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技术素养标准》发布以来,人们从未减少对技术相关教育课程的重视。当时和现在一样,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都是提高全体学生的技术素养,帮助学生对技术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形成广泛的理解,使他们成为技术世界的积极参与者、谨慎创造者和广泛使用者。所有技术系统都与社会和环境中的情境息息相关,并且会造成或将造成预期或非预期的后果。我们当前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都是由技术选择造成的,因此,参与决策的公民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
技术素养。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学前至12年级(PreK~12)的课程中,越来越强调设计,尤其强调技术与工程设计。这反映出人们愈加重视基于设计的学习(design-based leaming),认可探究、批判性思维、动手制作和实践(hands-on making and doing)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以及关注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可终身适用的学习技能。此外,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在学生大学入学和就业(包括在高技能职业就业)准备中发挥的作用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尽管有了这样的认识,但技术与工程在学前至12年级学生教育中的角色和定位,仍常常被狭隘地定义或误解。为此,《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应运而生,以澄清这些问题。
《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阐明了技术与工程在STEM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但是和技术与工程有着跨学科联系的,并不仅限于科学和数学这两个学科。人们认为,素养(Literacy)泛指从语言艺术、社会研究和艺术等众多学科领域中习得的能力。因此,《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试图强调技术与工程学习具有更广泛的跨学科属性,如社会、伦理、经济、环境和美学因素必须与技术因素一同考虑。长期以来,设计、制作与实践的过程一直是技术与工程教育实验室-教室
(laboratory-classroom)的标志,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机会来思考和应用不同学科的内容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具备技术与工程素养的学生应知应会些什么”。本书未定义一个单一的课程模式,也未声明其可以作为STEM标准,而是描述了学前至12年级技术与工程教育的内容和实践能力。美国各州、各学区、国际上的一些国家和省份,以及教师等,可基于《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开发适合特定教育环境的课程。
《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与2000年发布的最初版《技术素养标准》相比,有几处明显的不同。核心学科标准的数量从20个减少至8个,相关基准从288个减少至142个。这不仅蕴含着技术与工程专业和STEM领域人员的心血投入,也反映了人们对“权威”标准的渴望。所谓“权威”标准,就是这些标准和基准中所定义的理念和能力具有持久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会因为技术革新而变化。《技术素养标准》中的“设计世界”在本书中被重新定义为“技术与工程情境(contexts)”。这反映出《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期待实现方法上的转向,即尝试从过于宽泛的技术与工程活动转向更具现实意义的活动,这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活动既可进行本土化灵活应用,亦能帮助学生吸收并应用本书的核心内容和实践能力。
对于每一类情境领域,《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都给出了课程教学案例。此外,本书还概述了技术与工程实践(practices),明确了所有学习技术与工程的学生都应具备的关键特质和个人品质。因此,《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是一份指南,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课程教学、实施课程评价、设计教学环境、与更广泛的教育界建立联系,为学生的未来做好准备。
本次修订工作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和美国技术基金会(Tech-nical Foundation of America)的资助。感谢修订项目领导组的成员,他们全程参与了此项工作;感谢审查与写作组的成员,他们牺牲个人的时间,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促成本书的成型;还要感谢对书稿进行审读并给予建议的每个人。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成为催化剂,继续推动技术与工程素养全民化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