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嫉妒
》
售價:NT$
250.0
《
文明的碎片(西蒙·沙玛重磅新作!)
》
售價:NT$
500.0
《
别读博,会脱单
》
售價:NT$
265.0
《
甲骨文丛书·德意志与神圣罗马帝国(第1卷):从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493~1648年)(全2册)
》
售價:NT$
1109.0
《
强绩效模式:从0到1的绩效架构设计
》
售價:NT$
403.0
《
引爆流量:轻松打造爆款短视频
》
售價:NT$
352.0
《
数学史概论
》
售價:NT$
500.0
《
中国民用飞机图志1912—1949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古根海姆家族首席内容官首度呈现商业历史少有的“奠基石式”企业家哈里·古根海姆的非凡人生,开创航空时代、太空时代,搅动艺术界,建立庞大商业王朝的故事。
本书首度揭秘了古根海姆神秘的第三代掌门人哈里是如何凭借远超常人的商业嗅觉和魄力,持续跨界创造未来商机的。航空业只是哈里·古根海姆人生的第/一章,身为从矿业与石油大亨之子,哈里不仅将家族矿业集团和石油集团推向高峰,领先于时代,一力推动美国航空业和太空探索行业的前沿发展,还全力推动打造了世界标志性的私人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创一代艺术王朝,在投资行业、新闻出版行业和赛马行业也同样成就非凡。他持续探索未知领域,商业触觉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本书横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以深度、清晰的脉络和动人的戏剧性剖析了这个现代历史/上令人目眩的家族掌权人的人生,呈现了哈里·古根海姆跨界创业成功的秘密——只做未知商机的创造者,而非追随者。
一部哈里古根海姆的传记,就是一部美国航空业的早期发展史。本书揭开了美国航空与太空探索行业幕后引擎的真实传奇。
哈里·古根海姆是“跨大西洋直飞第一人”林白的蕞大支持者,此外,他通过空中测绘,让“盲飞”成为现实,跨越了
|
內容簡介: |
在20世纪初,古根海姆家族经营着世界上强大的矿业集团。几十年后,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成为世界上蕞著名的艺术中心之一。在此期间,从航空到政治,从新闻到火箭,古根海姆家族涉足各个领域,家族第三代掌门人哈里·古根海姆更是横跨五大行业布局全球商业版图,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与魄力与将家族财富推向鼎盛。
本书共16章,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古根海姆家族第四代掌权人哈里·古根海姆富有远见的传奇一生,生动地描述了古根海姆的成长、教育、在世界偏远矿区的烈火洗礼,以及他在20世纪上半叶处于权力和影响力中心的生活。他坚定推动航空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先是成为“横跨大西洋直飞第/一人”林白的支持者和挚友,后又成为“现代火箭技术之父”罗伯特·戈达德背后仅有的资本支持;他在古巴动荡时期成为驻外大使,在政治纷争中九死一生,与人共同创办《新闻日报》斩获普利策奖……他富有远见的未来探索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持续地抓住甚至创造未来商机。他是五位美国总/统的知己,也是商业航空和太空探索背后的关键财力支撑,正是这两项创新将人类推向了未来。
很多商业王朝都不持久,第二代或第三代人通常缺乏继承家族企业的雄心壮志或想象力,无法将家族企业发扬光大。然而,哈里却选择在两个时代之间传递着火炬,其投资理念和高远格局不仅将家族声誉推向历史新高度,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者斯迈利生动刻画了古根海姆家族的发展历程和富有远见的商业头脑,把哈里·古根海姆的生活和工作置于丰富的历史背景下细细讲述了出来。
|
關於作者: |
德克·斯迈利
古根海姆公司首席内容官,2009年进入古根海姆公司,负责为公司的内部杂志《古根海姆季刊》(Guggenheim Quarterly)撰写公司历史相关的文章,从而接触到古根海姆家族大量的一手资料。
畅销书作家,《福布斯》《新闻周刊(国际版)》《纽约时报》资深撰稿人,主要撰写金融投资领域事件,擅长撰写传奇人物的金融冒险故事。
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媒体智库研究员,纽约新闻研究小组的主任,及威比奖新闻类评选组主席。
|
目錄:
|
推荐序 哈里·古根海姆,为灵魂注入理性
归江
信璞投资合伙人
引言 只做未来商机的创造者
01 踏上那片充满动荡的土地
02 未来的家族掌舵人降生
03 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
04 “现在我理当去攀登自己的山峰”
05 初涉航空领域
06 动用家族财富去支持飞行事业
07 为人们注入对飞行的信心
08 跨越通往安全飞行的最后一个障碍
09 在古巴的革命激流中全身而退
10 为人类登月与星际旅行开启早期探索
11 坚定推进火箭计划
12 在51岁重新应征入伍
13 重振家族之威
14 古根海姆博物馆开馆
15 成为新闻业巨头
16 属于哈里·古根海姆的时代落幕
后记 古根海姆家族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
內容試閱:
|
只做未来商机的创造者
哈佛商学院前院长尼廷·诺里亚(Nitin Nohria)曾与人合作撰写了一部专著,探讨航空时代的商业领袖对航空史的影响。在该书导言中,他承认自己在研究中怀有一种“偏见”,那就是他对飞行的热爱,同时他也是三家航空公司百万英里俱乐部的会员。当诺里亚离开印度前往美国时,他乘坐的是一架波音747大型喷气式飞机,“我最美好的记忆之一就是乘坐飞机旅行”。在这项研究中,诺里亚和他的哈佛团队提到了航空领域中的一位不为人知的“奠基石式企业家”,他们认为这位人物的影响力足以与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eBay的梅格·惠特曼和皮埃尔·奥米迪亚以及谷歌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等互联网领域的先行者比肩。这项研究的结论是,这位在航空史上“很少被提及”的企业家“实际上对美国航空业发展的影响可能超过了莱特兄弟”。这位企业家就是哈里·弗兰克·古根海姆(Harry Frank Guggenheim)。
哈里本人就是一名飞行员,痴迷于飞行。他利用自己能想到的一切金融策略来推进航空业的发展,比如小额信贷、公司合伙人、研发拨款、安全和设计竞赛、飞机可靠性巡回表演等。在那个大多数人从未见过飞机的时代,哈里相信,终有一天,航空业将成为美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基本要素。
哈里利用家族的巨额财富,在飞行技术上押了很大的赌注,并设计了新的指标用于评估成果。他帮助创建了一种可行的航空商业模式,从而改变了公众对飞行的接受度。他的这些做法让航空时代的到来提前了几十年。事实上,把诺里亚送到美国去的波音747飞机就是由哈里资助的一所航空工程学校的毕业生约瑟夫·萨特(Joseph Sutter)发明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根海姆家族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矿业集团。60年后,古根海姆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纽约的一座地标性建筑,并将家族重塑为全球艺术品牌管理者的形象。哈里在两个时代之间传递着火炬,凭借声势浩大的慈善事业和富有进取心的企业家精神继往开来。航空业只是哈里人生的第一章,他还是有影响力的投资者、技术专家、初创企业的加速器。哈里在美国商界的五个不同领域中扮演了多重角色,将家族财富的大部分押在了自己从未涉足过的领域里。
在将近 10 年的时间里,哈里是现代火箭技术之父戈达德(Robert Goddard)的唯一经济后盾。戈达德的工作为太空时代奠定了基础。之后,哈里又进军出版业和艺术界。他和妻子艾丽西亚· 帕特森(Alicia Patterson)共同创办了美国最成功的郊区报纸《新闻日报》(Newsday)。晚年,他主导修建了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建筑师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和古根海姆博物馆馆长詹姆斯·斯威尼(James Sweeney)两股争论不休的力量之间斡旋。
那些认识哈里的人在描述他时都很直言不讳:
纽约市前市长菲奥雷洛·拉瓜迪亚(Fiorella LaGuardia):“那个家伙曾经在意大利给我制造了许多麻烦。”罗斯福总统的财政部副部长约翰· 黑尼斯(John Hanes):“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建筑师赖特:“哈里不喜欢争议,哈里喜欢赢。”林白(Charles Lindbergh,也就是查尔斯· 林德伯格):“他是一个非凡且出色的人物,也是我最亲密的朋友之一。”古根海姆博物馆第三任馆长托马斯· 梅瑟(Thomas Messer):“一个暴君。”美国前国务卿马德琳· 奥尔布赖特(Madeleine Albright):“一个时而令我们着迷,时而吓我们一跳的人。”约翰逊(LBJ)总统新闻秘书兼《新闻日报》出版人比尔· 莫耶斯(Bill Moyers):“他的直觉让我非常钦佩,但是他的观点我无法苟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王牌飞行员杜立德将军(Gen. James Doolittle):“一个伟大的美国人。”哈里的第三任妻子、《新闻日报》的联合创始人艾丽西亚· 帕特森:“那个混蛋。”
在哈里看来,他的前两次婚姻是他遭遇过的仅有的真正的失败。他承认,那完全是他的错。
随着他的投资逐渐深入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哈里开始涉足政治和外交领域。他深受5位美国总统的器重,曾在椭圆形办公室与他们共度时光。在古巴革命期间,他担任美国驻古巴大使,他差点因此丢了性命。林白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之一,他们的友谊在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经受住了猛烈的抨击。
到目前为止,哈里的故事一直被湮没在几十年来所创作的关于古根海姆家族的五部主要作品之中。在长达2 000页的家族史中,他始终是一个德尔斐神谕般隐晦难解的人物。他是一个极度注重隐私的人,没有留下任何日志、日记或回忆录。他写给朋友、家人和商业伙伴的信件有时会透露一些信息,可一旦涉及他内心的想法就会变得含混不清。他很有贵族气质,有时态度冷淡,就连那些与他最亲近的人也说他是位让人猜不透的人。然而,哈里显然很希望被理解和被记住。他向国会图书馆遗赠了约 11.5 万件物品,这是一座浩瀚的宝藏,其中包括他在60多年的时间里积累的或重要或平常的备忘录、笔记、信件、报告、法律文件、演讲稿以及商业资料。他在遗嘱中指定将自己的宅邸法莱斯庄园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并规定了家具的摆放方式,以及访客可以看到他的卧室里的由他指定的某些物品。
作为一名在《福布斯》工作了10年的撰稿人,我一直对伟大的家族企业王朝的创业故事非常着迷。大多数王朝都不会持久,第二代或第三代人通常都缺乏继承家族企业的雄心壮志或想象力,无法在现代纪元将家族企业发扬光大。在很多情况下,下一代只是满足于享受自己继承到的财富,整日游手好闲。然而,哈里却选择了另外一种道路。他在自己的一生中所建立的机构及其持续产生的影响,构成了20世纪一个伟大的商业幕后故事。
第1章 踏上那片动荡的土地 如果活下来,回报将是惊人的
1891年夏天,威廉·古根海姆(William Guggenheim)和所罗门·古根海姆(Soloman Guggenheim)踏上了他们一生中最危险的旅程。他们的目的地是墨西哥的一个小镇,他们要在那里为古根海姆矿业帝国建立另一座伟大的前哨基地。那里巨大的矿藏资源已经被开采了好几个世纪,但是大部分依然处于未开发状态,他们将为那片土地带去自己家族所掌握的关于从土壤中提取金属的丰富知识。在未来的几年里,古根海姆家族将修建铁路、租用蒸汽轮船、建造冶炼厂,并在平地建起许多矿业城镇,这一切都是为了将数以百万吨计的富含铜、银、铅、铁、锌以及其他金属的矿石转化为新时代实现电气化所需的材料,为美国住宅、军需品、汽车和各类工厂服务。这些从古根海姆家族在墨西哥及其他地方的矿山中提炼出来的金属,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动力。
但是,墨西哥的地下财富一直未能得到开发是有原因的。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墨西哥都处在无休无止的战争、革命和政治动荡中。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结束西班牙殖民主义统治的独立战争、导致墨西哥三分之一的领土被美国夺走的美墨战争和由1847年玛雅人起义引发的尤卡坦种姓战争,以及19世纪60年代法国对墨西哥的占领。在19世纪,几乎每一位墨西哥总统都同时担任军事指挥官。
在古根海姆家族的一些人看来,把威廉和所罗门送到这片充满混乱和动荡的土地上是一件蠢事。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沙漠、高原和偏远山隘中工作,他们能有什么经验?在那种地方,假如不巧遇到土匪、革命者或叛军,随时都可能送命。但如果他们能成功地生存下来,回报将是惊人的。兄弟俩都已经在商业上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威廉担任过科罗拉多州普韦布洛市(Pueblo)古根海姆大型冶炼厂的工长,而所罗门则成功地处理了家族早期在欧洲的生意。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古根海姆家族在墨西哥的众多人脉,找到合适的建筑材料和劳动力来源。他们的父亲迈耶·古根海姆(Meyer Guggenhem)之所以挑中他们,不仅是看中他们的商业头脑,也看中了他们的机智和魄力。那年夏天,所罗门在越过边境后,每天早上都会在皮带上别一把手枪,然后带着全副武装的瞭望员上路。所罗门品位高雅,他的名字日后将因纽约市一座世界闻名的博物馆而熠熠生辉。而古根海姆七兄弟中最年幼的威廉也同样卓越。
迈耶· 古根海姆意识到墨西哥的政治文化即将发生改变。他认为这个国家即将进入一段政治稳定期,他的判断是对的。旧时墨西哥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且遭受接连不断的变革,但是凭借古根海姆家族的采矿技术和新一波外国投机者的投资,时任总统波菲里奥·迪亚斯(Porfirio Díaz)试图打造一个全新的墨西哥。迪亚斯将对外国投资者实行税收减免,并在这项政策下协商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土地交易,以此吸引外国投资者在没有任何基础设施的地方先进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随之迎来的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波菲里奥时期。
迪亚斯能够开创这个新时代,主要是因为他控制着所有的权力杠杆,其中包括一个会不假思索地通过所有提案的橡皮图章式 A 的立法机构。他手下的将军和军队领导人掌管着各个省市,享受着与外国资本家新合作带来的成果。在威廉和所罗门抵达墨西哥后的 10 年间,有大约 12 亿美元的外国资金涌入这个国家,使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要想在新时代做生意,像古根海姆家族这样的投资者自然必须向地方当局支付“摩迪达”( mordida,在西班牙语中意为“简餐”,是“贿赂”的俚语)。如果有人想在一片新矿区修建一条铁路线或者获得机器运转所必需的用水权,那么他们就得向警方或地方军事单位奉上摩迪达。为了确保每周的工资(通常是密封在帆布袋里的 1 000 比索或更多)的运输安全,他们也得缴纳摩迪达。
那年夏天,威廉和所罗门的目的地是墨西哥东北部的小镇蒙特雷。他们将在那里仿照古根海姆家族在科罗拉多州现有工厂的模式监督建设一个大型冶炼厂。当时的蒙特雷拥有约2.5万居民,其中大部分是居住在一层或两层结构的石灰石房屋里的印第安原住民。蒙特雷周围群峰环绕,其最具特色的地标是塞罗德拉西拉山—顶部有巨大凹口,看上去就像一个马鞍,所以也叫马鞍山。在波菲里奥时期,蒙特雷已经开始了现代化进程,然而,它当时依然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贫困小镇。街道上铺着稀稀落落的鹅卵石,坑坑洼洼的,夏天的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污水味,镇上的居民也对外来者充满猜忌。正如一篇关于该地生活的报道所述:“镇上的男人躲在他们巨大的帽子下面,谈论着美国佬的到来,而他们的妻子则用研钵和杵捣碎玉米,并把家里的衣物拿到溪边去洗涮。”
在蒙特雷提炼银是一项艰苦而繁重的工作,当时仍在沿用古老的方式进行这项工作。从矿井中开采出来的矿石先被铺散在浅坑中,然后用巨大的粉碎装置将它们碾成细小的碎石,接着,人们在碎石中撒上水银、盐和蓝石头,再让一群骡子去踩踏。在这种被称为“天井法”的踩压作用下,坑内的物质会发生化学反应,使银溶解在水银中,而水银在加热时则会析出银。在古根海姆家族来到这里之前的350年中,蒙特雷镇的这套工艺几乎从没有更改过。
威廉·古根海姆希望尽可能靠近这个离城约 10 千米的新冶炼厂。他在这里搭建了自己的住所,那是一座由宽60厘米长1.2米的木板以及瓦楞铁皮拼凑而成的棚屋。他的首席工程师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范·英林(Van YingLing),住在附近一栋两层楼的农舍里。通过别人的介绍,威廉认识了能给他带来劳动力和建筑材料的中间商。据威廉说,施工一直按计划进行,直到一个月光皎洁的深夜,从范· 英林的卧室里传出的尖叫声打破了荒原的寂静。随之传出男人的咒骂声和地板上窸窸窣窣的脚步声,不一会儿一切又归于沉寂。威廉被这场混乱惊醒,立即赶了过去。他走进一楼,看到淋漓的鲜血从天花板的木板缝间滴下来,在一楼的石地板上汇成一摊。在楼上,他的总工程师几乎快被砍死了,气息微弱地躺在那里。“袭击他的人将梯子架在窗户上进入房间,把他砍得血肉模糊。他身上有近30处锯齿状伤口,血流不止,在医生赶到后不久就去世了。”威廉写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