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內容簡介: |
本书围绕大理白族扎染工艺进行书写,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有:大理白族扎染文化综论、大理白族扎染工艺、 大理白族扎染的扎花方法与装饰纹样、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表现内容、大理白族扎染的传承与探索、大理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及基地简介等方面。就大理白族扎染文化的研究思路而言,本书以历史文献为起点,依据田野调查的数据资料,从大理白族扎染工艺的历史溯源、工艺文化、图纹美学以及传承发展等方面加以论述,对大理白族扎染的发生与演变,以及在其历史发展中所呈现的工艺形态进行思考和探索。探究其在不同时间向度中的工艺发展与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大理白族扎染工艺的时代发展与传承意义进行更为长远和深入的思考。
|
關於作者: |
韩照丹,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现为安顺学院艺术学院讲师。曾主持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并结题,出版绘本专著《走,到屯堡去看看》(文化艺术出版社)。曾以“担担面”为笔名,担任《好菜知时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插图主笔。曾获奖项:黔中文艺新人奖;美术作品曾入选:“2018首届贵州省高校美术教师优秀作品双年展”、“亚洲青年艺术家提名展”等;文章曾入选:《中天?未来方舟杯——贵州省首届青年美术理论双年研讨会》等;发表文章:《迹之痕》、《屯堡旅游开发现状解读》等;新闻报道《韩照丹——手绘“屯堡”把历史和人文传递给更多人》、电视采访节目《黑白线条绘斑驳岁月》等。
|
目錄:
|
第一章 大理白族扎染文化综论……1
第一节 大理白族扎染的历史溯源…………3
第二节何谓大理白族扎染……10
第三节 图式语言的影响要素… …16
第四节大理白族扎染中的美学意味… …26
第五节 大理白族扎染与其他印染工艺…………34
第六节 大理白族扎染与其他工艺………40
第七节 大理周城白族扎染………45
第八节 大理巍山彝族扎染…………51
第二章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59
节 工艺概述… …61
第二节 布料与脱浆………64
第三节 扎花工艺… …70
第四节 染色工艺… …75
第五节染料……80
第六节其他工序与流程… …85
第七节工艺魅力………90
第八节 工艺的变革与创新……96
第三章 扎花方法与装饰纹样……103
节大小蝴蝶纹样………107
第二节动物类纹样…………111
第三节 花枝类纹样………116
第四节 拟态类纹样……124
第五节 花叶类纹样… …131
第六节 太阳类纹样…………135
第七节几何形类纹样… …141
第八节纹样中的文化哲思……145
第四章 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表现内容… …157
节民风习俗… …160
第二节 瑞兽…………168
第三节 文禽… …179
第四节 其他动物………190
第五节 宗教世俗人物形象… …200
第六节 街景风情………208
第七节 山石风景………212
第五章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承与探索……219
节 文化传承………222
第二节 价值与意义……………236
第三节 探索与发展… …243
第四节生存机制……250
第五节发展现状与传承保护……257
第六节市场化发展中的利弊………266
第七节 容纳与重构… …271
第六章 大理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及基地… …277
节 周城大理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279
第二节 大理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保护基地………296
附录………312
参考文献……343
后记… …347
|
內容試閱:
|
总 序
王文章
伴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并已发展为比较健全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在进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国务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公布了三批共1488 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市、自治区也公布了省级保护名录项目8566 项,代表性传承人9564 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从十多年前单个的项目性保护,走上了整体性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保护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普遍认知和理解,人们越来越珍视优秀传统文化,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程度、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全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围绕着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现在,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方法和方针、原则逐步完善和确立。在总结保护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恒定性和活态流变性的基本衍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既不是使它凝固不变,也不是人为地使之突变,而是要让它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自然衍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遵循其本体规律。近些年来,我们提出的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种针对不同类型项目实施的保护原则与方法,在保护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在准确认识、总结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点面结合、讲求实效。”保护方针和原则的确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是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机构队伍基本建立。截至2011 年,不包括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仅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14 . 3876 亿元;2012 年,中央财政转移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增长至6 . 2298 亿元。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均成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6 个省、市、自治区文化厅(局)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和队伍基本建立。
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丰富多彩。近十年来,北京和全国各地陆续举办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及保护成果展, 对于社会公众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意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两三年来,主要的展演活动如2009 年文化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10 年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巧夺天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
2011 年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2012 年年初文化部等部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等都引起轰动,增强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六是国际合作和交流不断加强。2004 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我国批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截至2011 年11 月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达36 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多的国家。2012 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培训中心在中国(北京)正式成立,这表明了国际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生存濒危的境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存在传承人年老体弱,人走歌息、人亡艺绝的现象;在保护工作中,重开发、轻保护、轻传承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开发、盲目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象仍有发生;一些地方对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保护工作不落实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应该头脑清醒,思想明确,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抓实干,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扎实、深入地开展。
近,文化部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及保护措施落实情况、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情况,以及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检查,以便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把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会越做越好。
在概要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保护工作的基础,或者说我们科学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律,不断取得保护工作成绩的基础是什么,我想,首要的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科学认知。今天,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整体性保护的情况下,更需要继续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认真、科学的梳理和分析,进一步探究它的文化渊源,揭示它的价值,总结它的存在形态和演变历程,以及研究如何在把握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保护。
这样的调查、分析和梳理,可以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性及其杰出的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由此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关注、重视或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正是基于此,我们组织专家学者或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者编撰出版了这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2005 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也曾邀我主持编撰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迄今已出版二十多本。这次经作者重新修订后纳入现在这套丛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其项(书)目的选择,则是根据国务院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确定, 每个项目独立成书,分批出版。辑收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 项,内容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工艺、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它们形式各异,但都以其厚重的历史、鲜明的特征在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并长久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乃至生活方式;如同一朵朵奇葩,千姿百态、绚丽斑斓,与其他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悠久博大、辉煌壮丽。
这套丛书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都是该项目研究的专家学者或项目的传承人,其中不少作者是项目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他们根据自己多年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本着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精神,详尽梳理每一个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沿革流变、分布区域和存续状况,细致描述它们的呈现形态,包括风格流派、技艺特征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作品,并对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进行深入的阐发。这套丛书力图以学术的权威性、叙述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成为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读物,它的出版不仅有助于中国读者认识和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也为世界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一扇窗口。
是为序。
2012 年5 月6 日
后 记
与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初次接触,是缘于多年前在云南艺术学院读研期间的一次大理之行。原本我跟几个同学是跟随学校老师去腾冲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并不会路过大理,但是因缘巧合, 当我们从腾冲准备回学校的时候却买不到直达昆明的车票了,于是我们几个商量了一下决定中转到大理看看再回去。现在犹记得当时初见大理时的欣喜与激动,印象深的就是大理古城满大街的扎染布,把古镇衬托得非常特别,那时,几乎每家商铺里都会使用扎染布,有的店主甚至把整个店铺里的桌椅板凳全部用特制的扎染布来覆盖,门帘、窗帘也是扎染布做的,配合着店里的装修与音乐,这些蓝底白花的扎染布越发好看也越发独特,而且我逐渐发现这些蓝花布所散发出来的气质,竟会让人爱不释手。于是回去问大理的同学,才知道这种蓝底白花的布叫扎染布,是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前是大理人做来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用品,自家用或者卖给别人用,只是后来可选择的同类低价商品越来越多,很多大理人便不再自己动手去做了,现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区继续做扎染的地方主要集中在白族聚居地的周城村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巍山县城、南诏镇自由村、大仓镇和庙街镇等处。另需说明的是,大理、大理州这两个称谓在本书中主要是指大理白族自治州(1956 年建立),大理市是今天大理白族自治州府的所在地,1983 年由下关市与大理县合并设立为大理市。而书中所涉及的大理古城、喜洲古镇、周城村均位于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境内,其中大理古城位于大理市大理镇境内(大理旅游度假区),喜洲古镇位于大理市喜洲镇境内,而周城村是大理市喜洲镇所辖范围内的一个白族村落。在文中次提到用全称,为避免冗繁,图片说明中标大理市 ×× 镇 ×× 村。
未曾想如今有幸写一本关于大理白族扎染的书,于是在写作之前先搜集了所有能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又咨询了之前云南艺术学院的来自大理地区的白族同学。在了解了一些相关信息之后,我决定自己再去大理进行一次实地的田野调查,所以他们建议我到周城村之后,可以先去拜访段树坤和段银开夫妇,他们与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有合作关系,也是很多云艺的师生在做大理白族扎染研究时,都会去采访的两位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人,可以先从这里入手,再逐渐增加对当地白族扎染文化的了解。虽然次去之前我并没有找到这两位传承人的联系方式,也从未去过周城村,只是大概了解到他们扎染公司的方位,我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去了周城村,但是没承想下车的对面就是我要找的地方。从一扇小门进去,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大的空间,里面有来来往往的游客,也有招呼客人的店员。院子里到处晾着不同图案的扎染布,也有许多对大理白族扎染知识的普及性介绍与展示, 段树坤先生和段银开女士一直都比较忙,我表明来意之后,段树坤先生还特意送了一些他们公司介绍大理白族扎染的资料给我, 一本是《绽放的民族文化之花—— 大理白族扎染科普读本》,另一本是《一朵绽放在苍洱之间的民族之花—— 白族扎染扎花技艺解析》,两本均是他们自己整理印刷出来的内部资料,未发表,同时还有两张介绍大理白族扎染的光盘资料,这些资料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在此深表谢意。
2017 年暑假再去大理做调研,还采访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仕绅先生的外甥董维水先生,得知张仕绅先生已经过世的消息,深感惋惜与遗憾。在对董维水先生的采访中,了解了很多与大理白族扎染技法相关的知识,也了解了一些相关的历史与现状。经董维水先生的引荐,我又跟随张仕绅先生的儿子张人彪来到了原来张仕绅先生居住的家里,在这里看到了张人彪先生为其父亲所得荣誉而布置的一间陈列展示馆,让我得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张仕绅先生为大理白族扎染所做的贡献与努力。再次拜访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时,我见到了该公司的顾问张绅先生,在对张绅先生的采访中,也得到了一些我寻找很久的信息。张绅先生给人的感觉非常低调,他本人也是一位白族人,对大理白族扎染的相关政策和文化十分了解,也深得段树坤和段银开夫妇的尊敬。他总是把大理白族扎染的传承人段树坤和段银开夫妇放在前面,把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放在前面,说那些才是真正重要的。除了在周城村和喜洲镇进行考察调研之外, 我还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与巍山县三彝扎染工贸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石生先生取得了联系,并前往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做实地的考察和采访,虽然当天李石生先生因为工作原因出差在外而未能见到他本人,感到非常可惜,但是还是采访到了他安排的公司副总,并且收集了许多相关资料,拍摄了很多有用的图片,进而丰富了本书对巍山彝族扎染部分的书写内容。
本书的完成主要是建立在对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古城、喜洲镇、周城村,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镇自由村、大仓镇、庙街镇等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书写的,《大理白族扎染》从其历史发展、工艺本身及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论述。一方面是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大理白族扎染文化的发生与流变,解读时代变化与其发展的关联性因素与问题等;另一方面,介绍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制作流程,图案纹样的民俗意味, 文化传承内涵与保护性发展,以及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介绍,等等。书写的时光匆匆而过,我了解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但我的心情并没有因此而明朗太多,仍旧是在担心着它未来的传承与发展。虽然现在与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相关的活动和平台越来越多,在当下如火如荼的宣传与推广中,大众对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多,但其中所呈现出来的隐患,如果不加以调整和解决,那么可能还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问题。此外,虽然现在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关心之下,关于扎花技艺的相关传承培训工作已经开展进行,但是在这个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而且关于板蓝根植物染色技艺的传承工作,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不过,我也看到许多人在为此进行着的努力与坚守,并相信它能够吸引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加入,也极为希望它的未来会更好。
《大理白族扎染》一书的撰写工作即将收尾,在这里要感谢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巍山县三彝扎染工贸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帮助和信任的董霞女士(董维水先生的女儿)以及张仕绅先生的孙女张翔女士(张人彪先生的女儿)(排名根据采访先后),感谢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总顾问张绅先生的不吝赐教与建议,感谢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理白族扎染传承人段树坤先生、段银开女士、董维水先生、张人彪先生、李石生先生(排名根据采访先后)等人的耐心讲解与帮助,如果没有他们为我提供那些丰富的大理扎染技艺(包括周城白族扎染和巍山彝族扎染)的相关资料,本书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还要感谢文化艺术出版社给我这样一个书写的机会,感谢在此期间齐大任女士对我书稿的提议,同时也要感谢吴士新先生对我撰写本书的关心与帮助,感谢郝建明先生在此期间提供的专业帮助,感谢戈老贝在我调研及写作过程中的陪伴与支持。后,感谢我的家人与朋友。
韩照丹
2020 年6 月30 日
后 记
与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初次接触,是缘于多年前在云南艺术学院读研期间的一次大理之行。原本我跟几个同学是跟随学校老师去腾冲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并不会路过大理,但是因缘巧合, 当我们从腾冲准备回学校的时候却买不到直达昆明的车票了,于是我们几个商量了一下决定中转到大理看看再回去。现在犹记得当时初见大理时的欣喜与激动,印象深的就是大理古城满大街的扎染布,把古镇衬托得非常特别,那时,几乎每家商铺里都会使用扎染布,有的店主甚至把整个店铺里的桌椅板凳全部用特制的扎染布来覆盖,门帘、窗帘也是扎染布做的,配合着店里的装修与音乐,这些蓝底白花的扎染布越发好看也越发独特,而且我逐渐发现这些蓝花布所散发出来的气质,竟会让人爱不释手。于是回去问大理的同学,才知道这种蓝底白花的布叫扎染布,是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前是大理人做来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用品,自家用或者卖给别人用,只是后来可选择的同类低价商品越来越多,很多大理人便不再自己动手去做了,现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区继续做扎染的地方主要集中在白族聚居地的周城村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巍山县城、南诏镇自由村、大仓镇和庙街镇等处。另需说明的是,大理、大理州这两个称谓在本书中主要是指大理白族自治州(1956 年建立),大理市是今天大理白族自治州府的所在地,1983 年由下关市与大理县合并设立为大理市。而书中所涉及的大理古城、喜洲古镇、周城村均位于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境内,其中大理古城位于大理市大理镇境内(大理旅游度假区),喜洲古镇位于大理市喜洲镇境内,而周城村是大理市喜洲镇所辖范围内的一个白族村落。在文中次提到用全称,为避免冗繁,图片说明中标大理市 ×× 镇 ×× 村。
未曾想如今有幸写一本关于大理白族扎染的书,于是在写作之前先搜集了所有能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又咨询了之前云南艺术学院的来自大理地区的白族同学。在了解了一些相关信息之后,我决定自己再去大理进行一次实地的田野调查,所以他们建议我到周城村之后,可以先去拜访段树坤和段银开夫妇,他们与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有合作关系,也是很多云艺的师生在做大理白族扎染研究时,都会去采访的两位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人,可以先从这里入手,再逐渐增加对当地白族扎染文化的了解。虽然次去之前我并没有找到这两位传承人的联系方式,也从未去过周城村,只是大概了解到他们扎染公司的方位,我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去了周城村,但是没承想下车的对面就是我要找的地方。从一扇小门进去,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大的空间,里面有来来往往的游客,也有招呼客人的店员。院子里到处晾着不同图案的扎染布,也有许多对大理白族扎染知识的普及性介绍与展示, 段树坤先生和段银开女士一直都比较忙,我表明来意之后,段树坤先生还特意送了一些他们公司介绍大理白族扎染的资料给我, 一本是《绽放的民族文化之花—— 大理白族扎染科普读本》,另一本是《一朵绽放在苍洱之间的民族之花—— 白族扎染扎花技艺解析》,两本均是他们自己整理印刷出来的内部资料,未发表,同时还有两张介绍大理白族扎染的光盘资料,这些资料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在此深表谢意。
2017 年暑假再去大理做调研,还采访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仕绅先生的外甥董维水先生,得知张仕绅先生已经过世的消息,深感惋惜与遗憾。在对董维水先生的采访中,了解了很多与大理白族扎染技法相关的知识,也了解了一些相关的历史与现状。经董维水先生的引荐,我又跟随张仕绅先生的儿子张人彪来到了原来张仕绅先生居住的家里,在这里看到了张人彪先生为其父亲所得荣誉而布置的一间陈列展示馆,让我得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张仕绅先生为大理白族扎染所做的贡献与努力。再次拜访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时,我见到了该公司的顾问张绅先生,在对张绅先生的采访中,也得到了一些我寻找很久的信息。张绅先生给人的感觉非常低调,他本人也是一位白族人,对大理白族扎染的相关政策和文化十分了解,也深得段树坤和段银开夫妇的尊敬。他总是把大理白族扎染的传承人段树坤和段银开夫妇放在前面,把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放在前面,说那些才是真正重要的。除了在周城村和喜洲镇进行考察调研之外, 我还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与巍山县三彝扎染工贸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石生先生取得了联系,并前往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做实地的考察和采访,虽然当天李石生先生因为工作原因出差在外而未能见到他本人,感到非常可惜,但是还是采访到了他安排的公司副总,并且收集了许多相关资料,拍摄了很多有用的图片,进而丰富了本书对巍山彝族扎染部分的书写内容。
本书的完成主要是建立在对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古城、喜洲镇、周城村,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镇自由村、大仓镇、庙街镇等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书写的,《大理白族扎染》从其历史发展、工艺本身及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论述。一方面是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大理白族扎染文化的发生与流变,解读时代变化与其发展的关联性因素与问题等;另一方面,介绍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制作流程,图案纹样的民俗意味, 文化传承内涵与保护性发展,以及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介绍,等等。书写的时光匆匆而过,我了解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但我的心情并没有因此而明朗太多,仍旧是在担心着它未来的传承与发展。虽然现在与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相关的活动和平台越来越多,在当下如火如荼的宣传与推广中,大众对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多,但其中所呈现出来的隐患,如果不加以调整和解决,那么可能还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问题。此外,虽然现在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关心之下,关于扎花技艺的相关传承培训工作已经开展进行,但是在这个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而且关于板蓝根植物染色技艺的传承工作,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不过,我也看到许多人在为此进行着的努力与坚守,并相信它能够吸引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加入,也极为希望它的未来会更好。
《大理白族扎染》一书的撰写工作即将收尾,在这里要感谢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巍山县三彝扎染工贸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帮助和信任的董霞女士(董维水先生的女儿)以及张仕绅先生的孙女张翔女士(张人彪先生的女儿)(排名根据采访先后),感谢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总顾问张绅先生的不吝赐教与建议,感谢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理白族扎染传承人段树坤先生、段银开女士、董维水先生、张人彪先生、李石生先生(排名根据采访先后)等人的耐心讲解与帮助,如果没有他们为我提供那些丰富的大理扎染技艺(包括周城白族扎染和巍山彝族扎染)的相关资料,本书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还要感谢文化艺术出版社给我这样一个书写的机会,感谢在此期间齐大任女士对我书稿的提议,同时也要感谢吴士新先生对我撰写本书的关心与帮助,感谢郝建明先生在此期间提供的专业帮助,感谢戈老贝在我调研及写作过程中的陪伴与支持。后,感谢我的家人与朋友。
韩照丹
2020 年6 月30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