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NT$
418.0
《
伏候圣裁:中国古代的君主与政治
》
售價:NT$
449.0
《
艺术图像学研究(第一辑)
》
售價:NT$
857.0
《
摆脱强迫的人生(修订版)
》
售價:NT$
403.0
《
知宋·宋代之司法
》
售價:NT$
454.0
《
空间与政治
》
售價:NT$
398.0
《
少年读三国(全套12册)
》
售價:NT$
2234.0
《
不完美之美:日本茶陶的审美变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作者何新先生,研究范围广泛,涉及经济、哲学、历史、考古、语言、神话等诸多领域,学贯中西。他的著作丰富,见解独到,受到读者喜爱。
★《中华文明的天机》通过缜密的文献考据和文字训诂,对中国的天文历法、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名章制度、语言器物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微观考查,旨在探寻这些承载中华文化基因的符号背后真实的历史演变。
★《中华文明的天机》揭示了上古先民的精神世界和文明密码,探寻了中华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符号表达,展示了中国古人的智慧,让读者对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传承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华文明的天机》的研究视野开阔,论述深入,破译了诸多千年以来困扰学者的未解之谜,使读者豁然解悟,也为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
內容簡介: |
何新先生国学研究集大成之作。作者凭借深厚的国学功底,对几千年以来中华历史文化中的许多未解之谜进行钩沉论证,得出创建性的科学新解。作者于古学之研究,视野宽阔远大,涉猎多种学科。所涉所考,皆钩沉稽隐、遍探故实,而征引宏博,议论发微,极为深入。其主要研究方法以训诂为主,包括文字、音韵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涉及甲骨文、金文、神话学、考古学、古天文学、古历法学、古典哲学、中国上古史等领域。
|
關於作者: |
何新,著名学者。历任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诸神的世界》《中国文明的密码》《何新世界史新论》《何新经济学讲义》等。研究范围宽广,极富创见,在思想界有很大影响力。
|
目錄:
|
上古神兽
龙
凤凰
狐狸
麒麟
烛龙
鲲鹏
人物考
黄帝
炎帝
女娲
伊尹考
钟馗考
邹衍
古天文历法
后羿射日与历法改革
上古五行十月历
端午节的由来
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
古案新解
“补天”神话与远古地质变迁考
古昆仑:天堂与地狱之山
长生殿与生殖神崇拜
“中国”之名考古
海昏侯墓出土屏风新释
马王堆帛画新释
王羲之《兰亭集序》写错字了吗
对“心”与“囟”字的千年误读
被庸医误解多年的“肾”和“补肾
古经新考
《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
论《尚书》
论《诗经》
《论语》及“四书”都非孔子所作
“中庸”新考
《九歌》新论
论经学乃传统文化之本
还原真实的孔子
你所不知道的青年孔子
“堕三都”与政治变革的失败
“天下归仁”:革命性的政治理想
诸子研究
老子哲学中的活东西与死东西
儒的由来与演变
“克己复礼”并非复古
子夏与“西河学派”
法家之学源出儒家
墨学源出孔门
释字诂义
释“仁”
说“士”
说“美”
释“乾坤”
释“后土”
释“丕显”
释“奸”
释“吉凶”
释“南”
释“神”
“五行三正”诂义
“道德”诂义
训诂与六书
何新著作年表
|
內容試閱:
|
龙
《诸神的起源》是一部探索之作。 其中一些新观点,自然未可作为定论。 但可喜的是,此书中有些看来颇为大胆的假说,后来竟得到更多材料的支持。
例如书中论古昆仑作为华夏族的祭天之山,初无定型, 所以东岳泰山在上古曾被看作中岳昆仑。 近细读《史记·封禅书》,发现如下一则重要记载:“泰山东北趾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敝……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 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 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 命曰昆仑。”
此则材料,证明了古泰山确有黄帝祭天明堂,而其殿则名叫“昆仑”,从而验证了泰山与古昆仑之关系。
又如关于羿射十日的故事,我在书中以为其真相可能与历法改革有关,并臆测十日故事似表明古代可能存在一种十月历法。 最近读到陈久金、卢史等著《彝族天文学史》书中说一年十个月,一月三十六日的历法,在彝族地区曾长期实行,并且亦认为夏代以前中国曾实行过十月制历法。 此与拙说正可互相印证。
但是在《诸神的起源》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做进一步的研讨。 例如关于龙的问题,我否定了它的生物性存在。 经过对古生物学、古气象学和甲骨、青铜纹饰以及古文献的进一步研究 , 现在看来,这一否定是不对的。“龙”,在中国上古曾是一种确为实有的动物,并且确曾作为与太阳 —凤鸟并列的一个强大部族的图腾。 本
文想提供一些新的材料和证据,修正拙著中的这一结论,使神龙真相这个千古之谜得到真正的揭破。
一
龙,是华夏民族自上古以来一直崇奉的一种神异动物。 龙是神灵和权威的象征, 是华夏先民的图腾。 但龙的真相,是中国文化史上遗留的最大疑谜之一。 我们知道,汉魏以后,关于龙的意象在传说中已越变越奇,以致被神化为一种形象极为奇特的怪物。
“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宋·罗愿《尔雅翼》卷二十八引王符说)
这样一种怪物,在自然界中当然从未有过,也绝不可能实有。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不注意到,在商周甲骨文中不仅有见龙、祭龙,甚至也有狩猎获龙的卜辞。 至于先秦文献中,更有不少关于见龙、养龙,以至屠龙和食龙的记载。
“见龙在田。”(《周易·乾卦》)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周易·坤卦》)
“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在《左传》中还记载有这样一件事。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 531)秋,龙出现在晋国都城近郊(今山西侯马),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有人想猎捕它,但又害怕它,于是去请教当时以博学多知见称的太史官蔡墨。 蔡墨说:“如果不能活捉龙,那只是由于现在人们的无能,而在古代,不但能活捉龙,甚至专有养龙官、杀龙官和驯龙官。 只是由于后来大地上的水泽少了,所以龙才成为稀奇之物。 但在《周易》中,保存着许多关于龙的占辞。‘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如果当时龙不是经常能碰见的动物,谁又能把它写照得那样细致)?”
这 段 记 载 是 极 可 注 意 的。 因 为在这里,史官蔡墨不仅明确地肯定了“龙”作为一种生物的实在性,而且表明,即使在春秋时代,北方某些地区还偶尔可以见到“龙”的踪迹。
二
那么“龙”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曾做过种种推测。 主要的说法不外如下几种:巨蛇、蟒,扬子鳄,猪或马。
这三种说法实际上都有问题。
神话中的龙有角,有足,有巨大的鳞片,而蛇类无(汉代以前的伏羲、女娲画像亦有手、有足、有尾,像爬虫而不像蛇)。
扬子鳄性温善,体形短小(普通为一至二米),不足以称神。 此外,扬子鳄无角,而传说中的龙头部有角状物,名叫“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段成式《酉阳杂俎》)。
至于猪或马则与神龙的传说形象相去更远。 更重要的是,龙是水中物,而猪、马则是陆地动物。 总之,这些旧说均不能成立。
在上述龙的生物性假说之外,还有关于龙是非生物的另一类假说。 例如闻一多等曾将《周易》中的龙解释为“龙星”。 我在《诸神的起源》中亦将龙推测为古人关于“云”的生命化意象,等等。 但这些说法,又显然难以解释甲骨文和典籍中那些猎龙、见龙的记载。
为了解开“龙”究竟是一种什么怪物这个千古之谜,我们首先可以观察分析一下古文字中关于“龙”的字形。
仔细观察这些“龙”图,可以发现其中有极可注意的三点:龙的头部饰有角状物,龙形体上有足,龙的背尾部有鬣。
这里还有极耐人寻味的一点,从“龙”字的头部写法看,“龙”应是一种巨口獠牙的猛兽。 因为在甲骨文中,凡是凶猛动物的头部,都具有与“龙”字头部相同的特征。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些标志猛兽的文字,都在头部着力刻画它们的巨口獠牙。 换句话说,像龙那样一种巨口獠牙的符号,似乎构成甲骨文和金文中一种特殊的头部标记,专用以表示猛兽(见图 4)。 其实这一头部标记就是今天的“虍”(此字应为虎字头, 即“虎” 去 掉 下 面 的“几” 字。因 系 古 字 故 以 虎 字 代 替)(读 hǔ) 字和“凶”(古 读 huāng) 字(见 图 5)。
“虎”“凶”在隶书中分化为两个不同的文字。 但就语源看,这两个字不仅古音近同、字形相似(均是猛兽利吻獠牙的刻画),而且字义也相关(“虎”,《说文》释作吼叫。“凶”则释作凶恶。都从猛兽张口利牙之形会意)。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再看看甲骨文中那些性情温驯的动物,其头部则多从于“目”或“首”字。(见图 6)
最 后, 我 们 还 可 以 注 意 到“龙”字头上还有一个记号。 这个记号在今天的汉字中写作“辛”。 其字形取象于 以 斧 劈 木。 作 为 名 词, 辛 字 孳 乳为“薪”。 作为动词,则孳乳为“辟”和“辠”(此字为古字,又“口”符代替)。 在 甲 骨 文 中, 这“辛” 字 似 乎又是一个用以标记杀伐、镇服的记号。 对龙、野猪、老虎都可以使用这个记号 (见图 7)。
综 合 以 上 的 讨 论, 我 们 可 以 从 “龙”字的符号结构中分析出以下要素:龙应是一种具有四足的爬行类动物;这种爬行类可能有角,有鳞片,颈部有长 鬣(像 野 猪), 有 长 尾; 真 实 的 龙可能是一种十分凶猛的巨型动物,有巨口獠牙;人们恐惧龙,因此在这个字的头上标记“辛”,表示对它的镇服。
极为有意义的是,在商周玉器图纹中,我发现了一只猛龙食人玉佩(见图 8)。 由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条巨龙正绞缠着一个挣扎中的人,以双足扼抱其肩腹,做奋力绞缠和吞食之状。 这块玉佩,恰可为我对于 “龙”字字形的上述分析,提供一个有力的实 物证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