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NT$
398.0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NT$
857.0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NT$
602.0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編輯推薦: |
丝绸之路是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走廊和通道,从内地通往西域的商业贸易,一直发挥着促进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作用。其中自明清以来兴起的旅蒙商,是本书直接描绘的历史现象。旅蒙商以归化等地为大本营,以驼队为主要运载方式,促进了内地与蒙古、新疆等地的经济文化来往。拉铁摩尔在骆驼商队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际,亲身体验了一趟这样的旅行,他对商队的描写,尤其是商队人员构成、制度、行程、习俗等的描写,是宝贵的历史记录。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1926年拉铁摩尔从塞北前往西域的游记。他就像一个中国商人那样,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组建了一支拥有九头骆驼的商队。他从张家口出发,沿着明清时期形成的商路,经呼和浩特、大青山、百灵庙、阿拉善、额济纳河、黑戈壁等著名坐标,到达新疆古城子。他不仅记述了沿途风光之美和商路之险,更把目光投向那些原本不会在历史中“留下声音”的人:驼夫、商贩、流浪汉、沿途居民……正是这次旅行,成为他走上学术之路的契机。
|
關於作者: |
欧文·拉铁摩尔(1900—1989),汉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在中国度过童年和青年时代,多次在中国各地游历,曾担任哈佛燕京社研究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利兹大学教授,曾于1937年访问延安,1972年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再度访华。他主张以平等客观的态度看待中国,在美国是与费正清等齐名的“中国通”学者。他破除“华夷”之见,一视同仁地看待长城内外的中国历史,其学术研究成果具有深远的影响。
埃莉诺·拉铁摩尔(1895—1970),作家,欧文·拉铁摩尔的妻子和工作搭档。
|
目錄:
|
出版说明
一个“20 世纪人”眼中的中国与世界——“拉铁摩尔著作集”代序 ······························袁剑
1995 年版导读 ········································ 戴维·拉铁摩尔
1975 年版序
1929 年版序
第一章通向亚洲腹地之路
第二章塞北边缘
第三章百灵庙
第四章商队牧场
第五章动荡之地
第六章绕路
第七章越过阿拉善边界
第八章驼夫
第九章阿拉善的沙丘和荒漠
第十章长矛和旧俗
第十一章沙中湖泊
第十二章阿拉善的远端
第十三章额济纳河
第十四章黑戈壁
第十五章黑喇嘛城堡
第十六章运尸商队与鬼魂
第十七章达子沟
第十八章重返荒漠
第十九章三趟湖绿洲
第二十章风雪考验
附录每日行程:从归化到古城子
索引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一个“20 世纪人”眼中的中国与世界——“拉铁摩尔著作集”代序
袁剑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作为一个东方文明古国和大国,中国不管是在古代、近代还是当代,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也必将对未来有更大的贡献。过去的20 世纪,风云变幻,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我们理解本国与外部世界的方式,而与之相关的地缘政治变动则决定性地塑造了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秩序结构。时至今日,这一秩序结构依然影响着我们的自我认知、周边意识与世界感觉。
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正如马可·波罗的经历与记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域外对古代中国尤其是元朝的认识一样,20 世纪来华的一批后来被称为“中国通”的西方人,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域外国家社会与民众对华的系统理解与认知,其中包括对于一战、二战乃至冷战的理解,当然也会涉及关于中国革命、抗日战争、东亚秩序以及大国竞争的重要议题。时光流逝,这批人大多已经逝去,但二战后的世界秩序结构依然在东亚留存,这些议题依然富有历史性与启发性的意义,能够使我们在自主性地认识与周边、域外关系的同时,去了解一些曾经有过的分析与讨论,从而为我们提供可供参照和比较的20 世纪体验与概括。
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就是其中的一位。从生命历程来看,他是个彻底的“20 世纪人”,作为一位著名的“中国通”,他在中国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并在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在青年时代成为第一个走遍中国内地各区域的美国佬之后,他实现了那批“20 世纪人”最具魅力的目标:在理解中国社会的同时,也了解中国的政治。紧随斯诺之后,他参加的“美亚”小组一行在1937 年6月访问红色圣地——延安,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对他的影响却是终身的。这次访问,不仅让他得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同时也获得了革命左翼关于“解放”与“同情”的知识启蒙,更为自己打上了“亲华”与“知华”的烙印,当然,这也使他本人后来在50 年代成为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的主要攻击对象,无依无靠之下被迫远走英伦。而他在40 年代受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推荐,担任蒋介石的私人顾问,则成为那个时代独特性的一个标志,而他也在对中国抗战的理解与支持中,认识到了未来中国蕴含的力量,中国的事务也要由中国人来掌握。随着中美关系转暖,1972 年,受周恩来总理邀请,拉铁摩尔得以在古稀之年踏上新中国的土地。那个他青少年时代曾经残破不堪的“第二故乡”,如今正在世界舞台中独自掌握着自己的命运。毫无疑问,这是中国人的中国。
张骞式的体验,或者用现在时髦的词汇来说——田野调查(fieldwork),塑造了拉铁摩尔本人学术表达背后的迷人之处。在回忆文章中,拉铁摩尔记述了他了解中国的“接地气”方式。在多次出差之旅中,他都放弃了那些之前洋人传统的老爷作派,在没有翻译、仆人或补给的情况下,轻装前行。自己一般都会乘火车抵达最近的地方,然后或许会换乘骡车,前往他所服务的商行寻找要做生意的中国伙伴——一家建有院墙的老式商行,里面既有仓库又有商铺;掌柜、职员和学徒全都在这里工作、吃饭和睡觉。掌柜起初会因为他要求在房间里共事并参与日常事务而感到慌乱;等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会发现,这个办法挺不错,还方便办事。在吃饭的闲暇当口,在晚上,或者在等待官员视察的百无聊赖之际,大家都会海阔天空地侃大山,从政治到经济,无所不包。每次出差之后,他都会收获一大帮子朋友。在如今这个旅行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理解周边与外部世界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个人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我们对作为整体的中国与世界的理解之外,去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的基层社会与生活世界,认识中国广袤的边疆地区,将使我们的知识图景更为完整。
“在骆驼商队和铁路货车之间堆放着货物。那里只有两步或者四步的距离,却弥合了两千年的鸿沟,在商队来回进入将大汉王朝和罗马帝国两相分隔的古典时代以及蒸汽时代之间,摧毁了过去,开启了未来。”这种突然的感觉,开启了拉铁摩尔理解和认识中国的生命之旅。如今,在我们看来,开启未来的旅程,不必再以摧毁过去为前提,未来与过去可以兼容。司马迁有言,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的大力支持下,“拉铁摩尔著作集”终于应运而生,这契合我们当下思考中国与世界之关系的时代呼声,同时又呈现了拉铁摩尔生命历程中丰富而多彩的文本世界,诉说了这位“20 世纪人”的青年、中年和老年故事,其中既有豪情万丈、也有苦闷彷徨,更有历经冷暖后的冷峻叙说,贯穿了这个世纪独有的政治与思想变局,构成了由小及大的20 世纪中国与世界场景。
我们都是时代的人,都会经历自己所在世纪的跌宕起伏。阅读这些20 世纪的故事,我们也将获得对过去与未来的感觉,进而理解我们在哪儿、我们是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