演变、创新议题。
|
關於作者: |
叶俊,博士,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青少年与互联网运用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央交办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工程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重大项目及部委委托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撰写决策咨询报告20余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拔尖人才,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
|
目錄:
|
自? 序? 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标识性概念的新闻宣传 / 001
绪? 论 / 017
一、新闻宣传的概念内涵 / 017
二、新闻宣传的主要内容 / 027
三、新闻宣传的实践原则 / 029
四、新闻宣传的方法与效果 / 033
五、新闻宣传的核心:准确把握新闻与政治的关系 / 040
溯源篇
第一章? 中国新闻观念的起源及其现代化路径 / 045
一、传统新闻的观念自觉 / 045
二、传教士来华的西式解读 / 047
三、西学东渐中的旧词新意 / 050
四、中日交流中的词汇回流 / 053 第二章? 宣传观念的思想溯源 / 057
一、宣传观念的思想来源 / 057
二、宣传观念的历史来源 / 068
三、宣传观念的实践来源 / 081
第三章? 新闻宣传的观念形成及其认知逻辑 / 093
一、新闻宣传的观念形成 / 093
二、新闻宣传的观念构成 / 099
三、新闻宣传的认知逻辑 / 104
历史篇
第四章? 新闻宣传观念的变迁轨迹 / 111
一、利用新闻做宣传:宣传主导下的新闻宣传观念 / 111
二、用事实说话:党报理论主导下的新闻宣传观念 / 119
三、遵循传播规律: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宣传观念 / 124
第五章? 新闻宣传的话语变迁与演变逻辑 / 129
一、新闻宣传的话语变迁 / 129
二、新闻宣传的观念演变 / 137
三、新闻宣传观念变迁逻辑 / 144第六章? 新闻宣传的组织观念变迁 / 153
一、早期宣传组织系统 / 153
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宣传组织网络 / 157
三、新时期新闻宣传的组织变革 / 161
路径篇
第七章? 新闻宣传的事实观念变迁 / 167
一、事实命题与价值命题:事实的观念层次 / 168
二、“请看事实”:新闻宣传中的事实观念 / 170
三、“用事实说话”:新闻宣传中的事实逻辑 / 175
四、事实如何说话:新闻宣传中的事实运用 / 181
第八章? 新闻宣传的生态变迁与观念转型 / 183
一、新闻宣传的生态变迁 / 183
二、新闻宣传的观念转型 / 186
三、新闻宣传观念的转型路径 / 189
创新篇
第九章?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新时代新闻宣传的话语创新 / 195
一、宣传与新闻:党性与人民性及规律性 / 195
二、宣传与舆论:导向、斗争与监督 / 198
三、宣传与传播:互动、传播与传播力 / 200
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新闻宣传的话语创新 / 201
第十章? 中国特色新闻学:新时代新闻宣传的理论发展 / 207
一、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创新与发展 / 207
二、新观念背景下新闻理论创新与发展 / 212
三、新技术背景下新闻理论创新与发展 / 216
四、新闻理论范式和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 219
五、新闻理论创新的动力、问题与方向 / 222
第十一章? 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新闻宣传的基层实践
创新 / 227
一、对话主义与新宣传 / 228
二、政党、国家意识与宣传下乡 / 230
三、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宣传下乡新范式 / 233
四、全媒体时代的宣传下乡与乡村动员新机制 / 236
结? 语? 从新闻宣传到新宣传——新闻宣传的观念走向 / 239
一、新宣传提出的背景及理论溯源 / 240
二、范式与理论:新宣传的可能及理论突围 / 244
三、权力与权利:新宣传的主体协商 / 249
参考文献 / 255
后 记 / 277
|
內容試閱:
|
自 序: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标识性概念的新闻宣传
在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性知识体系中,“新闻宣传”是一个具有标识性的概念,也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新闻观念。在学术界,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一度纠缠不清、争论不休,但如今基本明确新闻与宣传是两个概念,两者之间或许存在一定的交叉之处,但在理念和方法上是不同的两套体系。尽管如此,“新闻宣传”这个概念在中国新闻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新闻宣传的观念也深入很多新闻工作者的内心,新闻宣传的方法则以诸多方式嵌入新闻工作和新闻教育中。
作为一个具有特色的学术概念,学术界专门从学术、学理上论述“新闻宣传”概念的并不多。作为学术概念,“新闻宣传”与“新闻”、“宣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作为一种新闻观念,“新闻宣传”有何成长的文化土壤,又是如何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新闻、传播、宣传、舆论、信息等众多概念丛中,新闻宣传这个概念是短暂的历史现象,还是新闻实践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闻观念的发展,新闻宣传的学术价值是否能够延续?该何去何从?在探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时,回答这些问题很有必要。
新闻不是宣传,但新闻却是宣传的重要渠道,新闻宣传也因此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议题。毫无疑问,新闻宣传是一种重要的新闻现象和实践模式。如果把新闻宣传视为重要学术概念,它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出路在哪里?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把新闻宣传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进行系统研究。正是鉴于新闻宣传在中国特色新闻学概念体系、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笔者把新闻宣传观念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了新闻宣传观念的形成、发展、演变、创新等议题。
首先从概念史的方法入手,考察“新闻宣传”相关概念的变迁和演进;从厘清新闻、宣传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入手,辨析新闻与宣传的概念关系,分析其共性、区别,提出不同于新闻也不同于宣传的新闻宣传概念,并对新闻宣传的概念内涵、特点与功能、主要内容、实践原则(党性原则、基本方针)、方法与效果等做了学理分析。
溯源篇中,从中国新闻观念的起源入手,从利用新闻进行宣传,到“假大空”式的僵化,再到审视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对新闻宣传的观念形成和历程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别从中国新闻观念的起源及其现代化路径、宣传观念的来源、党的新闻宣传观念的形成与认知逻辑等方面逐步进行阐述,基本遵循从“新闻观念”到“宣传观念”再到“新闻宣传观念”的逻辑顺序逐层分析,层层推进。
历史篇中,对新闻宣传观念的变迁轨迹进行总体回顾和总结,剖析新闻宣传观念的逻辑,探讨新闻宣传观念的未来走向。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观念经历了一个由“革命武器观”到“宣传鼓动观”,再到“新闻的宣传导向观”,最后到“舆论引导观”的演变过程。研究涉及新闻宣传中事实观念的变迁、新闻宣传的组织观念变迁、新闻宣传观念转型的基本路径、新闻宣传观念的整体转型等重要问题。
路径篇中,从事实观念、媒介生态的角度,对新闻宣传的观念变迁进行了论述。从利用新闻做宣传到用事实说话,再到遵循传播规律,从新闻宣传的话语表征和演变中透视新闻宣传观念的演变,探讨观念演变的具体社会历史背景和基本逻辑。媒介生态的变化是新闻宣传观念变化的动因,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环境下,新闻宣传观念需要与时俱进,凸显舆论元素,重新审视传播主体间的关系。
创新篇中,探讨从新闻宣传到新闻舆论的话语转型,结合对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宣传与新闻(党性与人民性及规律性)、宣传与舆论(导向、斗争与监督)、宣传与传播(互动、传播与传播力)、新闻舆论(新闻宣传的话语创新)等重要问题。特别是提出在全媒体语境下,互动、沟通与对话意识日益强烈,如何突破新闻宣传观念的制约,实现新闻宣传观念的转型,是新闻宣传研究和实践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本书的研究尝试建构“新宣传”的观念,认为宣传主体之间的对话、沟通与协商是新闻宣传的生命力所在。试图把宣传纳入现代民主思想范畴,作为民主政治的内容之一,提出在新闻宣传话语转型的同时转变新闻宣传观念,从而实现新闻宣传彻底的现代化发展。a
当前,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三大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闻学界的重要使命,而自主性知识体系建构是其中的核心。作为一个本土成长的概念,新闻宣传内涵丰富,新闻宣传现象在世界各国具有普遍性,不可能因为主观性忽略而消失。对新闻宣传的观念史进行研究,无论是对新闻工作还是对宣传工作来说,都具有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笔者期待本书的讨论能够作为新闻宣传研究的一块“砖”,引出更多高质量的“玉”,助力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之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