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編輯推薦: |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教科院等国内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多年精心研究成果,兼具科学性、实用性、指导性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由教育专家联合撰写的高考报告,已连续出版七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特点。《中国高考报告》编委会核心成员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本报告从 7 个部分(包括总报告和 6 大专题板块)分别讨论了 2024 年中国高考改革的政策背景、命题政策与特征、教学改革与评价、招录情况、社会影响和评价体系,系统讨论高考综合改革下的政策走向及应对策略,力图为教育工作者和一线师生提供一份专业、实用、有效的高考改革研究报告。
第一篇总报告为聚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引领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揭示以高考综合改革为核心的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对实施教育强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助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重大意义。
第二篇政策篇为高考政策与命题解读,系统阐述了 2024 年新高考内容改革的政策方向,剖析高考命题的基本特征、考查重点、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理念的五重转向。未来高考命题将继续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紧扣三条逻辑主线,坚持命题四项原则,重点考查五大关键能力,落实思维的可视化、过程化和规范化,强化问题意识,打破固化命题形式,加强跨学科考查,加大试题的区分效度,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第三篇高考实践篇,分学科深入探讨 2024 年高考试题中的“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鲜明特征,剖析“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的命题原则,综合阐释高考命题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势,深入探讨高考命题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第四篇教改篇为教学改革经验总结与剖析,聚焦一线教学课堂改革中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实践,包括基础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目标与途径、批判性思维课堂转化的问题与反思以及语文、数学、历史和生物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实践等。通过经验总结与介绍,深入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
第五篇升学篇,剖析 2024 年高考升学和招生的具体情况与趋势。
第六篇影响篇,通过规范的实证分析发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以高考为核心抓手的教育体系为我国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巨变的关键动力。本篇以扎实的数据分析为基础,探讨高考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特别考察教育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阶层流动、个人与家庭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七篇评价篇,系统解读高考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明确未来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着力点和考查要求。准确区分“知识、关键能力、核心价值、学科素养”的概念边界和逻辑关系是理解和实践高考评价体系的基础前提。全面把握高考评价体系的总体特征,深入理解高考的核心功能,准确认识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恰当使用和实践高考评价体系,实现高中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一线师生应对高考综合改革的方法路径。
|
關於作者: |
徐尚昆 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学者,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人民大学教学创新奖。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测量与评价、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 7 部。
杨汝岱 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雅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长,入选国家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长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教育与增长、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发展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文社科基金 10 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70 余篇。
郝保伟 博士,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获 2017 年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研究方向为教育改革与评价、教师发展、教育政策等。主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5 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北京市委托课题 6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出版个人专著 2 部,合著 2 部,参编 10 部。
|
目錄:
|
Ⅰ 总报告
聚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1
第一节? 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4
一、坚持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与情境载体串联线? ……… 5
二、服务高校人才选拔、引导高中教学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8
三、强化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培育? …………… 12
四、注重思维的可视化、过程化与规范化考查? …………………… 16
五、加强情境创设的开放性、探究性与创新性? …………………… 19
第二节?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引领高中育人方式变革………………………… 22
一、持续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 23
二、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 …………………………… 26
三、“双减”政策与良好教育生态构建? …………………………… 31
四、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34
第三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39
一、新质生产力发展依靠拔尖创新人才? …………………………… 39
二、“强基计划”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 40
三、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 …………………………… 45
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 48
Ⅱ 政策篇
2024 年高考政策解读与 2025 年展望 …………………………………55
第一节 2024 年高考政策解读 ………………………………………………… 58
一、依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命制试题? …………… 60
二、坚持立德树人,加强价值引领,强化高考育人功能? ………… 64
三、突出思维品质,考查关键能力,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 70
四、注重问题导向,优化情境设计,激发科学探究活力? ………… 87
五、深化考教衔接,落实课程标准,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 93
第二节 高考改革与教育理念的五重转向……………………………………… 96
一、从“知识就是力量”转向“思维就是力量”? ………………… 97
二、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 …………………………… 99
三、从“感性顿悟”转向“理性规范”? ………………………… 100
四、从“高分低能”转向“高分高能”? ………………………… 101
五、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 ………………………… 102
第三节 2025 年高考内容改革展望 ………………………………………… 103
一、坚持内容改革四项原则,强化考试育人功能? ……………… 104
二、聚焦五大关键能力,促进思维品质发展? …………………… 107
三、考查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探究活力? …………………… 114
四、打破固化试题形式,加大跨学科设题? ……………………… 116
五、提高试题区分效度,增强差异选拔功能? …………………… 119
第四节? 2020—2024 年高考改革重大政策解读 …………………………… 120
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 122
二、《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124
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 125
四、《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 127
五、《“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 ………… 128
六、《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
???担的意见》? …………………………………………………… 129
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
???工作的指导意见》? …………………………………………… 130
八、《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 132
九、《“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 134
十、《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 ……………………………… 135
十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136
十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 138
十三、《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 ……………… 140
十四、《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 … 141
十五、《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 142
十六、《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 … 142
十七、《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 … 143
十八、《直属师范大学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 145
十九、“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 146
Ⅲ 高考实践篇
第一节? 语文命题理论与实践………………………………………………… 148
一、基本情况概述? ………………………………………………… 149
二、金线:紧扣核心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150
三、银线: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凸显思维过程与思维品质? …… 153
四、串联线:创设多元情境,引导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 161
五、小结:新时代推动新高考,新高考助力新时代? …………… 165
第二节? 数学命题理论与实践………………………………………………… 167
一、基本情况概述? ………………………………………………… 167
二、金线:加强价值引领,发挥育人功能? ……………………… 169
三、银线:坚持学科素养导向,重点考查关键能力? …………… 170
四、串联线:创设真实情境,注重学用结合? …………………… 175
五、小结:立足课程标准,强化数学思维与关键能力培养? …… 176
第三节? 英语命题理论与实践………………………………………………… 180
一、基本情况概述? ………………………………………………… 180
二、金线:落实立德树人,加强价值引领? ……………………… 182
高考研究报告(2025)
三、银线:坚持素养导向,考查关键能力? ……………………… 185
四、串联线:优化情境设计,强化思维品质考查? ……………… 198
五、小结: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 200
第四节? 物理命题理论与实践………………………………………………… 203
一、基本情况概述? ………………………………………………… 203
二、金线:坚持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 ……………………… 206
三、银线:立足知识,考查关键能力? ……………………… 208
四、串联线:创设新颖情境,注重学以致用? …………………… 225
五、小结:加强考教衔接,考查关键能力,服务创新人才培养? … 227
第五节? 化学命题理论与实践………………………………………………… 229
一、基本情况概述? ………………………………………………… 229
二、金线:紧扣时代主题,弘扬核心价值? ……………………… 232
三、银线:注重学用结合,考查关键能力? ……………………… 233
四、串联线:优化情境设计,重视思维品质培养? ……………… 244
五、小结: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引导创新人才培养? …………… 246
第六节? 生物命题理论与实践………………………………………………… 248
一、基本情况概述? ………………………………………………… 248
二、金线:坚持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 ……………………… 249
三、银线:立足知识,考查关键能力? ……………………… 254
四、串联线:精心创设情境,实现考查目的? …………………… 264
五、小结:坚持守正出新,迎接新高考改革? …………………… 267
第七节? 思想政治命题理论与实践…………………………………………… 269
一、基本情况概述? ………………………………………………… 269
二、金线:坚持立德树人,强调核心价值引领作用? …………… 270
三、银线:强化学科素养培育,聚焦关键能力考查? …………… 273
四、串联线:紧扣重大时代主题,凸显鲜活的实践情境? ……… 283
五、小结: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注重学科思维品质培养? ……… 286
第八节? 历史命题理论与实践………………………………………………… 289
一、基本情况概述? ………………………………………………… 289
二、金线:加强价值引领,聚焦铸魂育人? ……………………… 292
三、银线:坚持学科素养导向,重点考查关键能力? …………… 295
四、串联线:优化情境创设,凸显学以致用? …………………… 304
五、小结:聚焦育人功能,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306
第九节? 地理命题理论与实践………………………………………………… 308
一、基本情况概述? ………………………………………………… 308
二、金线: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 310
三、银线:坚持学科素养导向,强化关键能力考查? …………… 314
四、串联线:优化情境创设,注重学用结合? …………………… 331
五、小结:强化关键能力考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 333
Ⅳ 教改篇
深入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 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335
第一节? 基础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目标和途径…………………………… 337
一、批判性思维:习性与技能的统一? …………………………… 338
二、批判性思维素质培养目标:技能的四大运用? ……………… 340
三、批判性思维教育途径:教学法与教师培养? ………………… 341
第二节? 我国批判性思维课堂转化的问题与反思…………………………… 344
一、批判性思维教学中的误区? …………………………………… 344
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缺口? ……………………………………… 348
三、?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边界? ……………………………………… 352
四、?批判性思维的课堂转化是“慢”的艺术? …………………… 353
第三节? 批判性思维与语文教学……………………………………………… 356
一、求简易,聚焦批判性思维培养要点? ………………………… 357
二、抓精粹,寻找批判性思维最佳工具? ………………………… 358
三、找结合,批判性思维在课堂自然渗透? ……………………… 361
四、探教法,批判性思维与语文深度融合? ……………………… 363
第四节? 批判性思维与数学概念学习………………………………………… 366
一、基于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的高中数学深度学习原理? ………… 366
二、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的应用? …………………………………… 367
三、对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的实践反思? …………………………… 373
第五节? 批判性思维与历史研究性学习……………………………………… 374
一、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批判性思维“五步法”? ………………… 374
二、历史“五步法”教学实践案例? ……………………………… 375
第六节? 批判性思维与生物教学……………………………………………… 383
一、用开放式论题发展批判性思维? ……………………………… 384
二、利用科学史教学发展批判性思维? …………………………… 385
三、通过“自我评价”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388
Ⅴ 升学篇
2024 年招生考试与录取政策 ………………………………………… 391
第一节? 高考报考人数、录取规模及其趋势………………………………… 394
一、2024 年高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 ……………………………… 394
二、高考报名人数未来趋势? ……………………………………… 395
三、高考录取率持续上升? ………………………………………… 397
四、职业高考与高考报名人数增长? ……………………………… 397
第二节? 2024 年高考招生政策稳中有变 …………………………………… 399
一、阳光招生进一步落地? ………………………………………… 400
二、新高考改革全面实施? ………………………………………… 404
三、严格规范特殊类型招生? ……………………………………… 406
第三节 “新高考”招生录取模式与志愿填报 ……………………………… 408
一、掌握新老高考招录模式的差别? ……………………………… 409
二、合理制定学业生涯规划? ……………………………………… 410
三、掌握志愿填报流程与方法? …………………………………… 411
Ⅵ 影响篇
高考改革、创新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 418
第一节? 高考、教育与人才选拔……………………………………………… 420
一、新中国成立后人才培养规模扩大 ……………………………421
二、高等教育制度不断完善………………………………………424
三、高考呈现蓬勃发展态势………………………………………426
第二节? 高考、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 434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 ………………………………………………434
二、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450
三、教育与产业升级………………………………………………459
四、教育与科技创新………………………………………………466
五、教育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展望………………………………469
第三节? 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公平与人力资本…………………………… 471
一、引言 ……………………………………………………………472
二、文献述评和逻辑框架…………………………………………475
三、基本结果和稳健性检验 ……………………………………… 482
四、机制分析 ……………………………………………………… 490
五、进一步分析: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长期影响 ………………… 497
六、结语与政策建议 ……………………………………………… 501
第四节? 高校招生均等化政策改革与生源质量提升………………………… 502
一、数据、变量与识别策略? ……………………………………… 506
二、计量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 510
三、机制检验与发现? ……………………………………………… 517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 524
第五节? 高考与家庭、个人发展……………………………………………… 526
一、高考政策调整的关键举措? …………………………………… 526
二、教育与家庭决策、人的成长? ………………………………… 529
Ⅶ 评价篇
高考评价体系理论与实践……………………………………………… 533
第一节 “知识、能力、价值、素养”概念界定 …………………………… 538
第二节 “核心价值金线”贯穿命题始终 …………………………………… 542
一、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546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 …… 547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549
四、坚持五育并举,引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552
五、坚持科学与理性,激发勇于探索与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 554
第三节 “能力素养银线”成为考查重点 …………………………………… 558
一、信息获取与加工? ……………………………………………… 561
二、逻辑推理与论证? ……………………………………………… 565
三、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 ………………………………………… 571
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 576
五、语言组织与表达? ……………………………………………… 582
六、思维品质:可视化、过程化与规范化? ……………………… 585
第四节 “情境载体串联线”常考常新 ……………………………………… 589
一、重大现实问题与关键历史事件情境? ………………………… 591
二、生产实践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境? ……………………………… 593
三、科学探究、实验探索与科技前沿情境? ……………………… 595
四、日常生活与体美劳情境? ……………………………………… 597
五、文化传统与学科史料情境? …………………………………… 599
第五节 高考改革与教育观念转换…………………………………………… 601
一、思维就是力量? ………………………………………………… 601
二、学生主体角色确立与知识建构? ……………………………… 603
三、加强理性思维与规范思维训练? ……………………………… 604
四、走出高分低能的困局? ………………………………………… 606
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606
Ⅷ 附录
附录一? 高考综合改革大事记(2014—2024)……………………………… 608
附录二? 高考综合改革经典文献目录………………………………………… 621
后 记…………………………………………………………………… 625
郑重声明………………………………………………………………… 626
|
內容試閱:
|
高考实践篇
第一节 语文命题理论与实践
2024 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共有六套,其中教育考试院命制三套,包括新课标Ⅰ卷(适用于山东、浙江、广东、江苏、河北、河南、福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共 11 省)、新课标Ⅱ卷(适用于辽宁、重庆、海南、黑龙江、吉林、广西、贵州、甘肃、宁夏、新疆、西藏,共 11 省市区)、全国甲卷(适用于四川、陕西、内蒙古、宁夏、青海,共 5 省区),北京、上海、天津三市自主命题三套。
这一年高考试题的命制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引导青年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试题依据课程标准,着意关联教材,创新题目形式,重视学业基础和能力素养考查,全面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高考命题理念。
统观 2024 年六套高考语文试题,其命题时代特征鲜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时代脉搏,培养时代新人,坚持“五育”并举,引导全面发展;考查关键能力,注重学用结合,创设真实情境,突出思维品质,强调灵活开放;注重引导教学,打破“以纲定考”,实现“教考衔接”,坚持稳中求进,遵循课程标准;助力“双减”政策落地,服务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纠正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倾向,充分发挥高考正向引导功能。
一、基本情况概述
2024 年语文高考试题的选材,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扣时代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题在知识基础上,突出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要求,同时通过多元情境和真实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试题命制依据课程标准,深化基础考查,加强教考衔接,有效服务“双减”,切实引导教学回归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
(一)坚持育人铸魂的思想定力
2024 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古代诗文阅读,选取古代典籍中的精短篇章,或褒扬正直、清廉、孝敬、勇敢等为人处世的美德,或展现明辨是非、相机而变、以法治国、以礼待人的智慧,使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金美玉在新的时代继续焕发夺目的光彩。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启迪智慧,发人深思,其中既有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节选,又有著名学者的精彩论述,与当今改革开放、互联互通的时代脉搏非常合拍。写作题材料类型丰富、兼容并包,或呼应“科技与人文”的时代主题,或展现“不断抵达未知之境”的思考,或照应青少年“与人相处”的心理需求,在引领学生面向世界、关心国事、热爱生活的同时,也促使他们反思自身、思考未来。
(二)强化教考衔接的正确导向
较之从前,2024 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明显加强了试题与教材的联系,意在矫正长期以来“学的全不考,考的全没学”的非正常现象。除了试卷中的名篇名句默写题全都考查课标规定的篇目之外,其他题目与教材的联系也所在多有。2024 年三套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第 11 题,其中涉及课内古代诗文 14 篇,为历年最多。如《师说》《鸿门宴》《周亚夫军细柳》《陈涉世家》《桃花源记》《记承天寺夜游》《老子》《孔雀东南飞》《爱莲说》《项脊轩志》等,这些篇目中还以出自初中语文教材者为多。
(三)创新命题形式的结构内涵
为了保证高考试题的规范和统一,2024 年的高考试题在保证整体格局统一协调的前提下,单个题目不再片面追求一致,而是完全因文设题。比如,同是语言文字运用题,新课标Ⅰ卷分别考查了修辞运用、填写成语、病句辨析、补写语句、语言逻辑,新课标Ⅱ卷则分别考查了长句改短、语句作用、病句辨析、补写语句、词语对比。再如,新课标Ⅰ卷的第 9 题“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这种开放性的命题思路,是以前的高考试题中从未出现过的。
(四)试卷稳中有变的整体风格
不管是全国通用试卷还是地方自主命制试卷,都保持了稳中有变、新意迭出的基本态势。三套全国卷试题不管是整体框架和长度,还是题目数量与分值分配,都保持了与前几年试题的基本一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各套试题之间结构上基本统一,内容上相互映衬,整体上非常协调;而具体选材和考查角度、考查方式却又各有特色,因文设题的特点非常突出。这一点在三套全国卷试题的语言文字运用题上体现得最为突出。三组语言文字运用题都是 5 道小题 20 分,但各组题目的具体构成却各有特色:新课标Ⅱ卷和全国甲卷各有两段阅读材料,新课标Ⅰ卷则只有一段阅读材料;新课标Ⅱ卷有一道选择题,其他都是主观题。各小题的具体类型也是因文而定,各具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