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欧洲史:一本书历览欧洲数千年兴衰起伏,理解欧洲文明何以铸就今日世界
》
售價:NT$
1520.0
《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售價:NT$
458.0
《
世界航空地理(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
》
售價:NT$
1112.0
《
学术的中心:英法德美
》
售價:NT$
398.0
《
为什么要读人类学
》
售價:NT$
352.0
《
井邑无衣冠 : 地方视野下的唐代精英与社会
》
售價:NT$
434.0
《
星地融合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从5G NTN到6G的卫星互联网发展
》
售價:NT$
968.0
《
妈妈,你好吗?(一封写给妈妈的“控诉”信,日本绘本奖作品)
》
售價:NT$
194.0
|
編輯推薦: |
这本散文集在写作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从现实生活出发,重新打量人与时代、人与文化的关系,通过走访各地,将当地的历史变迁、世态人情,磅礴的时代场景与日常烟火水乳交融的全面呈现。
|
內容簡介: |
《风和微风》是一本散文自选集。本书所收录得作品是作者近几年创作和公开发表的散文。收录的作品有采写各地风貌人情的,有写回忆老友亲情的,还有历史文化的大散文。这些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心魂漫游于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在生命深刻的困境中,对人性、人生终极意义进行着追问与眺望。作者把各个阶段的散文作品进行了分类整理,作品展现了他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哲理。
|
關於作者: |
罗伟章,作品被《收获》《当代》中国小说学会、《扬子江文学评论》等评选为年度长篇小说、年度十大好书、长篇小说金榜领衔作品, 曾获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全国读者喜爱小说奖、华文散文奖、凤凰文学奖评委会奖等。
|
目錄:
|
第一辑
新都清流 / 003
拖得很长的“走之” / 008
书院与乡愁 / 013
书房 / 017
身边的河流 / 023
三种联系 / 027
大凉山采访随想 / 036
如宽一样窄,如窄一样宽 / 044
木质时光 / 049
木叶春秋 / 053
写自丹江口水库的一封信 / 063
怀念雷达先生 / 069
夏天里的周克芹 / 072
汉字:女 / 076
第二辑
本能的意义 / 105
情感、情感管理及想象 / 114
小说的门窗
——青年作家培训班上的演讲 / 127
苏东坡怎样做人 / 135
陈寿:为三国命名 / 146
跨体裁写作:一个作家的文学疆域
——与法国作家施密特对话 / 157
乡土文学的历史观 / 163
无非是常识 / 175
捍卫与创新 / 184
第三辑
一切文本和想象都需根植于大地 / 189
文学的美妙,是可以再造时间 / 206
第四辑
苍南笔记 / 249
陈情与感动 / 258
从甘南到天水 / 262
从上里归来 / 267
大地的记忆 / 272
高高的兴安岭 / 276
黄河的花腰带 / 280
山思而行 / 290
时间里的城市 / 295
云南之南 / 299
珠海的呼吸 / 305
后记 / 309
|
內容試閱:
|
后 记
我喜欢散文。我在散文里寻找低调的声音。读,是跟朋友说话,哪怕这人在千年之远,在万里之遥;写,既是跟朋友说话,也是跟自己说话。但作为小说家,写散文需慎重。几年前,我曾说过这样的话:小说可以看作是演员的事,散文则是创作者的事。散文只在谢幕时出场,热闹已成尾声,即将人去楼空,让寂寥成为剧场的主角。静谧、潜沉乃至些许的悲凉,构成散文的气味。这气味并不讨好。若你专事散文,读者会看惯你的样子,如果你是一个小说家,写散文就相当危险:你先前的剧目或许很精彩,可当你卸了妆,和观众面对面,却见你生得歪瓜裂枣,是很败兴的。所以小说家不能随便写散文。
然而,几乎找不出一个从没写过散文的小说家。我们的散文概念,像杂货铺,像储藏室,其他文体不能涵盖的,都往里塞。我们的散文美学,主张真情实感,你的起居坐卧,吃喝拉撒,走亲访友,书信往来,日记随感……总之,你的日常,你的白天黑夜,你的五官、体肤和心,都被具体而微的生活浸泡,一旦为文,就是散文。对小说家来说,去纷繁复杂的人世搏击一番,回到家里,换上拖鞋,沏杯浓茶,坐在躺椅上闭目养神,也就由小说变成了散文。
可恰恰在这时候,我们看到了散文的危机。不是每一种真情,每一种实感,都值得书写,鲁迅所谓“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既适合小说,也适合散文。从现实考量,或许更适合散文。前些天去福建师大和厦门大学开会,从事散文研究的专家,都有一个共同感叹:散文的门槛太低。是说,某些散文作者,几乎没有为文的讲究,买个菜写一篇,散个步写一篇,会个朋友写一篇。这些不是不能写,而是,既然是文学,文学格局和文学精神,文学所要肯定的价值,所要张扬的意义,总是需要的,如果没有这些,散则散矣,却不能称“文”。
曾经有好几年时间,我订了一种刊物,后来不订了,是因为那刊物常常大篇幅登载老作家们的书信往来,都是:寄来的书收到了;我正校对旧日文稿;你的血压降下来没有;我孙子考上了博士……落款要么是在国外某地,要么是“于病中”。这些资料性文字,对他们的传记作者或许有用,但对普通读者,既不能共情,也不能获取一星半点的智慧之光,订阅费钱不说,还浪费时间。如果我是个文学青年,可能还会生出些不平之气:我的作品尽管稚嫩,却有生活的芜杂与感叹,生命的渴望与困惑,你们弃之不用,偏偏要去发表那些口水话。
散文能不能虚构,曾作为一个话题讨论。“情”不能,“感”可以。文学的“实感”,不止于经验。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写的不是实感,是心像。既是心像,为什么不能虚构?而既是心像,又怎么能够虚构?虚构这个词用于文学,本身就是一个虚构出来的词。孙悟空完全变个模样,非但出言不逊,还打伤师父,这不是虚构,而是锐利地潜入人性深渊。当然这是小说,小说可以曲笔,可以铺展出正大光明的隐私,散文则没有这种便当,它一开始,就把创作者逼到墙角,射灯照过来,让你交代。而我们知道,即使根本就没打算隐瞒什么,有些话也是说不出口的,这是最后一道幕布,连自己也没有拉开过。
正是这道幕布,成为一块界碑。杰出的散文作家,不是别人逼他,是他自己逼自己,他自己把幕布拉开,走进屋子。屋子里很黑暗,他坐在黑暗深处,孤独地面对自己。射灯是没有的,如果有,也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心,他把自己照亮,让自己成为光,然后再去照亮别人,照亮远方。照亮自己是首要的,也是艰难的,他必须凝视自己的琐碎人生,看见尘埃和水垢,并耐心地打扫和清洗。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有一些喜悦,也有一些沮丧,喜悦的是,自己变得洁净了,沮丧的是,变得洁净之后,自己是如此瘦弱,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而看见这些,意义就已经诞生。这不仅是情,还是自我审视之后的智。我们由此会发现,情到深处,本身就是智,智到深处,本身也是情。
前面我说,我在散文里寻找低调的声音,这意思并非排斥激情飞扬的散文,在我的阅读库里,单就散文论,不少都是激情飞扬的。然而我照样觉得它们是低调的。这是因为——打个比方,有些人平平常常说话,你也觉得尖利刺耳,有些人唱到高八度,你依然感觉柔和,你被他的声音带动,抬头仰望,看见了浩淼的云空。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识,作家的胸襟,作家的洞察能力和语言能力,特别是作家自觉的自我审视,都会生成文字的宽度和厚度,让人情动于中,思沉于内。否则就是噪音。在这点上,散文和小说没有任何区别。
读大学的时候,我写过很多散文,后来就写得少了。尽管写得少,但每写一篇,都是一种快乐。这是散文对我的赐予。《风和微风》是我的第三本散文集,和前面的《把时光揭开》《路边书》一样,某些部分既是对散文概念的迎纳,也是挑战。感谢王燕女士的约稿和精心编辑,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
罗伟章
2023年12月冬于成都
陈情与感动
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陈情表》。
那时候,我还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我二哥念初中,好读书,在乡上买了本《古文观止》,寒假里,大雪盈野,土地被雪盖了,农活也被雪盖了,二哥便拿着书,钻进院坝边新修的空房里,不喊吃饭就不出来,出来时必冻得躬肩缩背,脸色青紫。如此十余天后,书变重了——满本都是红色的批注。腊月三十天,父亲和兄弟姐妹上邻院看车车灯去了,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堂边,他就把书取来,挑一篇念给我听。念的是《陈情表》。我听不懂内容,但闻到了旧香。语言的美,是美到嗅觉里的。念了,二哥又背诵,很是自得。当他逐句讲解,自得的心很快淡下来。那是一个没下雪却打着黑霜的日子。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我五岁多,母亲就去世了,家里的天,是母亲顶着的,父亲也要听母亲的,母亲去世,天就塌了,在对未来的惊恐中,我常躲到屋后的林子,窥视村里小孩跟在各自的母亲身后,从田间地头走过,一递一声叫“妈”。为啥他们都有妈,唯独我没有?我的妈是一个土堆,冰冷而臃肿,摸上去是粗糙的颗粒。再摸,还是。找不到答案,疑惑就凝结为痛楚。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半岁就死了父亲,到四岁,母亲改嫁。死别和生离,小小年纪,他就尝透了。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
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
当痛苦降临,无力除去,便逃脱,不能逃脱,便忍受——岂止忍受,还要担荷。如此,胸襟就撑出别样天地。后读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门,那窗,是打开的,打开后就看到万千气象:众生之苦里,蕴含着无限生机。杜诗让我更深地理解了《陈情表》对我的意义。
在我心里,李密始终是个孩子。到他写《陈情表》时,已44岁,可依然是个孩子。这感觉真没有错。李密以孝闻名,《陈情表》以孝动人,“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汉字的母字,“老”之下一“子”,“子”紧贴“老”,代表晚辈对老人的扶持。李密对祖母,侍奉汤药,“未曾废离”,是一辈子的孩子。
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人情相类,普天同理。但如果突然撞到他家乡去了呢?那便是故人重逢。认识作家,勿需相见,读了他作品,就算认识了。帕慕克在街头碰见一个女人,那女人说,我早就认识你了,我读过你的全部作品。作品是作家的内在星空,读过,就不仅认识,还是熟识。我和李密熟识的年头,该和他写《陈情表》时的岁数差不多吧?这是货真价实的老友了。因此,来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县保胜乡人,欢喜心便如风拂柳。也不是激动,只是心里一亮。是烛光的那种亮,外面的世界退去,只照见两人和两人的秘密。
彭山县属眉山市,眉山有苏东坡,这奠定了一种美,也奠定了一种温度和好整以暇的气质。东坡的厉害,是个性强却又通达人情,活得诗性,且能用细节之绚烂抵抗人生之大灾。比较起来,李密就过得太苦了。身苦,心也苦。不过,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贫苦、辛苦和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自汉武帝始,孝由家庭伦理延伸至社会和政治伦理,到李密写《陈情表》时的晋武帝,更是强力推行这种伦理,以孝命名的村社山水,由此遍布国中。当孝成为准则,就成了孝道。孝道是个延展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一家,到两家,到三家,到千万家,如此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在这方面,李密是做了很大贡献的。
仲秋时节,雨气濛濛,而眼前身后,光影婆娑,整个彭山,如起伏的园林,低处大河奔流,高处竹木葱翠。李密故居保胜乡龙安村,倾斜的坡地上,村道和民舍,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左面崖壁,刻满字画,都与李密有关。我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只悉心察看当地百姓的脸,都气定神闲,安宁祥和。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两个字:充实。人只有在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和关照当中,才能内心丰盈,从而迈过自我隔绝和自我枯萎的“现代化陷阱”。由此扩展,家庭伦理便成为家国伦理、万物伦理,人也因此走出小我,成为大写的人。
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远近闻名的彭祖,活了将近800岁,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突破局限的表达。传说还是一种想象力,是深具可能性的预言,比如张献忠沉银地,多年来也是传说,但考古将传说变成了历史——曾经的事实:沉银处就在彭山江口镇河段,而今已发掘出5万多件文物。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定有传奇的精神在,这传奇精神,既是勇猛精进,也是笃定持守。在我看来,李密是彭山最大的传奇。他用真实书写了传奇。在李密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情表》,既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从文学角度,陈情与感动,是文学的根,《陈情表》根深而叶茂,因此成为千古名篇。
李密写这篇表文,背景复杂,但我不愿深究。有时候,深刻是无趣的,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很有趣,但我们往往把他们阐释得无趣。据李密后来的表现,他当时“辞不就职”,确实就因为祖母需要他。说得多了,反而遮蔽甚至玷污了他的这片真心。我还注意到,李密是谯周的弟子,谯周乃蜀中大儒,刘禅投降,是谯周的建议和策划,对此,他的另一弟子——《三国志》作者陈寿,在书中给予了高度评价,说“一邦蒙赖,周之谋也”。我认为陈寿置评是妥帖公允的,统一乃大势所趋,不该再让百姓受涂炭之苦。我相信,李密和陈寿是相同的看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