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NT$
347.0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NT$
658.0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NT$
811.0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NT$
505.0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NT$
510.0
|
編輯推薦: |
其一,这是一本生命哲学著作,倡导一种不执的行动主义,于当下人们的典型精神症候,是一剂适口良药,而因其厚植于学术且有实践上的开示,又区别于心灵鸡汤,使“躺平”者奋起,为“内卷”者降温,予苦闷彷徨者以同道的慰藉和师友的砥砺。
其二,作者拥有跨文化、跨学科的生命体验和学术视野,他内省己身,外察古今中外种种典型人事、典籍、学说、宗教等而成此书,于读者增益知识、拓宽眼界、深化认知、澡雪精神大有助益。
其三,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文笔出众,却能收放自如,既不以词害意,又不因意废词。读此书,于智识提升之外,更有文学的享受和审美的熏陶。
|
內容簡介: |
一位行动瑜伽士的独白。一纸“以水喻道”的文字般若。一份教以学问和行动为渡舟“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的修行指南。
本书作者曾漫游中国、印度和欧洲,以万里路参证万卷书,每有所感所悟,辄发而为文。本书是闻中教授历年所作思想随笔和旅行札记的集子,熔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于一炉,会通中外,兼论古今。本书记录了他涵泳于不同的文化生态、宗教和哲学体系后对生命的体悟和思考。全书用凝练优美的文字、灵动闪光的哲思,展现了作者独特的精神世界,指引着读者在种种困顿中坚守生命的真谛、寻找真实的自我,从而更加坚定、温和地拥抱这个世界。
|
關於作者: |
闻中,中印古典思想研习者、哲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兼任浙江大学全球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老子研究会副会长。曾漫游印度,孤身行走喜马拉雅群山,跟随印度僧人修习印度哲学。主要作品有《印度生死书》《行动瑜伽》《吉檀迦利》《从大吉岭到克什米尔》《道德真经集注》等十余部。
|
目錄:
|
目 录
前言:我在田野上细细地品尝过光的滋味 001
谁将从书籍中惊醒?
我的书房,我的梦 011
一片飘进我的窗户的叶子 015
每一幅风景,都是灵魂的一种状态 018
谁将从书籍中惊醒? 022
孔子会得救吗? 028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032
作为人间究竟之道的《道德经》 037
真实人生,勿被虚假智慧架空 042
梦与觉 046
美不是存在,而是发生 050
伟大的“水溶于水” 055
我所握住的那一把流沙 062
真生命是一场“习坎”之旅 068
方东美说 “功德慧” 072
命运与智慧 081
文明既成,人间学问即第一典要 086
生命的冬夜,当以勇气、智慧与爱来照亮 093
不了了之,是世间之常则
印度的日常甜品与糖 107
东学西渐第一人:斯瓦米·辨喜 112
乔答摩王子告别妻儿的那个暗夜 124
泰戈尔与奥坎波的传奇爱情 130
瑜伽与自我生命的那一把乐器 133
宗教与艺术,其深处是瑜伽 137
智慧瑜伽的终极追求 141
中国人的信仰,印度人做梦也想不到 147
一位当代中国学人的千瓣莲花 150
不了了之,是世间之常则 154
觉醒是唯一的解脱 159
存在是一本打开的书 165
我们究竟在恐惧什么? 169
喜乐与悲伤 174
不执与无畏 178
内在的朝圣 183
信仰为什么是必要的? 190
世界如森林,心意似迷宫 194
在生命的收割当中,收获的全是自己
在生命的收割当中,收获的全是自己 203
我们都是穴居者 207
神话少年伊卡洛斯的翅膀 211
但丁:生命就是伟大的朝圣之旅 215
拉格比,一个充满祈祷的小镇 228
我穿过了泰晤士河的川岸 232
莎士比亚就是一切 235
万物的灵魂 241
论叔本华与行动瑜伽 245
爱默生:美国精神的后花园 250
突然想起了乌纳穆诺 256
昆德拉与上帝的笑声 261
德沃斯基的音乐 270
悉达多与轴心精神 275
灵魂收获我们看不见的远方 284
跋文:从“为学日益”到“为道日损” 292
|
內容試閱:
|
前言:我在田野上细细地品尝过光的滋味
一
一个孤立的字母是没有意义的,只因字母与字母组合才有了词汇,有了句子和华美的文章,进而生成了无穷的意义。
人也一样,只有当我与你发生了切实的联系,只有于快乐的人群与世道当中安然行走,如同一尾鱼从大海中游过,孤立的虚空、属世的忧伤才有望被彻底消解,生命中的种种暗昧与模糊,则渐次显现出了它自身的澄明品质,获得了真实的庄严。我知道,那里面常常会有一种光明的记忆。
生命,既像是我们世世代代的同舟共济,也像是于光明海上航行之际,有了光明岛上的相聚与欢歌。自然,这也正是我们人生意义涌现之契机。
诗人泰戈尔说:“日复一日,你使我更加配得上你主动赐予的朴素而伟大的赠礼—这天空、这光明、这躯体、这生命与心灵。借此种种,你把我从众多危险的欲望当中拯救出来。”
我们行走在人世上,与众人在各个时代相晤面,携带着各自一言难尽的命运与肉身,却又可以意气风发、义无反顾地前行,乃在于借此而品尝到了自己的真生命,品尝到了真实与意义的不断涌现、不断生成,品尝着光明海与光明岛的无尽芬芳。
确实,我对光与天空是敏感的。小时候,曾有一段较长的时光,是在乡村度过,那是光的旷野,一到某些时日,天边就挂满了异彩。这些色彩不仅在天上运行,而且会在幼小而敏感的心上尽情涂抹,呈现出种种华美的景象。
我在田野上细细地品尝过光的滋味,听闻过光的秘密耳语。但那全是一个人的世界,空旷无边,人沐浴在这样肆无忌惮的光中,吻着眼睛,吻着心扉。于是,这些光就开始爬满了童年的岁月,爬满实实在在的心灵,重重叠叠,也自然爬进了一个个梦境、一个个色彩舞动的梦的乡野。
二
但是,人不但在空间里面行走,更是在时间里面行步。这一切,随着岁时的流动,毕竟都已久违,所以,我特别怀念那样澄明的光色与天空。于是,也就在后来的岁月当中,很容易就记住了曾经几次与光明猝不及防的遇见,以及因遇见而产生的意外惊喜:
第一次是在英国的伯明翰。彼时,甫抵此城不久,我住在城郊一座旧式国际宿舍的阁楼里面。时当午后,我是直接被光打醒的,眼目睁开,欣喜异常—光明,哦,我的光明,普照大地的光明,这吻着眼目的光明,这沁入肺腑的光明!
彼时,我明明观察过早晨的天空,那时阴霾重重,而且不时还夹杂着一些细雨,并没发觉有什么特殊的魅惑之力。可是,绝对没有想到伯明翰的午后,居然会有这般明亮的时刻,光从窗外涌进了我的屋子—一个奇异无比的光的海洋在天上跃动,又在我的眼前弥漫舒展。我不知道它展开的速度,因为那时我尚在睡寐当中。我当然熟悉这样的光,它是从我童年的岁月里转移过来的。我不禁吟唱起这样美好的诗句:
哦,亲爱的,光明在我生命的中心跳起舞来了:亲爱的,那光明正在弹拨我爱的琴弦。天开了,风儿狂奔,朗朗笑声响彻大地。蝴蝶在光的海洋上,展开了它的翼帆。百合,还有茉莉,它们在光的浪尖上起伏、翻滚。亲爱的,这四射的光辉,它在每一朵高天的云彩上散映成金,撒下了慷慨无量的珠宝。
第二次则是在印度。我住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群山中部的一座道院里面,那里有着终年不化的积雪,有奇妙的群花,大气干净,光就从这样的天空中,直接洒落了下来,有时候简直像固体一样,明亮、透彻而有力量。无比洁净的光,就这样洒在了无尽的虚空之中,自由落下,那些落在树叶间,自树的缝隙间透过的光,便如清新的呼吸,又碎成了碎金碎银,熠熠生辉。
一天之内,因光线的变化,常常有无数层次的色彩呈现,因为太阳与月亮随时都在为它服务。早上或呈银色,中午可能是金色,而傍晚则很有可能会是红色夹带着暮色;在喜马拉雅山的夜晚,人们更是可以静静地欣赏到星月争辉的世外奇景。所以,喜马拉雅山,它是神圣的光明的山,其地是光明之地。
印度的漫游者斯瓦米·罗摩曾在《大师在喜马拉雅山》一书中说道,“在喜马拉雅山的上面,黎明和黄昏,不仅仅是指地球自转所形成的那些时刻,它还包含着更深沉的意义”。于是,这便与人类的觉性、觉醒的程度有了神秘的联系。
第三次就是在最近。在千岛湖的湖边,日暮时分,我常常默坐,却被无比澄明的光触及,我走到了阳台,一眼望去,心中立时起了一阵无端由的生世之怅惘。
古人曾在《诗经·小雅》中留下一句“忧心如酲”,大概描述的即是如我此般之心境:似醉非醉的生命中,存有某种恍惚感,如同月色之微曛与半开的花,在寻求与你之间的心心相印。求美即得美,欲醉而入醉,刹那永恒,端是无憾。
此湖区的这种光,亦如喜马拉雅山中一样,是无比地美满而罕见,它温和、香甜,滋味醇厚。极目处,水天苍茫,湖面上,则如同金沙铺就的圣道,远处的小岛微微拱起了黝黑的脊背;在奇异的光色中,天风吹拂,天气浩荡,我在这个湖边沉思,故我也就被微曛的光色与天空醉倒。
这些光明的记忆,时空或有不同,但光明的品质是一样的,那种天空、天色之明亮,只要是光芒下照,便能沁入心脾,或午后,或黄昏,或经雨水之洗涤,或在高空自在地闪耀,皆是温煦如初。尤其是我曾于白雪的家园寻觅过此尘世间的光明天色,澄明与洁净,如同圣者的面容、圣者的心扉,种种猝不及防的相遇,皆令人沉默无语,似遭电击,心空万象。
三
我们在人间的尘土中久久生息,一翼轻薄,而终渐次积尘成垢,此后而又渐次淡忘初心,故种种的相逢,实属久违如梦中相晤,是故家的相期与相许,亦是微妙的超世间提醒。随后,我们在人世间一路行来,峰回路转,时间的风恒然吹动,时日如流。而明亮却可以继续在人间扩展:明亮的大海,明亮的岛屿与草木,明亮的溪水与高天,明亮的喜马拉雅山,等等—最后,就是世上那些明亮的心灵。
试想,在生命无穷尽的旅途当中,长亭短亭,谁没有遇上过黑夜?那些偶像的溃败,那些心灵的低谷,那些时代的种种沉沦和迷惘的兆象,谁没有遇上过?当繁花过后的凋零之残局,谁不曾遭遇过疼痛?此际,需要的必是无畏的生命与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如果没有明亮的生命之底色,人们的盼望和满满的爱意缘何而生?对于未曾寻着信心的人们而言,隐藏的神,如同远方的一个暗夜。处于不同境界之中的人,其所经验到的也必定不一样。
说白了,光和暗的差别,其实就是得与未得,出走与回归的差别。于是,灵魂也就需要经历种种的暗夜——感官的暗夜,心灵的暗夜,未知远方的暗夜。《约翰福音》中有云:“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那隐藏的,需要被揭示;那闭合的,需要被打开;那寻找者,需要路途的指引—直至寻着,然后以一己微弱的心灵之火,融入了庞大无匹的光明的海洋,自己也成了光,光本身。
于是,生命就构成了一种自家弹唱的旋律,谱成了自在流淌的神奇音乐。这是古往今来的圣者给我个人的启示,也应该是所有文明世界当中,那些学识渊博、胸次浩荡的人心给吾人之最珍贵的启迪。
诗人泰戈尔说:“我知道,我只有作为歌者,才能靠近你。”信仰的明亮和内在的光,一旦接通而得以敞开,生世的苦恼便一扫而空,而无尽的生命之欢唱,就宛如不可阻挡的洪流,遍及一切的存有。
我自己便是受了这些光明的恩赐与感动,曾在自己的日记里边写道:“我在风景如画,水声鸣唱,鸟雀怡然的不同自然地域,又在文明世界的美丽校园里面,光明在干净的天上穿行着,我就此而打开了尘世的音乐,收获满满的祝福!”
我愿意在中国人的流水哲学当中,枕水而眠,乐以忘忧。而心思如果歇在了这上面,那就是水融入了水的神奇滋味,如同河伯遇见大海,恍惚中,小我就找不见了。
还是这个泰戈尔,他在诗集当中说:
在光明逝去之前,让我进到沉静的山谷里去吧。在那里,一生的收获,将会成熟为黄金一般的智慧。
他还说:“我梦见一颗星,一个光明的岛屿,我将在那里出生。在它活泼泼的闲暇深处,我的生命将成熟它的事业,像阳光下的无尽稻田。”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还在接受光明海与光明岛上的无数传说,无数遇见,以及这些传说与遇见所给出的丰厚馈赠,教人一念之下,心中生出了大感动。
四
此书是我无意当中的一个收获,其主要文字大体皆于广州的《瑜伽》杂志刊出,因文字短小,笔调用情,全然不类我自己的那些学术文章。那些文章是不自在的,而我需要自在,写一些学术规制所不容,不讨喜的文章,所以,不免有这些小小的文字出来。我记得许多的朋友—尤其是瑜伽界的一些朋友,却是因为这些文字而认识了吾人内心之所思与所想。居然也应了古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慢慢也显现出了它的此种面容,我相信有人读着读着,是有会心一笑的快意欢畅的愉悦罢。
如今编成一集,应一位兄长之提示,就叫作《与世界有一场深入的遇见》。
如是云云,亦算是交代一过。此记。
闻 中
戊戌年仲夏于千岛湖岸边
谁将从书籍中惊醒?
博尔赫斯曾把书叫作“物中之物”,大意是,它看似一物,实则物中有精神,是活的精神与心灵。他说:“我们把所有的书,不仅圣书,还有其他书,都当作圣典。这是对的,因为我们的工具,人类制造的工具—一把剑、一副犁,只是人手的延长。而望远镜与显微镜乃是人的视力的拓展。但是说到书,其意义要大得多。一本书是想象和记忆的扩大。书籍也许是我们借以了解过去,也了解我们个人过去的唯一的依凭。”下文是十几年前的一个随感,我当时记有一段话:“我来到世上以前,它们已经存在;在我离开以后,它们将继续存在。我所做的,就是从生到死的这段距离之中,抗拒生命热忱的冷却、淡漠和遗忘,通过它们来见证存在,触痛灵魂,以及提醒生命的来去方向。”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读书人的内心世界,我建议你去看看他的书房,检阅一下此人的藏书,大致上会有个把握;假如你感觉还不放心,那不妨摩挲几日,通过书籍被阅读的痕迹看看他的阅读情况,这情况包括他实质上的阅读路数和阅读质量,那么对他的精神境界—甚至精神品格就几乎可以下一个判断,而且应该不会相差太远。我认为这比从一个人的谈吐举止来判断要准确得多,只要你的心灵足够敏感。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房其实就是他的精神内室。你走向他的书房的同时,也就是走向他的内心。不管这人站在何种高度、运用何种辞藻,其秘密大都藏在书房里面。一个人的精神道路说穿了,其实也就是他的阅读之路,这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一些韬光养晦而不愿他人步入自己内心的人,是宁愿不藏书,或者把它们秘密暗藏,也不愿袒示于他人的。听说钱锺书先生家里就是不藏书的,我表示理解。同样,一个不率真的人,也是不会轻易向他人泄漏自己的读书路径的,尤其是某条重要暗道,那里藏着几本构成他一生的思想基石的书。所以,我一直有一个雄心,想写几部特殊的传记,我把它们叫作精神传记,是以传主的不同生命阶段的重要书籍来解读人类伟大思想成长之秘密。只是担心工程过于浩大,至今心存怯意,未能动笔。
由于书房里藏着其主人全部的思想肌理和内心的隐秘,所以,书房也就是一个人骨骼步步壮大和精神信念逐渐生长的场合。如果有机会走进一个前辈学人的书房,这一特殊机缘对年轻一代生命成长的促成往往至关重要。如童年萨特曾偷偷溜进他祖父的书房,眼见满壁满墙砖头大的书籍,虽然还不晓得书中夹藏着何等事物,但小小心灵却像风帆一样地鼓满了敬畏,并隐隐觉得自己的一生也将会与这些书籍发生联系,宿命如约而至,仰头覆盖萨特此后的人生。
许多年以前,我便已经意识到,自己此生无法摆脱平庸的命运,在人生的舞台上,在最黑暗的某个角落,生命之火静静地燃烧,然后静静地熄灭。一切无法阻止,一切也无法挽回,不会有什么大事临到我的身上。所以,拓宽生命的边界,增强人生的意义,唯剩阅读一路了,自己可以像个僧侣团成员,享受着智慧的盛宴。通过阅读,我曾经将自己的触角迎向许多敏感的心灵,我还找到了超越时间的道路。
由于我对阅读有着无比的热爱和崇仰,所以我讨厌被人唤作藏书家,甚至可以这么说,我对生活的相当一部分热情就来自对伟大书籍的阅读期待。它们通常藏在过去,而魅惑之力却把我牵往末后,它们在时间的后头,伸出一只未来之手把我牢牢抓住,使我鼓起生的意志。所以,藏书与我无关,我只跟阅读有切肤的疼痛、刻骨的联络。
但是,话要说回来,就生命智慧的收益而言,读书其实还是退而求其次的事,一个真正有悟性的人,是可以直接师承天地的,直接领受大地的哲学和万物的启示。道法自然,直接置身于天地之间,万物都会把自己的秘密毫不吝惜地倾囊相授,滔滔不绝,诲人不倦。但一般说来,老子的这种智慧无法临幸后人,因为我们的生活已经面目全非,与自然之间也隔着太多的障碍物,而且这些障碍物大都以其文明的产物的名义获得存在的权利,牢不可破。所以自然已经不再自然,自然也躲开了今日的生活,躲回到圣人的嘴巴和内心:最多的智慧被古人用沉默把守着;偶有一些言论散落到书籍里面,才有幸被我们保存。所以只有通过阅读,面见古人—只有面见前圣先贤,才能一洗我们内心长久的不满和积垢,才能赤子一般地与自然重逢,除此之外,已经别无他途。
在阅读和创造性的领域,速度历来是天才们的事业。当十六岁的霍夫曼斯塔尔已经写出了一生中最漂亮的诗句,思想成熟得像一个百岁老人;当十九岁的蓝波已经完成了他生命中的所有杰出诗篇的时候,试想,还有什么样的伟大事业能够激动他们那颗不安的心灵呢?看来,唯有弃去精神的探险,做一名海盗或者军火商这等生命的真正探险者,才能约略满足一点他们的内在饥渴,使之像风一样地燃烧自我的生命!这些过早到达高峰的天才,也预示着生命中的某种捷径。他们必然有着超常规的路数,才能轻而易举地抵达终点。茨威格在他的人生自传里说:“到了中学的最后几年,我们在专业判断和文采斐然的表达能力方面,甚至已经超过那些著名的专业评论家。”
唐代大儒韩愈也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看来,从这些深入生命堂奥的人的话语的一致性当中,我们可以隐约得知,成长路上必有某个秘诀,使得少年迅速超越侪辈,挤进伟人的队伍。这个秘诀使得他们起点很高,路数很正。它就是: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平庸的读物上面。它可以用两个人的话来做一分为二的解读。第一,是爱默生的话:“不超过五十年的书不读。”这话是从读书的消极面来讲的,它的“不读”为我们的生命赢得了时间。第二,是熊十力的话:“经是常道,不可不读。”此语才是我们所云的秘诀,却很少有人去真正实践,去行履。但一定是天才成长的必经之路!
时至今日,面对莽莽苍苍的无数经卷,如果有谁敢现身断言自己的言说便是真理,那么此番言说已显得十分可疑。在此,我不想否定他人的确信,更不想让自身也陷于言说的泥潭之中,可是不妨重复斯宾诺莎的珠玑之语:无论多么伟大的言说者,也仅是真理乐海中的一个声部。很多个无眠之夜,当我的清醒和我的睡眠进行激烈的对抗,使我身心俱疲之后,我在我的书房里,就像躺倒在无边的森林中一样,我分明听到了无数的生命在书籍纸张中滋长的声音,我的目光一一掠过佛陀、老子、耶稣、莎士比亚、但丁、卡夫卡、福克纳、柏拉图、列夫·托尔斯泰……他们齐整地肃立一旁,悄无声息。我突然悟得:这些夹藏在纸张背后的伟大魂灵,也仅仅是林中一束束花蔓,它们馥郁的幽香唯有依于生活和我们人类共有的人性土壤才得以现身说法。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一点事实已经变得越来越明确,那就是:终我此生,亦无法阅毕自己的藏书。何况书还在不断地增加,何况还有无数的图书馆在张着巨口诱惑着我。在末后的日子,纸张形成的汪汪大洋在继续上涨。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其实,我们从古人阅读的仅有的几本书中却提炼出诸如《庄子》《中庸》等如此饱满的智慧,就可以得知无数的书籍是可以一把火焚毁的,毫不可惜。而且,这种无知的低首阅读将很可能是终生的迷途,从许多智者的箴言中我们已经得知:宇宙的一切信息早已藏于一己之身。生命到了一定地步,必须向内走,而不再是向外寻索。所有有效的向外的道路都将筑就通往内心的桥梁。某一天,我们从书籍中走出,也许就会像一个梦中人从酣眠中惊醒一样仓皇失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