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編輯推薦: |
1.于平凡中感悟人间烟火。肖复兴亲自操刀,自编自选、自绘、自题书名的全新散文集,有回忆、旧友、师生情、同窗情、父母恩,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具体的抓点。50余篇全新散文,字里行间坦露着人情冷暖、世事变迁,情味隽永绵长。
2.一本“小暖书”,温馨隽永,情感细腻,充满哲理和哲思。疏灯细语,点亮我们彼此,温暖我们彼此。喁喁细语里,有我们逝去的几多光阴;温暖的灯光里,有我们尚存的一份希冀;在这个并不那么安静的动荡世界,不攀比,不盲从,不嫉妒,不妄想,泥留虫迹,枝挂鸟痕,开出自我的花。
3.给优雅者以共振,给失意和彷徨者以希冀。怀一颗敬畏之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用真诚而质朴的文字、以爱的力量去铺满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书写生命旅程酸甜苦辣的真实记忆,从生活细节挖掘人生的智慧,让我们的心灵得以滋养。
4.随书超值附赠《肖复兴旧体诗抄五十五首》、作者手绘藏书票一张、肖像海报一张。
|
內容簡介: |
全书收录了肖复兴散文新作50篇,真实且生动地传递着生活中的智慧,此一时的烦恼,彼一时的开心,紧扣生活的真谛,温暖彼此的内心。在动荡的世界中,让你内心平静,不盲从,不慌乱,面对逆境,激发勇气。
|
關於作者: |
肖复兴,当代著名作家,曾获得优秀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中国好书”等多种奖项,并获得首届“全国中小学生喜爱的作家”称号。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小说选刊》副主编,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百余部。多篇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
他以温情的笔触书写平凡的世间万物,记录了日常生活中细腻、温暖的琐碎,让我们那颗焦虑不安的心静下来,重新点燃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他的文字真诚而质朴,他写普通人、为普通人立传,总能写透生活的纷纭复杂与人物的多样性格。他的文字像一双温暖有力的大手,拨开物欲时代里的浮华,重见内心底里的赤子力量。
|
目錄:
|
第一辑 一个叫诺伊泽伦的地方
一个叫诺伊泽伦的地方
维谢赫拉德寓言
海河边那间小屋
西府海棠小院
晚风庭院落梅初
小事一生
流星雨
重回老院
王府井北口
第二辑 梦里垃圾能变星星吗
七星河
那时夜色
大刘和他老婆
鱼梁子
九大员
梦里垃圾能变星星吗
第三辑 故人谁共一樽开
深夜生日
一个人的沈园
分手食单
天坛秋拾
有约不来过夜半
小店流年
黄露台
桂花三弄
谐趣园六笺
三家店
故人谁共一樽开
社区的早晨
香山两笺
第四辑 给朋友写首哪怕再烂的诗
疏灯细语酒家楼
给朋友写首哪怕再烂的诗
拔根儿
酸枣面
小放牛
夏忆,如梦如烟
老槐树
美人杯
大院的菜
街坊们的称呼
故人小聚胜还乡
今天没有我的信
清明忆
路南小酒馆
第五辑 谁能追逐到一个人的影子
阳光课
鲜花课
读书有味聊忘老
放翁诗中的北大荒
孙犁最后的文字
晚年孙犁的转身
谁能追逐到一个人的影子
癸卯岁始春两章
|
內容試閱:
|
自序
这本散文集收录的文字,均是我2023年所写的新作。作者亦如厨师,我不想拿一些隔夜饭菜,总希望奉献给读者朋友们的是新出炉的,哪怕不是高级的面包,只是窝窝头也好。带泥新蔬,总比超市里修剪齐整真空袋装的蔬菜好。我很希望一年或两年能出版一本这样的新书。非常感谢本书的编辑朋友,成全了我的愿望。
几经周折,书名定为《疏灯细语人家》,是由陆游的一联诗“细径僧归云外寺,疏灯人语酒家楼”改编而来。疏灯细语中的人家里面,有你也有我。或者说,人家中的疏灯细语,是你我共同向往的生活图景,因为那喁喁细语里,有我们逝去的几多光阴;那温暖的灯光里,有我们尚存的一份希冀。我想这应该是我也是读者朋友们,在这个并不那么安静的动荡世界,心里的一点所思所盼吧。
和我的上一本散文集《正是橙黄橘绿时》一样,这本散文集的写作方式和内容,依然是日常和回忆,一些读书的文字,最后附上2023年一年写的旧体诗。一年的日子,都在这里了。读过上一本书的读者,会发现我像雨后的蚯蚓一样,顽固地在这窄小之处,特别是日常和回忆这两方面往地底下钻,几乎忘记了未来可能会更加明亮的天空。只是,泥留虫迹,枝挂鸟痕一般,地上留下了蚯蚓这一年爬行过的浅浅痕迹,颇有些“乱书重理淡生涯”之感。
关于日常。读是枝裕和的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让我更加看到这两个字的分量。在这本书中,我特别注意看到他提出的“琐碎的日常”“失去的日常”“非日常”这三个观点,像三块浮出水面的礁石,锐利地刺向当今文学写作浮躁的世界。
他说,对于写作,“琐碎的日常”是必需的,就是要“挖掘脚下微不足道却更柔软的事物”。这一观点和孙犁先生所言“最好多写人不经心的小事,避去人所共知的大事”,是一致的。缺少了这样微不足道和人不经心的琐碎日常,无论电影还是文学,是枝说“就不够充实,就会失败”。
他说:“失去的日常就会变得粗糙潦草,这是不行的。说到底,电影就是要对日常生活进行丰富的描述,并且把它真实地传达给观众。”他说的是电影,说文学也是一样的。
关于“非日常”,他做过一档选秀的电视节目,他心里很明确:“重心并非表现选秀成败这种非日常的事件,而是音乐如何融入他们的生活这种‘日常’视角。”
这三个观点,我这样理解:第一,“琐碎的日常”,是日常的核心;第二,“失去的日常”,也就没有了文学写作;第三,“非日常”,是常会步入写作的沼泽。前两点,关乎写作的理念和追求;最后一点,关乎写作的定力,能否不被权势和资本所诱惑,而去躬身迎合,自觉不自觉地为“非日常”编织花环,以“非日常”的泥沼为席梦思软床。
关于回忆。不止一位作家说过,写作就是写回忆。其中俄罗斯的帕乌斯托夫斯基,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在回顾他一生生活与创作的六卷本《一生的故事》中,他反复强调“文学,就是记忆”。他甚至这样近乎极端地指出:“对于作家来说,记忆几乎就是一切。记忆不仅保存积累起来的材料,它还像一个有魔法的筛子,能保留下一切最珍贵的东西。灰尘和草屑会漏下去,随风飘散,而金沙始终留在表面上。十分明显,正是应该用这些金沙来创作艺术品。”
我不敢说留在我的记忆里的,全部是金沙;更不敢说,在这本散文集中所写的关于回忆的篇章,都是用金沙创作的艺术品。我能够说的是,回忆是一个作家的财富,回忆的多少与薄厚、浊清与粗细,决定着一个作家写作之路的长短和宽窄。回忆,是作家的一种能力,带有魔法的基本功,比写作方法和技巧甚至灵感更重要。
在这里的记忆,其实,也是日常,而绝非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或曲折跌宕的故事。需要重视的,依然是琐碎的日常。需要警惕的,依然是“非日常”。需要认真做的,更是要在记忆深处打捞那些“失去的日常”。
“日常”二字不简单,我希望自己的写作坚守在日常之中,书写日常微不足道却能够牵动我们内心的点点滴滴。
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在这本小书中,看到这样的点点滴滴。这是我的,也是你们的点点滴滴。虽然微不足道,却是在这个纷乱的尘世浮生,亦即是枝裕和所说的“并不完美的世界”中,沉在我们心底的一点依托,如远山的呼唤,如依稀的星火。疏灯细语,点亮我们彼此,温暖我们彼此。
再次感谢本书编辑的支持,在他们的信赖、鼓励和精心编辑下,才让这本小书以这么快的速度出版,才有了读者朋友们和我在这里的邂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读到上一本书的读者朋友们,你们给予我温暖的鼓励,让我感动,让我不敢懈怠,想继续努力,老老实实地写,争取写得有点儿进步,不辜负你们。我知道,我已经老了,再怎么努力,进步也不会太大;但是,如果一点儿都不努力,就一点儿进步也没有了。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感谢你们读到这本新书,希望继续得到你们的支持,听到你们的批评。
新的一年又来到了,且以新火试新茶。
2024年2月25日(元宵节后一日)于北京
一个叫诺伊泽伦的地方
《疯狂》是一部不起眼的长篇小说。吸引我的,第一,它是德国16岁少年本雅明·莱贝特写的;第二,它是一部关于孩子成长的小说。特意买了本,读了它。里面出现了一个老头,叫什么名字,忘记了,但这个老头比小说主人公,那个16岁的中学生,更吸引我。
这个16岁的学生,不满学校教育那一套,夜晚带着一帮同龄和同样叛逆的孩子,逃离寄宿学校,来到一个叫作诺伊泽伦的车站,准备乘火车到慕尼黑,在车站遇见了这个老头。久经沧海难为水,老头一眼就看穿这群孩子的心思。老头是个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战后就是在这个叫诺伊泽伦的地方,认识他的妻子,并在这里和她结婚。20多年前,妻子病故,埋葬在这里的公墓。他每隔两天都会带上一大束鲜红的玫瑰,从慕尼黑乘车来这个偏僻的诺伊泽伦,到墓地看望妻子。
一个老人,和一群孩子,在这个黑夜里,在这个偏僻一隅相遇。
老头的身世让孩子们感动,但老头教育孩子们说的话,并不让孩子们信服,或者说孩子们一时还听不大懂。老头说世界有看、听、理解、向前走这样四种模式,劝孩子先看看这个世界,别那么着急、那么冒失,沉住一点儿气,比较比较,掂量掂量,然后再选择一条稍微好一点儿的路,向前去走,并不见得非得一下子逃学,深夜去两眼一摸黑的慕尼黑。
他语重心长地告诉这帮孩子:其实,这个世界并不只有慕尼黑,还有许多比慕尼黑更好的地方。
孩子对眼下纷乱的生活和这个混沌世界,牢骚满腹,愤愤不平,一腔激情如潮。老头却这样平和,平淡如水,似乎只是沉浸在往事中,龟缩在现实里,还非要让我们先看看再说。这群16岁的孩子,给足了老头面子,没有当面反驳。在两代人充满矛盾的沉默中,火车抵达慕尼黑。
老头说得对,只有在看和听之后,才会有理解和向前走这最后一步关键的选择。世界的模式就是这样,谁也逃不脱,别想如下跳棋一样,可以一下子跳出几步;更别想能够像孙悟空一样,可以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直接向前飞到你想要到的地方。
当夜,那群逃学的中学生,在慕尼黑喝得酩酊大醉,举目无亲,危难之际,是老头开车连夜把他们送回学校。在幽暗的夜路上,老头再一次对他们说到世界的这四种模式,告诫他们:你们还年轻,现在能够做的一切,就是观察、等待,再观察,看看,听听,会有什么事情降临到你们的身上。别急,你们还远没有到我这样的年龄。生活,不会总是这样的。世界上,也不只有一个慕尼黑可以去。
孩子们喝醉了,一时听不进也听不明白老头的话。他们不以为老头是他们的人生导师。
想想我自己,像他们一样年轻时,崇拜保尔·柯察金。保尔还有他信奉的导师朱赫来呢,孩子们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导师,乃至信仰,自然听不进也不信服老头的话。
很多话,像肉一样,需要时间的炖煮,才能熟,才能烂,才能吃,才能消化,变成营养。或许,他们一门心思,就只认准了慕尼黑一个地方,是他们可以逃避眼前生活的掩体,是他梦想的伊甸园。他们想不到,也不会认同老头愿意去的那个叫作诺伊泽伦的地方。没错,在小说里,慕尼黑是一个象征,诺伊泽伦也是一个象征。返校的途中,车子经过诺伊泽伦时,一闪而过,只有老头心里微微一颤,那帮孩子昏睡沉沉。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愿意去也渴望去的地方。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梦想和幻想的地方。想想我们这一代人,16岁的时候,梦想和幻想的,是莫斯科,是非洲;想做的事情是把克里姆林宫的红星重新点亮,是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受难的人民,雄心壮志,四海翻腾,五洲震荡。那时候,没有老头开车把迷途的我们送回家,而有一列绿皮火车,把我们从北京送到北大荒。
16岁的我们,如今变得和这个老头一样老。16岁逃学的他们,有一天也会变得和这个老头一样老。老头还有他可去和要去的诺伊泽伦。我们有属于自己的诺伊泽伦吗?孩子们,你们有吗?
2023年岁末写毕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