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
售價:NT$
449.0
《
我真正想要什么?:智慧瑜伽答问/正念系列
》
售價:NT$
265.0
《
元朝理财记 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
售價:NT$
449.0
《
欧洲史:一本书历览欧洲数千年兴衰起伏,理解欧洲文明何以铸就今日世界
》
售價:NT$
1520.0
《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售價:NT$
458.0
《
世界航空地理(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
》
售價:NT$
1112.0
《
学术的中心:英法德美
》
售價:NT$
398.0
《
为什么要读人类学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在没有搜索引擎的年代,做一个行走的资料库,
书写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旧王孙的《东京梦华录》,有情、有味、有讲究的《朝花夕拾》——
“从前好吃好喝、好瞧好玩的物事,也都荡然无存。要不是我脑子里还存留有若干印象,将来找一位说天宝遗事的白头宫女,恐怕还没有呢!”
一九七二年春,《联合报》副刊刊出唐鲁孙先生的《吃在北平》。这篇文章谈民国时期的北平饮食文化,从福寿堂的翠盖鱼翅到同和堂的天梯鸭掌,从东兴楼的盐爆肚仁到什刹海会贤堂的什锦冰碗,外加玉华台汤包、春华楼银丝牛肉、丰泽园糟蒸鸭肝、厚德福糖醋瓦块……正是南北荟萃,如数家珍。大家气派、雍容丰瞻,径自流露于字里行间。果然,唐出身八旗世家,少年即遍历故都富贵繁华,之后游走大江南北,以迄来台。晚年他蛰居台北,北望故乡,油然而兴莼鲈之思,寥寥数笔,已足以让知之者动容,不知者垂涎了。以后数年,他写了近百万字的杂文,不只言说京津饮馔,也追记昔日北平种种世路人情。上至逊清宫闱见闻,下至梨园趣事、市井习俗,乃至四合院里的春夏秋冬,娓娓道来,具见其人见多识广。(王德威)
难得的是,这些资料都来自唐鲁孙的亲身体验,可谓真正的“一手资料”。夏
|
內容簡介: |
鲁孙赋性开朗,虚衷服善,平生足迹遍海内,交游极广,且经历过多种事业;以他的博闻强记、善体物情,晚年追叙其一生多彩多姿的阅历及生活趣味,言人所未曾言,道人所不能道,十年之间,成就非凡。(高阳)他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地写出来,正好填补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某些饮食资料的真空,成为研究这个时期饮食流变的第一手资料。(逯耀东)然而,我更喜欢他美食之外的闲笔,讲人生阅历,讲世事沧桑,讲故土乡愁……静水深流,天光云影,是另一番开阔和苍凉。(陈晓卿)他用他一生的际遇,写出了人生中种种的回不去,却成就了一席民国盛宴,一部有滋味的民国史。(王家卫)
1973年至1985年间,在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等报刊杂志的邀请之下,唐鲁孙笔耕逾百万字,按发表顺序先后结集为十二册,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理想国于2004年推出简体版“唐鲁孙作品集”,并于2013年、2017年两次再版。本次新版为第四版,主要调整如下:
一、增补旧版遗漏文章,按照主题梳理全部篇目,辑为《天下味》与《南北看》两部。《天下味》以谈吃为主,分为“吃在北平”“吃在南北”“吃在台湾”“海外余香”“私家食谱”“烟酒茶糖”六辑,共四册;《南北看》以风俗掌故为主,兼忆故人旧地,分为“少年好弄”“市井风俗”“岁时风物”“掌故逸闻”“曲艺影视”“怀往忆旧”六辑,共五册。
二、收录唐光熹(唐鲁孙次子)所作家族回忆录《粉子胡同老志家》部分章节、唐鲁孙亲撰《祖先生平事略》与《家族世系表》、早年珍贵影像、数篇其他副刊作者呼应文章,以呈现唐鲁孙的身世、经历与创作环境。
编辑过程中,为最大限度保留文章原貌,除录入错误外,俗语、方言、译名、异体字等均依作者习惯保留,不做规范化处理;相邻篇目或有部分内容重复,因讲述方式有所差异,故并未删节;文中引文多为凭记忆复述,具体字句与原文或有出入,不影响原意者亦未更正,必要时以脚注形式进行说明。
此外,本书脚注均为编者所加,由于水平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
關於作者: |
唐鲁孙,一九〇八年九月十日生于北平,满族镶红旗后裔,原姓他塔拉氏,本名葆森,字鲁孙。其曾祖长善,字乐初,官至广东将军。曾叔祖父长叙,官至刑部侍郎,二女并选入宫侍光绪,为珍妃、瑾妃。
唐鲁孙七八岁时进宫向瑾太妃叩春节,被封为一品官职。因父亲早逝,十六七岁便顶门立户,交际应酬。于北京崇德中学、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毕业后,任职于财税机构,后以弱冠之年只身外出谋职,先后客居武汉、上海、泰州、扬州等地。一九四六年随张柳丞先生赴台,任烟酒公卖局秘书,后历任松山、嘉义、屏东等烟叶厂厂长。一九八五年在台病逝,享年七十七岁。
唐鲁孙年轻时游宦全国,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平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作为民俗学家,其写作“和《清明上河图》有相同的价值”;加之出身贵胄,常出入宫廷,习于品味家厨奇珍,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闲暇时对各类美食揣摩钻研,改良创新,又有美食家之名,被誉为“中华谈吃第一人”;一九七三年退休后,以民俗、美食为基调进行创作,凡百万字,内容丰富,自成一格,允为一代散文大家,“可以当作《洛阳伽蓝记》看,比照《东京梦华录》来读”。
|
目錄:
|
唐鲁孙小传
出版说明
自序:何以遣有生之涯
少年好弄
铁臂大元“蟀”——秋凉白露话蛐蛐
蝎子蜇了别叫妈
盘鸽子、养蝈蝈儿
调鹰纵犬话行围
捏泥人
风筝谈往
有趣的横批
闲话升官图
香水琐闻
从金警星引起的回忆
话说当年谈照相
早年读书生活记趣
印 泥
市井风俗
谈 印
谈裱褙艺术
扇 话
蓝印泥
闲话轿子
北平的人力车
人力车与三轮车的沧桑
北平书摊儿
肥得籽儿、刨花、皂荚
摇煤球烧热炕
北平精巧的绒花手艺
从《三百六十行:旅馆业》想到鸡毛店
从藏冰谈到雕冰
刽子手
杆儿上的
书童的故事
北平的“勤行”
北平泼街的故事
也谈痰盂
汤婆子的种种
中国最古老的礼券
名片古今谈
当铺票号始末根由
闲话红白喜事儿
谈谈红白份子
台南民俗展婚礼服饰谈
北平人办丧事
什么是吉祥板
饽饽桌子
过生日漫谈
我曾见过的北方庙会
发型杂感
帽子杂谈
君子不胡则不威
鬼气森森的打花会
我的床头书
岁时风物
皇历在中国
甲子拾掇
甲子首鼠年鼠谈
乙丑谈牛
神龙见首
蛇年话蛇
蛇年谈吃蛇
午年话马,马到成功
吉 羊
猴年来了
金鸡一唱万家春
谈谈故乡的年俗
闲话北平年景
宰年猪
令人怀念的年画
年画琐忆
发春献岁话春联
北平吃饺子几样年菜
吉祥年菜:人不分南北,菜一样东西
献岁几样吉祥菜
一品富贵
新年天地桌上的蜜供
财神爷琐谈
财神庙借元宝恭喜发财
白云观星宿殿祭星
北平年俗:白云观顺星
猜灯谜、拜三公
元宵细语
闲话元宵
烙春饼、蒸锅铺、盒子菜
咬 春
太阳糕
清明零拾
慎终追远话清明
我家怎么过端午
端午节,吃粽子
五毒饼
清宫过端阳
桂子飘香栗子甜
贴秋膘、吃螃蟹、炰烤涮
应时当令烤涮两吃
中元普度话盂兰
一年容易又中秋
北平的中秋
中秋应景菜——清炖圆菜
玄霜酒、月华糕:乾隆慈禧两朝的中秋
吃年糕年年高
北平的重阳花糕
冬补琐谈
天寒数九话皮衣
迎春话水仙
冬雪琐忆
天寒岁暮忆腊八
送信的腊八粥
腊八粥补
掌故逸闻
紫禁城的小掌故
紫禁城的小掌故拾零
传国玺溯古
清皇陵被盗述闻
清宫年事逸闻
闲话磕头请安
闲话太监
谈谈清装服饰与称谓
再谈清装服饰
清宫古老的吉祥玩物
清代宫廷童玩
御苑深处话宫娥
清代的宫廷女子生活
昔日最高学府国子监
衙门里的老夫子
清代后门衙门——内务府
皇史宬石室金匮
从尚方宝剑谈到王命旗牌、遏必隆刀
成吉思汗大祭跟那达慕竞技大会
嘉庆洗三盆
狗把儿、自行车到亡国
慈禧宠监李莲英
满汉全席
从香港满汉全席谈到清宫膳食
咸丰御厨
天府上食珍味不如台北华筵
清宫膳食
乾清门“进克食”记
白菜包和生菜鸽松
吃大师傅:二品顶戴的阔厨子余双盛
北洋时代上早衙门
北洋灾官的形形色色
北洋时代的一页“官场现形记”
从治乱世用重典谈到前代的酷刑
赵尔巽收服张作霖
张辫帅与褚三双
关于小凤仙的种种
赛金花给戏院剪彩
绿林英雄好汉
一辈子侥幸的福人
一套御用的书案宝座
两对绝世瑰宝的印章
民初黑龙潭求雨忆往
曲艺影视
燕京梨园杂谭
梨园识小续录
从“忠义剧展”谈关公戏
从北平几把好胡琴谈到王少卿
从杜夫人义演谈谈《朱砂痣》
谈谈《窦娥冤》
看电视《雁门关》忆往
《巴骆和》忆往
从龚云甫想起几位老旦
北平梨园三大名妈
言菊朋的凄凉下场
看了两出过瘾的戏
跷 乘
戏里的护背旗
玩票、走票、龙票
中国旧式戏园子里的副业
当年的北平杂耍
北平天桥八大怪
北平茶楼清音桌儿的沧桑史
民间艺术——大鼓和相声
离不开醒木、扇子、手帕的评书
谈失传的“子弟书”
也谈文明戏
打擂台
我看电视
可抓住了小辫子
谈清代的辫子
银河忆往
我看《乾隆皇与三姑娘》
《啼笑因缘》
早期电影界两位杰出人物:王献斋、汤杰
阮玲玉的一生
张织云的遭遇
怀往忆旧
敬悼老友赵仲安
敬悼京剧评人丁秉
记名琴师徐兰沅
卢燕卢母
海天万里为卢太夫人寿
我所见到的梁鼎芬
梁鼎芬终身不修脚趾甲
叶楚老以酒当茶
我所认识的还珠楼主——兼谈《蜀山》奇书
哀亚洲桌后陈宝贝
从小友想起了一段旧事
近代曹子建—袁寒云
多子王证婚忙
我的朋友夏元瑜
中国瑰宝:万里长城
想起了天安门
想起了老君庙
北国江南燕山北
香留舌本白果羹
沉泥掘窟琐忆
从喝矿泉水想起了“天下第一泉”
北平天下第一泉
潭 柘
北平白塔寺杂摭
也谈护国寺
奇庙雍和宫
春明燕九话白云
北平钟楼的故事
海甸之忆
令人怀念的北平东安市场
三百年的老中药铺:西鹤年堂、同仁堂
北平琉璃厂的南纸店笔墨庄
舞 屑
我家的香椿树
唐山浩劫话地震
《古往今来动物园》读后
民初在北平城南游乐
城南往事忆灵签
一段观气见鬼的传奇
姑且妄言狐仙事
后 记
我的朋友唐鲁孙 文/夏元瑜
唐鲁孙其人与书 文/赵珩
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文/高阳
粉子胡同老志家(节选) 文/唐光熹
附 录
匟后语 文/夏元瑜
舞低杨柳楼头月 文/夏元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