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金瓯缺(全四卷)40年纪念版](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8/9787201181417.jpg)
《
金瓯缺(全四卷)40年纪念版
》
售價:NT$
2387.0
![芯片通识课:一本书读懂芯片技术](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9/9787115641564.jpg)
《
芯片通识课:一本书读懂芯片技术
》
售價:NT$
458.0
![走进明朝:从严峻冷酷到自由放任(壹卷论世衡史系列,方志远教授最新力作,领略明朝社会风云变幻与深刻启示)](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8/9787220132087.jpg)
《
走进明朝:从严峻冷酷到自由放任(壹卷论世衡史系列,方志远教授最新力作,领略明朝社会风云变幻与深刻启示)
》
售價:NT$
418.0
![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幅画(一座绝无仅有的世界绘画艺术博物馆!一部经久不衰的艺术鉴赏类经典图书!)](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6/9787572619021.jpg)
《
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幅画(一座绝无仅有的世界绘画艺术博物馆!一部经久不衰的艺术鉴赏类经典图书!)
》
售價:NT$
1520.0
![林徽因全集 建筑 美术卷](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9/9787020189793.jpg)
《
林徽因全集 建筑 美术卷
》
售價:NT$
1010.0
![哈!看得见的化学(全4册)](http://103.6.6.69/upload/mall/productImages/y25/2/9787521770667.jpg)
《
哈!看得见的化学(全4册)
》
售價:NT$
326.0
![倾听疯狂的声音:被误解的精神分裂症](http://103.6.6.69/upload/mall/productImages/y25/2/9787221184733.jpg)
《
倾听疯狂的声音:被误解的精神分裂症
》
售價:NT$
254.0
![植物会思考吗?(揭晓你从未知道的植物智能,带你走入丰饶而另类的植物世界!)](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6/9787571033354.jpg)
《
植物会思考吗?(揭晓你从未知道的植物智能,带你走入丰饶而另类的植物世界!)
》
售價:NT$
286.0
|
編輯推薦: |
本书卖点
北师大教授张清华以当代中国文学中代表性作家的名著为依据,基于自身的文学写作体会和文学研究心得,理论性与体验感较好融合,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呈现出较强的指导意义,为初学写作者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具体写作方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创作参考书。
编辑推荐
《通向叙事之路:虚构写作十讲》中北师大教授张清华以创作者会遇到的写作问题切入,以当代中国文学中代表性作家的名著为研究依据,并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论述了虚构写作中常见的作者文化身份、如何升华现实生活经验、文学对现实的伦理溢出、小说叙述的两个向度、个人经验与公共经验的连通等问题,揭开了文学创作的“神秘”过程,为初学写作的创作实践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具体写作方法,是一部具有较强指导性的创作参考书。
|
內容簡介: |
《通向叙事之路:虚构写作十讲》由北师大教授张清华“文学创作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讲稿整理而成,从写作的文化身份问题、如何升华现实经验、文学对现实的伦理溢出、小说叙述的两个向度、个人经验与公共经验的连通等不同的角度讲解虚构写作。作者作为创研者和教学者,从事过诗歌、散文创作,融合了几重身份经验,以创作者会遇到的写作问题切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揭开了文学创作的“神秘”面纱,为创作实践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具体写作方法,是一部具有较强指导性的创作参考书。
|
關於作者: |
张清华,1963年生,山东博兴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出版《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时间的美学》等学术著作15部。学术编著有《百年中国新诗编年》等10 余种;曾获省部级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北师大教学名师奖等;曾讲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另外涉猎诗歌散文写作,出版诗集《形式主义的花园》、散文集《海德堡笔记》《春梦六解》等7 部,获多种创作奖。
|
目錄:
|
I 虚构写作十讲·之一
关于“自我”,或写作的文化身份问题 001~032
一 作者与文本间的因果与互证
二 不同时代的文化人格类型
三 新文学以来写作者文化人格的演化
四 人文主义精神与写作者的文化身份
II 虚构写作十讲·之二
从虚构开始,到有效炼意 033~069
一 “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二 虚构的理解和操作:一个案例
三 虚构与叙述中的增值:又一个例子
四 以“寓言”赋予虚构意义:一个伟大的例子
III 虚构写作十讲·之三
如何将现实经验升华为精神性命题 071~106
一 去往灵魂处境的现实
二 如何洞烛和彰显人性的幽暗
三 历史叙事的心灵化处置
四 如何使历史和现实变为寓言
IV虚构写作十讲·之四
僭越与豁免:文学对于现实的伦理溢出 107~145
一 写作者的伦理旨归与主体拷问
二 艺术伦理对世俗伦理的僭越
三 诗歌写作中的“道德豁免权”
四 写作中暴力问题的伦理尺度
V 虚构写作十讲·之五
如何向一个古老的叙事致意 147~185
一 什么是“原型”,又如何向其致意
二 原型的类型有哪些
三 一个“物归原主的原型”
四 一个当代的复制:《一坛猪油》
…………
IX 虚构写作十讲·之九
如何写一篇“创作诗学”的学位论文 315~365
一 文学研究的框架、概念与几个关键维度
二 “创作诗学”研究的是写作的机理与奥秘
三 创作诗学的选题:一些例证分析
X虚构写作十讲·之十
从精神人格和公共经验的角度看 367~415
一 寻找写作的精神原型或思想背景
二 寻找原始的精神母体
三 人格见证对于写作的感召和引领
四 公共性、经验化与作品价值的提升
|
內容試閱:
|
前 言
本书是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课堂的讲稿,依据录音整理而成。
2013年,随着“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的成立,学校要求文学院强化文学创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彼时恰好我在文学院担任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在学校和学院的督促下,我们于2015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二级学科下,开设了“文学创作”专业方向,力图依托国际写作中心,在一批著名作家的支持下,探索培养学生“文学写作能力”的路径。
在专门为该批学生开设的课程中,有一门“文学创作理论与实践”,是我与张柠教授合开的,每人讲半个学期,恰好为八次课。我便为自己设置了八个题目,都是我认为关于文学写作的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我自知远水难解近渴,不能把课讲得太理论化、体系化,搞得知识和概念满天飞,弄一套看起来吓人,实际又与写作没太多关系的说辞。而是力求贴近写作的实际,让学生尽快上手。虽然我不是小说家,但毕竟多年从事当代文学批评,且认真尝试过诗歌与散文写作,所以自认为还是有些许心得,能够从实践出发,对学生的写作起到一些提醒和帮助的作用。
但后来情况又有变化,2017年始,我们又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合作,以有一定创作基础的青年作家为目标,招收了同一专业方向的“作家研究生班”。两拨学生合并开课,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能只考虑“零起点”的在校生,还要考虑“高起点”的成人班,因此不得不又对原来的讲课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提升。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格局和框架。
2018年,笔者得益于学生的帮助,将课堂所讲做了录音,并由几位研究生同学整理出初稿,但说实在的,此稿还非常粗糙。2020年之初,笔者受南京大学教授,也是《扬子江文学评论》的主编丁帆教授之邀,将此稿做了深度加工,分为数讲,在该刊发表。丁帆教授是笔者在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时的导师,有恩师之命,自然不敢懈怠,趁庚子大疫,居家线上工作期间,我相继修订了大部分稿子,所剩部分,又在2021年陆续完成。
付梓之时,思忖再三,定名《通向叙事之路:虚构写作十讲》。
虽然名为“十讲”,实则为“八讲”。其中第九讲,是专为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量身定做”的,旨在告诉他们如何以“创作诗学”为论域,写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以区别于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生。此问题亦须啰唆两句,所谓“创作诗学”,其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写什么”,甚至也不是“写得如何”,而是“怎么写”的问题,要求研究者不是站在一个“读者”的立场,而是直接作为一个“作者”来看,研究的是写作本身的技术问题。至于第十讲,纯属凑数了,是笔者在鲁迅文学院的一篇演讲的录音整理稿,主要涉及诗歌写作的一些问题,与小说写作关系不大。
最后是关于“虚构写作”的概念。从狭义上说,读者不难理解,我在本书中主要谈的是小说,但就本质而言,所有的“写作”都是“虚构”活动,诗歌、散文等文体也应包含在内,所以,其中有一两篇略有偏离,也应该不是问题。在前面的八讲中,除了第四讲谈到写作伦理问题时稍涉其他文类,其余基本都是专一谈小说。所以,本书的“虚构写作”,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小说写作”。
最后再强调一点,就是本书在写作策略上的“去知识化”诉求,因此,并未涉及太多资料引证;但同时,笔者所讲也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些既有原则性,又有技术性的问题,所以实操感尚嫌不足。
但不管怎么说,它反映了我目前在写作方面的系统思考,成败皆为个人能力所限。
成书之时,更感念丁帆教授吾师的督促,若无去载年初他的鼓励,这些东西还会如一堆建筑材料,胡乱堆放于某个角落,而不会这样快地成形为一本书。
毕竟因写作经验与视野水平所限,此书一定还会有许多问题,观点思路也未必都能够立得住。所以恳请各位同行以及写作界的方家名宿不吝指正。
2021年11月28日
北京清河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