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NT$
602.0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內容簡介: |
数字智能社会的到来,使得现有的教育制度已无法应对当今人类面临的复杂问题,因此,将全民审美力作为“最基础的可迁移的能力”,作为认知领先的基座,用审美力来统领创新力,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方法。
作者带有一点技术浪漫主义的构想:爱美的人在哪里都能够带来美,他们即使来到数字世界,也一样可以创造美的世界。
本书谈及在数字中国的大战略之下,先找到一个精细的具象的切口来进行战略导入,即通过审美教育和审美价值导引,建立起数字社会中的新的生活方式。
|
關於作者: |
李季:
清大文产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IEEE-UV中国区主席,ECI大中华区评委,《文旅有李》主讲人,洞见战略智库首席顾问,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数字经济产业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数字文化资产研究,文化金融投融资模式研究。主持和参与了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大三亚旅游经济圈一体化、南非约翰内斯堡中国城、中缅能源走廊等国内外六十几项重大课题规划和研究。发表近百篇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研究文章。多次在中央部委和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习中心组授课。
|
目錄:
|
第一章 数字智能时代,中国审美再复兴
1.数字中国再现中国之美 / 2
2.创新产业的核心在审美 / 7
3.跨文化认同的关键在审美力 / 14
4.科技发展与审美创新之间的平衡 / 18
5.探寻多元数字审美表达方式 / 22
6.新型城镇化审美需求和文化挑战 / 28
第二章 数字引擎和文化引擎共轭结构
1.审美创新引领数字中国 / 36
2.数字引擎叠加文化引擎 / 40
3.双向互动实现数字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 44
4.文化引擎提供稳定的精神支柱 / 48
5.碰撞交融释放创新力量 / 53
6.技术世界隐藏在优雅的界面之内 / 57
第三章 数字中国重构中国数字经济
1.审美需求引领下一轮数字经济变革 / 64
2.创新、高效和实用的数字经济未来 / 68
3.历史、人文和情感需求引领文化经济未来 / 72
4.算力和智能引领下一轮经济变革 / 77
5.产品和文化品牌升维到审美品牌 / 81
6.新“世界模型”在智能时代引领中国经济 / 85
第四章 数字中国和社会治理透明化
1.数字人民币背后的星辰大海 / 90
2.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程序公正机制 / 94
3.应对数字社会治理中的安全挑战 / 97
4.数字社会治理中的隐私和安全问题 / 101
5.黑箱在透明化社会面前会逐步消解 / 105
6.对未来数字社会治理的展望 / 108
第五章 审美领导力推动社会变革
1.数字组织中的审美领导力 / 114
2.从创意经济到创意社会 / 118
3.数字化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未来 / 121
4.满足多元审美的方法和策略 / 125
5.卓越价值观内含在审美领导力之中 / 129
6.创造更优雅的社会软结构 / 132
第六章 生态文明引领智能化社会
1.碳中和社会,重建生存伦理和价值审美 / 138
2.用绿色技术消化生态深层“债务” / 142
3.智慧政府和生态圈经济的大融合 / 146
4.生态文明需要完成最大跨度的技术整合 / 149
5.智能社会推进循环经济产业链 / 153
6.中国的未来生态发展之路 / 157
第七章 数字中国和城乡空间审美
1.数字中国和诗意栖居 / 162
2.保护、传承和创新 / 165
3.数字时代的世界办公室 / 168
4.空间创意的目标、方法和行动 / 171
5.最好的空间是与人交心的空间 / 174
6.交流与融合促进内生价值生成 / 178
第八章 中国数字生活新时代
1.智能化时代的心理压力和文化冲击 / 184
2.情感资产的构建和有序竞争 / 187
3.数字原住民和安人之道 / 190
4.审美价值生活网络的构建 / 193
5.人是生活者而非消费者 / 196
6.至善、至美、至远的中国数字文明 / 199
后记 / 203
|
內容試閱:
|
更美,是构建数字中国未来的清晰图景
企业家张瑞敏曾经说过一句话:“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
中国人能不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完整的数字文明,再次成为手擎火把的引领者,经过很长时间的独立思考之后,在经过跨文化和跨文明的比较之后,我觉得,我们可以。
在过去的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构思一本“数字文明和数字文化”的书,通过阅读、整合、思考,我找到了一个共同的价值点,即每一种文明的兴盛,本质上都是文化的兴盛。文化这个被当代社会鄙视的领域,其实是一种文明长期繁盛的基础。在资本时代,文化被认为是务虚的总代表从而被放在了社会发展的对立面。事实上,任何文明的衰落,最终都表现为共识精神的丧失和文化的没落。
笔者发展了一种比较研究的方式,就是将全世界很多的文明摆在一起,用5个关键词标识出文明崛起的初心,然后在该文明消亡的时候再列举出5个关键词,比较之后就会发现,所谓文明的“民族优秀品质”绝不是年轻人不喜欢的“大词语”,而是文明存在的根基,失去根基的文明,最终都会在历史里死得很难看,历史不是现报,不是它自己的失落,历史的报复从来不会在当下就发生,历史的因果会落到子孙的头上。鄙视根基的人,历史会让他们的子孙居无定所。
按照国际学者的研究,中国人的每一次失落,都能够回来再一次站上人类史的巅峰,这样的进程至少经历了四次,这是一个世界文明史上的特有现象,是一个“久经历史考验的文明”。基于此,罗素、汤因比这样的世界级的文明观察者,在当时中国的整体经济比例已经跌落到全球5%以下、人民已经普遍赤贫、衣衫褴褛之时,还坚信中华文明一定会再次回来。
笔者一直坚信,在中华文明的文化最底层,一定有一种潜在的文化能量,于是在本书中,我就试着兵分两路,一路走向深远的历史,另一路从当下走向未来,沿着这个时代的最大趋势去描述一个未来。将数字中国规划放入一个大历史之中,视角一变,就发现了自己要表达的必要性。
我们在描述未来的时候,其实可以回顾历史,文艺复兴是欧洲人的寻根之旅,在历史中,他们找到了作为“地中海水手文明”的冒险勇气,让他们敢于向边界之外进发,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一个民族深层历史记忆里的东西,蕴含着一种集体的“文化盖亚”,或者叫“文化女娲”,集体文化心理肯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正如鲁思·本尼迪克特描写日本民族行为的《菊花与刀》,以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研究一种文明在历史里的行为,可以预测这种文明在深远未来的走向。
历史学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潜在的文化能量蕴含在中国人的上古神话里,这就是中国的内在精神特质,可能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但这些东西,还是被挖掘了出来。其中就有哈佛大学教授大卫·查普曼,他在中国人的神话中,找到了中国人的内在文化精神,“道”“和谐”“互相依存”“虚心”“谦逊”,还找到一个关键词“抗争”,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特征。
大卫·查普曼在演讲中说:“每个国家都有太阳神的传说,在部落时代,太阳神有着绝对的权威,纵览所有太阳神的神话你会发现,只有中国人的神话里有敢于挑战太阳神的故事:有一个人因为太阳太热,就去追太阳,想要把太阳摘下来。当然,最后他累死了……我听到很多人在笑,这太遗憾了,因为你们笑这个人不自量力,正是证明了你们没有挑战困难的意识。但是在中国的神话里,人们把他当作英雄来传颂,因为他敢于和看起来难以战胜的力量作斗争。”
抗争才是中华文明最底层的行动精神,循道而行并非没有困难,而是面对一切困难都要有斗争的勇气。就在我们的“小时代”里抗拒“大词语”的时候,我找到了和谐之美、依存之美、谦虚之美和循道抗争之美,作为本书数字中国的审美框架,以此为基础叙述一种“让万物更美”的发展哲学,而这一切,最终归于一个词——美好生活。
笔者提出一个问题,中国人有没有一种勇气,在寻根的过程中找到一种“数字世界文艺复兴”的勇气?复兴一种文化内核精神,数字世界是天然一体化的世界,因此,这一次的文化复兴,天然是全球性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