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轻与重文丛,人文主义大师斯坦纳对人类当下处境的大胆陈述与思考
两次世界大战消解了人类存在的意义,也使虚无主义甚嚣尘上。然而,对意义有着无法抑制的追求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或其存在的本质特性。直面人类二十世纪的“黑暗”,伟大的人文主义大师乔治·斯坦纳以其独有的哲学思辨式深邃眼光和极富感染力的雄辩言辞,深入探讨了人类文化建构的认知逻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话语,即造物的文法,为人类更好地认识自我打开了一扇新窗户。
斯坦纳的每一本著作都有着令人称道的敏锐洞见和深邃思想,阅读其作品使人获益良多。《造物的文法》尤为如此。
——肯尼斯·贝克,《旧金山纪事报》
乔治·斯坦纳就造物的本质完成了一项值得人们关注的研究。……时间、语言、希望、建筑、保罗·策兰、勒内·夏尔、海德格尔、接受理论以及艺术的终结和死亡意义的变化等都是他探讨的话题。这是一部激动人心的作品,书中充满了对人类当下处境的深邃洞见、大胆的陈述和思考。
——《图书馆杂志》
|
內容簡介: |
《造物的文法》对西方思想、文学、宗教和历史中的创造观念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探索。作者斯坦纳反思了我们谈论初始的不同方式和弥漫于千禧年末人类精神中的“疲劳”,以及我们在讨论西方艺术和文化终结时那持续变化的语法。以其众所周知的优雅风格和广博深邃的知识,斯坦纳深入探讨了人类精神的驱动力和我们对西方文明不断延长的午后阴影的感知。
通过漫谈希伯来圣经、科学和数学史、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和保罗?策兰的诗歌等不同主题,斯坦纳考察了人们在20世纪是如何对未来时态(希望之存在)的合理性和可信性产生怀疑的。斯坦纳认为,技术和科学可能已经取代了艺术和文学,成了人类文化的驱动力。然而,他也告诫我们,这一切的发生都是以重大损失为代价的。仅靠技术和科学的力量,无法阐明有关价值、信仰和意义等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
|
關於作者: |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1929—2020),出生于法国的美国籍犹太裔思想家、作家、翻译理论家和文艺评论大师,曾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日内瓦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学府,并获法国政府荣誉骑士勋章、比利时皇家学院阿尔伯特国王勋章、杜鲁门·卡波特文学终身成就奖等诸多殊荣。主要代表作有:《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1959)、《悲剧之死》(1961)、《语言与沉默》(1967)、《蓝胡子城堡:重新定义文化的注释》(1971)、《巴别塔之后》(1975)、《海德格尔》(1978)、《希特勒的圣克里斯托堡之途》(1981)、《真实的临在》(1989)、《造物的文法》(2001)等。
译者简介:
段小莉,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和翻译学。在《中国翻译》《外国语文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代表作为《在转换生成语法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之间——论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的源起》(《中国翻译》2020年第3期)。
于凤保,浙江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现任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为大洋洲英语文学、莎士比亚戏剧和文学认知研究。主持相关课题近10项,发表论文近30篇。
|
目錄:
|
第一章 太初造物 / 1
造物的时间性 / 1
回溯太初 / 11
创造太初的叙事性 / 18
存在或虚无:何为太初? / 26
表征太初的符号 / 32
为什么要造物? / 42
造物的原始动力 / 54
谁是造物者? / 66
第二章 存在 / 69
形上之道与形下之物的交融性存在:“道成肉身” / 69
存在与时间 / 74
存在的创造性生成 / 81
存在的持续性创造 / 88
存在赖以生成的先在概念 / 110
第三章 作为被造之物的存在 / 114
造物中概念的时间性存在 / 114
时间维度上走向合一的形上之意和形下之言 / 120
存在:存在的否定之否定 / 132
隐与显:非存在的存在 / 138
艺术创造的先在性和可能性 / 149
创造的预制性构件和原型性对象 / 161
存在的客体性和主体性特质 / 167
第四章 形上纯粹性创造和形下现实性创作 / 184
数学的形上纯粹性创造及其美学内涵 / 184
纯粹性创造与应用性创作之间的辩证关系 / 190
从形上纯粹性创造走向形下现实性存在 / 197
形下个性化创作中形上纯粹性创造之美和真 / 222
形下创作的社会性 / 227
形下创作的时间性 / 259
第五章 形下创造 / 278
创造赖以发生的语境 / 278
创造赖以实现的媒介 / 282
神圣的创造媒介:非书面文字 / 300
创造的百宝箱: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 / 307
全球化网络时代的超级新创造 / 314
不同时空创造主体的创造 / 323
再次审视“创造”和“发明” / 337
结语 / 351
|
內容試閱:
|
因先天性疾病而致残,因遗传性病症而致盲或失去四肢,或因父母酒后放纵而降临人世,抑或在双亲的冷漠中成长,孩子们常常会问他们的父母:“你们为什么逼我降临人世?”这个问题在叶芝的《炼狱》中被赤裸裸地提了出来。在大屠杀以及像大屠杀那样被任意折磨和剥夺的苦难时刻,这样的问题随时都有可能会被孩子们提起。确实,有些人甚至会大声地质问。在那些关心热核战争或细菌战之可能性的人群中,这样尖锐的问题也会一再出现。我们凭什么合法地繁衍后代?我们又凭什么给那些没曾主动提出要求的人带来一生的痛苦或伤害呢?难道他们就没有辩驳的权利吗?“为什么不是虚无”是一个本体论性质的质问。显然,它在形而上学和道德层面上呈现出一种紧迫感。在西方人看来,这或许是一种新的认知。
……
创造者对自己的产品负有什么责任呢?对这个话题的思考尚且还不多。艺术家、诗人或作曲家是否拥有毁掉他所创造的一切的绝对权利?直觉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区分对待以下两类情况,即对未完成的、粗糙的、未出版的作品(如果戈理的小说)的破坏,以及对已经出版和展出的作品(公共画廊里的基里科画作)的破坏。然而,即使在这方面,也存在细微的不确定性。《埃涅阿斯纪》的手稿被从诗人手中拿走了,以免他自己心生销毁不完美作品的意图。尽管马克斯?布罗德(Max Brod)违命不遵,但卡夫卡当时是在何种意义上希望或期待布罗德烧毁他那些未出版的小说(他的大部分作品)呢? 当然,这些都是些有限性的事例。根本问题是一种回应能力,即造物主对他所添加到这世界上的所有事物的义务和责任。
乔治?卢卡奇(Georg Lukács)宣称,思想家和艺术家最终不仅要对他们作品的用途负责,还要对其滥用负责。卢卡奇指责尼采和瓦格纳。与此同时,他断言莫扎特作品中的任何一小节都不能被用于非人的目的。(对这个观点所产生的共鸣感让人不禁会问:《魔笛》中“夜后”的第二首咏叹调是真的吗?)卢卡奇认为,如果文学、艺术或音乐作品,抑或一个哲学体系,可以被政治压迫和商业谎言所利用,那么在其原始形式中必然存在腐败和谎言的胚芽。卢卡奇的法令中有一种有益的夸张,其中被提及的问题也是真实的。纵观历史,艺术一直是野蛮的某种装饰。柏拉图在西西里岛开启了高级哲学与政治专制主义之间互相挑逗的认知维度,其一直延伸到萨特和海德格尔那里。审美的商业化和媚俗化是金钱文化的决定性特征之一。莎士比亚和伊曼努尔?康德的名言也不断被用来卖肥皂粉。在针织品行业中,海顿创作的主题乐曲就一直被用来推进某个新品系的发售。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文字和音乐会让它们自身变得淫荡吗?显然,讽刺意味很深。
一个艺术家可能会对他自知是平庸的作品的成功感到尴尬,而且这些作品的创作和公开已经背叛了他自己的意图或理想。他可能会厌恶那些在政治压力、经济需要或不可抗拒地希望世俗接受的情况下被迫制作出来的作品。水壶、电影剧本、情色小说、官方纪念碑或壁画、领袖的生日颂歌和大师的布道文,都可能使作者感到极度反感。艺术家会经常对早期的作品感到不适;更痛苦的是,他可能会估量,同时却又不承认别人对此的相关认知,而他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承认晚期创作能力的衰弱。易卜生就曾在《当我们死而复生时》(When We Dead Awaken, 1899)中探讨了这种双重痛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