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一间自己的房间

書城自編碼: 397225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女性励志
作者: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國際書號(ISBN): 9787577203560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5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05
《 新女性的50个基本:如何拥有稳定的内核,做一个舒展自在的人,百万粉丝公众号—桃花潭李白 作品。 》
+

NT$ 295
《 别让相爱败给相处 》
+

NT$ 269
《 看不见自己的女性(百万粉丝博主韦珊倾心之作,愿每一个她都能看见自己,选择喜欢的人生,热烈地度过) 》
+

NT$ 254
《 你就是光 》
+

NT$ 352
《 一半命运设定,一半我来决定 》
+

NT$ 347
《 女子独居指南 》
編輯推薦:
天才女作家伍尔夫写给千万读者的“女性独立清醒之书”——要争取财务自由与空间自由!
本书源自伍尔夫在剑桥大学的演讲,1929年出版后风靡全球,感动千万读者。伍尔夫说——
“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的话,那她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500镑”“一间房”,是伍尔夫身为女性所呼唤的两种自由——财务自由,可以获得闲暇去写作;空间自由,可以获得独立思考的余地。这两种自由同样是当代女性仍在追求的理想。

经典作家的女性困境书写——直击你所关心的所有女性生存痛点。
作为女性,要如何认清自身的境遇,积极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
怎样获得独立思考,自由生活的能力?
如何发挥出女性的最大优势,在事业上成就自我?
你所关心的女性当下生存中的痛点,伍尔夫在这本书里都有写到,读完醍醐灌顶。

当代问题的文学解救之道——一种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命运思考。
这部作品虽然距今已有上百年,但是作品中提及的女性需要一间自己房间的诉求、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面对的共同命运以及女性贫困对其创作的影响等问题,仍然是当代女性正在面临、尚未解决的问题,即使在一种跨文化
內容簡介:
本书源自伍尔夫在剑桥大学的演讲,1929年出版后风靡全球,感动千万读者。
伍尔夫讲述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面对的共同命运以及女性贫困对其创作的影响等问题;提出女性要认清自身的境遇,积极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独立思考,自由生活,发挥出女性的最大优势,成就自我。
女性若要成为伟大的作家,其先决条件是要争取独立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一间自己的房间。唯有这样,女性才能敞开心扉,平心静气地从事文学创作,而不受外界的干扰,才华得以充分展现。本书是伍尔夫最重要的非虚构作品,也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宣言。
關於作者:
弗吉尼亚·伍尔夫
1882-1941
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出版商,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驱。
生于英国伦敦的文艺之家,9岁时尝试写作,用词语代替玩具。
13岁时,母亲因病去世,22岁时父亲去世,这给伍尔夫的一生带来挥之不去的悲痛。
她革新英语语言,摒弃传统小说结构,尝试用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描绘人们心底的潜意识。BBC曾推选出“100部塑造了我们世界的小说”书单,其代表作《一间自己的房间》《到灯塔去》《达洛维夫人》《奥兰多》等就位列其中。

董灵素
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硕士。
译作《上镜:别慌,镜头没那么可怕》《抹黄油的一面朝下》。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內容試閱
导读
“女性独立清醒之书”:《一间自己的房间》
《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 是20 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文化与文学研究先驱、英国意识流小说大师弗吉尼亚· 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 的著名随笔作品,中文亦常译为《一间自己的屋子》。
1928 年10 月20 日和26 日,伍尔夫应邀前往剑桥大学的纽汉姆女子学院和格顿女子学院,发表了以“女性与小说”为主题的两次演讲。此时的伍尔夫已因实验性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丘园记事》,和长篇小说《远航》《夜与日》《雅各的房间》《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等等,成为英国现代主义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作为冲破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文化对“家庭天使”的重重围困,终于在“布鲁姆斯伯里圈子”自由的精神氛围中获得新生的青年知识女性,在这两次演讲中,伍尔夫对英国文学中的女性传统进行了钩沉,追溯了温奇尔西夫人安妮·芬奇和玛格丽特·卡文迪许公爵夫人的诗歌、多萝西·奥斯本的书信、阿芙拉·贝恩的剧作,以及18 世纪以来的女性小说等对于刷新既有文学史的重要意义,体现出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历史观与文学观。1929 年3 月,深为自己的观点所激动的伍尔夫对两次演讲进行了合并,以《女性与小说》为题发表于美国《论坛》杂志。1929 年10 月,在对《女性与小说》进一步修改、补充的基础上,她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题,出版了演讲稿。
作为天才小说家的伍尔夫,即便是在写作随笔或评论性文字时,依然偏好运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娓娓道来、形象可感,另一方面特别易于将读者带入作家预设的情境之中,理解与接受其观点。《一间自己的房间》即记录了“我”作为女性的代言人两天以来在牛桥大学、大英博物馆和回到自己的房间之后面对书架的所见、所思与所感,观点和论据相互交错,互为补充和印证,逐层推进,使得这一论辩性著作的文学性、可读性大大增强,故而面世后深受读者欢迎。
随笔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叙述人“我”在牛桥的经历。“牛桥”(Oxbridge) 抽取剑桥和牛津这两个单词的各一半拼合而成,是对英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滑稽模仿,因为在伍尔夫看来,它们是最具代表性的、由男性把持并服务于父权中心意识形态的教育学术机构。“我”因女性身份既没有资格在“牛桥”的草坪上行走,又被图书馆的看门人拒于门外。两次被拒斥的经历,象征了女性被隔绝于高等教育的权威机构之外,成为社会资源与文化遗产的“局外人”的可悲处境。随后,“我”又亲身体验了男子学院丰盛的午餐与女子学院寒碜的晚餐的区别,由男子喝酒、女子喝水的现实产生了对两性处境、地位的思索,引出了经济实力与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从事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进入第二章,为了索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我”走进了大英博物馆借阅图书,却失望地发现虽然有关女性的书籍汗牛充栋,却均出自男性之手,而且充满了情绪化的偏见。女性无法书写自我,只能成为男性笔下的客体,并以弱者的身份成为反衬男性优越的工具性存在。
无论在文学想象中她多么尊贵无比,在现实中她却实在是微不足道。诗卷中,她的身影无所不在;历史中,她却默默无闻。小说中,她主宰了帝王和征服者们的生活;现实中,只要男人的父母强使她戴上一枚戒指,她便成了那个男人的奴隶。文学中,时时有一些极其动人的言辞、极其深刻的思想自她口中而出;现实生活中,她却往往一不会阅读,二不会写字,始终是丈夫的附庸。
第三章中,“我”回到自己的房间,通过阅读历史和诗歌,对历史的阐释权和书写权掌握在男性手中,而18 世纪之前女性始终默默无闻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发现。“我”反思女性的生存与受教育环境,由她们为什么无法成为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疑问,引出了一段关于朱迪思的著名故事。朱迪思是伍尔夫虚构出来的莎士比亚的妹妹,她有着和哥哥一样饱满的额头和睿智的灰色眼睛,更重要的是,和哥哥一样有着从事戏剧的艺术雄心与天赋。然而,她却没有机会进入文法学校,接受欧洲古典哲学与文学艺术的熏陶。在不到17 岁的时候,父母逼迫她嫁给一个羊毛商人的儿子,并将不屈的她关在了楼上。不甘于命运的她跳窗逃跑,希望和哥哥一样在伦敦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她徘徊于一个个剧场的门外,受尽冷落与嘲笑,被迫成为演员经理尼克·格林的情妇,最终于一个冬夜望自尽。行笔至此,伍尔夫激愤不已,继续推想道:“回顾自己杜撰的莎士比亚妹妹的故事,其中的真实之处在于, 在16 世纪, 任何一个天赋异禀的女子一定会发疯,会开枪自杀,会在村外某间偏僻的茅舍避世而居,孤独终老,半是女巫,半是术士,让人畏惧,也受人嘲笑。因为我们不需要了解一点心理学知识就可以确定,当一个才情卓绝的女性将自己的天赋用于诗歌创作,她一定会被其他人横加阻挠,因此遭受违背本能的折磨和撕裂,于是,她必定要损害健康,丧失理智。”
除了以虚构但却本质真实的故事浓缩了历史上与现实中无数拥有理想与抱负的女性的困境之外,伍尔夫还进一步指出了女性在从事艺术创造时所不得不面对的外部压力和内心困扰。她们即使写作,也不敢署上自己的真名,而只能采用男性笔名或匿名的形式。这一现象,在18—19 世纪欧洲妇女作家身上极为常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她那两位同样富于文学才情的妹妹艾米莉和安妮的例子。她们初次在文学领域一试身手的时候,均被迫使用了“贝尔”这一男性化的姓氏以求得到批评界与读者的公正评价。简·奥斯汀在客厅写作时,只要一听到有人要进来的门轴响声,便迅速用手边的针线活儿盖上自己的手稿。
在伍尔夫看来,女性受到呵斥、讥讽、规劝、告诫。她需要抗辩这个,反驳那个,不免精神紧张,心灰意懒。这样的分心、压力和忧惧,一定会扭曲她的心智,使她难以达到艺术创造所要求的理想的精神状态。于是她进一步推进到什么是“最适宜创造活动的精神状态”的思索,并考察了莎士比亚创作悲剧《李尔王》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撰写巨著《法国大革命》,福楼拜创作小说《包法利夫人》和浪漫诗人济慈创作诗歌时的精神状态,得出结论道:“为了将内心的作品毫无障碍、完整如初地呈现出来,艺术家的心思要炽热无比,就像莎士比亚一样。看着摊开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我推测,莎士比亚的心路必定畅通无阻,绝对没有外物的损耗。”
进入第四章,伍尔夫转向文学历史,进一步列举了历史上受到压抑、承受重负的文学妇女,回溯了女性文学的艰辛发展之路。通过追寻18 世纪以来的妇女职业写作,伍尔夫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妇女的写作大都为小说?随即展开了女性与小说的关联,以及什么样的小说才是优秀小说的讨论。伍尔夫举出的正面例子为简·奥斯汀,认为发生在奥斯汀身上的奇迹是看不出“环境对她的作品有任何损伤”,即奥斯汀较少受到外部舆论与内心困扰的侵扰,所以她的小说中没有仇恨、酸楚和说教。她和莎士比亚一样,“都已化解掉胸中的郁结”,“消失在她笔下的字里行间中”。这即是说,奥斯汀已与她的作品水乳交融,读者读到的不是她在说话,而是艺术在发声。
负面的例子则是夏洛蒂·勃朗特。伍尔夫认为她的愤怒不平的气质与情绪,使得她脱离了作品在说话,以至造成了作品的生硬、突兀与断裂。虽然人们认为勃朗特的天赋高过奥斯汀,但是,由于这种“突兀”与“愤慨”,“她的天分永远不能被完好无损地表达出来。她的作品是畸形而又扭曲的。本该平心静气时,她会愤愤不平;本该聪明处理时,她却犯了糊涂;本该描摹人物时,她却直抒胸臆。”伍尔夫指出情绪会损害艺术。而这种不平之气,对勃朗特那个时代的女作家来说又是普遍而自然的,因为她们被剥夺了与男性一样去体验、交往与旅行的权利,而只能像勃朗特笔下的简·爱那样,寂寞地远眺荒野。所以,俄罗斯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可以写出《战争与和平》这样宏大的战争生活史诗,而奥斯汀只能写出历史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所谓的“两寸象牙微雕”,勃朗特则只能抒写简·爱的不平。由此对比,伍尔夫直指男权社会的不公,暗示要达到理性与情感中和的艺术创造境界,前提是要获得性别的自由与平等。
进入《一间自己的房间》的第五章,“我”的精神漫游到了当代。由于当代女性的地位有所提升,加之女性文学传统的滋养,伍尔夫认为“写作的自然冲动已然耗尽,她或许开始将写作当成一门艺术,而不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手段”。由于之前女性写作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两性不平等地位的困扰,伍尔夫探索的理想写作状态的达成,也必然与两性关系的调整有关。她特别强调互补与平衡的作用,认为“人的后脑勺有一块硬币大小的区域,自己无法亲眼看到。这倒是两性之间可以互相帮助的地方—— 为对方描绘后脑勺上这块硬币一样大小的区域”。而女性由于情感上不再受到困扰,感受力也会变得更加宽泛、热切而无拘无束。与此同时,伍尔夫又强调了女性艺术家超越一己的情感和事物的表象、洞悉生活的本质的必要性:“除非她能够从转瞬即逝又极为个人的经验中建立起某种持久的框架,否则那些丰富的感受力和精细的洞察力都是徒劳无益的……能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浅尝辄止、流于表面的创作者,而是进行了深度的探索和挖掘。”伍尔夫以诗意的语言形容女性写作在达到这一境界后的形象:“她像一只鸟一样掠过。”并乐观地想象未来会出现更出色的女性作品,会产生更优秀的女性诗人。
经过前面的层层铺垫,伍尔夫在第六章中自然地提出了“雌雄同体”的思想。她由一对青年男女共乘一辆出租车的场景获得启发,认为与肉体的和谐相对应,头脑中的两性同样应该和谐。“我继续以自己业余的笔触试图勾勒出一张灵魂的计划图,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由两种力量主导,一种是男性的,一种是女性的。在男性的大脑里,男性力量为主;在女性的大脑里,女性力量优先。当两种力量和谐相处、互相合作时,我们的精神状态最为正常和舒适。男性的大脑依然会受到女性力量的影响,女性的思维也会受到男性力量的干涉。当柯勒律治说,伟大的思想是雌雄同体的,他的意思大抵如是。只有当两种力量充分交汇时,大脑才能思若泉涌并且尽显其能。”伍尔夫认为优秀的艺术家如莎士比亚、济慈、斯特恩、考珀和柯勒律治、普鲁斯特等均拥有“雌雄同体”的大脑,这种大脑更多孔隙,易于引发共鸣;它能够不受妨碍地传达情感;它天生富于创造力。 “双性同体”这一凝聚了人类两性合一、浑然完整的古老梦想的观念并不是伍尔夫首先提出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英国浪漫诗人柯勒律治、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荣格等曾分别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角度进行过重要阐释。而伍尔夫是在强调情感与智性在人格的健康发展中无可或缺的作用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以开阔的胸襟和双性的视野,追求整合性别差异的“双性同体”理想,并将之作为艺术家锻造完美人格结构的美学标志。
在《一间自己的房间》最后,伍尔夫还充满信心地鼓励了当时在场听讲的剑桥大学女学生,指出莎士比亚的妹妹还“活着,因为伟大的诗人不会死去;她永生不灭;一有机会就会走近我们身边。我想,这个机会现在你们能够给她。”表达了对未来女性写作的无限期待。
此后,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念,作为男女两性和谐互补的人际关系理想和智性与情感中和交融的完美艺术创造标准,对后代的作家创作与性别文化观念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77 年,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伊莱恩·肖瓦尔特推出了著作《她们自己的文学: 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小说家》(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 ),梳理了自19 世纪40 年代到20 世纪70 年代英国女性小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书名即是对《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呼应与致敬。
此处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即在伍尔夫发表剑桥演讲的同一个月,她的小说《奥兰多: 一部传记》(Orlando:A Biography,1928) 面世了。这部以伍尔夫的密友、女作家维塔· 萨克维尔- 威斯特(VitaSackville-West) 的外貌、家世、性情与经历等为原型,虚构了主人公奥兰多在自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至20 世纪上半叶长达四个世纪的岁月中,由男性变为女性的奇幻历史的“玩笑之作”,在很多方面均具有与《一间自己的房间》彼此阐发与呼应的意义。小说以变性后的奥兰多频频换装,在两性角色之间自由穿行,从而拥有了“双重收获”的奇妙构想和乌托邦式结局,传递了奥兰多、维塔,当然也包括伍尔夫本人在内的“双性同体”的自由写作理想。《奥兰多》因而也成为伍尔夫众多作品中唯一一部没有死亡阴影笼罩的小说。伍尔夫研究专家赫麦尔妮·李写道:“它对《到灯塔去》的挽歌情调扭过头去,又摆脱了《海浪》中对死亡的凝神思考。只有在《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弗吉尼亚·伍尔夫才通过妇女写作的观点,摆脱了家庭的压力、宿命,以及疯狂的囚禁,真正解放了她自己。”Hermione Lee .Virginia Woolf,Vintage Books,1996,520-521.
《一间自己的房间》虽然问世已近百年,然而其中关于女性在男权中心的历史文化传统中的艰难生存,关于成为“莎士比亚的妹妹” 需要怎样的内外部条件,关于男女双性如何和谐互补与相互成就,实现自由写作理想的深刻思考,在当今世界依然未过时。《一间自己的房间》在问世当年即被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诗人徐志摩介绍给了国人。作品的核心意象“一间自己的房间”也成为呼唤女性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独立的精神空间的著名象征而深入人心。1928 年12 月,再度游欧归国的徐志摩应邀在苏州女子中学做了一场《关于女子》的讲演。在分析女性创作条件、探讨中外女性创作环境时,徐志摩提到了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关于女性创作空间问题的基本观点:“我看到一篇文章,英国一位名小说家做的,她说妇女们想从事著述至少得有两个条件:一是她得有她自己的一间屋子,这她随时有关上或锁上的自由;二是她得有五百一年(那合华银有六千元) 的进益。她说的是外国情形,当然和我们的相差得远,但原则还不一样是相通的?”徐志摩,《关于女子——在苏州女子中学讲演稿》,《徐志摩全集》第4 卷,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 年,647.
在论及英国当代妇女作家时,徐志摩再度提及伍尔夫。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徐志摩这篇讲演中有关女性应自强、解放、与男性平等,努力为人类进步贡献才情和创造力的观点都是相当深刻与超前的。而《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对历史上女性困境的认识,对两性和谐观念的倡导等,都在徐志摩的讲演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徐志摩关于将来会有女性的莎士比亚、培根、亚里士多德、卢梭的预言,亦可被视为《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有关“莎士比亚的妹妹”朱迪思故事的中国式发挥。
1947 年6 月,《一间自己的屋子》作为“文化生活丛刊”之第39种,由王还译出,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该作的第一个完整中译本。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女性主义文化与文学研究思潮在中国崛起,王还的这个译本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再版,继续发挥了重要的文化影响。2003 年,贾辉丰翻译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作为“弗吉尼亚·吴尔夫文集”之一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如今,我们又欣喜地看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由董灵素翻译的新译本的问世。伍尔夫强调的女性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对于保有独立人格的重要性,其有关“一间自己的房间”的著名象征,不仅已经成为,还将继续成为激励中国女性不断争取独立的物质与精神空间、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富强贡献出色才情与创造力的重要思想资源。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莉馨
2024 年1 月10 日

第一章(节选)
你也许要说,我们的主题是“女性和小说”,这跟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接下来, 我会解释的。接到邀请来谈谈“女性和小说”的主题后,我就坐在河边,思考这两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就这个话题,我可以简单地评论一下范妮·伯尼①,谈一谈简·奥斯汀②,也许还可以向勃朗特三姐妹③致敬, 再形容一下冰雪中的海沃斯牧师家①。如果可能的话, 还可以说说关于米特福德②小姐的俏皮话,委婉地恭维一下乔治·艾略特③,再提一下盖斯凯尔夫人④,这样就可以了。但是,仔细一想,这两个词似乎并不简单。“女性和小说”这个主题,或者你们想让我谈的,可以是女性以及她们的形象,也可以是女性和她们写出来的小说,或者,女性和关于她们的小说;三者或许将不可避免地混杂在一起,而你们希望我从这个角度来说一说。当我这样来思考这个主题的时候,似乎是最有趣的,但也遇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我可能永远无法得出一个结论,也永远无法履行一个讲师的首要责任,也就是说不能在一个小时的演讲后,提供一些至理名言,让你们抄写在笔记本中,然后摆在壁炉架上。我所能做的是,从小处着眼,发表一点意见: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就必须有钱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正如你将看到的那样,女性的本质和小说的本质,这两个问题悬而未决。我推卸了为这两个问题找到答案的责任。在我看来,女性和小说,仍然是没有解决的问题。当然,为了弥补这一点,我会尽可能跟大家谈谈,关于房间和金钱,我是怎么想的。在你们面前,我会充分而且自由地说出这个观点是如何形成的。或许,当我坦陈观点背后的想法和偏见时,你们就会发现它们跟女性和小说的关系。
无论如何,当一个话题引起高度争议时——任何关于性别的问题都是如此——任何个体都是没法给出终极答案的。我们只能表明个人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只有当观众观察到演讲者的局限、偏见和特质时,他们才有机会得出自己的结论。这里所说的小说可能包含着比事实更多的真相。因此,我会利用作为小说家的自由和特权,跟你们聊聊,来到这里前两天的故事——在演讲的重重压力下,我是如何思考这个主题,让它在我的日常生活中自然生发的。无须赘言,我接下来要描述的东西,纯属虚构。“牛桥”是杜撰的;芬汉姆学院也是假的,“我”只是一个驾轻就熟的人称代词。我会信口开河,但其中可能夹杂着一些事实真相,由你来负责找到它,并且决定它是不是值得保留。如果它一文不值的话,你大可以把它扔进废纸篓里,然后一忘了之。
一两个星期前,在十月份的好天气里,我(你可以叫我玛丽·伯顿、玛丽·西顿、玛丽·卡米克尔或者任何你喜欢的名字,这并不重要) 坐在河边,陷入沉思。我刚刚提到的负担,要做“女性与小说”的演讲,需要就这一主题得出一些结论,随之而来的偏见和激情简直压得我抬不起头。我左右两侧是某种不知名的灌木丛,金黄色的、猩红色的,闪耀着光芒,仿佛被火的温度灼伤了似的。在更远一点的岸边,柳树绿条垂下,宛若头发披在肩头、哀哭不休的人。河水随意地倒映着天空、桥梁以及色泽灼热如火的树木,当大学生划船经过,倒影破碎又复合,完整如初,仿佛从未被搅碎过。在那里,我简直可以沉思默想一整天。沉思——我们似乎用了一个更高级的词汇——将其钓线抛入溪流。时间流逝,它在水草和倒影之间来回摇摆,任由水流将它抬起又沉落,直到——你知道的,突然一沉——一个想法凝结在钓线的尾端,接着将它小心翼翼地拉回来,万分仔细地把它安置妥当。唉,把它平放在草地上,我的想法显得多么渺小,多么无关紧要,要是一个垂钓好手,一定会将这种小鱼重新送回水里,等着它长大一点,再钓回来,然后大快朵颐。算了,我就不让你再为这个想法劳心费神了,不过在我接下来的演讲中,如果你仔细听的话,或许能发现它的踪迹。
但是,无论这条鱼多么幼小,它还是具备沉思的神秘特性,将它放回你的脑海里,它立刻就变得兴奋起来、重要起来。它时而飞游,时而沉潜,四处闪回游走,惹起一串串纷乱的思绪,简直一刻都停不下来。就这样,我发现自己在草地上快步疾行。突然,一个男人的身影闯入,打断了我。起初我也不理解这个身穿礼服的怪人是在冲我打手势呢!他的表情惊恐又愤慨。直觉而非理性告诉我,他是个学监,而我是个女人。这里是草皮,那里才是小路。只有研究员和学者才能在草地上散步,碎石路才是我的属地。这样的沉思全靠一时兴起。当我重新回到小路上,学监的胳膊放下了,他的表情也恢复了如常的平静。虽然草坪的确要比碎石路好走,但碎石路也妨碍不大。我想对研究者和学者提出的唯一指控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草地,沿袭他们维持了300 多年的传统,我的小鱼被吓跑了。
如今,我已不记得到底是什么让我忘乎所以地闯入禁地。平静祥和的精神宛如天堂降临的祥云,如果这片祥云要在哪里驻足,那一定会是十月和煦的清晨,“牛桥”的校园和庭院中。在这些校园中漫步,走过那些古老礼堂,现实的粗粝都变得平滑;身体就像被罩在一个神奇的玻璃屋中,声音无法穿透,思想也无须被现实烦扰(除非有人再次闯入草坪),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与此时此刻相宜的遐想。偶然间,飘散的记忆里,浮现出了一篇谈及长假中重访“牛桥”的旧散文,进而想到了查尔斯·兰姆①,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②曾将兰姆的一封来信举到前额的位置,称他为“圣查尔斯”。的确,在所有过世的作家中(我想到谁便说谁),兰姆是与我最意趣相投的一位。有人会想问他:请告诉我,你是如何写出散文的?我觉得,马克斯·比尔博姆③的散文已经十分完美了,而兰姆的散文比他的还要卓越,兰姆的想象力不断闪现,才华在电光石火间迸发,虽然为文章留下了一些微瑕,但赋予了诗意。兰姆来到“牛桥”,差不多是一百年前的事了,他一定写了文章,标题虽然我已经记不起来,但文中写到他在这里看到一篇弥尔顿④的手稿,可能就是《利西达斯》。兰姆写道,一想到手稿的字词或许和现行的版本不太一样,他就震惊不已,因为光是想想弥尔顿修改原诗的可能性,他都觉得是一种亵渎。此后每当读到《利西达斯》,我便会猜测弥尔顿到底修改了哪些词,为什么修改这些词,借此来自娱自乐。我又想到,兰姆所参观的这件珍品距离我只有几百码,我可以追随兰姆的脚步,穿过四方的庭院,到珍藏手稿的知名图书馆里去。就在我向着目标走去时,我又想起萨克雷的《埃斯蒙德》①也保存在这里。批评家常说,这是萨克雷最完美的小说。但根据我的回忆, 这部小说矫揉造作的风格、刻意模仿18 世纪的文风,反而妨碍了他,除非萨克雷可以将18 世纪风格用得自然而然,只要看一下手稿,了解他这样的改动是为了让文风更优美,还是让文意更完整,便可以证明这一点。不过,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到底何为文风、何为文意。不过,我已经来到了图书馆的门前。我一定推开了门,因为一个守护天使立刻出现在门前,挡住我的去路,只不过他并没有长着一双雪白的翅膀,而是身着一袭黑袍,原来是一位谦逊温和的银发老人。他摆摆手,低声说道:女士必须在校内人士的陪同下,或者手持介绍信方可入内。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