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NT$
1010.0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NT$
454.0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NT$
250.0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NT$
352.0
《
直观的经营:哲学视野下的动态管理
》
售價:NT$
407.0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NT$
214.0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NT$
449.0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NT$
560.0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丛书之一,作者通过学术史梳理,对国内在成人教育研究这一学术领域7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较为全面、充分和客观的回顾和总结。书中主要从成人教育学术史进展、成人教育学科范式研究、高校继续教育研究、终身教育研究、远程教育研究、社区教育研究、教师继续教育研究、干部和企业职工教育研究、特殊群体教育研究及中国成人教育研究的未来展望几方面对既有的文献(包括著作、教材、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进行梳理和挖掘,叙述、分析成人教育学这一学科在过去数十年间主要的研究问题、思想观点、不同见解之间的争论以及研究进展?,这对成人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能发挥知往鉴来的重要作用。
|
關於作者: |
传永,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台州学院校长。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课题20余项,在《教育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8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教育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一、二等奖12项。
孙立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高教所所长。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4部,在《教育研究》等发表论文50余篇,获教育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和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
|
目錄:
|
第一章 成人教育学术史进展概述
第一节 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成人教育的实践活动
第三节 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先驱者
第二章 成人教育学科范式研究
第一节 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相关研究
第二节 成人教育定位研究
第三节 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
第四节 比较成人教育相关研究
第五节 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第三章 高校继续教育研究
第一节 高校继续教育研究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高校继续教育研究的主题分析
第三节 高校继续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第四章终身教育研究
第四章 终身教育研究
第一节 终身教育法治化研究
第二节 终身教育体系化研究
第三节 学习型社会研究
第五章 远程教育研究
第一节 远程教育研究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远程教育研究的主题分析
第三节 远程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第六章 社区教育研究
第一节 社区教育研究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社区教育研究的主题分析
第三节 社区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第七章 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第一节 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主题分析
第三节 教师继续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第八章 干部教育研究
第一节 干部教育研究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干部教育研究的主题分析
第三节 干部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第九章企业职工教育研究
第九章 企业职工教育研究
第一节 企业职工教育研究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企业职工教育研究的主题分析
第三节 企业职工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第十章 特殊群体教育研究
第一节 老年教育研究
第二节 农民教育研究
第三节 农民工教育研究
第十一章 中国成人教育研究的未来展望
第一节 成人教育学科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二节 成人教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关注的重点主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总 序
2018年1月中旬,福建教育出版社成知辛编辑来电,邀请我编写一本反映外国教育史研究进展的著作。考虑到这本书的主题过于专业、读者面不大,因此,我建议不妨把选题扩大,组织编写一套反映教育学科各重要学科领域近几十年研究进展的丛书。成编辑欣然同意,并与我商议由我策划,并联系落实各分卷主要负责人。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努力,到2018年2月下旬,申报选题、确定分卷主要负责人等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从2018年3月开始,各分卷开始编写工作。到2019年8月底,已有数卷相继完成。按计划,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出版,并在今后一两年内出齐。这便是“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丛书的由来。
这套丛书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既包括现行学科目录教育学一级学科之下的十个二级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包括部分院校自设的二级学科(如教师教育、教育政策与法律、农村教育、民族教育等),也包括部分二级学科下的重要学科方向(如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德育研究等)。
负责丛书各分卷编写工作的学者分别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和湖州师范学院等高校。他们都具有长期从事教育学科研究的经历,熟悉本学科和学科领域的学术进展,均为本学科或学科领域具有广泛学术影响的著名学者。
总序编写这套丛书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通过对教育学科各重要学科领域学术史的回顾,为从事教育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提供更为专业的线索清晰的学术史料参考,为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相关课程、选择阅读书目和确定研究选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因此,这套丛书的读者定位确定为:高等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员;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热心教育研究的社会各界人士,等等。第二,通过扎实的文献研究,对教育学科各重要学科领域开展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学术史梳理,全面、充分地回顾和审思中国教育研究近七十年(尤其是近四十年)的变化进程,为进一步挖掘中国教育研究及其变迁的“规律”奠定基础。第三,更为重要的是,编者们希望藉由丛书的编写,在教育学界逐步形成一种尊重前人研究成果、注重学术“传承”的风气,以进一步确立严格的学术规范,推动教育研究的长远发展。
在中国,专业的教育研究发端于清末民初。百余年来,中国的教育研究事业筚路蓝缕,历经坎坷。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教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成果产出大幅增加,规范意识显著增强,学术资源逐渐丰富,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如此等等。另一方面,在教育研究事业凯歌行进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教育研究如何有效地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固然有多种可能的途径和方法,但不论怎样,学术史的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选项。
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顽疾”是,轻视乃至忽视学术史研究的意义,误以为学术史研究只是课题论证的一部分或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训练的一个环节,而对成熟的学者则不适用。因此,在大量的教育研究工作中,研究者很少对研究主题产生的知识背景(或知识谱系)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很少系统地梳理国内外同行在同一个主题上已经开展的研究工作,分析同行业已提出的研究结论,并对结论做出中肯的评判。由此造成的突出印象是,在这些研究者的成果发表之前,似乎没有人讨论过(甚至哪怕只是涉及)这个主题,这个主题似乎是全新的。研究者本意是借此说明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价值,殊不知这反倒说明这项研究工作缺乏必要和充分的基础,而缺乏足够的前期基础的研究很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进步。诸多教育研究成果之所以常给人缺乏厚重深邃而显得单薄肤浅之感,原因之一就是研究者缺少认识问题的纵深感,而这种纵深感既源于学者个体的知识积累,也基于学科本身业已生成的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学术传统。
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如果要就中国教育学界研究的某一个主题(例如素质教育或学生课业负担等等)进行学术史梳理,那将是一项非常艰难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在关于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论述中,往往很难发现同一个时期不同学者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至少很少有学者明确阐明自己的研究与之前相关研究的关联),更不容易寻找到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同一个主题的研究成果之间的联系和差别。由此造成的困难是,人们虽然可以了解哪些主题曾经得到了研究,但很难确切地知道是哪位学者最初提出了这个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教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前后经历了哪些阶段,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对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什么进展,等等。
创新源自继承。事实上,无论从事何种主题的研究,只有在全面深刻地吸收、借鉴和批判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寻找到有待继续挖掘和探索的研究问题,才有可能开展新的、有意义的研究工作,才有可能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不断拓展和深化认识,才有可能切实地推动知识的进步。就教育研究而言,通过梳理不同学科领域重要主题研究的演变过程,厘清不同时期和不同学者对相关主题研究结果的相互关系,不仅有助于判断教育研究本身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助于不断形成学术积淀,夯实学科的基础,而且有利于逐步建立教育研究的学术传统,形成牢固的学术规范,保障教育研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少制造些意见,多生产点知识——关于教育研究规范化问题的评论》等文中,作者已对相关问题做了初步讨论(参见《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第1期)。此处无非“借题发挥”,稍作补充。
在丛书各分卷陆续付梓之际,首先要感谢各分卷负责人和他们领导的编写团队。他们的精诚合作、积极参与和辛勤劳作,使丛书能按时、保质出版。
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成知辛编辑和他的编辑团队为丛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劳。
张斌贤
2019年9月1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