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创新论

書城自編碼: 399141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赵超峰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07854992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9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欲望与家庭小说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惜华年(全两册)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98
《 自由在高处 》
+

NT$ 286
《 政府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的影响 》
+

NT$ 337
《 反求诸己:历史社会科学的实践方法论(历史社会学文库) 》
+

NT$ 398
《 大运河(江浙地区)视野下的宁波会馆遗产研究 》
+

NT$ 403
《 流动的现代性(人文书托邦) 》
+

NT$ 505
《 我国新就业形态发展、规范与对策研究 》
編輯推薦:
* 该书探讨了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国际形势、中国状况和内涵机制,总结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产业的价值评估标准和耦合维度,提炼了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规律和实践模式,提出了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创新策略。
* 本书揭示了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本书语言简练,条理清晰,对关注乡村振兴和旅游产业升级的读者而言是一本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
內容簡介:
乡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是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本书立足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演进和现实需求,探讨了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国际形势、中国状况和内涵机制,总结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产业的价值评估标准和耦合维度,提炼了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规律和实践模式,提出了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创新策略。该书紧扣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转化动能,研究视野开阔,学理分析扎实,逻辑结构清晰,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旅融合赋能的新动力,对于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關於作者:
赵超峰,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博士,北京开放大学人文与教育学院艺术系主任、副教授,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副主任(挂职),北京青年国际文化艺术协会秘书长。从事文化创意产业、艺术产业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20年,历任媒体人、策划人及知名文化集团高管。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终身教育。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并有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课题8项,主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上百项。出版专著《文化创意人才的“树形培养模式”研究》。
目錄
绪 论 / 001
第一章 “文化 旅游”为我国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 / 007
第一节 世界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 009
一、世界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 / 009
二、世界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 010
三、世界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 011
第二节 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 012
一、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 / 012
二、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 013
三、中国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 015
第三节 中国乡村文化的渊源、发展现状与特点 / 016
一、中国乡村文化的渊源 / 016
二、中国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 / 017
三、中国乡村文化的特点 / 017
第四节 中国乡村旅游的渊源、发展现状与特点 / 018
一、中国乡村旅游的渊源 / 018
二、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 019
三、中国乡村旅游的特点 / 020
第五节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词和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关系 / 021
第六节 “文化 旅游”为我国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 / 026
一、传承中华文脉,继承与创新中国传统优秀乡土文化,助推
乡村经济转型升级 / 026
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社会和谐
稳定 / 029
三、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改善乡村人居生态环境,满足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030
四、振奋乡村精神,提升农民的职业自信 / 031
第二章 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内涵解读 / 035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 037
一、乡村文化 / 037
二、乡村旅游 / 038
三、乡村文旅融合 / 040
四、乡村振兴 / 043
五、乡村 / 046
第二节 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代表性理论 / 046
一、文化景观理论(Cultural Landscape Theory) / 047
二、体验经济理论(Experiential Economy Theory) / 048
三、文化资本理论(Cultural Capital Theory) / 050
四、创意农业理论(Creative Agriculture Theory) / 051
第三节 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视角中的乡村文化资源及其分类 / 058
一、乡村文化资源的特点 / 059
二、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中乡村文化资源的分类 / 060
第四节 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视角中的产品类型 / 071
一、产品类型的内涵 / 071
二、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视角中的产品类型 / 072
三、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视角中的产品类型的价值 / 081
第三章 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耦合维度 / 083
第一节 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 086
一、乡村振兴的内涵 / 086
二、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关系 / 088
三、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的关系 / 089
四、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和乡村人才振兴的关系 / 092
五、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和乡村组织振兴的关系 / 093
第二节 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关系 / 095
一、中华文化复兴的内涵 / 096
二、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中华文化复兴的作用 / 097
第三节 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关系 / 098
一、文化强国的内涵 / 098
二、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建设文化强国的作用 / 099
第四节 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系 / 100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 100
二、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作用 / 101
第五节 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 102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 102
二、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 / 104
第六节 _x005f_x005f_x005f_x0007_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关系/ 105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 105
二、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提升文化自信的作用 / 106
第七节 _x0007_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和提升农民幸福感的关系/ 107
一、幸福感的内涵 / 107
二、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提升农民幸福感的作用 / 108
第八节 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 / 109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 109
二、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 / 110
第九节 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和建设精神文明的关系 / 110
一、精神文明的内涵 / 111
二、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
作用 / 111
第十节 _x0007_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和建设社会文明的关系 / 112
一、社会文明的内涵 / 113
二、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建设社会文明的作用 / 113
第十一节 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关系 / 114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 114
二、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作用 / 115
第四章 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 / 117
第一节 价值评估 / 119
一、价值评估的内涵 / 119
二、价值评估的意义 / 119
三、价值评估的理论依据 / 120
四、价值评估方法 / 121
第二节 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评估 / 122
一、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评估时应遵循的原则 / 122
二、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评估的维度 / 126
內容試閱
历经一年多的写作,数易其稿,融汇了我十几年来关于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思考与心得的《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创新论》终于付梓,虽然尚有很多遗憾,但恰如等待胎儿降生的母亲一样,有忐忑,更有欣喜。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要探寻中国社会的文化之根,只能去乡村文化中感悟,这可能是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文化驱动力。乡村文化融汇了国家、民族乃至地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延续的精神家园。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乡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如何实现乡村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深感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魅力。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既可以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因此,我认为,加强对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虽然从事文化产业工作近二十年,从电视台编导做起,先后做过企业的策划部主任、公关公司总经理、影视公司总经理、大型集团的首席文化官等企业类岗位,也担任过报纸记者、城市品牌顾问、企业战略管理顾问、品牌定位顾问、影视剧制片人、大学老师等专业类岗位,更为了汇聚行业力量发起和参与了三个文化类协会社团的筹建和管理,陆续主导和参与了上百个大小不一、规模迥异的文化项目和科研课题。在这期间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对于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曾有过关注,但对于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主题则处于无意识的思考状态中,虽然常有心得,但始终没有下定决心把这些心得和经验体会融会贯通,进行理论的构建和学术的提升。
自2022年主持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院课题“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中的动力机制研究——以‘乡村村晚’与‘乡村网红’培育计划为例”(课题编号:XCGGWH2022004)以来,我致力于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的建构,在研究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的四种价值维度(人民性的价值立场、市场性的价值取向、共生性的价值目标、系统性的价值架构)、六种融合维度(理念融合、资源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技术融合、功能融合)和五种构建维度(互动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协同机制、评估机制),初步形成了独具我国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特色的动力机制体系。虽然课题被评定为“优秀课题”而顺利结题,但对于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却如传说中的“息壤”一般,不断自我生长膨胀,把我近二十年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得所悟吸附在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这个“核”上,聚其形,凝其魂,凝结升华,最终完成了《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创新论》的写作。
......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将继续关注中国乡村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不断深化和完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书获得启示,共同关注和支持中国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我还要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乡村振兴与旅游业发展的读者表示感谢。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会对中国乡村振兴和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希望本书能够为从事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研究者与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