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台海情缘:一个家族的历史见证

書城自編碼: 399276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其他
作者: 徐博东
國際書號(ISBN): 9787522528953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82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了不起的中国冠军:讲给孩子的奥运故事
《 了不起的中国冠军:讲给孩子的奥运故事 》

售價:NT$ 354.0
海外中国研究·北京的六分仪:中国历史中的全球潮流
《 海外中国研究·北京的六分仪:中国历史中的全球潮流 》

售價:NT$ 354.0
霍比特人(插图典藏版,150余幅精美全彩插图,原作地图首度汉化为简体中文,2024年全新译本)
《 霍比特人(插图典藏版,150余幅精美全彩插图,原作地图首度汉化为简体中文,2024年全新译本) 》

售價:NT$ 562.0
权力的文化与文化的权力:旧制度下的欧洲(1660—1789)
《 权力的文化与文化的权力:旧制度下的欧洲(1660—1789) 》

售價:NT$ 718.0
穿透估值:读懂估值中的共识与博弈
《 穿透估值:读懂估值中的共识与博弈 》

售價:NT$ 411.0
复利:全球顶尖投资者的31节认知与决策思维课
《 复利:全球顶尖投资者的31节认知与决策思维课 》

售價:NT$ 468.0
最后的都铎:中世纪余晖下的宫廷爱欲与权力密码(女性写给女性的女性历史)
《 最后的都铎:中世纪余晖下的宫廷爱欲与权力密码(女性写给女性的女性历史) 》

售價:NT$ 458.0
窄门:纪德三部曲(插图珍藏版)
《 窄门:纪德三部曲(插图珍藏版) 》

售價:NT$ 71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55
《 竺士杰 : 在百米高空“穿针引线” “大国工匠人物传”丛书第一辑 》
+

NT$ 173
《 焦裕禄的故事(脚踩大地,不舍纯粹良善,忠于爱与信仰!如果不了解焦裕禄的一生,就不会理解焦裕禄做出的选择!) 》
+

NT$ 447
《 邑以文名——文昌传:一本用脚步丈量出的城市传记。 这本书里有一座城的星辰大海。 》
+

NT$ 259
《 伊丽莎白女王与埃塞克斯伯爵 》
+

NT$ 259
《 (精装)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 与彼得大帝齐名的一代英主 被授予大帝之名的女性 世界女王故事 》
+

NT$ 313
《 你退后,让我来:“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奋斗实录 》
編輯推薦:
本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军事科学院原副政委、少将王卫星等作序。
內容簡介:
本书是作者家族艰苦奋斗、悲欢离合故事,也是中华民族不屈抗争、寻求解放、追求国家统一故事。徐父徐森源出生于蕉岭,青年时代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赴台从事极其危险的地下工作,后侥幸逃脱国民党特务的追杀,但仍在香港、大陆为对台工作继续努力奋斗,付出了毕生精力;徐母潘佩卿随夫赴台,后因形势所迫滞留台湾,含辛茹苦,独自抚养三个幼子长大成人;作者本人则在大陆出生、成长,自幼失去母爱,历经磨难与奋斗,子承父志,终成台湾问题研究领域专家等。本书并有专章集中写徐森源的革命战友钟浩东、张伯哲、方弢、徐新杰、陈仲豪等台湾地下党革命前辈故事。
關於作者:
徐博东,男,1944年10月生,广东梅州市蕉岭县人。1969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创院院长、历史学二级教授。2008年10月退休。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十五”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台办、教yu部、商务部、北京市台办等涉台调研课题40多项,发表专业论文和时事评论数百篇,出版专著10多部。主要代表作为《丘逢甲传》(合著)、《台湾传统文化探源》、《透析台湾民进党》、《台海风云见证录》、《史海拾贝——徐博东历史文集》、《台湾抗日英烈——罗福星传》(合著)等。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北京市第八届哲社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各种奖项40多项。1983年度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4年入围“北京市教育系统百名优秀教师”评选、2005年和2006年先后被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称号、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手。曾20多次赴台参访调研。曾任主要社会兼职:国台办专家组成员、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教yu部政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中国社科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海峡评论》(台湾)、《中国评论》(香港)与中国台湾网顾问等。
目錄
序一:苦难孕育辉煌 郑建邦 1
序二:一曲催人泪下的悲歌 王卫星 3
序三:荡气回肠、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 辛旗 7
序四:故事 ? 历史 ? 情怀 吴彤 10
序五:历史长河中的一串绚丽浪花 李振广 14
开篇:魂归故里 1
第一章 时代召唤——家世与父亲求学时期 4
一、父亲出生 4
二、田祖婆奶姑的故事 8
三、从穷山沟到海滨邹鲁 9
四、家庭变故 12
五、未能“圆房”的童养媳 14
六、从“蕉中”到“东中” 18
七、操行“丙”等的学生 21
八、校学生自治会的“文艺股长” 23
九、暑假抗日宣传队 25
十、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 35
十一、山乡怒火——元宵登高火炬大游行 39
第二章 抗日救亡——战斗在罗浮山下 47
一、丘念台与东区服务队成立 47
二、父亲参加东服队 52
三、挺进潮汕 58
四、转进惠州 60
五、初上罗浮 65
六、后撤横沥,再上罗浮 70
七、“好男好女” 73
八、棒打三对鸳鸯 78
九、再撤横沥,母亲和淼叔加入东服队 83
十、三上罗浮,创办罗浮中学和博西补校 88
十一、演出白话剧《保卫黄河》 93
十二、东服队与东江纵队 98
十三、喜事连连 102
十四、三撤横沥,东服队解散 111
十五、粤东工作团成立,转向对台工作 115
第三章 “白皮红心”——党的地下工作战士 123
一、抛家别子,投奔东纵未果 123
二、三青团的“分团书记” 128
三、基隆中学的“训导主任” 132
四、国民党的“县党部书记长” 140
第四章 祸起萧墙——台湾地下党遭破坏 154
一、形势大好,潜藏危机 154
二、风云突变,“《光明报》案”爆发 157
三、虎口逃生,父亲惊险撤离台湾 161
四、战斗在香港 167
五、蔡孝乾叛变,台湾地下党遭没顶之灾 168
六、雪上加霜,新省委再遭破坏 178
第五章 历尽劫波——父亲的战友们 185
一、钟浩东——拒绝“感训”、只求一死的“硬汉” 186
二、张伯哲——牺牲 46 年后才获追认的革命烈士 196
三、方弢、张奕明——双双遇难的革命伴侣 201
四、章丽曼——两次自杀未遂、行刑拒绝下跪的“女硬汉” 207
五、梁铮卿——抛家弃女赴台潜伏、血洒刑场的铮铮铁汉 218
六、徐新杰——拒捕壮烈牺牲却被历史湮灭的地下党人 222
七、陈仲豪——《光明报》主编,藏在鸭寮里躲过一劫 231
八、谢汉光——顶替死人、躲藏深山 38 年终返大陆的奇人 238
九、黎明华——革命经历,难掩失节后的愧疚 243
十、萧道应——“悲剧时代的悲剧演员” 257
第六章 骨肉离散——望眼欲穿四十年 274
一、金蝉脱壳,父亲撤离香港 274
二、孤儿寡母,在台艰难度日 278
三、我的多彩与苦涩的童年 287
四、父亲——对台广播的“一支笔” 310
五、弟弟以为父亲在“青海劳改营” 319
六、亩元叔——“彭大将军”的作战参谋 322
七、我与父亲团聚在京城 328
八、“单亲家庭”中的三兄弟 340
九、我的欢乐与艰辛的中学生活 344
十、我在北大的日子里 371
十一、母亲从“青丝”到“白头” 390
十二、我的十年乡村教师生活 393
十三、基东三兄弟在台事业有成 421
十四、我走上了大学讲台 425
十五、亩元叔和父亲先后去世 432
第七章 坚冰解冻——迟来的家庭团聚 441
一、香江会亲 441
二、子承父志,转向当代台湾研究 446
三、母亲携海东返乡探亲、祭祖 453
四、祖母仙逝,返乡奔丧 454
五、母亲携思东全家来京祭奠父亲 456
六、赴台参访、探亲 460
七、台湾研究“更上一层楼” 464
八、母亲去世,赴台奔丧 473
尾声:叶落归根 478
后记 483
內容試閱
序一:苦难孕育辉煌
我多年好友徐博东教授的又一部大著《台海情缘》即将付梓,可喜可贺!
博东是享誉两岸的知名台湾问题专家,笔耕不辍,见解精深,为对台工作建
言献策,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创立并领导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多年,为
该院发展成为大陆知名对台智库奠定基石,呕心沥血,功勋卓著。
博东退休后,方有时间一偿夙愿,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家族史的写作上,
历时数年,搜集了大量史料,走访相关历史现场,采访健在的当事人,奔波
于海峡两岸、大江南北,不辞劳苦,终成正果。如此严谨的写作态度和丰富
的真实史料,使这部著作超出了家族传记的范畴,成为一部从一个侧面反映
两岸关系跌宕历程的信史。由于其父的特殊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包括与台
湾抗日志士丘念台的家族情缘、参加东区服务队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以及台
湾光复后在台从事地下工作等,这部家族史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原貌,一些
内容还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此外,透过徐家的特殊经历,作者向我
们还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再现了两岸同胞的悲欢离合。这既是一曲家
族悲歌、时代悲歌,也是一曲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屈抗争、寻求解放、追
求国家统一的历史赞歌!
苦难孕育辉煌,昨天昭示今天。历史的悲歌、民族的苦难已经远去,中
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伟大复兴的前景日益光
明,一个新时代的大幕正徐徐拉开。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我们坚信,
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必将上演的是两岸统一、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辉煌
大剧。
是为序。
郑建邦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
序二:一曲催人泪下的悲歌
我与博东教授相识已近三十载,其祖籍广东梅州蕉岭县,但他的家族命
运却因时局动荡而与宝岛台湾息息相关。因多年相交,我一直知道博东教授
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也曾料想他的家庭必定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家庭。但当他
的新书书稿《台海情缘——一个家族的历史见证》送到我手上,迫不及待地
连夜拜读之后,仍让我感到震撼、感慨和深思,一时间感情的潮水排山倒海
而来。读毕掩卷,书中人物的经历所引发的对我心灵的绞杀与灵魂的震荡,
让我潸然泪下,一连数日压抑着的情绪都无法平息,以至于当我在金门与厦
门海域乘坐游轮时,面对茫茫大海,心中还感受着当年博东教授的三个弟弟
当兵后,同一时间各自在对岸这两个岛屿上的那种“守望”与“煎熬”,回味
着他们一家两代人的坚守,心情像眼前大海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这是
一个家庭的悲怆,一个民族的悲壮写照,同时又凝聚折射了无数先辈们对信
仰的忠诚和对理想的守望!
书中所写的,正是博东教授的家族史——徐父徐森源出生于蕉岭,青年
时代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国家的
统一,接受组织安排,赴台从事极其危险的地下工作,一度官至国民党台中
县党部书记长(主委)。后虽侥幸逃脱国民党特务的追杀,但仍在香港、大陆
为对台工作继续努力奋斗,付出了毕生精力。在那“文革”特殊的年代,亦
受了不小的委屈,直至辞世,始终与妻儿无缘团聚;徐母潘佩卿随夫赴台,
后因形势所迫滞留台湾,含辛茹苦,独自抚养三个幼子长大成人,一道浅浅
的海峡,却无法逾越,让她隔海相思,苦苦煎熬了 57 年,直到 2006 年过世
后才魂归蕉岭故乡,与她日思夜梦的夫君灵骨合葬在一起;博东教授的三个
弟弟生于台湾,自幼失去父爱,与寡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始终与父亲无
缘相见;博东教授则在大陆出生、成长,自幼失去母爱,历经磨难与奋斗,
子承父志,终成台湾问题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学术大家、有重要影响的智
囊……仅这只言片语的简介,相信就已经足够引起读者探究这个特殊家庭的
兴趣。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是国家、民族和社会
的细胞,家事、国事、天下事是难以分割的,无论什么样的家庭,其命运都
是国家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更何况对社会和时局有着影响力的名门。博东
教授的家族、家庭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其命运与中国革命和两岸关系紧紧连
在一起,跌宕起伏的家族史与国家民族的历史同步共振。这是书稿给我的第
一个深刻印象。全书通篇放在大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写家庭人物的革命历程、
思想变化、不朽功勋以及曲折人生、悲欢离合,从出生、就学,到革命、聚
散、委屈、转机等等,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不无关系;所述虽是家史,又辟
有专章集中写徐森源的 11 位革命战友钟浩东、张伯哲、方弢、徐新杰、陈仲
豪、谢汉光等革命先烈、前辈,还有甲午台湾反割台抗日爱国志士丘逢甲后
代丘念台等历史人物,彰显了徐氏家族的胸怀和品格,也是家与国同悲欢共
命运的真实写照;更为可贵的是,该书记录了我党我军在台湾光复后一段时
期的地下斗争情况,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阅读这些史料让我猛然感到,这个
可谓一门忠烈的家庭,这个有着优良传承的家庭,这些人物其实离我们是这
么近!
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讲过,历史家的职责是要确切、真实、不感情
用事;无论利诱威胁,无论憎恨爱好,都不能使他们背离事实。这部书给我
的第二个深刻印象是强烈的真实感、现场感。据我所知,博东教授为了更好
地创作完成这本书,在海峡两岸查阅考证了大量档案、历史资料,采访了众
多当事人或其亲朋好友,也实地探察了有关历史现场、设施、文物等。写他
的父亲,以其被迫害时写的《自传》及其战友的证明材料(实为交代材料)
为依据,情真意切;写家庭的磨难,实事求是,不夹带任何意气偏见;写家
庭的转机,就事论事,不带任何的虚浮。亲身所见所闻、亲朋好友的回忆,
既有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故事,也有百转千回的爱情叙事,他父亲的爱情、
亲情、忠贞、爱国,朴实无华、鲜活真实,战友并肩,惊心动魄,用青春和
生命谱写革命经历和谋求两岸统一之路,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形象跃然纸
上,感人肺腑。他母亲的坚毅、执着、守望、责任,母兼父职,独自养家育
儿,度日如年,用血和泪铸成了《卿梦思源——一个“共谍”太太在台湾的
日记》( 未刊稿 ),以寄托思乡、思亲、思“源哥”的千思万念,一位聪慧无
私的贤妻良母伟大身影立在了眼前,令人动容。书中饱怀感情,但不感情用
事,一切建立在理智、冷静的客观事实基础之上;书中充满爱憎,但衡量的
尺度客观真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书中细节处处体现着作者一以贯之的严
谨治学态度,而严谨治学的最基本要求就是真实,实事求是、不加粉饰,亦
不扭捏,任何粉饰或扭捏的历史都是对后人的误导。否则,那就不能称为历
史了,历史不能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英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说,历史事件
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这部书给我的第三个深刻印象是博东教授创作中
汇聚之“心”。一是初心,就是充分体现了一个家庭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
业、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一生奉献,无怨无悔的奋斗历程;二是信心,就
是充分体现了一个家庭对革命胜利、两岸统一的必然性没有任何怀疑和动摇,
一生奋斗、从不止息;三是用心,就是充分体现了一个家庭全身心致力于伟
大的工作、伟大的斗争、伟大的事业的专注精神,他们对待每一项工作,都
是那么的充满热情、饱含激情、无私奉献;四是苦心,就是充分体现了一个
家庭对两岸和平统一、争取民心、对台大政方针的不懈探索和真知灼见,很
多意见对当前的对台工作颇有启示,因为这是有传承的历史亲历者提出的真
知灼见。
这部书给我的第四个深刻印象是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古人修史讲究艺术
性、文学性,以让读者更细腻准确而又有兴趣、感情地去体会历史的场景、
领悟历史的真谛、启发对未来的思考。我国历代史学大家往往也是文学大家,
我们各级学校的语文教材、文学读物,很多经典篇章都出自史学著作,因为
我们的民族自古有这个历史审美的传统。博东教授的这部书,文风清新、文
字优美、文笔流畅而又朴实无华,引人入胜,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掩卷发人
深思,不似时下某些类似著述,要么平铺直叙,要么晦涩艰深,故弄玄虚,
可谓“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我欣赏博东教授这样有艺术性的
文字,能让人耳目一新。
这部书还可以作为一部励志教材,给年轻人看。无论博东教授的亲属,
还是他本人,人生曲曲折折、坎坷不断,有骨肉的分离、事业的挫折、组织
的误解、旁人的冷眼;有国家的磨难、民族的悲欢、人生的曲折、心灵的拷
问等等。面对各种不同的境遇,徐氏家族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始终秉持家国
情怀,大爱超越小爱,满怀期望和憧憬地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心灵始
终充满阳光,对未来始终满怀期望。这是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有担当的家
族。这样的故事势必对当下的年轻人以深刻的启示,对一些浮华风气有伐经
洗髓之助益。随着中国大陆的高速发展,年青一代在优渥的环境中长大,经
历老一辈苦难的机会少之又少。如何才能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
何才能勇敢地面对职场和人生的风风雨雨,如何才能战胜挫折、经得起委屈、
忍受住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始终考验着每一个年轻人。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
不能决定人生经验的极大顺遂,人总要经历各种各样风雨而后才能从温室幼
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年轻人不妨把这部真实的家族、家庭、人生经历读物,
作为另一种学习的范本。
高尔基说,“历史是用激情和痛苦创造的”,博东教授正是用激情和痛苦
写这本书的。相信它的出版,必定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
是为序。
王卫星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军事科学院原副政委、少将)

序三:荡气回肠、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
这是一部家族历史,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这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和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史,栩栩如生、细致入微。
博东教授的大作《台海情缘——一个家族的历史见证》详尽地记录了中
国南方粤东蕉岭县一个世代耕读徐姓客家人家族的大时代印记。几代徐姓族
人在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向日本割让台湾,以及其后的抗日战争和解
放战争(国共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中,以每个个体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
如溪水入河、百川归海般地融入了持续百余年的历史洪流。这翻江倒海的跨
世纪历史巨澜,又经过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两岸对峙交
流各时期,已然在徐姓家族成员生命过程中一一呈现,至今余波荡漾。
这部堪与国史可互为参照的家族传记,从反抗日本占据台湾的先驱丘逢
甲之子丘念台、孙女丘应棠与作者父亲徐森源的情谊,到抗日战争国共合作
时期徐森源参加东区服务队,开展战地政务与民众动员教育,与队友潘佩卿
恋爱、结婚、生子、分离。从夫妻加入中共地下工作入岛迎接解放,到徐森
源虎口脱险,转战香港,潘佩卿留在台湾含辛茹苦地拉扯三个儿子成长,望
眼欲穿骨肉分离四十年。从海峡对峙隔绝、“文革”动乱、改革开放,到岛内
政治变迁、两岸坚冰打破,这激荡起伏的历史进程和迟来的家庭团圆,深切
昭示出中华民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断走向伟大复兴与完全统一的历史
大势。这百年沧桑里,无数亲人、战友、同学、同事们跌宕起伏的事迹,勾
画成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其中有义薄云天的民族气节,澄清天下的理想信
念,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大义凛然,更有恪守忠贞孝道的坚忍不拔和忍辱负重
的牺牲奉献。春秋公羊学派在记录历史演进与重大事件中提出“所见世,所
闻世,所传闻世”的时空概念。博东教授经历了“所见”和“所闻”的时代,
他的见闻记录弥足珍贵,可使青年一代和后来者们,对“所传闻世”能够有
更加真实生动地体验和了解,进而能够知晓我们这个民族、国家和每一个家
庭从何而来,向何处去。
博东教授为人豪爽热情,正义感强,朋友遍及海内外,这位老北大历史
系毕业生学养精湛又有着钻研韧劲。他开拓了对民进党的学术领域研究;在
对台政策策略问题上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长期参与对台宣传和两岸学术交
流;培养大批年轻的涉台研究学者;近年来他又奔波于海峡两岸为在台牺牲
的烈士扬名昭雪,他是真正的台湾问题专家。
我有幸结交博东教授父子两代人,1985 年我从事对台工作伊始,曾为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节目写稿,徐森源前辈是台播部离休多年的老领导,
那年底在元旦迎新会上我见过他老人家。与博东教授交往则始于 1988 年 8 月
接待台湾学者王晓波来访的研讨会,他早年出版《丘逢甲传》奠定了在台湾
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其后 30 多年里,我们共同参加过重大对台工作和文献
起草,共同参加过两岸各类学术交流,接受海内外新闻媒体的采访。特别是
他任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时,我们一道组织了两岸客家高峰论坛。
我们年龄相差 17 岁,但时代转动的齿轮竟然使我们有了许多共同人生经历,
更在共同推动事业之中成了忘年之交。2011 年开始,我与刘光典烈士之子刘
玉平先生倡议并参与修建了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那些刻在碑墙上在台牺
牲英烈名字当中,许多人是博东教授父亲徐森源的战友。冥冥之中,我们都
在续写这一段无尽的历史,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是对台地下工作的英烈们
的安魂之所,如果把其落成慰藉英灵与徐森源、潘佩卿夫妇海峡隔绝近六十
年灵骨合葬联系起来看,这不就是家国情怀的具体写照吗!这部家族史起首
那段文字读来怎不令人涕泪交泗,长叹不已。“2007 年夏从北京、台湾岛北
南同时起飞,徐家四兄弟分乘两岸航班飞机护送父母灵骨归返蕉岭徐氏祖堂
安放,隔绝六十年的夫妻生离逝合,叶落归根。”
2020 年 7 月博东教授以餐叙方式昭告老朋友们,他与老伴张明华,也是
他北大历史系同学,要回桑梓蕉岭定居。这不仅是延续徐姓家族的孝道和历
史,更是回报祖母和家乡当年对他的抚养之恩情。记得那天聚会上,徐博东
教授请海协会孙亚夫副会长和我代表在场老朋友们讲几句话。我说:“这次博
东教授定居蕉岭,心系叶落归根,但而今徐姓一支早已在历史进程中根脉繁
衍华夏南北大地,自古客家人就有一个光荣传统,那就是客家非客、落地
生根。”
现在读罢这部巨著,想再送博东教授两句话:
博览群书,记录家族曲折艰辛悲欢离合,故知岁月如歌皆唱大江东去。
东眺沧海,探究社稷长治久安万法归宗,期盼九州清晏再奏宝岛归来。
是为序。
辛 旗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原副会长)
序四:故事 · 历史 · 情怀
在 20 世纪中叶的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造就了海峡两岸的分隔,也造成
一批骨肉分离的家庭。这些家庭,有着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悲欢离合。大陆著
名台湾问题专家徐博东教授的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欣闻博东兄要写家史,我很高兴并表支持。承蒙他的信任,每写出一个
章节就发给我提意见。刚开始我并不太在意,毕竟笔耕多年什么样的文章没
见过!可没过多久,我发现“事情有点大了”,我被他写的家史“俘虏”了!
由起初的一般看看挑挑毛病,到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下一篇的内容,我跟随着
书中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博东兄的喜怒哀乐,经历了好几个寒来暑往。说
来奇怪,不知为何,博东兄写家史,我也跟着牵肠挂肚。如今书稿大功告成,
我终于也可以长舒一口气了!博东兄要我写序,一再推辞不允,序实不敢当,
下面我从一个最早的读者的角度来谈谈这本家史的特点,就算是给博东兄有
个交代。
一是有故事。博东兄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把自己家族的悲欢离合向我
们娓娓道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
这本家史里,故事比比皆是。博东兄本人的出生就是故事里套着故事。
首先,博东兄既没出生在医院也没出生在家,而是抗日烽火中出生在粤东罗
浮山的冲虚古观。其次,当时“豪华”的“接生婆”团队,均是台湾近代史
上的名人之后:有“台湾孙中山”之誉的蒋渭水女儿蒋碧玉,有台湾抗日保
台爱国志士丘逢甲的儿媳梁筠端,有著名的武装反割台抗日士绅萧光明的曾
孙媳妇黄怡珍。第三,由于东区服务队(广东抗日救亡组织)的队员们约定,
凡是队员生的孩子,男孩起名必须有个“东”,女孩必须有个“区”,以纪念
东区服务队;又因为是在博罗县罗浮山冲虚观出生的,所以博东兄的父亲给
他起名“博东”(而后来他在台湾出生的三个弟弟也分别起名基东、海东、思
东)。最后,战争年代戎马倥偬,博东兄懂事后问父亲自己的出生年月日,父
亲回答:好像是 1945 年的秋凉时节。博东兄为好记,干脆就蹭个国庆节,于
是填的出生日为 1945 年 10 月 1 日。不料想四十几年过后,当博东兄与出生
不久就分离的母亲在香港首次会面时,母亲竟说“你父亲乱讲,你是 1944 年
10 月 12 日‘双十节’后的两天出生的”。这让博东兄瞠目结舌,说:“搞了半
天,我竟然糊里糊涂地过了几十年的‘假生日’!”
至于博东兄的父母所经历的惊险、巧遇更是数不胜数,几乎不用添油加
醋就可以拍出几十集的电视剧——具体内容我就不在这里过多“剧透”了,
请读者自己慢慢去看,去体味。
二是有历史。把过去真实的故事一个个地汇集在一起,就成了历史。本
书可以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博东兄把家庭与个人的命运,放在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当中。博东兄父
母的青年时代,正逢 20 世纪 30 年代国家面临着民族危亡的关头,他们先是
毅然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去,尔后又投入到解放台湾的事业之中。他们的经
历象是历史长河中的浪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伟大的年代。书中关于
抗日烽火中的东区服务队的记述,和 1949 年前后中共在台湾地下工作的精彩
讲述,披露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史料。
20 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全中国大陆之后,
锋芒直指台湾。但随后发生的中共台湾地下党被国民党特务破获,几乎一网
打尽的史实,一直为国人所关注并痛心。而博东兄的父亲,就是当年赴台从
事中共地下工作的一员。博东兄通过父辈的回忆和父亲 11 位战友的小传,也
包括引用台湾特务机关的档案,带我们穿越历史时空,拨开了事件的迷雾,
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鉴于博东兄父亲曾任职国民党台中
县党部书记长(主委)这一高官,在党内又直接受中共台湾地下党核心成员
领导,加上博东兄竭尽所能地采访了健在的当事人,故这部分的情节写得惊
心动魄而又史料翔实。
博东兄是一位史学工作者,把握历史还原真实是他的老本行。阅读全书
我们会发现这本家史许多页脚多有注释,或加以说明或注明出处,全书注释
达 520 多处。这是写历史论著的标准体例,没办法,这就是一位接受过北大
历史系正统训练的历史学者所写的家史。据我所知,博东兄写家史时,常为
考证一处史实不惜往返数千里,多次找知情人核实细节,不少章节都经过本
人或其后人审阅无误后才最终定稿,正由于用这种治史的严谨态度来写家史,
所以这本家史名副其实是一部“信史”。
三是有情怀。读者将本书一眼看去,尽是故事与历史。但若细思品味之
后,却不难发现全书无不渗透着浓烈的家国情怀,不能不令人动容!
1949 年的 10 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毛泽东在天安门
宣布新中国成立,中国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博东兄一家却在这历
史的节点上处在不同的位置:父亲由于中共台湾地下党被国民党调查局破获
而出逃香港,并在港继续从事对台地下工作;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并怀
着最小的弟弟,孤儿寡母在台湾惊恐的度日如年;叔叔徐亩元作为中央军委
作战部的参谋,亲历了中央军委统帅部运筹帷幄解放全中国,尔后又跟随彭
老总赴朝作战;而作者本人则在广东蕉岭农村老家与祖母相依为命,度过自
己懵懂的童年。
也就是从此刻起,一个家庭的悲剧拉开了序幕,一家分成四地,开启了
相互思念相互牵挂的模式。这当中最艰难的是博东兄的母亲:一个外乡的弱
女子独自拉扯着三个幼小的孩子,在陌生的他乡担惊受怕,终日以泪洗面,
一天一天在苦思中煎熬,不知何时才是尽头。据我所知,博东兄在写本书时,
是饱含着感情流着泪水写的。当他写到父辈们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牺牲,写到
父母为祖国统一而分隔两岸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家国情怀就很自
然地流淌在字里行间。
博东兄写父亲由于台湾地下党被国民党特务破获而惊险出逃时写道:父
亲冒名顶替乘坐飞机虎口脱险,但让他们感到无比痛心的是:有多少昔日战
友已经血洒刑场,倒在敌人的屠刀之下;又有多少战友已身陷囹圄,惨遭摧
残迫害;还有多少好战友此时正在四处躲藏,过着野人般的悲惨生活!而千
千万万个骨肉同胞,包括自己和妻儿老小,都将分隔两岸,不知何时才能得
以团聚?
在这本家史中,我仿佛看到有一根看不见的红线,一端系着博东兄的笔
尖,另一端连着当年博东父亲在中共台湾地下党的生死暗战,连接着风华正
茂的博东父母在抗日烽火中匆匆行走在罗浮山上。我和博东兄相识相知数十
年,一直感受到他对台湾同胞爱得特别深,对“台独”分裂势力格外恨,对
祖国统一大业充满了信心。看到博东兄的家史后,我忽然明白了,是家庭基
因和家族传承,让他投入到台湾问题的研究和祖国统一大业之中来,这本是
一脉相承。看了这部家史,我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在中国大陆的这片土壤
上会生长出一个台湾问题研究领域的“学霸”徐博东。
书中有一个场景感人至深:当年海峡两岸往来尚在隔绝时期,在父亲病
危之时,举目无亲的博东兄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通过空中电
波,向着海峡对岸深情地呼唤,他是那么的渴望早已记不起容颜的母亲和三
位弟弟来和父亲见最后一面:“阿爸十分想见你们一面,见到了就是死了也瞑
目。要是有可能的话,请你们设法尽快赶转来相见。”博东兄希望唤出那海峡
隔不断的亲情,声声血字字泪,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潸然泪下……两年后,当
博东兄与母亲终于在香港见面时,父亲却已经化成一匣骨灰。其实,当年那
撕心裂肺的呼唤,岂止是博东兄向着海峡对岸的亲人,那也是祖国大陆亿万
人民对着海峡那边亲人的呼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作者父亲那一辈的英雄们大多已经故
去。博东兄那样的两岸分离的家庭也将难以再现。但那个特殊年代的英雄们,
那段不朽的历史和永恒故事,我们应该永远铭记。
我知道,至今博东兄还在为当年父亲的战友、在台湾牺牲的中共地下党
人追认烈士而操劳奔走;我知道,博东兄还在时刻关注着祖国统一大业;我
还知道,博东兄时时挂念着台湾岛内的一草一木,因为那里有他的亲人,有
那他割不断的亲情。
相信这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徐家家史的出版,必定会引起海峡两岸广大读
者的强烈关注与共鸣。
吴彤(中国台湾网前副总编)
序五:历史长河中的一串绚丽浪花
老院长徐博东教授历时六个寒暑,写出了这部长达 40 余万字的家史。家
史的完成,了却了他数十年的一桩夙愿。
老院长在悬车杖国之年以撰写家史为志业,或南下或东渡,穷尽所能搜
集最真实最详尽的资料,或在家中埋头笔耕,多次受到病痛的打击,其中的
苦乐艰辛,唯有老院长自知。在家史撰写过程中,老院长展现出的坚忍不拔
的执着,令人敬佩;他一丝不苟的认真与细心,以及不隐不扬秉笔直书的史
家性格,更使这部家史成为一部不折不扣的信史。正因如此,这部跨度长达
百年的徐家家史,其中一段段精彩的故事将铭刻于历史,并将流传于世,感
动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作为后学晚辈,我有幸成为这部家史策划、撰写过程
中的见证者,也曾陪同老院长去查寻搜集档案史料。每一章节的新鲜出炉,
我也总能先睹为快。真诚为这部著作的诞生感到高兴,也借此向老院长为家
族史、两岸关系史乃至家国历史的研究所做出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敬意。
徐氏家族既是 20 世纪中华民族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中的一员,同时也因主
人公不平凡的经历和特殊的台海两岸情缘,注定成为中国 20 世纪历史中一段
令人瞩目的画卷。这部家史讲述的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犹如历史长
河中一串串绚丽的浪花,震撼人心,涤荡灵魂。这部家史特殊就特殊在,它
是惊心动魄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妻离子散的跨海悲情元素,在台海动荡、两岸
离合时代的一次独特的组合。
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难当头之际,本书的主人公之一——广东蕉岭徐
氏开基祖探玄公派下第二十世裔孙徐森源,与那个时代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
投入到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之中。抗战胜利后,徐森源、潘佩卿夫妇为了国
家民族和心中的理想,把尚在襁褓中的徐博东留在蕉岭老家,再次离乡远行,
东渡台湾,开启了他们惊心动魄、悲壮凄美的新的人生旅程。作为中共地下
党党员,徐森源的亲密战友钟浩东等,在台湾的城市乡村、深山密林,在马
场町刑场,为人民解放事业和国家民族统一献出了自己的热血乃至宝贵生命。
虽然徐森源侥幸躲过国民党当局的搜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最终虎口脱险,
平安撤回大陆,但徐家却也由此而开始了一段长达数十年之久的骨肉分离、
夫妻天人永隔的旷世悲情。
在这部家史中,我们看到了民族危亡、国难当头,徐家人勇敢地站立在
历史的潮头,热血报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看到了在长达数十年两岸分离
的时代悲剧下,滞留台湾的娇妻幼子生活上的艰辛与无助,心灵上的孤独与
无奈,以及对大陆亲人的望眼欲穿与绵绵深情;看到了大陆亲人如何想尽办
法辗转汇款接济岛内亲人,盼望两岸统一家人早日团聚的意切情深;我们也
看到了,失去父母呵护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童年时代的徐博东,如何在广东客
家山乡磨难重重的成长过程;看到了他后来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经历的
风风雨雨、沟沟坎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情到深处感人心魄。
时代制约着个人的前途命运,亦提供了个人挥洒的空间,家族史历来是
国史的重要补充。徐氏家族既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见证者,也是这段历
史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徐家家史从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反映了 20 世纪后
半叶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小小的侧面,犹如一叶扁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巨
变的汪洋大海上,划出了一道反映时代脉动、优美靓丽的曲线,郑重地将 20
世纪两代人的故事和一段奇幻的跨海悲情镌刻铭记于史册之上。毫无疑问,
这部颇具传奇色彩的徐家家史,将是人们研究近现代中国历史不可多得的宝
贵资料。
有道是:“一部悲喜徐家史,两岸情缘似海深;热血家国秉道义,江山一
统待何人?”
李振广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长城学者)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