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内容广泛,涵盖美术馆新观念、空间、制度、实践、展览模式、政治合理性及艺术史研究等多个领域,为美术馆学研究提供了新颖而广泛的视角。理论与实际结合,深度挖掘美术馆在新时代下的自我反思与创新。
★通过介绍著名学者的艺术史研究、艺术家与展览的互动、展览策划与公众参与的实践,以及博物馆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展示了美术馆在当代社会中的多元功能和影响力。
编辑推荐
《新美术馆学》辑刊,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进行美术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本书延续第1辑的风格,形成“特别策划”“观念/思辨”“空间/生产”“机构/制度”及“在场/实践”五大板块,精心选择了18篇深度文章,全面剖析了美术馆在新时代下的自我革新与全球文化互动。
《新美术馆学(第2辑)》不仅深入探讨了美术馆学的新观念,还融合了展览机制、文化政策、法学研究等多重视角,展现了美术馆学研究的广阔视野和深刻洞察。比如通过对泛东南亚三年展等前沿项目的剖析,展示了东南亚与中国的文化互动,以及新文化形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孕育与发展。
同时,本书还敏锐捕捉了公众参与、博物馆权力、新媒体与艺术关系等热点议题,通过疫情数字博物馆项目等鲜活案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王璜生教授主编的《新美术馆学》辑刊第2辑,分为“特别策划”“观念/思辨”“空间/生产”“机构/制度”“在场/实践”五个板块,共收录文章18篇。全书着眼探讨美术馆学的新观念,涉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美术馆学研究方法、展览机制、文化政策与法学研究等诸多视角,也有对具有创新性和实验性的艺术实践进行观察、追踪与分析。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反观美术馆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一系列现象,并期待与国际、国内博物馆和美术馆学界建立有效的对话。
|
關於作者: |
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出版图书有《新美术馆:观念、策略与实操》《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等。
沈森,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
目錄:
|
特别策划
共构中的美术馆与新美术馆学”研讨会纪要
观念/思辨
审美与历史之间——西方艺术博物馆史上的两种展览模式(薛墨)
“有效史”与知识的塑造——艾琳·胡珀 - 格林希尔的博物馆认识论(沈森)
查尔斯·侯普论弗朗西斯·哈斯克尔的学术与生平:1928—2000(冯白帆、邰梓悦)
博物馆与“陵墓”:阿多诺非同一性美学对艺术品情境问题的修正(李光仪)
革新:展览史上的“悖论”书写(潘靖之)
空间/生产
方法实验:研究型展览计划的缘起、性质与困难(郭伟其)
策展作为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方法:以“记忆寓所”为个案的回应(何伊宁)
从知识权威到多元共构:博物馆“众包”实践研究 (杜慧珍)
危机之下迸发的设计力量——关于设计展策展研究的一个维度(纪玉洁)
机构/制度
“第三世界文献展”?——重访德国卡塞尔“相互认识”(1992)(黄碧赫)
世界的雄心和身份——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2015 年开馆系列展览中的国民身份建构(胡超)
林茨模式——科技艺术的一种可能性(魏颖)
阿多诺论文化管理与文化工业(黄小娇)
在场/实践
以戏为引——“瀛洲往事钩沉·寻找九叔”始末(胡震)
从儿童戏剧到社区参与型艺术——马来西亚非正式艺术教育的发展(郑家荣)
从策展方法出发的美术馆研究——以“复调·东南亚”为例(林书传)
从介入到互嵌 :“《画刊》封面计划”展览的传播逻辑(孟尧)
|
內容試閱:
|
卷首语
王璜生
在当代文化与艺术的现场,美术馆是首当其冲的研究对象,也是众多文化生产、体制机制、思想学术、公众社会等当代问题的交汇点。今时今日,我们对美术馆的理解可以分为美术馆管理和美术馆学研究两大类,虽然二者之间常有彼此交叉、互相补充的关系。美术馆学研究是对美术馆实践中面对的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与升华。在美术馆体系化与规范化运作的一个世纪以来,美术馆学也经历了从砥砺前行到系统化、学科化的艰辛过程,在当下也面临着由业已成熟的体系到自我反观与批判怀疑的转变。这带出美术馆学对自身观念的边界拓展,也激励着新一代学者以对话者、行动者的身份去构建新的美术馆学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
长期以来,国内美术馆在普遍薄弱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的夹缝中寻求出路,以至业内对美术馆的关注,通常更偏向于美术馆的实际操作与运营,进而美术馆在维系生存、行政管理、展览策划以及公共活动的组织中耗费了较多的精力。然而,美术馆在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应该以何种方式定位自身、促进知识生产,这同样是值得耗费精力去思考与实现的关键问题。更进一步,美术馆在寻找当代意义的过程中,自身思想与理论的持续性更新,这不只是目的论的问题,更是方法论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新美术馆学”的提出是一种理想。它所直面的是当下美术馆行业重实际运营而轻学术研究、重惯性实践而少观念更新、重修补缺失而弱开阔视野的现状。同时,它也有意识地寄希望于美术馆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朝着与国际博物馆界及当代文化理论领域同步的方向努力,并提出中国式的美术馆学的前沿理论。我们对“新美术馆学”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 “新美术馆学”是对传统美术馆学的一种新的思考、推进与拓宽。它并非对传统美术馆学的否定和批判,而是意味着边界突破,从自省反思中延伸出新的可能性。二、“新美术馆学”是开放的。它的反身性观察激发了许多未知领域,它们促进形成了相较以往更开放的思维、更综合的方法和跨学科的视野。三、“新美术馆学”尤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需要现实和实践的检验,“新美术馆学”并非闭门造车,反而极为希望能够在美术馆实践中得以验证、得以应用。
因而,《新美术馆学》是对上述思考的尝试与推进。它常设四大版块 :一、“观念—思辨”,着眼探讨美术馆学的新观念,收录以‘人’为主体”和“以美术馆本体研究为对象”两个路径展开的理论研究与写作;二、“空间—生产”,倡导开放的美术馆和多向度的美术馆空间研究,关注跨学科、跨领域的美术馆学研究方法;三、“机构—制度”,涵盖美术馆管理机制、展览机制、文化政策与法学研究等多个视角,围绕制度层面提出行业内的建设性意见,以推进美术馆制度的反身性研究 ;四、“在场—实践”,聚焦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机构的现场,对具有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性的艺术实践进行观察、追踪与分析。《新美术馆学》通过向外展开的方式,在考量当代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反观美术馆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一系列现象,在反思现行机制的背景下,意在与国际、国内博物馆和美术馆学界建立有效的对话。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学术独立、思想开放、理论创新是本书的基本要求。“新美术馆学”以此书投石问路、擿埴索涂。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大力支持!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不吝参与,并给予批评指正。
2020年 12 月 1日于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