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新闻导语写作案例教程

書城自編碼: 399477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新闻传播出版
作者: 武斌
國際書號(ISBN): 9787549128716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3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602
《 面向智能传播的电视媒体及其转型升级 》
+

NT$ 235
《 (出版研究新视野译丛)知识过载:过剩时代的阅读与出版 》
+

NT$ 653
《 近现代出版与新知识传播(新闻出版博物馆文库) 》
+

NT$ 314
《 五岁“小布哥”:爆款政务新媒体“中山发布”是怎样炼成的(政务新媒体参考指南) 》
+

NT$ 394
《 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 》
+

NT$ 413
《 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編輯推薦:
本书可供新闻记者编辑、高校新闻学专业师生、通讯员等提供最新的、有参考价值的学习资料,提升他们的新闻业务技能。对于社交媒体时代的互联网用户提升新闻写作报道技能,培养写作素养也有应用价值。
本书重新阐明了导语写作的规律,拓宽了应用新闻学导语写作的思维,有助于受众开阔理论视野;较之传统应用新闻学对导语写作失之空泛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清晰的解决之道,体现了应用新闻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內容簡介:
新闻导语写作是记者职业技能中的核心能力。本书共分十四章教授新闻导语的写作,通过文献资料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新闻导语的写作进行由表及里、点面结合的系统阐述。
其中,第一至三章,介绍新闻导语的重要性及当下写作范式危机;第四至六章,认识导语,包括导语的历史、功能、与新闻要素;第七至八章,认识导语写作,包括导语写作的语言、与新闻价值;第九至十章,导语与新闻稿件的结构、标题;第十一章,导语的信源应用;第十二至十四章,新闻导语的类别及写作。
本书可供新闻记者编辑、高校新闻学专业师生、通讯员等提供最新的、有参考价值的学习资料,提升他们的新闻业务技能。对于社交媒体时代的互联网用户提升新闻写作报道技能,培养写作素养也有应用价值。
關於作者:
武斌,副教授,主任记者,南大新闻学专业文学硕士,先后获得各类新闻奖30余次,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6部,包括《新闻写作案例教程——范例、思路与技巧》《消息写作原理》。
目錄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一、新闻导语要引人注目 / 、
二、新闻导语有硬软之分 /
三、精益求精,写好新闻导语 /

第二章 融媒体时代新闻导语的范式危机 /
一、信息超载 /
二、主次不分 /
三、时间模糊 /
四、硬软混淆 /
五、盘根错节 /
六、似有实无 /

第三章 新闻导语的历史 /
一、优质新闻始于导语 /
二、新闻导语源自19世纪60年代 /
三、从第一代导语到第二代导语 /

第四章 新闻导语的功能 /
一、锐化焦点,彰显新闻价值 /
二、决定新闻文脉,吸引受众 /
三、主导新闻结构,简洁明了 /
四、增强可读性,引人入胜 /

第五章 新闻导语的类别 /
一、硬新闻导语 /
二、软新闻导语 /

第六章 新闻导语与新闻要素 /
一、What(何事)要素 /
二、When(何时)要素 /
三、Where(何地)要素 /
四、Who(何人)要素 /
五、Why(为何)要素 /
六、How(如何)要素 /

第七章 新闻导语与新闻价值 /
一、时新性 /
二、接近性 /
三、重要性 /
四、显著性 /
五、趣味性 /

第八章 新闻导语的语言 /
一、准确清晰 /
二、简洁明了 /
三、具象可读 /

第九章 新闻导语与报道的结构 /
一、硬新闻的结构 /
二、软新闻的结构 /

第十章 新闻导语与稿件的标题 /
一、硬新闻导语与标题 /
二、软新闻导语与标题 /

第十一章 新闻导语的信源应用 /
一、导语中需要指明新闻来源的几种情形 /
二、导语中笼统交代新闻来源的几种情形 /
三、导语中不交代新闻来源的几种情形 /
四、新闻来源在导语中的空间位置 /

第十二章 硬新闻导语写作 /
一、硬新闻导语写作的技巧 /
二、硬导语写作失误举隅 /

第十三章 软新闻导语写作 /
一、软导语与硬导语的差别 /
二、软导语写作的原则 /
三、软导语失范举隅 /
四、建构软导语的进路 /

第十四章 新闻人的工匠精神请从“头”开始 /
一、硬新闻导语宜开门见山、简明扼要 /
二、软新闻导语宜委婉生动、虚实结合 /
三、优化记者笔力,强化新闻文化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內容試閱
前言

严肃对待新闻导语

互联网新媒体的勃兴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后新闻传播业时代,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万物皆媒正在深化这一进程。在传统媒体时代,掌控新闻话语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优势的专业媒体严格把关,倒金字塔思维得以保持超稳定的状态,新闻话语遵守专业规范。进入后新闻传播业时代之后,传统媒体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被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型交流环境取而代之,新闻生产走向“泛社会化”,新闻写作失范失序屡见不鲜,其中,作为新闻文化精粹的导语写作问题尤为突出。
新闻以信息传播的效率性见长,其建构模型是以导语为中心的倒金字塔结构,其写作精要是:以导语为中心,一事(人)一报、事实与情感和观点分离。它恪守新闻客观性法则,所以也被称为纯新闻。又因其选题着眼于公共事务、政府行为和公共关系,突出新闻价值的时新性和重要性,因此也叫硬新闻。
19世纪60年代,新闻导语开始在美国出现,它标志着脱胎于文学写作范式的新闻写作开始形成独立文体,随后新闻导语形成了以六要素俱全为标志的“第一代导语”,它使得新闻开头精华荟萃,但显得臃肿冗长,焦点不突出。1953年10月26日,《纽约时报》编辑主任特纳·卡特利奇(TCatledge)提出了第二代新闻导语的理念,提倡在建构导语时宜根据新闻诸要素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以及不同稿件,来决定使用新闻六要素中的哪些部分要素,不要把所有要素都堆积在导语中,这种简明扼要的导语被称之为“部分要素式导语”
“第二代导语要求好中挑好,把最重要、最新鲜、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突出地写进导语里,使这条新闻导语勾魂摄魄,紧紧地抓住读者。”
倒金字塔结构是一种以导语为统摄地位建构全文语篇的话语形式,即在导语中以“何事”要素为中心,交代全篇的核心事实和结果,把最新鲜、最重要、最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事实信息以提纲挈领的形式醒目地呈现出来,展示新闻的菁华碎片,使读者一眼就发现新闻的主题并产生继续阅读主体部分的兴致。其写作特点是“先果后因”,即从导语开始,围绕焦点,事实材料按照重要性依次递减排列。行文的核心是要言不烦、开门见山、简洁明了。
新闻倒金字塔结构的普适化范式建构了新闻思维的规律——倒金字塔思维。“倒金字塔思维是展开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 是新闻传播思维的一种稳定模式, 贯穿在新闻内容的选择、新闻传播方式的选择、新闻受众的选择定位过程中。因此, 可以说, 倒金字塔思维, 是新闻传播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或者说是新闻传播规律性的思维方式。”
与这种以新、实、活、短为特点,以传播信息见长的新闻相对应的是以人情味故事为旨趣的特稿(特写)。特稿导语的写作风格与新闻相比较,更注重个性化和情趣,富有文采。它们共同建构了新闻文化的不同色彩,满足受众对信息和情感的需求,交相辉映。千里之行,始于开头,作为新闻传播者,学习并掌握导语写作范式是新闻写作的起点。
在当下后新闻传播业时代,个体化节点以分布式方式参与媒介内容生产,新闻行业的壁垒被拆除,专业与业余的边界被打破,舆论场嘈杂的信息传播环境令人心浮气躁。对于职业新闻工作者而言,弘扬报人精神、回归专业主义、强化职业规范,以优质的导语书写统摄新闻话语,有利于廓清新闻业的合法边界,推动报业文化在转型与重生中得到传承和赓续,巩固新闻作为知识生产的一个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权威。同时,对于热衷于利用自媒体传播信息的“草根记者”而言,懂得新闻学的专业知识,掌握新闻导语的写作规范,对于提高自身传播信息的质量不无裨益,“在当前的数字时代,非记者和非传统记者正踏上传统记者长期占有的领地,并且总的来说并未受到欢迎,因此动态地和情境性地理解记者的行动可能会卓有成效”
当世美国新闻传播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现任教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在思考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新闻业程式产生的颠覆性的影响时认为:“互联网的确是自印刷术以降,对知识的生产和流通影响最大的一种技术。新闻业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社交媒体如日中天;美国总统沉迷推特;记者不再仅仅是‘报道’新闻而是在社交媒体上‘推送’自己为随便什么媒体制造的故事;人们越来越不关心新闻的品质而沉浸于新闻带给自己的震惊;等等。新闻正在变成一套更加随意、私人化、尖酸刻薄、粗鄙、毫无品位、无事生非、耸人听闻的话语,这与‘老派’的、相对更中心主义的、建制化的、温和的、非私人化的、有特定语言标准的传统新闻话语有本质的区别。这一过程尽管
引发人们兴趣、希望乃至恐惧,但笔者还是要说:所有这一切,都与新闻报道、调查和采访等行为的生产动机无关。新闻——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仍然要通过这些最‘古老’的采集与制作方式生产出来。被互联网所改变的,远远不是新闻生产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部分。”
迈克尔·舒德森的洞见启示我们:在新媒体时代,做好新闻仍旧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最“古老”的新闻生产方式,避免因技术崇拜而迷失在数字空间的迷宫中。
新闻导语作为连接新闻标题与新闻主体之间的媒介,“撒播”信息的核心思想,它“试图将思想的鲜活精灵凝固在纸墨之上”,创造新闻文化与受众的相遇;它遥控客体的身体,与缺席而又在场的客体建立最便捷的对话;它释放知识生产者与社会现实生活碰撞的灵韵,彰显主题的意义;它是主体对客体的魅惑。让我们从学习新闻导语写作开始,一同探寻新闻写作的奥秘!


后记

就在本书最后一次修改,完成定稿的时候,ChatGPT的新闻经过密集的报道而弥散开来。未来的新闻业会不会被智能化的机器人所取代?我们今天还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新闻导语的写作技能吗?有关机器人参与新闻写作如今已经不是新闻了,但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过任何一篇机器人写作的新闻比人类写的更强,进而证明智能时代机器人可以取代人类进行新闻生产。特别是个性化的软新闻导语,我不相信未来的智能机器人能够瞬间写得比优秀的记者更好。在人性和情感上,机器人没有优势。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James Carey认为,新闻学是“叙事艺术中最严格的一种”。他说:“新闻学的天然学术家园在人文学科和那些具有人文主义的社会学科。新闻学天然地属于那种政治理论,那是一种培育对民主生活和制度理解的理论;新闻学属于文学,通过文学,新闻学获取了对语言表达和叙事形式的高度理解和意识;新闻学属于哲学,那是一种有着独特道德基础的哲学;新闻学属于艺术,这种艺术丰富了人们对视觉世界的想象力;新闻学属于历史学,历史构成了新闻对社会深层次的领悟。”
James Carey的话启迪我们:新闻学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新闻写作需要人们具备广博的知识。
导语是新闻的开始部分,受众对一篇新闻的感觉和第一印象是从导语开始的,可以说,导语出彩能提升整篇新闻的传播效果,带给受众愉悦的阅读体验。不仅如此,导语决定了新闻文本的走向和脉络,它是新闻的点睛之笔,从中可以看到记者的职业态度、专业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维和语言功力。
当下新闻传播借助互联网新科技的平台和渠道实现了“地球村”的愿景,但一方面信息超载、溢出,另一方面优质新闻文本稀缺。真心期待机构媒体和自媒体能够用精彩的话语和文本传播信息,吸引公众的视觉性注意,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和快感。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视觉性注意可以分为三种模型:“(1)探照灯(spot-light)模型。这种模型认为注意力就像探照灯的光束一样在视野中移动,光束照射到的地方就是加工资源分布集中的地方。注意光束有一定的大小, 在其范围内的对象会得到更好的加工。(2)透镜(zoom-lens)模型,这是一个注意力向注意力焦点聚集的过程。在这个模型中,注意力可以均匀地分布在整个视野上,也可以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这之间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聚焦过程。(3)空间梯度(spatial-gradient)模型。这种模型认为注意力资源是静态分布的, 它在视野中呈V型的等级分布,从注意力中心向周围递减分布。”、
在不缺少视觉资源的当下,新闻传播的效果与人们的视觉性注意的选择有莫大的关系,作为文字符号传播的新闻文本能否吸引住受众的视觉性注意决定了整篇文本的传播效果,其中导语更是人们视线探照灯的光束率先照亮的地方,是人们的目光寻找焦点的开始,是读者注意力的中心。因此,写好导语就等于写好了整篇报道。新闻编辑部的文化决定着新闻生产的质量,也决定着导语写作的文化价值观。在前互联网时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我们的媒体上还时不时能看到写作有特点的新闻导语,例如1990年1月23日《新华日报》一则新闻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似曾相识燕归来——去年盛夏曾令南京消费者争相购买的“燕舞”牌收录机,昨天起又在新街口百货商店、人民商场和南京商场展销。
该软导语十分巧妙,它先用了宋代词人晏殊《蝶恋花》中的名句“似曾相识燕归来”作为铺陈(虚写)营造了“名片效应”,然后与破折号后的告知事实(实写)结合,该诗句中的“燕”与商品商标“燕舞”产生了粘连,形式上产生了美感,浑然天成。可见记者(编辑)为这条导语下了功夫,用心良苦。
再如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下午版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
该导语成为国内很多新闻论文中的经典案例。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式生动、活泼,不拘一格,不落窠臼,在当时被广为传诵也是情理之中。客观评价,该导语中没有在拟人铺陈之后揭秘杭州日报下午版的报名是一个失误。它如果改成下面这样可能更好:
“嗨,下午好!”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杭州日报·下午版》今天呱呱坠地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
这样追求新闻导语写作别出心裁的案例现在可遇而不可求了。这也许与手机传播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传播者有关系,媒体必须快速把新闻发出去,慢半拍就会被同行抢先,被草根记者抢先。在人类新闻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新闻竞争场景,新闻人从未经历过时效性如此紧迫的报道压力。同新闻的优质文本相比,出手快,第一时间抢到新闻,抢占舆论制高点才是更重要的。信息传播就是先声夺人。
那么,以传播信息为主要功能的新闻作品能否做到既快又好呢?答案是肯定的,美联社的新闻报道就做到了这一点。该社规定硬新闻导语“不能超过35个词”。说来说去,这还是取决于编辑部文化,媒体对新闻生产建立怎样的生产、操作规范,把关人如何把关都决定了新闻作品的品质。有严格的产品控制方法和措施,新闻生产的品质就会有健康的生态,优质文本就会成为编辑部引以为傲、人人自觉遵守的规范。
当下新闻写作粗糙、冗长已经成为较普遍现象,导语写作的粗放和粗陋屡见不鲜,这与新闻生产面临的大环境——互联网技术引发的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不无关系。互联网新媒体的崛起使得传统媒体失去了传播平台和渠道优势,昔日的话语霸权遭到瓦解,不得已而向互联网转型,重塑媒体的传播生态。影响力的削弱使得媒体生存压力变得严峻起来,新闻人难免焦虑和恐慌,一拨拨有丰富业界经验的精英挂冠而去,跳槽到了互联网公司。
于是,我们看到的新闻生产变成了媒体人和自媒体人众声喧哗的舆论场,热闹的传播景观背后是各种声音的汇流或对流,优质的文本变得稀缺起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新闻生产变得容易了,新闻传播的门槛消失了,速度、音量、市场比优质文本更令人在乎,新闻写作质量变得粗糙也就不足为奇了。

回顾新闻传播史,那些记录了人类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人性、人生真相的新闻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而存在,不正是因为它们在当时既突出了新闻的价值,同时也以优质的文本而令人折服吗?新闻要实现有效传播,必然要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基础上,追求写作的文本质量。优质的新闻写作会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受众的视觉注意,作为新闻开头的导语更需要用心经营才能吸引受众的视觉关注,满足受众的阅读期待,它是公众视觉注意力的焦点,“……读者的视觉存在着视觉中心。处于视觉注意力焦点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优质的新闻写作从导语开始,导语作为新闻写作的起点,是记者职业能力的试金石。“新闻是历史的草稿。”唯有新闻精品会被后人作为学习、研究的范例,比如1963年10月22日《纽约时报》的消息《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的导语一直作为典范广为流传,至今仍为新闻学习者耳熟能详的佳作。再比如1983 年,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写的讣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1982)获全国好新闻奖,今天在网上输入该新闻的标题,还能查阅到至少400条相关信息,就因为这篇讣闻的写作视角不同,其导语采用了软新闻的场景描写,在当时独具一格。据郭玲春自己讲,她写这篇新闻是受国外一篇关于萧伯纳逝世的消息启发而写的。
可见,优秀的新闻报道是可以流传久远的,而优秀的报道从导语开始就有不一样的视角,并且能够成为后人借鉴的典范,成为新闻文化传承的符号。一句话,我们要全力以赴对待每一次写作,让自己的文字带给阅读者享受而不是焦虑。顺便说一句,在美国人写的新闻专著或教科书中,都会建议做新闻先从小的地方媒体练手,积累经验后跳槽进入有影响力的知名媒体。但就我个人的观点,如果你在国内当记者,有远大志向,起步就应该从有影响力的市场化媒体、省会城市的媒体或省级媒体开始,因为就新闻生产的质量把关而言,国内这些商业化或层级高的官媒有更为严格的标准,你能学到本领,毕竟环境决定人。
迈克尔·舒德森认为:“眼下,技术不但正在改变新闻机构,而且也在改变人们的公共生活。但在我看来,老派的新闻机构,尽管在新闻的分发(distribution)的机制中正在变得越来越疲弱,但他们始终在原创新闻报道的采集(gathering)和生产(producing)活动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过往的一个世纪里,这些机构是公共生活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
本书立足于新闻传播实际,力求满足新闻写作者对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著作的需求。祝愿读者朋友能从这本书中感悟优质导语写作的奥妙。
不管你是以新闻为职业的专业人员还是热衷于在社交媒体发言的草根记者,学习并掌握新闻导语写作技艺,对于当今大众化新闻生产时代的每个人而言都是有益处的。王海燕、刘湘通过对2012至2018年间,我国10份报纸共1584篇抽样新闻内容进行对比性分析发现,数字化环境下我国新闻业纸媒的专业化状况堪忧,“这6年间我国报纸新闻在文本层面呈现出明显的‘去专业化’趋势,在6个新闻专业化的关键指标上均出现减弱,其中,报道简洁性、报道及时性、信源多样性三方面整体显著减弱,结构规范性、表达客观性、选题公共性三方面局部减弱”。他们认为,“‘去专业化’的同时也意味着‘再专业化’的开始,而当‘再专业化’积累到一定的共识程度就可能形成新型的‘专业化’”。本书愿为有志于新闻业“专业化”的理想者提供借鉴。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