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融媒体时代的展览传播

書城自編碼: 399902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貿易政策
作者: 聂影
國際書號(ISBN): 9787519614188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90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当你沉默时(悬疑推理 反PUA 反家暴 女性独立小说,揭秘情感PUA的真相,女性自我救赎的文学典范)
《 当你沉默时(悬疑推理 反PUA 反家暴 女性独立小说,揭秘情感PUA的真相,女性自我救赎的文学典范) 》

售價:NT$ 255.0
不止江湖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双城史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47
《 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实务:饲料篇 》
+

NT$ 1520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 》
+

NT$ 857
《 人力资本错配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对策 》
+

NT$ 312
《 跟单信用证一本通(第二版) 》
+

NT$ 1010
《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管理研究 》
+

NT$ 602
《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蓝皮书(2022-2023) 》
編輯推薦:
近年来,文博展馆在数字时代的破圈玩儿法不断驱动着年轻客群的壮大,抢文创、看展览,形式多样地“打卡”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本书作者跳出了单纯博物馆展览设计的研究领域,逐渐建构起来中国博物馆展览产业的理论体系,并从现实出发,站在行业的高度探讨怎样重构中国博物馆展览的工作流程。无论是书中关于中国数字博物馆平台建设的构想,还是对于中国博物馆展览季的整体设计,或是关于数字藏品等系列文创产品的研究,无不深入到现有博物馆产业的体制机制、组织方式、管理形式和人才结构的底层,去探究变革的路径、条件、障碍和动力。
內容簡介:
本书为“博物馆新知”的第一辑。书中分析了常规博物馆“时空叙事”方式的来源,以及数字时代人们认知方式的改变,进而指出数字博物馆在“讲好中国故事”上的独特价值。书中特别强调了实体博物馆的精神价值和塑造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提出线上、线下互动的中国博物馆“融媒体”展览新模式,因而“融媒体时代的中国博物馆”将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成就、体验中国文化、传承中国情感”的最好场所。
關於作者:
聂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教授,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创业研究中心X-lab未来商业形态实验室执行主任,人民文博研究院主任研究员,
北京清尚陈设艺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出版专著《后现代建筑20讲》《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观念之城》等。
目錄
第一章博物馆数字化和“讲好中国故事”
1.研究背景/003
2.博物馆展览的“时空叙事”/005
3.现代博物馆的“物质性”和数字博物馆的“非物质性”/018
4.建构中国数字博物馆平台/025
5.重新认识博物馆实体展厅的精神价值/039
6.小结/064
第二章中国博物馆展览工作流程新模式
1.研究背景/071
2.当前博物馆展览工作流程及分析/076
3.博物馆展览核心工作分析/082
4.博物馆展览工作流程新范式/085
5.小结/099
第三章“网红展”的现象研究及启示
1.“网红展”现象概述/103
2.“网红展”的“网红化”特征/116
3.“网红展”的“网红化”本质及问题界定/119
4.“网红展”的辩证之思/121
5.“网红展”带来的启示——展览分级/122
6.小结/129
第四章中国“博物馆历”的实施路径探索
1.研究背景/133
2.现状分析及解决路径/137
3.时间分离:设立“博物馆历”/147
4.部门独立:设立独立机构“展览季协会”/155
5.小结/169
第五章城际联展新模式分析——以“三城展”为例
1.研究背景/173
2.案例分析/182
3.“三城展模式”实施路径探索/192
4.线上线下展览互动新模式研究/206
5.小结/219
第六章中国档案馆展览展陈传播研究
1.研究背景/225
2.档案馆展览与博物馆器物展览/227
3.档案馆展览的三个层次/234
4.档案馆展览建设提升策略/239
5.小结/242
第七章从数字藏品论析我国博物馆数字产品平台的构建模式
1.研究背景/247
2.博物馆数字藏品与数字产品的关系论析/249
3.构建中国博物馆数字产品平台的必要性/253
4.博物馆数字产品平台的构建模式/260
第八章老年友好型博物馆空间的适应性设计研究
1.研究背景/271
2.老年友好型博物馆空间服务需求/277
3.老年友好型博物馆空间适应性设计原则/290
4.老年友好型博物馆空间的其他形式/295
5.小结/299
第九章博物馆外交与国家形象传播研究
1.我国博物馆外交的发展脉络/304
2.国家形象传播理论及意义/307
3.博物馆外交/313
4.博物馆外交的发展新趋势/320
5.融媒体时代博物馆外交的发展建议/326
6.小结/336
后记:人文研究“产业链”/338
內容試閱
当“博物”从“馆”里醒来
当技术以“革命”的力度向前推进,很多行业多少年来形成的状态就开始松动起来。
有人用“相变”来形容这种松动。相变是一个物理学的专业词汇,意思是随着温度的变化,冰会化成水和汽,水和汽也可以重新凝成冰。一旦发生相变的不只是水,而是堆放在一起的铅、锡和铜,那么经过一轮循环,铜就不再是原来的铜,而是变成了三者的合金—青铜。
于是,博物馆这个代表着古老、传统、稳定和坚守的行业,在技术革命式的升温之下,也逐渐打开曾经的观念边界,同教育、传媒、演艺、文旅、大众时尚等组合交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状态。
于是,千千万万像我这样的外行,也沉浸在《国家宝藏》《中轴西望》的惊奇中,为《故宫上新了》《只此青绿》喝彩,为《只有河南》《从南京到北京》叹服,为《北京当代》《好品山东》啧啧瞠目。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说普通观众只是给这些火热的变化添柴,那么本书的作者则早已从青萍的漾动中感知风向,探寻风从哪里来的规律,探讨御风而行的可能。
数字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虚与实的界限。它像孙悟空拔毫毛,把那些吹弹可破的娇贵文物化身为唾手可得的逼真镜像,跳脱出原有的物理环境,去实现随心而动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博物馆里的一切,确实由此获得了“重生”。汉赋里的宫殿、唐诗中的山水,挣开时空的羁绊,以全新的方式互动交织,与人们在任意特定的场景中重逢。这种虚实的共生,促成了博物馆从静到动的转换。这些内容像绑缚在纸面上的二维形象,一下子腾空而起,衍生出无数种全新的排列组合。
在观众那一侧,数字技术则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它不仅通过社交互动、行为分析洞察观众的需求,还通过流量导引为一个个实体或虚拟的展会带来观众,担负起市场研究和广告销售的双重任务。借助数字技术,博物馆展览的需求分析、市场宣发、票务预订和效果评估都可以比过去做得更加充分且深入。整个博物馆展览的产业链条,都在技术的加持下不断优化增效。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作者从现实出发,站在行业的高度,探讨怎样重构中国博物馆展览的工作流程。这就不可避免地触及新型生产力与原有生产关系之间的碰撞磨合。无论是聂影老师关于中国数字博物馆平台建设的构想,还是赵磊老师对于中国博物馆展览季的整体设计,或是其他作者关于数字藏品等系列文创产品的研究,无不深入到现有博物馆产业的体制机制、组织方式、管理形式和人才结构的底层,去探究变革的路径、条件、障碍和动力。
毫无疑问,本书对博物馆行业的研究是前沿、专业和深入的,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研究绝不只停留在观念和畅想的层面。每一个主题和章节,都从实实在在的问题切入和展开。即便是对策展者、外包施工方、博物馆管理人员、不同城市治理高层的心态,也有细致入微的刻画和分析。正因如此,这些对博物馆展览业的观察、研究和建议,才洞穿了学术与实践之间厚厚的壁障,有了施工图一样的务实劲头和落地能力。
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演进中,保守与传承、激进与创新的界线并不那么容易辨别。通读书稿,作者们在这些方面也做了很好的界定。网红展是新风还是媚俗?线上展和线下展究竟该怎样互为主从?如何处理好“5·18国际博物馆日”跟展览季安排的关系?怎样防止展览景观化、流量化、过度商业化对文化初心的反噬?本书通过一系列理论上的清晰辨析,比如将观众分成大众受众、粉丝受众和专业受众,也就跃过了许多无谓的争论陷阱,摆脱了书生式的迂阔执拗,实现了在更高层面上的引领。
迄今为止,数字技术的革命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变革,仅仅揭开了序幕。以生成式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浪潮,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很可能比数字技术还要深远。大模型一项拿手的本领,就是阅读理解和关联分析的能力惊人。过去我们皓首穷经、终其一生才能领略一瓢的“三千弱水”,也许不够大模型一周、一月“喝”的。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特别期待像本书作者这样的研究团队快马加鞭、层出不穷,从而不让我们的固有认知成为生产力的障碍。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时代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过去难以企及的全新助力。重塑博物馆行业,重塑既有的文化形态,也就成为我们不容置疑的光荣使命。
愿同志者共勉。
杨健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总顾问
22024年6月22日

关于“博物馆新知”
“博物馆新知”并不是博物馆学的补充内容,而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它跳出了单纯博物馆展览设计的研究领域,以“博物馆展览产业”和“展览工业”为研究对象,逐渐建构起来中国博物馆展览产业的理论体系;既可总结经验、指导实践,又能为建构中国当代博物馆新模式打好基础。
融媒体时代,数字技术带给我们的震撼,绝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行为习惯和人类认知方式……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把线上线下的博物馆展览看成是中国博物馆知识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在“博物馆新知”中,我们认为博物馆展览不再是博物馆学和学术研究的简单“衍生品”,而是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它涉及设计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传播学、广告学、统计学……甚至算法算力等多种专业学科。随着行业规模扩大,“博物馆新知”涵盖的文化和商业模式越来越复杂,相关专业领域还在持续成长!
更直观地说,这一轮技术革命,必将把博物馆的各种展览项目全部纳入“展览工业”或“博物馆展览产业链”中来处理。任何展览的主题确定、内容选择、空间落位、展示方式、艺术形式、数字技术,甚至管理结构和物资人员组织等都有相对确定的规范惯例可循。这样一来,所有的博物馆展览都会被作为“大型文化产品”来实现。还得说明,“展览工业”和“展览产业链”并不意味着忽视个性、只追求效率和规模。恰恰相反,那些在内容、编排、形式或制作上有特殊要求的地方,完全可以被嵌入这个巨大的“产业链”。几乎所有博物馆展览都有自己特殊的主题内容和艺术设计要求,只要在顶层设计中充分协调各方资源和产业链即可。一般而言,越是产业级的技术平台越利于提高效率和提升品质(如艺术表现力和工艺精细等)。
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体系和工作过程,正是“博物馆新知”的研究领域。
“融媒体”“展览”和“传播”
“融媒体时代的展览传播”,这个标题是我和人民文博的董事长王卓见女士共同确定的。既然我们把博物馆展览看作成长强劲的产业领域,那么在初期研究中,便不得不先借用各相关领域的既有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在本书中,我们把博物馆产业的理论放在“传播”视角下来分析,因为我们认为,无论是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方式,还是日渐流行的云上展、线上展方式,本质上都是博物馆知识和价值观念的“传播”。
常见的媒体形式有:报纸、广播、电视、电脑、手机。“融媒体”指的是这五种媒体形式的全面融合。但“融媒体”这个词后来不再流行,因为人们发现,第五种媒体“手机”几乎已经“吃掉”了其他媒体形式,前四种媒体的内容几乎都能在手机上呈现,并且它们传播信息的效率、效果、互动性都远不及手机。有意思的是,无论是线下展览还是线上展览,都能容纳这五种媒体形式,因而也可以说博物馆展览本身就是“融媒体”的一种表达形式。本书所提到的“展览”不仅包括这线下线上两种展览体系,还研究了由此衍生的新的展览形式——微博物馆。随着线上展览的普及,线下展览的图片、视频等越来越成为融媒体的传播内容。各种“网红展”的现象级传播,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远远超过博物馆专家们多年的努力。数字时代融媒体的力量异常强大,博物馆必须调整自身、抓住机会、善加利用!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