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直都是潜移默化的,开阔的视野格局、独立的思考能力、健全的人格建立……这些能力的养成离不开文化的熏陶。本书详细、系统地讲解了巴蜀传统美术的代表样式,知识点完备,考据严谨,通俗易懂,从文化思想、表现语言、美术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讲述,并搭配具体美术创作实践案例,给读者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之感。(——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设计学院 余毅教授)
|
內容簡介: |
此书聚焦于公元前后到公元六世纪的巴蜀美术现象,以画像砖、摇钱树、南朝造像等为切入点,较为系统地讲解了巴蜀传统美术的代表样式,内容涵盖了相关美术样式的文化基础、美学理念等,并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和政治机构、思想变迁和文化习俗、知识传统提供了一定的洞察力。全书知识点丰富,图文并茂,又搭配了具体的美术创作实践案例,引发读者思考。
|
關於作者: |
李浥,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为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硕士国画专业负责人,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专业课教学及巴蜀地区摩崖石刻造像艺术的研究工作。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多部。作为课题负责人及主研,先后完成“四川石窟寺宋代菩萨造像研究”“多举措元素并行下的文化品牌现象”等教*部、四川省哲社等各级科研项目多项。国家社科项目“唐宋巴蜀密教石刻调查与研究”(20XZJ006)主研,“四川石刻美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
|
目錄:
|
目录
前言
导论
上编 巴蜀画像砖
第一章 虚以生实:画像砖源考
第一节 文化基础
一、黄老之学
二、“天人合一”
三、“天人感应”
四、“太虚”即“道”
第二节 美学基础
一、经学美学
二、谶纬美学
第三节 社会基础
一、经济发展
二、地理环境
第二章 实以载虚的视觉构成
第一节 聚类成型
一、画像砖研究的文化意义
二、分类
第二节 长生幻境
一、画像砖图案的位置关系
二、飞升长生
第三节 浮生芃像
一、生产图景
二、传经讲学
三、市井生活
四、酿酒业
五、孝道主题
第三章 实以尚意的图像特征
第一节 经营结构
一、布局疏朗 主题鲜明
二、画面的构成
第二节 空间叙事
一、空间维度
二、空间角度
三、空间关系
第三节 张合奔放
一、张合呼应
二、态势鲜活与拙朴结合
三、云气同质与线性表达
第四节 “尚意”性与真实的理想化
一、写实基础
二、夸张手法中的尚意特性
三、真实的理想化
第四章 画像砖的美术意义
第一节 造型的方法
一、雕塑艺术
二、线的意义
第二节 图像的意义
一、画像砖艺术研究的美术地理学意义
二、画像砖研究的美术教育学意义
第三节 学习的方法
一、整体性研究背景的建立
二、画像砖图案学习方法
第四节 重读与实践
一、解构意义
二、重构意义
下编 从摇钱树到巴蜀南朝造像
第五章 零维到多维:摇钱树源考
第一节 文化基础
一、民俗文化:原始树崇拜
二、长生文化:引魂之梯
三、社会文化:富贵之期
第二节 视觉叙事
一、摇钱树的构成
二、摇钱树的寓意图像
第三节 造型语境
一、造型语言
二、本土语境
三、摇钱树佛像
第六章 叶影婆娑
第一节 异化和融
一、神仙与佛
二、树与佛
第二节 美术意义
一、图像意义
二、美术地理学意义
三、“附会”与“蜕变”意义
第七章 虚实相生
第一节 视觉构成
一、巴蜀早期佛教美术之源
二、实以载虚的视觉构成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一、对教义的钻研
二、笈多艺术的影响
三、对中国佛教造像的影响
第八章 实以“尚韵”的巴蜀南朝造像
第一节 益州风范
一、概述
二、背景
三、分期特点
四、益州风范之内涵
第二节 图像特征
一、本土化与中国化
二、古典主义特性
三、美学特征
第三节 虚而为实
一、意象与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源
二、幽玄意识与艺术家的创作
三、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对接点
第九章 和韵共生
第一节 知机识变
一、杂糅与共生
二、创新化育
第二节 和实生物
一、“和”“合”理念
二、和实生物
三、虚实之境
结语 虚实之间 妙谛永恒
|
內容試閱:
|
砖石图像体现出的特定传统造型,从图像中的信息去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制度、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技术手段、意念追求等,是图像研究的主题和目标,但图像并不是历史的直接陈述,它有其自身的创作、使用、流传甚至再次创造的过程。对以画像砖、摩崖造像等为代表的巴蜀传统造型艺术进行的文化与美术认知,对在美术研究中更有效地运用和阐释本土的、地域性的图像材料,以应用方式来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巴蜀传统图像,作为历史与现实中的真实存在,为人们展开了广袤的视野空间,成为人们面对巴蜀历史时确立自己位置的坐标与背景。以这一空间背景为依托,“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南朝宋 文学家王微《叙画》语),当风景与人物从自然和现实进入砖、青铜、岩石等材质,通过艺术家、工匠为主体的创造行为,画面便由以产生,万般景色也便凝炼出丰富多样的技法语言。历代艺术家超越对自然景观的直接描摹,所创生的图式语言形态,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意象思维,体现出中国艺术的气韵风神,交汇出巴蜀传统艺术光彩夺目的万般景象。
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提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关注本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有利于青年学者自身的成长,有助于开拓和扩展将来学术的新兴领域,既是青年一代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艺术家的时代责任。借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力,在开阔文化视野角度下的重读美术图像中,了解、热爱和发扬本土文化,是承继历代学人的家国情怀;而优秀传统文化深沉、持久的力量也将赋予年轻一代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本书的写作,缘于美术专业硕士培养开设的《巴蜀传统美术》课程教学中,所反映出的学生学术成长环节里对本土美术认知缺失的现状所需。希望本书在普及一些基本概念和研究成果、方法的同时,能起到一定的引发读者独立思考、共同探讨学科发展的作用,在初步了解汉画像砖、青铜钱树、早期摩崖造像美术特质的基础上,相信将会涌现出更多立志于从事巴蜀传统图像研究的青年才俊,他们的介入必将促进本领域研究的长足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