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概念与方法 [美]马苏德·索鲁什 [美]理查德·D.布拉茨
》
售價:NT$
640.0
《
中平:东汉王朝大崩溃(184—189)
》
售價:NT$
245.0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
中国历史研究入门(全二册)
》
售價:NT$
1290.0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NT$
299.0
《
夏天,19岁的肖像(青鲤文库)岛田庄司两次入围日本通俗文学奖直木奖的作品 ,同名电影由黄子韬主演!
》
售價:NT$
225.0
《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售價:NT$
440.0
《
股市长线法宝(第6版)
》
售價:NT$
640.0
編輯推薦:
本书以生动、幽默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兰斯·格兰德在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担任策展人的亲身经历,以及对他产生重要影响且他所熟悉的人和事。这些策展人的足迹遍及全球,他们的职业生涯激动人心。作者兰斯·格兰德通过自己职业生涯的亲身经历描述了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展人以及他们在21世纪所扮演的内涵日趋丰富的角色,探索了研究和收藏的价值、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不断变化的生态,以及快速发展的技术所带来的影响。
內容簡介:
本书以生动、令人兴奋的方式描绘了策展人及他们的研究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出策展工作所需的聪明才智。作者兰斯?格兰德系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科研策展人,他通过自己职业生涯的亲身经历,清晰透彻且不乏幽默地描述了他和他的同事们为了收集展品、开展科研工作,而在全世界探险的有趣故事,探索了研究和收藏的价值、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不断变化的生态以及快速发展的技术所带来的影响。本书的出版为广大读者认识和理解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展人的职责及其工作内容和方式打开了一扇窗。
關於作者:
兰斯·格兰德(Lance Grande),杰出的古生物学家、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杰出策展人,长期从事鱼类、古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研究。格兰德成果斐然,出版多部著作,发表多篇科学文章,代表作有《化石湖的失落世界——时光深处掠影》(The Lost World of Fossil Lake: Snapshots from Deep Time)、《宝石和宝石矿物——矿物世界永恒的自然之美》(Gems and Gemstones: Timeless Natural Beauty of the Mineral World)等。
译者简介
王璨,江西临川人,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从事博物馆管理及相关法律研究。翻译作品有《至臻美食之旅》等,在《中国博物馆》《博物馆管理》等博物馆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高华光,山东临朐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科技考古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遥感考古研究,著有《中国文物志?遥感考古卷》等著作,在相关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錄 :
总 序
前 言 彪悍策展人:为自然历史和人类文化的研究奋不顾身
第一章 被鱼化石改变的人生:从服务生到策展人
第二章 博士找工作的奇遇:开启策展人的职业生涯
第三章 挑战高海拔缺氧环境:怀俄明州的野外考察
第四章 大地震与幽灵汽车:和墨西哥古鱼类学之父一起的大冒险
第五章 游弋于文化水域的河豚:威利、放射性的辐鳍鱼及钓鱼竞技会
第六章 被抢夺的分手礼物:麦当劳、迪士尼都曾赞助的霸王龙化石
第七章 彪悍同事历险记:吃蘑菇、斗牛、追流星雨、潜到海洋深处
第八章 K-P 硬汉精神永存:在沼泽徒手抓鳄鱼,给致命毒蛇留下记录
第九章 放养猫咪:卓有成效的行政管理促成策展人的成功
第十章 让科普更美:格兰杰宝石馆的展览策划
第十一章 人类遗骸的科研挑战:木乃伊、人骨等伦理与法律问题
第十二章 曾经吃人的狮子在消失:从猎杀到保护察沃狮
第十三章 保护我们所爱的:拯救地球的生态系统
第十四章 星空下的展望:我们该何去何从?
致 谢
注 释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译名表
译后记
內容試閱 :
译后记
文/王璨
本书以作者成长为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展人的亲身经历为主要线索,讲述了对他产生重要影响且他所熟悉的人和事。作者以平实易懂、不乏幽默的叙述方式,为读者认识和理解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职责及其策展人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打开了一扇窗。
策展人首先是科研人员。他们具有极强的科研能力,通过野外考察和专注研究,对自然和文化进行科学探索,为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提供了涵盖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等专业领域的独特视角。他们不断拓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挑战教条和权威,破除迷信,改变人类看待生命和文化的方式。
虽然策展人的研究方向是多元化的,但是他们都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即把对科学的好奇转变为研究,并通过野外考察、申请科研资助、发表出版物、举办展览及开展教育培训等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以生动、有效的方式传播给大众,达到知识传承与科学普及的目的。因此,策展人更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全球范围内如何构建多样性研究藏品、扩充博物馆馆藏是策展人思考的题中之义。科学研究需要跨越地域限制,搜集广博的材料,并通过跨学科、跨文化视角,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和方法结合起来,进行不同领域的综合研究,从而为人类正确认识自身与世界开阔视野,综合看待并解决有关自然和人类文化更为宏大的问题。策展同事之间的协作、博物馆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作为专业的发展增添了广度和深度,创新性地获取和利用资源让博物馆受益颇丰。
而这种创新性方式包括本书作者所大力倡导的“公众科学”的理念,即以大众来源为基础进行标本和数据等资源的收集,鼓励公众参与科学过程,一方面充分调动大众的力量,克服科研机构人力资源有限的问题,另一方面增强公众对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博物馆接受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和实习项目以及外部资助机构的合作,既有应对的灵活性,又着眼于长期的可持续性,这同样也是“公众科学”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运作。这对于国内策展人、研究机构以及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发展能有所借鉴启发。
本书的作者虽是一名自然科学工作者,但在书中传达出对人类文化的许多思考,他讲述了不少不同文化背景下险象环生的经历,对于策展人在异域进行野外考察给出了忠告——尊重并积极适应当地的文化传统,才能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与当地的同事建立起信任和紧密的联系。此外,在收集藏品过程中,博物馆需寻求科学价值与法律风险、道德标准的平衡。
作者对他身边的策展人进行了真诚细致的书写,让我们看到诸多科学家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历经的种种不平凡。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无闻地奋斗着,甘冒风险,将生死置之度外,正是他们不断攀登知识高峰的勇气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当然,这种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例如书中记录了生物系统学曾出现的支序分类学与所谓的进化分类学派的斗争,斗争漫长而激烈,存在复杂的争论与不断更新的再认识。争议推动了科学的进步,科学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现有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科学进步其实都曾历经过种种阵痛,需要结合时代语境去考虑。这足见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付出的种种艰辛与努力。
世界并非一成不变,这决定了科学家们的探索永远“在路上”。例如,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相互影响。某种物种的灭绝会引起其他物种灭绝的生态连锁反应。于是,环境保护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策展人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基础上,将博物馆的科学和教育资源用于制定环境保护的策略,帮助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这让我看到,策展人群体不但立足过去,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向未来。
此次有幸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学译丛翻译工作,我与同事高华光共同完成此书的翻译,我负责本书前言至第七章,高华光负责第八章至第十四章,翻译任务虽重,但一切负重在相互探讨与鼓励中变成了一段轻盈的人生。感谢邵学成博士花费宝贵时间进行的审校工作,让这本书传递的力量行远弥坚。
而我对这本书也由最初的惴惴不安到之后的爱不释手,翻译此书,一路走来,感慨良多。翻译的过程,仿佛与作者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对话,作者丰富的经历所积累的诸多经验既是专业的财富,也是人生的财富。作为一名文科生,我很庆幸被“唤醒”了对科学知识的渴求,科学知识于我不再是枯燥、晦涩的代名词,也不再是乏味、令人望而却步的灌输,它成为认识自我、了解世界、理解存在的重要途径,这种由心灵驱动而来的久违的渴求令我欣喜若狂。
借用书中作者引用的一句话:“我们都是星尘。”是的,我们都是散落在宇宙中的星尘,人类作为几十亿年来生存于地球上的百万物种之一,其存在或许是物种进化的奇迹,或许纯属偶然,没有我们自会有未知的“他们”,在广袤无垠的时空面前,我们知道自己何其渺小。这让我突然有点理解康德所说的:“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希望每位拿起这本书的读者都能爱不释手,各取所需,有所思考,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