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脆弱的家庭
》
售價:NT$
347.0

《
如何让自己快速变强90天行动计划
》
售價:NT$
301.0

《
穆旦传:新生的野力(穆旦权威传记兼诗歌评传 60幅珍贵历史图片)
》
售價:NT$
398.0

《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应用指南
》
售價:NT$
347.0

《
Elasticsearch实战(第2版)
》
售價:NT$
662.0

《
数字经济: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路径
》
售價:NT$
755.0

《
炉边夜话——深入浅出话AI
》
售價:NT$
347.0

《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
售價:NT$
510.0
|
編輯推薦: |
1. 公共部门处置网络舆情、党员干部提高媒介素养的科学指南。
2. 帮助政府部门正视网络舆情、掌握处置原则,并对国内近年来涌现的舆情典型案例进行解析,提示了一些实操技巧,助力相关党员干部强化互联网思维,客观理性解读民意,进而打通“两个舆论场”。
|
內容簡介: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迭代,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传播已嵌入政治、经济、社会运作的基本环节,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彼此塑造,使得互联网“最大变量”有了新的内涵和发展,网络舆情应对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将互联网“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是一个政治层面的战略问题,也是一个具体策略方法问题。本书将围绕网络舆情的处置和应对方法,探讨基本的理论问题,并通过2011年温州动车追尾事故、郭美美事件、日本福岛核泄漏引发国内抢盐风波等典型案例来具体分析实践应用问题。
|
關於作者: |
罗俊丽,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党的建设、政治传播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4项。在《光明日报》《道德与文明》《探索》《理论探索》等重要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转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二十大精神二十人讲”等全媒体党课讲师团讲师。多次荣获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年度教学优秀奖,2022年荣获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校院精品课奖。
|
目錄:
|
第一讲 正确认识网络舆情
一、什么是网络舆情
二、如何区分网络舆情、网络舆论和网络民意
三、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
第二讲 为什么要重视网络舆情
一、网络舆情如何形成及演变
二、网络舆情及舆论场
三、网络舆论影响公共决策
第三讲 引发网络舆情的主要因素
一、引发网络舆情的社会心理因素
二、引发网络舆情的社会矛盾因素
第四讲 各方力量推波助澜
一、谣言的类型
二、谣言传播的原因分析
三、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中的作用
四、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的运作
第五讲 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处置及其基本原则
一、网络舆情处置的基本内容
二、网络舆情处置的基本原则
第六讲 引导与治理:网络舆情要两手抓
一、网络舆论引导的理论借鉴
二、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方法
第七讲 化解网络舆情的五步工作法
一、充分把握时机、尺度和效果
二、及时做好民众的心理疏导
第八讲 政务新变:网络问政时代的到来
一、什么是网络社会
二、网络社会有哪些特征
第九讲 政府网络舆情工作的挑战与机遇
一、网络舆情处置现状与挑战
二、网络舆情蕴含的机遇
第十讲 政府信息公开和网络舆论引导
一、政府信息公开
二、政府舆论引导
第十一讲 突发事件的种类与特点
一、突发事件的种类
二、突发事件的特点
第十二讲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萌芽
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扩散
第十三讲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预案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危机管理和风险评估
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置预案
第十四讲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技巧
一、项目部署类事件网络舆情处理技巧
二、谣言类事件网络舆情处理技巧
|
內容試閱:
|
五、公共事件类网络舆情处理技巧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们会对社会产生重大损害。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公共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伴随着民众的公民意识与信息素质的提高,通过自媒体平台对事件中和事件之后所披露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询问,形成的网络舆论往往会影响到突发公共事件的演化过程。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甘肃校车追尾事故、上海地铁追尾事故、天津蓟县失火、北京特大暴雨、河南兰考孤儿收养所火灾……这些都在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一)舆情特点
1. 考验政府相关部门的执政能力
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具有很大的灾难性、破坏性,也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较快的传播速度,需要有关部门迅速做出反应。突发公共事件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严重的人身、财产安全损失,而且暴露出了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增加了公众舆论响应的困难与复杂程度,给政府治理提出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2. 产生次生舆情
中国40 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也不可避免地累积了各类矛盾。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方面都有良好转变,但是,腐败现象、贫富差距、安全等方面依然存在各种矛盾和问题。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社会治理的不足与缺陷,而网络恰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和平台。民众关注的不仅仅是单个的突发公共事件,更多的是其背后的官员腐败、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等问题,因此,突发公共事件常常伴随着次生舆情风险。
3. 增加舆情应对难度
近年来,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有关的谣言依然难以根治。特别是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传播途径变得更加复杂,传播模式也从单纯的口头传播向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转变。这就导致了与突发公共事件有关的谣言在传播中容易导致“群体极化”。不管是恶意攻击性谣言,还是以谣言倒逼真相,都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危害,给舆情处理带来较多的困难。
(二)应对技巧
1. 加强舆情处理
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一方面,要改变政府的观念,科学及时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要树立高度重视、实事求是、信息公开、科学应对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能力。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及时发布客观的、权威的舆情信息,加强对舆情处理。
2. 健全舆情监测、研判和预警机制
各级政府都要设立一个专业的舆论组织,建立协调联动的机制,指定专业人员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和预警,尽早发现苗头,尽可能把问题解决掉。这对争取时间主动处理舆情,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判断、预警的过程中,采用人工与电脑软件相结合的方法。我们要防止“技术决定论”导致形式主义,有效避免数字形式主义,把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制度建构上。
3. 引导民众参与舆论
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民众与舆论引导在网络舆情传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要根据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民意参与。要积极地与有观点的舆情领导者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对民众,应以正确的态度适时地展开沟通与对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