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A. 哈耶克(F. A. Hayek,1899—1992)
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政治思想家。曾任教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芝加哥大学和弗莱堡大学。代表作有《通往奴役之路》《感觉的秩序》《科学的反革命》等。1974年因对货币,经济波动,以及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开创性研究而与理论对手贡纳尔·默达尔一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F. A. 哈耶克,出生时即名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1899年5月8日生于当时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1992年3月23日,他在德国弗莱堡去世,彼时柏林墙刚刚倒塌,苏联对东欧的统治宣告结束,德国也终于重获统一。
20世纪末的现实表明,哈耶克毕生的工作是正确的。他最著名的作品《通往奴役之路》在恢复那些政治和经济理想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而正是这些理想使某些政权的解体成为可能。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毒刺导弹、摇滚乐和蓝色牛仔裤可能扮演了更为醒目的角色,但这不会让哈耶克感到沮丧。他比任何人都更能让我们意识到,价值是沿着无法预测的路径传播的。
如果哈耶克所生活的近一百年被一些人称为“美国世纪”,那么它也可以被看作“奥地利世纪”。因为在这个世纪里,知识与文化从维也纳所在的中欧喷发,并迫使世界其余地方做出回应。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在萨拉热窝遇刺,拉开了历史进程剧烈变动的序幕。
欧洲人在1914年发动了这场战争,起初以为它只会持续几个月。结果战火停息时,不仅一代人的前途尽毁,就连文明的基本前提都遭到了破坏。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填补了帝国的自毁所带来的真空。甚至连人的基本属性也都面临着质疑。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贝内特先生和布朗夫人》(Mr. Bennett and Mrs. Brown)中写道:“1910年12月前后,人性发生了变化。”尽管这种人性的改变最后并没有兑现其承诺。
1917年3月,哈耶克没来得及完成大学预科学业,就参加了野战炮兵团。对他来说,战争只持续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在经受过饥饿、疾病和混乱之后,哈耶克从意大利前线归来。1918年11月,他进入维也纳大学。
在多民族队服役过后,战争的影响使得哈耶克的兴趣从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那时候我看到,伟大的帝国多少都因民族问题而瓦解。我参加过一场战役,其中有十一种不同的语言在使用。这必然会引起你对政治组织问题的关注。”他后来如此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