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NT$
340.0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NT$
445.0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NT$
614.0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NT$
290.0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NT$
540.0
|
編輯推薦: |
吴冠中以画闻名中外,其实他的文字也饱含美感。他以情入画,更以情入文,因此读他的文章,总能被一种浓浓的深情包裹。我们似乎也随着流水,在江南的村落里,行走一番。
他的散文《水草青青育童年》《父爱之舟》已被选入语文教材。
《吴冠中散文》不仅精选吴冠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而且为这些文章配图,有的是留影,有的是画作,图文相益,使读者更好的走进吴冠中的山水世界。
|
內容簡介: |
《吴冠中散文》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散文精选集。全书选目五十余篇,分三辑编纂。第一辑核心一个“情”字,是亲情、师生情、爱国情的真挚记述;第二辑是作者遍游名山大川写生时的所见与所感;第三辑是关于美术的主张与思考。吴冠中性情率真,文字有强烈的情感,有独立的思考与坚守,是当代别具一格的散文大家。
|
關於作者: |
吴冠中(1919—2010)
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母亲不识字,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员,幼年家庭清贫,靠奖学金读书。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等高校。早年师从常书鸿学油画,师从潘天寿学国画,留法时,吸收欧洲油画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但深感在国外无法创作出真正的画作,回国后坚持探索水墨画与油画结合的艺术之路,经过风雨磨砺,终给世人留下大量极具美学价值的艺术珍品。
|
目錄:
|
目录
导读
第一辑水乡青草育童年
父亲
母亲
他和她
北京居
望尽天涯路
黄金万两付官司
寂寞耕耘六十年
——怀念林风眠老师
吴大羽
——被遗忘、被发现的星
雨雪霏霏总相忆
——我和朱德群的故事
身家性命烈火中
——读《亲爱的提奥(梵高书信体自传)》
第二辑秋色
养在深闺人未识
——张家界是一颗风景明珠
孔孟故里行
贵州山丛寻画
栽花
老树
水乡四镇
从秦俑坑到华山巅
大江南北
忆与想
——金陵几处重游
且说黄山
桥之美
两个大佛
佛国人间
——游五台山杂感
竹海行
大宅
风光风情说乌江
风景写生回忆录
深巷酒香北武当
从兰亭到溪口
西非三国印象
赤日炎炎访印度
巴黎札记
展画伦敦断想
水陆兼程
早市
草兮草兮
《双燕》
第三辑绘画的形式美
风景哪边好?
——油画风景杂谈
美盲要比文盲多
财和命
曲
说墙
说“变形”
说师承
说逸品
笔墨等于零
错觉
观赏苦涩
风格
衣钵与创新
推翻成见创造未知
|
內容試閱:
|
水乡青草育童年
故乡已离得那么遥远,并且是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了,童年的情景却永远是那样的清晰,仿佛还是昨天的事呢,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刚刚梦醒!1919年我诞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北渠村,地地道道的农村,典型的鱼米之乡。河道纵横,水田、桑园、竹林包围着我们的村子,春天,桃红柳绿。我家原有十余亩水田,父亲也种田,兼当乡村小学教员。家里平常吃白米饭,穿布衣裳,生活过得去,比起高楼大屋里的富户人家来我家很寒酸,但较之更多的草棚子里的不得温饱的穷人,又可算小康之家了。
很幸运,我七岁就上学了,私立吴氏小学就设在吴家祠堂里,父亲当教员,兼校长。小同学都是赤脚伙伴,流鼻涕的多,长疥疮的也不少。我们玩得很欢、很亲密,常说悄悄话,至今忘不了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永远跳跃在我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中。鬓色斑白时我回到过家乡,人生易老,父母及叔伯姑舅们大都已逝世。但我在路上常见到一些熟悉的背影,那满脸的皱纹,粗嗓门的音调仍没有变,照样咳嗽,大笑大骂。我于是追上去,正想叫唤,他们却惊讶了,原来并不是我的长辈,而是我小学同窗的那些拖鼻涕的小伙伴们。
土地不老,却改观了。原先,村前村后,前村后村都披覆着一丛丛浓密的竹园,绿荫深处透露出片片白墙,家家都隐伏在画图中。一场“大跃进”,一次“共产风”,竹园不见了,像撕掉了帘幕,一眼便能望见好多统统裸露着的村子。我童年时心目中那曲折、深远和神秘的故乡消失了。
竹园不见了,桑园也少了,已在原先的桑园地里盖了不少二层小楼房。孩子们是喜欢桑园的,钻进去一面采桑葚吃,一面捉蟋蟀。我到今天还喜欢桑园,喜欢春天那密密交错着的枝条的线结构画面,其间新芽点点,组成了丰富而含蓄的色调。但桑园的价值主要是桑叶,桑叶养蚕,桑叶茂密时便是养蚕的紧张季节,一天要采几回桑叶。孩子们也帮着采叶,帮着喂蚕,家里经常要备有几箩筐桑叶,父亲和母亲夜半还要起来添叶。
养蚕期间家里焚香,不让戴孝的或有病的不吉利之人来串门,说是蚕有蚕神,须小心翼翼地侍候。蚕大眠了,不再吃叶,肥胖的身躯发白透亮,于是便被安置到草笼上去。草笼是用干稻草绞成的,远看像一条巨大的毛毛虫,近看是稻草秆的丛林。眠蚕被散播在丛林中,便各自摇头晃脑绵绵不断地吐丝,春蚕至死丝方尽,个个乐于作茧自缚。蚕宝宝一天天隐没了,雪白的蚕茧像无数鸽蛋散落在草笼里,全家人眉开眼笑地摘茧。如果有一年蚕得了瘟疫,家里便像死了人一样恓恓惶惶。
我的几个姑姑家都是种田和捕鱼的贫穷之家,唯有大舅家地多房大,可算是乡里的大户人家。大舅还兼开茧行,同无锡的商人合作做收购茧子的生意。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便总跟着父亲到大舅家去,茧行就设在大舅家后院。父亲非常重视称茧子时价格的等级,划价和把秤的有时是表兄或熟人,在斤两上稍微占点便宜父亲便心满意足了。卖了茧子便给我买枇杷吃,卖枇杷的总紧跟着卖掉了茧子挑着空箩筐的人们转。
这种时候,我不大容易见到大舅,他正忙着与无锡下乡来的客商们周旋。后来我到无锡师范念初中时,有一次大舅到无锡,我去看他,他住在当时最阔气的无锡饭店里,一个人住两间房,还请我吃了一顿“全家福”大肉面。我是第一次进入这样豪华的饭店。
我永远记得姑爹家那只小渔船,它永远离不开姑爹,它也像姑爹对我一样的亲切。姑爹性子暴躁,孩子们背后叫他老虎。其实他不发怒时很温和。他多次摇着他的渔船送我到宜兴和无锡投考、上学。他也曾送我母亲到武进县的寨桥镇上去找一位老中医看病,我也搭船跟着去玩,反正不花一文钱,父亲也总是同意的。
姑爹家住在湖边的一个大渔村里,村里几乎家家有船。村子很长,一家紧贴着一家沿小河排开,每家的后门临河,每家的船便系在自家后门口的大柳树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