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編輯推薦:
在认知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足百年的历史中,其根基始终是这样一个共识:不论我们关注的心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推理,诸如此类——具有哪些特性,它们都发生在脑内。这些心理过程要么“等同于”大脑活动,要么由大脑活动“排他”地实现: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过程——是由大脑“硬件”运行的抽象“程序”。根据上述“心智的计算机类比”,认知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1)辨识这些程序(算法层,对应认知心理学)、(2)探索大脑运行这些程序的具体方式(计算层,对应认知神经科学),以及(3)创造能运行类似程序的人工制品(实现层,对应人工智能)。 但在哲学家马克·罗兰兹看来,这种经典的认知科学及其背后的笛卡尔心智观与中世纪的“地心说”一样,纵然看似直观,实则大谬不然:任何以大脑为中心的,或强调心智由神经过程“排他实现”的心智观都是笛卡尔式的:无异于主张大脑中有个叫“自我”的小人儿在一块叫“心智”的幕布上观看意象的投影,或松果腺会分泌某种非物质性的“精神”以扮演肢体的傀儡师。作为对比,罗兰兹探讨了所谓的“4E认知观”,即(1)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2)嵌入认知(embedded
內容簡介:
这部导论性的著作呈现了与经典的笛卡尔心智观相对应的一种全新的心智观,其并未将一切认知活动都框定在颅腔之内。罗兰兹相信,这种全新的心智观将奠定所谓“新认知科学”的基础,它强调心理过程的具身(非神经的身体结构与过程参与构成了心理过程)、嵌入(心理过程在特定环境中运行)、生成(行动是心理过程的构成成分)和延展(外部事物参与构成了心理过程)色彩,其脉络可追溯至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和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家的观念之中。
關於作者:
马克·罗兰兹(Mark Rowlands) 当代知名心灵哲学家,迈阿密大学哲学教授,著有《寓体于心》(The Body in Mind: Understanding Cognitive Processes)、《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in Action)、《哲学家与狼》(The Philosopher and the Wolf)等作品。
目錄 :
目 录 前言与致谢 第1章 “拓展心灵” 1 心灵的“新科学” 2 心智与心理现象 3 笛卡尔的幽灵 4 好朋友与看门狗 5 非笛卡尔认知科学:框架 6 大问题:我们需要几个e? 第2章 非笛卡尔认知科学 1 大卫·马尔的笛卡尔式视觉理论 2 看好了! 3 视知觉的生态理论 4 俄国先行者 5 神经网络和情境机器人学 6 结论 第3章 具身、延展、嵌入与生成的心智 1 笛卡尔认知科学重述 2 具身心智 3 延展心智 4 嵌入心智 5 生成心智 6 具身心智、延展心智和融合心智 第4章 对融合心智的反对 1 融合心智面临挑战 2 延展心智及其反对意见 3 差异性主张:延展心智的“对等”与“整合” 4 耦合-构成谬误 5 认知膨胀说 6 认知标志说 7 具身心智及其反对意见 8 具身心智与延展心智的结合 9 融合心智如何进一步发展 第5章 认知的判断标准 1 判断标准有什么用? 2 判断标准之判断标准 3 判断标准的内容 4 捍卫标准:认知科学实践 5 延展的知觉 6 延展的认知 7 再观反对意见 8 总结 第6章 所属关系问题 1 所属关系与认知膨胀说 2 所属关系:整合与包含 3 整合:个体水平与亚个体水平 4 所属关系:标志性与构成性问题 5 所属关系与能动性 6 权限与认知膨胀说 7 认识权限的衍生性 8 从应对到认知 第7章 作为揭示性活动的意向性 1 介绍 2 经验性对象:客观性的吸引力 3 “涵义”的两种意义 4 胡塞尔论“构义涵义”“意向作用”和“意向对象” 5 萨特论“虚无” 6 对不同主张的梳理 7 总结 第8章 融合心智 1 从知觉到认知 2 因果性的揭示与构成性的揭示 3 作为“穿越”的意向性 4 海德格尔和“去远” 5 知觉揭示的载具 6 回看Otto 7 揭示与认知性的揭示 8 具身认知与延展认知:再聚首 9 “所属”问题 10 “古怪”的“新科学”?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內容試閱 :
前言与致谢 对一部书名中带着“新科学”字眼儿的读物来说,本书其实并没有包含多少“科学”,而那些被选入书中的科学其实也谈不上有多“新”。个中原因是“新科学”的表述既是一种描述,更是一种愿景。我们现在还没有这门“新科学”,至少它还无法对成熟的、经典的认知科学造成冲击。但这个表述抓住了一些有用的东西:从跨学科交流中涌现的一些相互关联的见解,包括认知与发展心理学、情境机器人学和人工智能、知觉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哲学。其中,哲学扮演的角色是为上述见解的发展提供逻辑/概念的基础。本书就致力于推进这项工作。所以书名或许应该是“心智新科学基础”,但那样就有些拗口了。 本书是面向哲学家与认知科学家的,当然它也适合大众读者——只要他们想了解人们在聊“情境认知”“具身认知”“延展心智”(包括一些更古怪的术语,类似“生成主义”“载具外部主义”“位置外部主义”“架构主义”等)时都在聊些什么。当然面向如此多样化的读者群体,势必会有一种风险,那就是有些人(至少是某些人)在有些时候读到本书中某些章节时会觉得我根本就是在班门弄斧。我已尽力避免这个问题,在那些我能大概预见到这种情况的部分将背景知识专门置于被称为“资料库”的独立板块之中。 我关于具身、嵌入、生成和延展心智的思想受益于过去十多年里与一众有识之士的深入交流,包括弗雷德·亚当斯(Fred Adams)、肯·埃扎瓦(Ken Aizawa)、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肖恩·加拉格尔(Shaun Gallagher)、理查德·梅纳瑞(Richard Menary)、罗伯特·鲁伯特(Robert Rupert)、约翰·萨顿(John Sutton)和麦克·维勒(Mike Wheeler)。毫无疑问,他们的影子在本书中随处可见。谨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托尼·切梅罗(Tony Chemero)和麦克·维勒拨冗审阅了初稿并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质量,书中剩余的问题皆可归咎于我自己。 感谢MIT出版社的汤姆·斯通(Tom Stone)推进本书出版立项,感谢马克·洛温塔尔(Marc Lowenthal)和菲利普·拉夫林(Philip Laughlin)的全程跟进。最后,感谢朱迪·费尔德曼(Judy Feldmann)在排校工作中一如既往的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