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干戈之影:商代的战争观念、武装者与武器装备
》
售價:NT$
340.0
《
镶嵌之美:古希腊罗马的马赛克艺术
》
售價:NT$
1390.0
《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
售價:NT$
349.0
《
别纠结啦:不被情绪牵着走的通透生活指南(“当代一休”小池龙之介治愈新作!附赠精美书签!)
》
售價:NT$
295.0
《
第二人生:找到重新定义人生的智慧
》
售價:NT$
440.0
《
唐朝三百年
》
售價:NT$
490.0
《
反操纵心理学:夺回人生主导权 拒绝被操纵
》
售價:NT$
249.0
《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师承钱锺书先生,比较文学入门,体量小但内容丰,案例文笔皆精彩)
》
售價:NT$
199.0
|
編輯推薦: |
本书详细介绍了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山水、园林、桥梁、寺庙、古道、古村落、博物馆、纪念馆以及沿途的非物质文化。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其历史资源与现有的旅游资源加以结合论述,是一本全面呈现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背景、历史沿革以及传承风貌的文化随笔。
|
內容簡介: |
本书稿是一本具有非遗特色的有关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图文集。本书稿由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组织编写,并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卫华团队进行田野调查后撰写。 全书上下两册,共分为十章。作者首先从整体上概括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之后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分为山水、水利、庙宇、古村落、古道、红色文化、非遗民俗、新时代的发展、三山五园九个版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稿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遗产中,摘取了近百种进行了重点撰写,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缘起、变迁与现状,并将它们与现有的旅游资源加以结合,是一本鉴古通今的文化随笔。书稿另附图片200余张,图文并茂,排版设计精美。
|
關於作者: |
王卫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民俗学与民间文学,长期从事北京传统文化、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运河流域民间文学资源的传承与区域文化建设研究”、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段大运河民间风物传说搜集与运河文脉资源挖掘运用研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北京市委宣传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委托项目“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普查及民俗文化志编纂”。独著及合著专著6部,发表专业学术期刊论文数十篇。
|
目錄:
|
第一章西山永定育文明
中国第一个“直立人”的诞生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远古走来的“北京人”
心灵手巧的制石器者
燃起“人类文明之火”
首都中心的古人类遗址——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闹市下的擦痕
永定河故道上的古人类
北京平原上的“山顶洞人”?
连起新旧石器时代关键的一环——东胡林人遗址
清水河边的偶遇
佩戴首饰的“美少女”
“粟”开启农耕文明的曙光
西周时期的燕国——琉璃河古城
召公北封
幽燕之地利
罍盉铭文证燕侯
汉代“帝王葬制”首发掘——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黄肠题凑”现真容
汉代天子葬制
黄沙吹尽主人显
北京的都城肇始——金中都
完颜亮迁都
仿汴京建都城
金章宗游西山
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群——大房山金陵
建陵定人心
九龙聚王气
道陵夕照
明代帝王的风水宝地
十三陵选址“黄土山”
明朝自此衰
景泰帝抱恨眠西山
历经变迁宛平城
小城沿革
军营记忆
“蝎子城”传说
第二章山水空间
西山夹峙,是通途?是绝谷?——关沟
京师北大门
“七十二景”美名显
守关将士传千古
京都第一峰——灵山
黄山北迁,青藏东移
山顶看雪,山脚看花
千年传说底蕴厚
“金顶”祈愿——妙峰山
山景花海伴古刹
庙会冠京西
民俗调研从此兴
门头沟起源之山——九龙山
门头沟由此而来
窑神庙今昔
回归绿水青山
登高放眼眺京城——定都峰
北京城始于谁手?
“天光地影定皇城”
阁顶东望长安街
群芳争妍绕古寺——百花山
百花山上百花开
“望海楼”上“六月雪”
庙宇林立佑百姓
“燕都仙山”——石景山
传说之中见历史
山中藏古刹
“金名片”汇入文化带
峰峭洞奇古刹众——大房山
“大房耸翠”峰峦峭
“云水奇观”溶洞奇
“别有洞天”古寺多
“碧水环绕北京湾”——永定河
北京母亲河
康熙赐名“永定河”
现代公园立河畔
都城水脉——莲花池
“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
见证都城兴建史
“京门”之侧莲花香
房山“圣水”——大石河
房山的母亲河
河通兴商贾
河畔“打鞘”
“不冰之河”——拒马河
拒马出太行
“十渡”有奇景
慷慨“金银水”
第三章 衔山傍水的园林
历经沧桑的万园之园——圆明园
“万园之园”
火烧圆明园
漫漫珍宝归家路
依山建宫苑——香山静宜园
山寺行宫依山成
泉清水冽烹香茗
香山秋叶“别样红”
湖光山色两相宜——万寿山与颐和园
巧借山水成名园
移天缩地仿江南
传说中的“建园史”
山泉吐纳亭台缀——玉泉山与静明园
山亭水色因泉生
古塔古泉增禅意
甘泉玉露润民生
三山八刹十二景——八大处公园
八大古刹历千年
无巧不成“十二景”
八大处的非遗传说
南囿秋风驰骋猎——南海子郊野公园
千年狩猎场
丰饶荟萃地
意外发现的麋鹿
第四章 治水安邦的智慧
“北方都江堰”——戾陵堰与车箱渠
戾陵堰屯田裕民
两渠一河三水利
兴农济漕泽千年
引水济漕——金元三开金口河
疏洪灌田通漕运
金口河借道车箱渠
再开金口引永定
涵闸典范——金门闸
卢沟桥南河患频
“借清刷浑”建水闸
坝闸变迁治水勤
能将治水——“于公堤”与“冯公堤”
于成龙治水
同水打仗的军队
夹库湖山两岸青——官厅水库
“永定河今真永定”
胜似太湖三万顷
“塞外明珠”鱼三尺
卧虹终古枕桑乾——卢沟桥
卢沟渡口卢沟桥
卢沟晓月
数不清的石狮子
“燕谷长虹”——琉璃河大桥
“京畿要冲”建石桥
元代修桥通客旅
明代虹影成“砥柱”
“桥梁博物馆”——三家店的桥梁杰作
铁路桥承百年沧桑
公路桥展时代新颜
第五章 深山藏古刹
金经石刻居云间——云居寺
石经漫漫穿古今
国宝无价金不换
云居文化启新篇
戒坛松涛花满园——戒台寺
戒台阅尽千年史
古木奇松蜿蜒生
满园春色关不住
“京都第一寺”——潭柘寺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殿阁砖瓦皆故事
银杏玉兰皆奇木
京西“小敦煌”——法海寺
翠微山南有仙境
绝美壁画耀古刹
丹青不渝护国宝
佛卧观千年——卧佛寺
古佛历沧桑
四时有趣景
古寺焕新生
清泉玉兰禅茶香——大觉寺
阳台山上大觉生
奇花异木遍山寺
共品大觉茶与景
屹立京北守和平——和平寺
为“天下太平”而建
和平寺的“客人们”
享受都市“禅生活”
“一峰分两院”——圣莲山
佛道共谱圣莲景
“圣米石塘”的传说
圣莲文化谋新局
第六章 道通西山
文化交融古军道——西奚古道
古道蜿蜒文脉长
西奚皇妃修此道
军道联通内三关
庙会传古今——妙峰山古香道
香道通金顶
茶棚承历史
碑刻呈盛景
古道连关城——十里八桥古道
八桥连古道
“过山总路”——王平口
民族交流“大和岭”
运煤供京城——西山大路古道
清代石碑载道名
“乌金”经此进京城
沿途村镇商业兴
古道闻驼铃——驼铃古道
依山傍水筑龙形
军旅重镇通古道
“驼队”再现古道中
水陆交汇古道兴——玉河古道
残唐奇兵出玉河
水陆交汇成商道
车马络绎见繁华
御道观佛陀——潭柘寺古香道
香道通古刹
“御道”承历史
“二青”传说添神秘
第七章 西山永定是故乡
“井养”京西长寿村——碣石村
惊险的村史传说
“井养而不穷”
文化兴村面貌新
山村古建瑰宝——爨底下村
山环水绕古韵长
京西古迹山庄
民俗旅游展新颜
皇家官窑焕新颜——琉璃渠村
琉璃渠内话琉璃
黄璃碧瓦传神技
窑火重燃迎新生
商路悠悠行千载——三家店村
村史载于古建筑
商贾云集通西东
鼓歌同乐兴民俗
西山古道驻堡垒——马栏村
马栏要道书华章
英勇气概存大义
红色乡村新路径
古刹庇荫“磨石口”——模式口村
村名巧蕴古村史
千年古刹生福地
驼铃古道活力再现
酬龙祈雨过龙关——黑龙关村
祈雨圣地黑龙关
“五十八村龙王大会”
二月二酬龙献礼
四古文化养风土——水峪村
悠悠古道建古村
女子古幡展京华
古碾古宅显古风
生态农业第一村——留民营村
千里寻根大槐树
生态农业领发展
农产品牌显实绩
第八章 百年奋斗的记忆
圆明园里的纪念——“三一八”烈士墓
“九州清晏”区的墓碑
弹雨纷飞的“三一八”
奋勇前行的激励
进京赶考之路——中共中央香山革命纪念地
清华园车站旧址
从“松坞云庄”到“指挥中心”
香山革命纪念馆
建党精神永流传——李大钊烈士陵园
香山脚下的纪念
陈列室里的永恒记忆
永远的典范
铁建家国情——铁道兵纪念馆
永远的铁道兵
铁道上的守望
铁建新征程
烽火醒中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抗日战争主题片区
万众一心抗侵略
爱国教育新课堂
“北方的红星”——长辛店二七纪念馆
中国工人运动摇篮
马克思主义实践基地
“二七”精神传承地
第九章 新世纪新景观
万物共生——国家植物园
西山有园万物生
地杰人灵有乾坤
好景佳植客流连
“中华千秋颂”——中华世纪坛
中华千秋颂华章
圣火不灭定乾坤
世纪坛入新世纪
工业遗迹的新生——首钢园
铁花飞溅中跨越
火冰交替中复兴
新旧融汇中启程
园林博览地——北京园博园
化腐朽为神奇
湖光塔影花木芳
浓缩的理想家园
“地质百科大全”——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馆内再造地质奇观
地球信息大课堂
“接地气”的体验基地
“凤凰展翅”越长空——大兴机场
凤凰,见则天下安宁
建设者记录建设路
联通世界的起点
第十章 非遗瑰宝
人鼓合一——京西太平鼓
鼓儿制成踏歌响
岁岁年年祈太平
流光溢彩增韵味——琉璃烧制技艺
五色琉璃供宫廷
绝艺承自“官师傅”
应时而变思传承
以信仰为依托——妙峰山庙会
京畿社会的“协奏曲”
民间花会的“博览会”
传承400年古佛乐——白庙村音乐会
白庙村内笙管起
禅乐与乡音的交融
困境中坚守的传承
空中的艺术品——风筝制作技艺
大沙燕飞跃百年——哈氏风筝
再现“曹雪芹的风筝”——曹氏风筝
击钹而舞——太子务武吵子
武学奇才初创武吵子
“文震”与“武撼”
锐意革新出国门
陆上无水亦行舟——延庆旱船
旱船悠悠承历史
白蛇八仙入船来
玩转旱船续传统
松柔守静助高寿——吴氏太极拳
代代传承兴太极
粘黏连随有奇法
拳术养生遍四海
细腻晶莹润笔毫——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
藏龙卧虎觅紫石
独具匠心精雕刻
温润而泽展复兴
|
內容試閱:
|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推出的“一城三带”中的一个文化带,也是北京最早提出的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特点是山水交融,山为魂,水灵动,绿水青山形成文化带的基础与底色,同时与北京城市诞生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西山是北京城市的天然屏障,素有“神京右臂”之称;永定河是北京湾形成的见证,有民谣“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佐证。
北京最早提出的文化带是北京西山文化带。西山文化带大致范围北起居庸关,南至拒马河,东至海淀区、石景山区、丰台区山前,西至昌平区、门头沟区、房山区与河北交界;在西山西北山前还有小西山,地理名称为“香峪大梁”,是距离北京市区最近的山峰,也是自然山水最好的区域,氧气含量位居北京地区之首,有“北京大氧吧”之美誉,原因是永定河水从三家店出山后,穿流而过,将西山主体部分相隔离,隔离出的山体部分有石景山(京都第一仙山)、翠微山、荐福山、天泰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百望山、凤凰岭等。西山与永定河形成一个整体,山形水系密不可分,这一特点引起了北京历史文化学者与专家的关注,由此,经专家论证、市委市政府认可,在西山文化带上加入永定河,使这条文化带范围更宽,所包含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永定河上游的延庆区(官厅水库一部分)、下游的大兴区,涉及北京市8个行政区,即:延庆区、门头沟区、昌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丰台区、房山区、大兴区。可以说,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覆盖北京区划最多的文化带,特别是永定河流域的范围、面积与京津冀还有地缘相连、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特点。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特点鲜明:一是山水交融,有着丰富的地貌、矿藏和水资源;二是北京文明的发源地,北京人之初、城之源都发端于西山永定河;三是林木茂盛、山水如画、曲径通幽,是北京人宜居、疗养的胜地;四是文化底蕴厚重,文化种类纷繁,在文化带建设中是最值得深入进行文化挖掘和梳理的。
经过近年来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梳理,人们初步认识到,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有蓝绿交织的山水文化,丰富奇特的地质文化,历史悠久的古人类文化,北京城之源的燕、蓟文化,暮鼓晨钟的寺庙文化,永定河上的桥梁文化,民风厚重的古道村落文化,依山傍水的制造业文化,保家卫国的红色文化,休闲宜居的生态文化等十余种文化。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组织编写的《山河永定蕴京城》,就是根据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特点,特别是丰富的文化底蕴、文化类型进行著书立说。这本书开章就抓住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特点,将“远古走来的北京人”纳入人们的视线,通过时间顺序展现了北京地区人之初、城之源的历史与文化,讲述了“北京人”的发现、用火的遗迹、有个性的石器;在北京猿人、新洞人、山顶洞人、王府井人、东胡林人等人类活动遗址链条的基础上,突出了新旧石器转型时期的东胡林人,特别是佩戴首饰的“美少女”,清水河边“粟”的发现,揭示了约一万年前中国农业的萌芽,突出了北京地区人类的发祥和文明进程。在城之源探讨中,对商周之际的褒封与分封,蓟与燕的古城,特别是琉璃河燕都古城多有论述,探寻了召公北封、谁是燕侯等民众关注的话题,这些内容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山河永定蕴京城》全书十章,每章都有特点,其中第一章是西山永定育文明,按时间顺序展现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历史;第二章为山水空间,顺序是先山后水,地理空间是从北向南、向西展开,也就是从太行之首(高地)和永定河在北京流域上游开始讲述山水交融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第三章重点讲述的是园林,多皇家园林,根据空间顺序由北向南展示了“三山五园”、西山八大处、南海子郊野公园等;第四章为治水安邦的水利设施,重点讲述了戾陵堰与车箱渠、金口开河、金门闸、官厅水库、卢沟桥、琉璃河大桥、三家店的桥梁杰作,以及治水名人于成龙等;第五章为西山古刹,从南向北介绍了北京地区历史悠久的寺庙,其中有云居寺、戒台寺、潭柘寺、法海寺、卧佛寺、大觉寺、和平寺,还有圣莲山道场等;第六章是通向西山的古道,按照空间顺序由北向南、由西向东介绍了西奚古道、妙峰山古香道、十里八桥古道、西山大路古道、驼铃古道、玉河古道、潭柘寺古道,还有古道上的茶棚、传说和人物活动等;第七章为古村落,也就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其中有碣石村、爨底下村、琉璃渠村、三家店村、马栏村、模式口村、黑龙关村、水峪村、留民营村;第八章为百年奋斗的记忆,按空间顺序由北向南介绍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红色文化,其中有“三一八”烈士墓、中共中央香山革命纪念地、李大钊烈士陵园、铁道兵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长辛店二七纪念馆;第九章是新世纪新景观,介绍了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新景观,例如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国家植物园、中华世纪坛、首钢园、北京园博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最重要的是第十章,也是本书最突出的特色,介绍的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非遗瑰宝,其内容有传统舞蹈,例如京西太平鼓、大兴区太子务武吵子;传统音乐,重点介绍了大兴区白庙村音乐会;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有大兴区吴氏太极拳;传统技艺,有海淀区风筝制作技艺,门头沟琉璃烧制技艺、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等;同时,还重点介绍了门头沟地区的妙峰山庙会。从中可以看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所属区域非物质文化遗存丰富,尤其海淀、门头沟是文化大区,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积淀丰厚,特别值得文脉挖掘与活化利用。
《山河永定蕴京城》是继《长城就在屋檐下》《千年运河润京城》之后又一精品力作。这套丛书分上、下两册,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叙述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特别是文化带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是以文兴旅、以旅彰文,以专题的形式,用讲故事的手法,将底蕴深厚的西山永定河文化以百科知识分解式的解读献给广大读者,同时也为关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的各阶层读者提供一套全景式的科普读物。
李建平
北京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研究员
2023年11月30日于京城北苑佳兴园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古刹名寺众多。《帝京景物略》有“万叠千盘皆古刹,风幡雨铎满西山”之句,清代文人敦敏写有“三百古寺中,安能穷其奥”之诗,从中可见京西寺院的数量之多、文化之深。自晋至清,从幽燕到京华,数不清的寺院落成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它们是文化带上雅致的点翠,也是西山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古刹以佛寺为主,其修建历史与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有关。当下学界对佛教文化传入北京的时间尚有争议,并形成东汉、西晋、十六国等几种说法。相传,有“京都第一寺”之称的嘉福寺(潭柘寺)始建于晋代,它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佛寺。魏晋南北朝之后,佛教文化在北京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这一时期的佛教寺院数量也有所上升,光林寺(天宁寺)等寺院在这一时期建成。据史料记载,唐代幽州地区曾建有百余座寺院,其中以西山一脉的马鞍山慧聚寺(戒台寺)、寿安山兜率寺(卧佛寺)最为出名。同时,房山白带山上的云居寺也开始了其绵延千载的刻经事业。辽、金、元、明、清历代皆在北京西山永定河一带修建了大量庙宇,形成北京西部地区的庙宇文化。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古刹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与文化。时至当下,我们仍能从历史悠久的潭柘寺、云居寺、戒台寺中感悟京西的千年寺院史、刻经史、传戒史;从卧佛寺、法海寺中,欣赏精美绝伦、堪称世界级艺术水平的造像和壁画;从大觉寺茶会、和平寺庙会中探寻寺院与民众生活之关系。
本章按照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依次介绍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标志性古刹;另外,作为“京畿八景”之一的圣莲山,因其“一峰分两院”的空间布局而形成佛道合一的文化景观,亦在本章一并介绍。
金经石刻居云间——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白带山麓,东接上方山,西俯拒马河,始建于隋末唐初,在金、元、明、清等时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修葺。据《长安客话》记载,因“寺在云表,仅通鸟道……山腰常有白云萦绕”,故得名“云居寺”。“因寺而经,寺以经贵”,作为一座千年古刹,云居寺的历史与刻经文化密不可分。寺内藏有自隋至明刊刻的14278块大藏经石刻,是世界上存放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佛经。因其历史悠久、刊刻精致、工程量大,云居寺获得了“佛教圣地,石经长城”之称。
石经漫漫穿古今
云居寺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刻经史。该寺始建于隋末唐初,隋代大业年间,僧人静琬发愿刻造《华严经》等12部佛经,因白带山附近的石窝村盛产的汉白玉适合刻经,故选择在此建寺供僧众刻经修佛。在此之后,云居寺的僧人们相承刻经之业,历经六世,镌刻佛经1122部,计有3572卷,3500余万字,被誉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刻图书馆”。
唐代开元年间,云居寺的刻经进程不断加快。唐代以前,佛教写本所存寥寥,刻经常无底本可依。在静琬第三代弟子惠暹掌寺时期,金仙公主李氏奏请唐玄宗李隆基颁赐云居寺新旧译经4000余卷作为刻经底本,并请求把寺院附近的田园、庄子归入寺庙管辖,以此为刻经提供经费。皇家的支持不仅帮助云居寺僧众解决了没有底本和经费不足的问题,还推动了刻经风气的形成。然而,随着会昌法难、五代战乱相继而来,云居寺被迫停止刻经。
辽代天显年间,云居寺的香火再度兴旺,但刻经之事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明代万历年间,云居寺所藏石经被僧人盗卖,刻经事业受到冲击。清代,云居寺得以重修,但刻经盛事已难以继续。七七事变后,日军的大规模轰炸使得云居寺受到重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居寺及石刻的保护工作受到社会各界重视。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佛教协会等部门开始对云居寺石经进行全面的发掘整理,历时三载,于1958年告成;1961年,云居寺及其附属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云居寺作为世界上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1999年,云居寺的石经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这一年,云居寺建成了“千万元级”的恒温、恒湿、密闭的藏经地宫,寺内10082块石经被安置其中,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安静地迎接游人的观赏。据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物研究中心主任罗炤介绍,如果将地宫内数以万计的石经首尾相连,足有25里长。一眼望去,能够将自隋到明的千年刻经史尽收眼底。
2009年,云居寺石经博物馆正式落成,并向社会大众开放。馆内藏有房山石经、舌血真经、龙藏木经、宝塔金经、舍利等众多珍宝,每件文物背后都有着动人的云居故事。走进云居寺,透过一块块石经、一幅幅纸经,游客能够领略云居寺绵延千载的佛教文化,体会其中蕴藏的深厚历史气息。
国宝无价金不换
云居寺内国宝荟萃,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三绝”和“四宝”。在寺藏典籍中,以石经、纸本经、木板经最为珍贵,故有“三绝”之称,是世上难得一见的珍品;“四宝”是指寺内大佛、铜钟、古塔和舍利。
云居寺所藏石经是“三绝”中的代表,它全名为《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共包含14278块石刻,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的佛学译著之集大成者,更是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据郭海鹏《周恩来总理与云居寺》一文记载,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时,周恩来总理陪同尼赫鲁来到北京云居寺参观此处保存的辽、金两代的石经。尼赫鲁在看到石经后叹为观止,感慨万千地说道:“总理阁下,我们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有西天、天竺古国之称。贵国的高僧玄奘曾受命到西天取经,回国后弘扬佛教文化。今日我来到号称‘小西天’的北京云居寺,目睹这些刻在石板上的佛经,说不定有些经卷在印度已经失传。请允许我和阁下商量:印度愿以同等重量的黄金交换,把这些石经运回印度供奉,恳请阁下俯允。”
在听到尼赫鲁的请求后,周总理带着笑容回答道:“这些石经是中国人民经过一千多年创造的天下奇迹,号称国宝。黄金有价,国宝无价。我作为中国总理,怎能用无价的国宝来换取有价的黄金呢?我不能答应,请阁下谅解。任何伟大的创造都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两大古国,也是和平共处的友好邻邦啊!”
黄金有价,国宝无价。穿过千年的石经不仅代表着超凡卓越的艺术水平,还凝聚着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一丝不苟、默默奉献的民族精神。周总理对尼赫鲁的婉拒既保护了这一珍贵的国宝,也让云居寺石经的价值被更多人知道。
除了寺藏典籍外,云居寺的“四宝”也有着生动的故事,例如它神奇的古塔。在云居寺主殿两侧,有建成于辽代、呈现对称格局的南北二塔,北塔是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塔身造型特殊,其上的浮雕无与伦比,虽历经了千年沧桑,却依然不减精巧之美。南塔原名为“释迦佛舍利塔”,为十三层密檐砖塔,“举高六十余尺”,与北塔遥相呼应,构成了云居寺的南北轴线,与坐西朝东的主体建筑群落形成了云居寺独特的寺院布局。抗日战争时期,南塔几度遭到日军轰炸。云居寺院墙上写有这样一则关于南塔的传说:
日军强逼附近村子里的村民充当民夫拆南塔。南塔建于辽代,为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造型优美,雄伟壮观。村民们望着高大的宝塔,摇头叹息。在日军的强迫下,他们极不情愿地开始拆塔。塔建造得十分牢固,他们只能从塔基上找砖缝用杠子橇,用镐刨,把砖一块一块地抠下来。几天后,塔基和底下一至三层周围的砖已被抠掉,只剩塔心支撑着上边的十多层塔身。拆塔的人每拆一块砖,心都提到嗓子眼,太悬了,不知再拆一块,塔会不会塌下来。
一天中午,大家吃午饭的时候,南塔周围一片寂静,只有塔旁柳树上的知了还在一声声鸣叫着。就在这时,只听“轰隆”一声,南塔倒塌了。众人跑去一看,南塔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遍地的砖石瓦砾,并且倒塌的砖体都成了小碎块,再不能做建筑用的砖料。更让人们吃惊的是,他们在砖石中还发现了一块完整的汉白玉小碑,碑上铭刻着“午时修,午时倒”的文字,原来南塔是于当年的某天中午建成,而今天倒塌的时辰也正好是午时,恰恰应验了碑上的话。并且塔倒的时间是人们停工吃饭的时间,塔倒时没伤到一人。民夫们情不自禁地朝宝塔遗址处虔诚地跪拜,以示他们的忏悔和惋惜之情。
直至2014年,经过8次重建方案修改和5年艰苦工作后,云居寺的南塔复建完成。在苍松翠柏之间,一座青石砖塔巍峨挺立在云居寺中轴线南部,与寺院北部的钟楼式古塔遥相呼应,云居寺二塔对峙的空间布局终于得以恢复。长久以来,古塔都是云居寺重要的文化标志。一方面,它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写照,如林徽因所说:“(云居寺的南塔、北塔)是契丹民族的劳动人民和当时移居辽区的汉族匠工们所合力创造的伟绩,是他们对于祖国建筑传统的一个重大贡献。”另一方面,历经硝烟战火的古塔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烽火岁月,承载着特殊年代的历史记忆。
云居文化启新篇
云居寺的石经是中国石经文化的“金名片”。多年来,文化部门协同当地政府,以云居寺的石经文化为主线,充分挖掘文化活动与宗教节日的当代价值,逐渐形成以“晒经文化节”“书画笔会”为代表的“云居寺五大IP品牌”,让千年云居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云居寺的晒经传统已有千年历史。相传玄奘法师取经归来时,不慎将经书落水,在阳光下暴晒后才得以把经书完好带回。之后每逢六月初六,寺院便会组织僧众在阳光下翻晒经卷。石经刊刻的纸经底本在夏季容易受潮,所以云居寺的僧人们常选择阳光充足的日子在石经山顶晒经,寺内的“曝经台”便得名于此。如今,“云居寺晒经节”已经发展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活动,由晒经、展经、抄经、珍贵文物和非遗文化展示、乐器及歌唱表演、书法创作等多个互动环节组成,让人们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领略云居寺的历史文脉。节日期间,云居寺三静园还将“晒”出平时珍藏在文物库房中的经书和字画,让人们能够近距离欣赏云居珍宝。
季羡林曾说,云居寺的千年石经文化,其历史价值、书法价值和题刻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由数代高僧历经六朝篆刻的经文雕工精湛、字体俊秀,荟萃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等11位书法家之大成,是中国书法历史的珍贵缩影。近年来,云居寺通过书画笔会的形式,将书法艺术与石经文化深度融合,让书画名家、书画爱好者与青年学生置身于云居山水中,以笔抒情,以画传意,在一字一画之间,感悟石经文化的千年流动。2022年11月,《“匠心赓续”云居寺石刻书法作品集》正式发布,该书收录了数十幅以云居寺为创作对象的书画作品,展示出石经文化在笔墨丹青中的代代传承。
茶承禅意,禅存茶中。2023年,云居寺成功举办首届禅茶文化节。活动现场,茶艺师在洗茶、冲茶、洒茶之间,优雅地展示着传统茶道。一杯云居禅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气神”,让观众在浓浓的古典意蕴中,品味云居寺的悠悠历史底蕴;在体会中华文化坚韧绵延时,感悟千载传承的石经精神。品茶之余,现场游客还可登顶石经山,观国宝、赏石经,体验扎染、衍纸、泥塑等手工项目,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云居寺文化相结合的独特魅力。
云居寺的石经文化还走出北京,走向国际,在更大的舞台上闪耀光芒。自2013年至今,云居寺石经博物馆策划并推出品牌展览“中华文化奇迹——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先后走进全国30余个城市和地区,还在缅甸、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办展,赢得满堂喝彩。展览不仅大量运用图片、古籍、拓片等珍贵文献,还利用VR等现代科技手段,让观众在近距离“漫游”云居寺的同时,也能沉浸式体验经板印刷的不同环节,满足人们的参与愿望及文化需求。这一展览使更多人了解了中国石经文化,也标志着云居文化在不断发展中又取得了新的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