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本书由美国历史学家拉铁摩尔与妻子埃莉诺合作编著,以“发现亚洲”为主题,以汇编著手史料的方式,摘录了从古代中国、希腊、罗马时代到近代的长时段历史中,来自西方和亚洲本土的探险家、外交家、传教士、商人、科学家等在亚洲的游记,进行分类并撰写导读、批注,向当代读者再现亚洲历史与文明。自古以来,亚洲就是激发人们想象的神秘大陆,从古代中国、希腊、罗马时期的学者、探险家,到东方的法显、玄奘、丘处机;从马可·波罗与18世纪的传教士、商人,到19世纪以来的西方探险者;从中国、印度、日本,到西伯利亚、中亚,本书跨越时间与空间,将亚洲数千年的历史浓缩展现。
|
內容簡介: |
以丝绸、香料、帝国为象征的亚洲大陆,充满迷人魅力,一直激发着人类的想象与向往,如今这种魅力更因其文化和政治的重要性而愈发强烈。东方人和西方人一直出于各种目的、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着对这片大陆的探索,留下珍贵的文字记录。本书摘录这些亚洲“发现”者的旅行文字,古希腊、罗马经典文献中对东方的描述,张骞、法显、玄奘、丘处机的西行事迹,马可·波罗与西方传教士、贸易者在东方的新奇见闻,19世纪以来肩负西方帝国使命的绝地之行,本书跨越时空,将人类探索与“发现”亚洲的数千年历史浓缩展现。
欧文·拉铁摩尔,这位曾经充满探索亚洲浪漫理想的青年,从中国边疆游历中成长起来的“徒步历史学家”,富有传奇经历、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学者,在多年田野调查经历与丰富文献积累的基础上,与妻子埃莉诺整理筛选出历史上那些“发现”亚洲的著名人物与游记,他们的学术智慧与独特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这部独特的作品。
|
關於作者: |
欧文·拉铁摩尔(1900—1989),与中国有深厚渊源的汉学家、蒙古学家,在中国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多次在中国边疆地区游历,曾于1936年访问延安,1972年受周总理邀请访华。他在美国是与费正清并列的老一辈“知华派”学者,他对中国边疆历史的研究启发了诸多后来者,曾担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教授,在美国、欧洲开辟汉学和蒙古学的研究阵地,代表作有《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拉铁摩尔中国史》等。
埃莉诺·拉铁摩尔(1895—1970),作家,欧文·拉铁摩尔的妻子,她既是欧文的助手,也是欧文的合作伙伴,合著《拉铁摩尔中国史》等。
方笑天,考古学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信息中心馆员。
袁剑,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边疆民族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特聘专家。
|
目錄:
|
章初的探险家 / 1
第二章罗马和亚洲 / 6
导读 / 6
《自然史》(普林尼) / 10
《地理学》(托勒密) / 11
《历史》(马塞利努斯) / 13
《基督教风土志》(科斯马斯) / 14
蚕种传入罗马帝国的记载(普罗可比、拜占庭的塞奥凡尼斯) / 15
第三章亚洲的本地探索者 / 17
导读 / 17
张骞及其对费尔干纳的记录 / 20
前往印度的佛教朝圣者(法显、玄奘) / 24
第四章1500年之前的传教士与贸易者 / 34
导读 / 34
《长春真人西游记》 / 36
《柏朗嘉宾蒙古旅行记》 / 39
《鲁布鲁克游记》 / 44
《马可·波罗行纪》 / 57
约翰·孟帖·科尔维诺的第二封信 / 68
佩鲁贾人安德鲁的信 / 71
伊本·白图泰在孟加拉和中国的旅行 / 72
派往帖木儿宫廷的使者(克拉维约) / 80
第五章海洋发现者与帝国创建者 / 82
导读 / 82
《阿克巴与耶稣会士》(皮埃尔·杜·雅里克) / 84
《西藏纪行》(依波利多·德西迪利) / 92
《弗朗索·比哈旅行记》 / 105
《南圻旅行记:1792—1793》(约翰·巴罗) / 114
第六章当白人成为一种重负 / 124
导读 / 124
托马斯·佩雷拉神父行纪(徐日昇) / 126
《鞑靼西藏旅行记》(古伯察与秦噶哔) / 134
《大陆的心脏》(荣赫鹏) / 167
《日本远征记》(詹姆斯·威利特·斯伯丁) / 181
《喇嘛之乡》(柔克义) / 200
《沙埋和阗废墟记》(斯坦因) / 208
《南西伯利亚旅行记》(耶利米·柯廷) / 218
《跨越里海》(道格拉斯·卡拉瑟斯) / 223
《在世界屋脊下》(雷金纳德·法雷尔) / 241
后记 / 251
参考文献 / 254
索引 / 256
译后记 / 279
|
內容試閱:
|
人们都说,旅行扩展人的心智,但是,我们可以说仅仅通过阅读游记而自动地获得同样的效果么?当一个旅行者在旅行的时候,总是处在当时的氛围当中,即便这位旅行者本身也是一位学者,就像斯坦因爵士那样,他能够通过对过往知识的刻画而丰富关于现在的经验。但是,一旦旅行者写下了他告诉给我们的东西,那么,对于阅读者而言,关于过去的那部分内容,在他们打开这本书之前就已经发生了,不管这些事情去年才发生,还是已有千年之久。
对于一个正在阅读游记的人来说,始终存在一个调适的问题。这些故事可能是关于他已经亲身游历过的一个国家的,也可能是关于他多多少少有些熟悉的民族或环境。当然,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将作者所说的跟自己的知识和观念相比较;但也会出现复杂的情况。他在这个国家的时间是在作者之前还是之后?是在之前或之后多长一段时间?此外,他们是否都懂这些国家的语言,或者只是其中的一个人懂(如果这样的话,他是通晓这种语言,还是不甚了了),而其他人不懂?此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当中的一个是否恰好刚刚穿越这个国家,而另一个人则通过研究和阅读来了解,就像从他自己的眼睛看到的那样?
很明显,这本书的情况就与此类似,几乎所有的读者都生活在所有这些作者之后一段时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时间上的差异,[330]在我们的眼睛和我们正在阅读的叙述之间放进了一片透镜。由于无法全然体验危险所在,因此我们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对过去产生误解,仅仅因为我们是20世纪后半叶的人,有着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假设和先入之见,就像我们所阅读的那些作者有着对于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偏见和假设一样。
没有人能够保证他可以进行精神分析,也就是说,对他自己认为他知道,但实际上他并不知道的东西,以及对那些很久以前的人们的类似错觉,加以分析。对于这一问题,维尔希奥米尔·斯蒂芬森(Vilhjalmur Stefansson)曾经写过一本具有冷幽默和深刻哲学视野的经典小书《误差的标准化》(The Standardization of Error)。跟其他人一样,专业的历史学家也会被这些困难绊倒。不止一个历史学家曾写道,伟大的丝绸之路之所以将中华帝国与罗马帝国连接了起来,在于中国人生产了超过自己国内市场需求的丝绸,因此需要外销。在关于经济的这些被接受的、被视作无可置疑的近代观念中,以及当人们存在不同看法时“回溯”到那个时代,就形成了这种误读。真实的情况是,中国人认为自己是文明开化的,没有必要从周边环绕的“蛮夷”那里输入什么东西。中国那些文明化的物品因此就尽可能地留在国内,用于改善民生,从而使民众得以安居乐业,从而消除反叛的理由。然而,一旦这些“蛮夷”要求叩关互市的话,就会危及边情,这样一来,就允许进行贸易,但这成为一种外交便利,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必需。
一般说来,这种情况即便在丝绸之路的罗马终点同样如此。公元1世纪,普林尼在写到中国人的时候,曾认为他们“虽然准备从事贸易,却是等着机会送到门口而不是去寻找它们”。在这之后,这种知识被遗忘了,并不得不重新去发现。确实,这是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之一,也就是说,即便是作为具有一种实践价值的知识本身,也会经常被遗忘,而且不得不再次去发现。[331]此外,“重新发现”常常被减缓是专业学术的特征之一,它有一个从“既有权威”那里引述来取代自己思考的趋势。被减缓是因为,在每一代学者中,那些更为保守的代表通常拒绝承认他们的“既有权威”被证明是错误的。
我们会留一个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建议,也就是说,在对那些古老游记的阅读中,我们不仅能够学到我们之前闻所未闻的东西,不仅能够在看到那些作者思考所知的事情时会心一笑;更在于我们如今知道的东西可能是不真实的,或者只是部分真实的;更在于我们还能够保持我们的心智,以警惕突然的打击,并激励着去发现,我们常常觉得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者需要去进行一些新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