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編輯推薦:
1. 精神分析学家历时多年研究成果
作者采访了超过50位在精神病学、教育、创意和儿童发展领域里的专家,翻阅了诸多科学文献和最新的研究报告,深度研究了关于理解大脑差异与特定优势之间相关性的科学。她发现,导致在学校、社交场合、家庭或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条件与创造力、自律、艺术、共情和认知能力紧密相连。
2.你的挣扎之源也许就是最大优势的来源,那些看似疯狂的特质,可能正是你天赋的来源
本书有力而鼓舞人心地探讨了伟大才能的潜力与通常被认为是“残疾”的条件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我们的挣扎之源如何成为我们最大优势的来源。作者分析了7组特征,这些特征在大多数大脑差异者身上都有,同时它们也是与创造性有最紧密联系的。
3. 思维差异更有助于个人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即使是健康的大脑,也存在巨大差异。本书证明了每个大脑的独特连接都可以成为力量和生产力的源泉,并为我们世界的丰富多彩做出贡献。
4. 这本书将有助于你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找到兴趣和选择专业
*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创造或选择最能培养自己才能的环境
*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
內容簡介:
凡·高患有躁狂症,
达尔文有焦虑症倾向,
爱因斯坦可能有阅读障碍,
丘吉尔一生都在与抑郁症抗争,
居里夫人将投身工作当成逃避抑郁症的手段,
约翰·纳什被精神分裂症折磨了数十年,
海明威、伍尔夫、贝多芬患有双相障碍,
…………
我们常会有这样的刻板印象:学者总是心不在焉,艺术家总是落魄颓废。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佼佼者,比如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等,似乎往往伴随着异于常人的特质。世界上充满了这样优秀的人,尽管他们的大脑存在差异,但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归因于大脑的差异。
这本书探究了许多高成就者独特的大脑连接方式——在某些情形中,它们的一些特征可能会被视为缺陷——如何对他们的能力及后来的成就提供直接的助益。在创造性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往往表现出更加明显的神经质和轻度躁狂的倾向。
作者采访了超过50 位在精神病学、教育、创意和儿童发展领域的专家,翻阅了诸多科学文献,深度研究了关于理解大脑差异与特定优势之间相关性的科学。
她发现,导致在学校、社交场合、家庭或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条件,与创造力、自律、艺术、共情和认知能力紧密相连。作者强调的是,所有人不应在同一条赛道上拼搏到底,而应该找到一条更能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道路。你的那些异于常人,甚至有些疯狂的地方,可能正是你天赋的来源。
關於作者:
纽约长老会医院、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临床副教授,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的精神分析医师。电视媒体常客、专栏作家、畅销书作者、播客主持人和电视评论员,美国各种心理和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专家,主要研究压力和焦虑、情感福祉、人际关系及与当前新闻热点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代表作:《变得真实——战胜束缚我们的故事》(Becoming Real: Defeating the Stories We Tell Ourselves That Hold Us Back)、《剖析秘密生活——活在谎言中的心理学》(Anatomy of a Secret Life: The Psychologyof Living a Lie) 。
目錄 :
引言 独特的大脑连接
第一章 学习差异:发现自己真正的天分
阅读障碍
第二章 情境转移:原创力和创造力的关键
注意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其他注意力障碍问题
第三章 焦虑:做出较大贡献的源泉
广泛性焦虑症、强迫性人格障碍、惊恐障碍、恐惧症
第四章 忧郁:掌握克服挑战的能力
抑郁症、轻郁症、烦躁
第五章 情绪循环:激发创造力与艺术气质
双相障碍
第六章 发散思维:原创性、开放性、敏感性共存的天赋
分裂样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障碍
第七章 关联性:在重复中收获非凡成就
孤独症谱系障碍
第八章 思维差异的未来
致谢
注释
內容試閱 :
引言
独特的大脑连接
“我努力了这么多年,就是希望他能成功、幸福。”诺亚曾经这样对我说。诺亚的儿子伊桑16岁了,在他还是个小男孩儿时,他被诊断为患有注意障碍和阿斯伯格综合征。诺亚的这些话道出了所有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幸福和成功。这两个目标看似简单,实则对任何人来说都很难实现。而对那些被诊断为大脑功能异常的孩子及成年人来说,实现这些目标的道路可能更为艰险和坎坷。
伊桑刚入学时,摆在他面前的挑战就来自行为障碍。他头脑聪慧,但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无法正常地参与社交——在他身上似乎存在一种脱节的情况。伊桑还记得自己“在教室里上蹿下跳。可能会突然发脾气,常常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保持安静。这些基本的行为问题让我和老师难以正常相处。老师得在我身上花很多时间,有时候我会趴到桌子底下去看书,无视他们”。诺亚形容伊桑“缺个过滤器”。
伊桑身上这种脱节的情况是家长和老师们经常不得不应对的难题:如何对待一个智力出众但有行为障碍的孩子?这些孩子身上通常缺失所谓的“执行功能”——控制自己情绪冲动和行为冲动的能力。特定的教育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因必须符合拥挤的主流课堂的标准而生的压力,但对聪明的孩子来说,这种环境可能缺乏吸引力。诺亚选择让伊桑在特殊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以应对伊桑的行为障碍。毕竟,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安静地坐着,集中注意力,他就无法发挥智力天赋。
最终,伊桑借助成熟的沟通技巧、自己惊人的毅力,以及颇有疗效的药物阿得拉(治疗注意障碍),认定自己已经做好准备,可以走出特殊学校那个保护性的环境,进入曼哈顿竞争最为激烈的公立学校之一,该校的教学要严苛得多。这并不是他上的那所特殊学校给的建议。那里的老师认为,一旦某个学生被归类为有特殊问题,他就永远需要获得额外的帮助来应对这些问题。他们觉得,如果得不到特殊的照顾,伊桑的路就会走得非常艰难。他们并非觉得伊桑不是个好学生,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他是个好学生。但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给伊桑贴的标签限制了他,没有意识到伊桑已经具备了在其他环境中取得成功的实力、技能和意志力。
诺亚说:“伊桑天生好奇心旺盛,喜欢追根究底,他和善、聪慧,充满创造力。当环境合适时,他会非常努力、不吝投入。他身上的这些特质会让他更加具有自我意识。”伊桑会为了参加纽约市特许高中 的考试而努力学习,这完全出于他自己的意愿。诺亚说:“在好几年的夏天里,他都自己乘火车去法拉盛上备考班。这都是他自发自愿的。”想到这样的自律能力存在于一个曾被当作主流课堂的捣蛋鬼的孩子身上,这个例子着实值得注意。伊桑说自己渴望进入主流高中的动力来自“对未来的恐惧和做更多事情的希望”。他的父亲说:“伊桑一心想要证明所有人都错了,他不仅要考上特许高中,还要考上那所他心仪的特许高中。他会征求我们的意见,但他真正想要的是我们的支持,而这一点我们绝对会毫无保留地给予。他想向自己证明他能做到,能取得成功。我的角色则是鼓励者。”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调整自己以适应纽约市特许高中的学术环境,都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挑战,而对伊桑的家人来说,他们要担心的还有他如何完成社交方面的转变。尽管事情并不总是那么容易,伊桑却表现得很出色。
伊桑已经学会了控制他早年间常有的情绪冲动,于是注意障碍积极的一面越发清晰地显现,他开始迸发出强劲的创造力。他痴迷于技术,在运用技术手段解决难题方面匠心独具。注意障碍的一个特征被称为“超聚焦”,即对特别感兴趣的任务心无旁骛。对伊桑来说,他特别感兴趣的是编程。他沉下心专注于某件事情的能力为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而这种能力是注意障碍的一个直接衍生物,我将在本书第二章中详细介绍此点。伊桑想组装一台自己的电脑,于是,在他16岁生日的时候,他收到了作为礼物送给他的电脑零件。他不仅组装了一台电脑,还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建了远程桌面,这样无论在哪儿,他都不用担心会错过学习所需的任何信息。诺亚说:“他永远不会停下来。他痴迷于技术,热衷于解决问题。”伊桑10岁的时候就开始使用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图形化编程工具Scratch,但是他很快就突破了这个工具的能力极限,开始编写自己的计算机代码。到了高中,伊桑发现,自己和学校里其他有不同怪癖的聪明孩子惺惺相惜。“我们学校里有一大堆古怪的同学,这对我来说挺棒的。没人对我们评头论足,整个学校几乎全是怪咖。”
伊桑的故事是一个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当然,正如人们对一个青春期男孩儿所期待的那样,伊桑给人的印象就是个容易快乐的孩子。然而他的成功来之不易,那是他和他有献身精神的父亲一起努力换来的。伊桑成功的关键并不是减轻他的弱点带来的影响这么简单。如果仅仅是这样,他可能会在特殊环境里度过整个求学生涯。相反,对于伊桑及其他许多大脑异于常人的孩子来说,关键是减轻弱点带来的影响,并且有机会使强项发挥得更好。伊桑所面临的挑战的另一面是其天赋的耀目光辉。这就是人类大脑运作方式的奥秘和神奇之处,我们还处于解锁它的初级阶段。
什么是天才?它如何与我们认为的以大脑差异的形式体现的心智缺陷共存?说到这一点,什么又是大脑差异?在许多人看来,爱因斯坦是最典型的天才。即便不用智商测试,我们也能凭经验看出来,他,还有列奥纳多·达·芬奇、艾萨克·牛顿,显然都具有高于普通人好几档的智力天分。我们中间也有很多成就卓著的人,他们可能不属于这一级别的天才,但也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超出常人的成就。这部分成就卓著、表现算得上天才的人,是本书所要重点关注的。
《牛津词典》对“天才”的定义是“在智力、创造力或其他天赋能力方面超常出众的人”。这个言简意赅的定义清楚地阐明了这些高成就者身上天赋和弱点并存的情况。大多数人会本能地认为,当我们在某一方面的表现特别出众时,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可能会特别糟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刻板印象:学者总是心不在焉,艺术家总是落魄颓废。本书探究了许多高成就者独特的大脑连接方式——在某些情形下,它的某些特征可能会被视为弱点——如何对他们的能力及后来的成就提供直接的助益。
为了对人类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大脑差异进行命名或者诊断,临床医生和医疗保险公司会依赖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它的最新版本,即众所周知的第五版,列出了157类诊断。这些分类涵盖了各种学习差异(如阅读障碍)和更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该手册读起来谈不上妙趣横生,而且第五版于2013年5月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年会上一经发布,就引发了猛烈的批评。这本诊断手册从来都不是一个完美的工具。它将繁杂的临床症状整整齐齐地归入一个个分割独立的精神障碍分类,这显得牵强武断——人类大脑的复杂性抗拒这样黑白分明的定义。然而,这本手册对医疗从业者和病患来说依然是bi备的,保险公司也需要依据这些分类来确定医疗费用的报销标准。
精神病学家艾伦·弗朗西斯是第五版手册最直言不讳的批评者之一,他曾是第四版手册工作组的主席。他在给《今日心理学 》(Psychology Today)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批准最新版本手册的出版是他漫长职业生涯中“最沮丧的时刻 ”。他认为第五版手册持续增加的诊断类别,是将过多的人类行为归类为病态。他还认为验证这些诊断的研究标准根本不存在。托马斯·英塞尔曾于2002—2015年担任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所长,他也质疑第五版手册诊断标准的有效性,反对将某些失常症状混为一谈,认为有些症状应该有自己的诊断名称。他在文章中写道:“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被誉为本领域的《圣经》,但它充其量只能算一本字典,用以创建一组标签并定义每个标签。”他的结论是,“精神障碍患者理应得到更好的对待”。
他们说得没错,给障碍贴标签本身就是痛苦和折磨的来源。围绕第五版手册的激烈讨论暴露了贴标签是多么敏感的一件事,而这不仅仅体现在医疗和科学领域。标签无疑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如果它们暗示的是精神疾病,那可真让人害怕。对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的家长来说,如果知道第五版手册将该病归为孤独症范畴,他们的感受肯定如此。他们的孩子原本被诊断为听起来比较温和的阿斯伯格综合征,而他们现在却发现该病被医学专家们划分到症状更为极端、行为更具破坏性的疾病种类中,那他们该多么难过。这就是标签的力量。
当医学专家、健康倡导者和忧心忡忡的家长们对我们诊断大脑差异时所用的措辞争论不休时,一项在神经科学领域新发起的项目将有望很快平息这些争论。几乎就在第五版手册发布的同时,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下文简称为“脑研究计划”),该计划将为人类大脑绘制图谱。这一计划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训练,还是人类通过全新方式治疗、防止及最终治愈从阿尔茨海默病到精神分裂症等脑功能障碍的第一步。发现不了问题就谈不上解决它,当前的医学是在缺乏大脑图谱这样基本工具的情况下来探究大脑疾病和大脑功能障碍的,这一点骇人听闻,也让人感到十分悲哀。几个世纪以来,在精神疗法和精神药物被发现之前,针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把病人锁在更像监牢而不是医院的机构里,让他们浸泡在冰水里,引发糖尿病休克,或者施行脑叶切除术。谢天谢地,这些恐怖的事情都成了过去。尽管如此,医疗专业人士仍如同盲人摸象,而我们每个人也都在苦苦探索,试图一点点解开那个巨大的谜团。
就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奥巴马政府已经宣布将通过公共和私人融资方式向“脑研究计划”投入超过3亿美元。托马斯·英塞尔作为“脑研究计划”的掌舵人,表示该计划将彻底摆脱《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标签,他的观点是,任何一个开拓性的尝试都不应该被可能是错误的、过时的假定束缚手脚。英塞尔认为彻底摒弃陈规、从头开始非常重要,而所有迹象都显示“脑研究计划”将沿着这个方向一往无前。
一套全新的做法固然诱人,而有一份新的词汇表也是大有帮助的。我们对脑科学理解的日益增进及各方面条件的日益改善让大众对精神疾病有了改观。但是,我们描述精神疾病的用词依然表明,我们离摆脱这些疾病带给我们的耻辱感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想一想那些被诊断为精神失常的病人,我们是不是常常嘲讽地叫他们“傻子”?我们虽然终于不使用“弱智”这个词了,但还是经常能听到有人将有精神疾病的人称为“疯子”。虽然精神疾病患者更有可能沦为受害者而不是施罪者, 但是他们偶尔犯罪的极小概率事件往往被夸大,以偏概全地被当作整个群体的普遍行为。
因此,奥巴马总统宣布的此项全新计划令人振奋,他说:“这类疾病折磨着我们深爱的许多人,它们是可治疗的。探讨疾病治疗方式或寻求帮助的人都不应该感到羞耻。”这句话的重点应该放在“许多”这个词上。据统计,有将近一半的美国人经历过精神障碍。8照这个统计数据,我们是不是可以说,精神障碍听上去像某种失常状态,它其实是我们作为一个多样性物种的天生组成部分。更有可能的情况是,我们对大脑的了解越深入,就越会意识到根本不存在“正常大脑”这种东西。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的想象力研究所所长斯科特·巴里·考夫曼在他为《科学美国人》撰写的博客上写道:“每一个健康的人类个体都处于精神病理学谱系的某个位置 (比如精神分裂症、孤独症、情感障碍)。不仅如此,我们每天都会表现出大量波动的精神病理学症状,这样的波动将伴随我们一生。”
精神障碍不仅普遍存在,而且症状相互交叠,没有单一、明确的诊断。过去,我们将人类个体分组归类:这个人患有焦虑症,那个人患有抑郁症;这个得了孤独症,那个有阅读障碍。但是,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大脑差异和与之相关的症状并非边界清晰。我们中间有许多人——如果不是所有人——的大脑差异隶属于多个症状类别。美国的儿童中足有1/4被诊断患有焦虑症,而焦虑本身也是其他大脑差异的症状:从注意障碍、阅读障碍到抑郁症都伴有焦虑。给这些症状贴上有局限性的标签,往好了说是将问题简单化,往坏了说是错误的做法。
我们在诊断精神障碍时往往被一种负面情绪笼罩。我们对大脑差异及引发它们的原因知之甚少,而我们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总是充满恐惧。我们害怕这种污名,害怕人们的评头论足,害怕挫败感和失常的感觉。父母担心一个诊断将成为阻碍他们孩子未来成功的审判,令孩子终身不幸,并为此痛不欲生。许多成年人终其一生都在怀疑他们的大脑运转与其他人的不同,而这些对他们自尊心的建立和人际关系的维持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通常,只有孩子已经开始遭受疾病的折磨,他们的父母才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在注意障碍的治疗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几乎成了老掉牙的桥段:父亲陪着孩子看病,突然灵光一闪,说道:“我觉得我也有这个毛病。”
围绕大脑差异问题产生的负面情绪会导致我们要么忽略症状,要么想方设法消除症状。诚然,针对一些更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合理的处方药物治疗确实是真正的拯救方式。然而,药物治疗过于关注减轻症状,却忽略了同样重要的文化讨论,这些讨论关乎独一无二的能力、优势和洞察力,它们也是这些症状集群的一部分。
现在已经有充分的临床证据表明,大脑差异不仅仅是我们需要克服的挑战——本书将对这方面的研究做一番概述,同时,也将介绍每个生命的优势与挑战之间的微妙平衡是怎么回事。关于天才与精神疾病的探讨和争论在科学层面由来已久。而精神障碍与天才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的文化觉醒几乎与哲学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柏拉图写过“迷狂”,亚里士多德也发现有创造力的人更容易忧郁。而在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得主中,酗酒人士比例居高并非巧合。创造力强的人比创造力相对弱的人患精神疾病的风险更大,这一点我们并不意外,只是我们很少意识到。
南希·安德烈森是艾奥瓦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和神经精神病学家,她针对艾奥瓦大学“作家工作坊”里的30名作家做了一项长达10年、颇具影响力的研究。该工作坊非常著名,吸引了安·帕切特和约翰·欧文这样极具创造力和才华的人士加入。安德烈森将工作坊中的30名作家,与30名年龄和智商在同等水平、工作领域没有明显创造性的人士组成的对照组进行了比较。她发现,80%的作家报告有精神疾病发生率,而对照组仅有30%。虽然安德烈森的发现是基于对个体案例的研究,而不是通常被严谨的科学研究当成黄金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但是她的研究受到了临床界和科学界研究者的推崇,本书也援引了这些学者的许多观点。
世界上充满了这样优秀的人,他们的大脑功能尽管存在异常,但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取得的巨大成功恰恰归因于大脑差异。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人员达莉亚·L.扎贝丽娜、戴维·康登和马克·比曼曾在《心理学前沿》上发表报告,称在现实生活中未有临床诊断的健康人里,凡在创造性工作中取得过成就的人,显现了更加明显的精神质(尤其与易冲动和追求感官刺激有关)和轻躁狂(心境高涨导致思维奔逸)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