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针对性强:该书针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且采空区引起的地表沉陷和环境灾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公路隧道穿越采空区的现象日益普遍,该书的研究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内容丰富:该书内容涵盖了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到多层采空区残余变形机理研究,再到采空区层位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以及采空区注浆减沉优化技术、残余变形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及评价、采空区隧道治理与支护技术等多个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该书不仅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还结合了工程实践,总结了采空区隧道设计、施工及采空区治理的经验和理论成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技术性强:该书对于采空区隧道治理与支护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保障隧道结构及围岩稳定性、确保公路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专业性强:该书适用于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与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
內容簡介: |
下伏多层采空区隧道围岩受力复杂、施工难度大、处置费用高,是我国公路、铁路隧道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本书是介绍采空区隧道围岩稳定性演化机理及综合治理技术的著作,采用工程地质调查、资料收集、室内实验、数值计算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内容包括多层采空区残余变形机理、采空区层位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采空区注浆减沉优化技术、残余变形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及评价、采空区隧道治理与支护技术,对采空区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治理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理论性、实践性强,集采空区隧道设计、施工及采空区治理经验和理论成果于一体,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与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
目錄:
|
1 绪论 001
1.1 采空区形成与特征 002
1.1.1 采空区概念及特征 002
1.1.2 采空区分类 003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007
1.3 采空区稳定性研究现状 008
1.3.1 理论研究现状 008
1.3.2 实验分析研究现状 012
1.3.3 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015
1.4 本书内容与意义 017
1.4.1 本书内容 017
1.4.2 意义 018
2 工程地质条件 019
2.1 自然地理条件 020
2.1.1 地理位置 020
2.1.2 气象特征此图次数 020
2.1.3 水文特征 022
2.1.4 土壤植被特征 023
2.2 工程地质条件 023
2.2.1 地形地貌 023
2.2.2 地层岩性 025
2.2.3 围岩分级 030
2.2.4 进出口场地稳定性 031
2.3 基于沉降监测的残余变形规律 032
2.3.1 SBAS-InSAR 技术 032
2.3.2 数据处理 038
2.3.3 处理结果 041
2.4 煤层及采空区 045
2.5 地质构造 047
2.6 地震 048
2.7 水文地质 049
3 多层采空区残余变形机理 052
3.1 基于概率积分法的残余变形理论模型 053
3.1.1 修正的概率积分法模型 053
3.1.2 地表残余变形时序预测模型 055
3.1.3 计算参数选定 055
3.1.4 地表残余变形预测 057
3.1.5 采空区残余变形规律及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机制分析 059
3.2 残余变形机理 063
3.2.1 岩石单轴压缩实验 064
3.2.2 破碎岩体压实实验 072
3.2.3 数值仿真分析 105
3.3 本章小结 143
4 采空区层位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146
4.1 残余变形对不同竖向位置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147
4.1.1 构建模型 147
4.1.2 残余变形作用下不同竖向位置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149
4.2 残余变形对不同交叉形式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155
4.2.1 构建模型 155
4.2.2 残余变形作用下不同交叉方向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分析 156
4.3 残余变形对不同水平位置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159
4.3.1 构建模型 159
4.3.2 残余变形作用下不同水平位置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分析 160
4.4 本章小结 165
5 采空区注浆减沉优化技术 167
5.1 工作面顶板上覆岩层厚度对注浆减沉效果的影响 168
5.1.1 研究思路 168
5.1.2 计算模型 168
5.1.3 注浆结石体变形参数 169
5.1.4 注浆减沉效果分析 172
5.2 注浆时机的减沉机制 181
5.2.1 研究思路 181
5.2.2 计算模型与参数 181
5.2.3 不同注浆时机减沉规律 182
5.3 采空区注浆后隧道稳定性评价 186
5.3.1 围岩塑性区演化规律 187
5.3.2 隧道衬砌变形分析 187
5.3.3 隧道衬砌应力分析 190
5.4 本章小结 197
6 残余变形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及评价 199
6.1 研究思路 200
6.2 建立隧道数值模型 200
6.2.1 隧道围岩高精度计算模型确定 200
6.2.2 隧道结构建模 201
6.3 施工过程隧道及围岩稳定性分析 202
6.3.1 数值计算过程 202
6.3.2 围岩塑性区分析 203
6.3.3 围岩竖向变形分析 203
6.3.4 围岩水平变形分析 205
6.3.5 初期支护应力分析 207
6.3.6 初期支护变形分析 208
6.3.7 二次衬砌应力分析 209
6.3.8 二次衬砌变形分析 210
6.4 残余变形作用下隧道稳定性评价 211
6.4.1 计算残余变形作用下隧道围岩位移场 211
6.4.2 残余变形对隧道衬砌结构的影响 213
6.4.3 隧道塑性区分析 214
6.4.4 隧道围岩变形分析 215
6.4.5 隧道衬砌应力分析 224
6.5 本章小结 233
7 采空区隧道治理与支护技术 235
7.1 采空区治理技术 236
7.1.1 采空区治理方法 236
7.1.2 采空区治理方法的选择 240
7.1.3 采空区注浆技术 241
7.2 采空区隧道设计 258
7.2.1 隧道内轮廓扩大设计 258
7.2.2 隧道衬砌结构设计 263
7.2.3 洞口设计 266
7.2.4 防排水设计 267
7.2.5 沉降缝及柔性功能层设计 269
7.2.6 瓦斯防治措施 276
7.2.7 施工组织设计 280
7.2.8 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 284
参考文献 287
|
內容試閱:
|
我国中西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为我国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被大规模地下开采,也存在着大量采空区以及日益突出的地表沉陷和环境灾害等问题。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发展,公路隧道不可避免地会穿越采空区段进行修建,在附加车辆荷载、隧道爆破荷载、围岩蠕变等因素的作用下,趋于稳定的采空区围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化”现象,造成采空区以上岩体及隧道围岩出现较大的残余变形,对隧道结构及围岩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极易使隧道在运营期间出现过大的变形和结构应力等问题,对公路安全运营造成威胁。因此,采空区隧道围岩残余变形机理、隧道围岩长期稳定性演化规律、采空区隧道治理与支护技术还有待深入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工程地质条件、多层采空区残余变形机理、采空区层位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采空区注浆减沉优化技术、残余变形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及评价以及采空区隧道治理与支护技术。
本书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强,是一本集采空区隧道设计、施工及采空区治理经验和理论成果于一体的著作,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与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专业书籍,谨向相关作者深表谢意!
由于笔者水平和能力有限,书中疏漏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严加斧正!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李晓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