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NT$
454.0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
当你沉默时(悬疑推理 反PUA 反家暴 女性独立小说,揭秘情感PUA的真相,女性自我救赎的文学典范)
》
售價:NT$
255.0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马克思一生中的第一份职业也是唯一一份正式职业便是“记者”,他为世界留下了影响深远的新闻评论文章。然而目前学界对“作为记者的马克思”的系统性、立体化、全景式的研究却付之阙如。
本书选题富有新意和重要理论价值。“作为记者的马克思”是关于新闻媒体社会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融合研究的一个创新视角,对我们深度考察新闻与政治、新闻与历史等诸多概念有启发性。
本书将马克思的新闻工作、新闻书写置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脉络中,分析马克思新闻作品文本生成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学逻辑,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19世纪的世界传播格局,理解当下全球传播秩序,同时对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新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亦有启发意义。
|
內容簡介: |
马克思一生都未停止写作、学习、思考,“记者”是他的第一份职业,也是他一生从事的事业。他如何书写他所置身的19世纪人类社会?他对未来抱有何种看法?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以19世纪的全球史和新闻传播史为基本的历史语境,以马克思新闻活动及新闻书写为素材基础,从角色、文本与思想三个层面切入“记者马克思”。 本书力图在历史梳理、文本分析与理论讨论等方面增进对“记者马克思”的认识。本书重点分析了“记者马克思”的三个重要时期:作为激进主义撰稿人的《莱茵报》时期,作为社会主义舆论家的《新莱茵报》时期,作为国际主义观察家的《纽约论坛报》时期,通过研究“记者马克思”与19世纪全球历史诸多要素的互动,本书也概括和讨论了马克思在这三个阶段遇到的三组张力:国家与市民社会、劳动与资本、国际主义与帝国主义。贫困、阶级与国际主义。这三组张力是马克思新闻工作中着力处理的问题,能够串联起马克思思想的进程,同时又是19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浮现的核心话题。 本书的重要创新之一是将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新闻工作与其所处的历史语境及其理论探讨、新闻书写的重点结合起来,以“关键词”方式对之展开归纳和辨析,由此有助于读者思考和理解马克思本人思想发展的脉络及其与所处语境的复杂联动。 本书也以马克思有关中国的新闻评论为案例进行了深度阐述,分析了19世纪中叶国际舆论体系的整体面貌及马克思在其中的独特位置。基于对马克思新闻文本的综合考察,作者总结了马克思新闻书写的四重价值:历史价值、研究价值、美学价值与公共价值。 本书作者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 II)作为研究样本,结合多种历史考证方式、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找到了重要的一手文献和原始档案,使用多种语言开展研究,使得论文的史料基础非常扎实。作者赴欧洲拜访了马克思出生、求学、奋斗、革命的地方,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搜集整理了大量一手资料,在历史研究方面作出贡献。 此书的基础,即作者的博士论文获评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四位评审专家均给出**等级评价。 本书将主要面向:人文社科领域专业人士及所有对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19世纪全球史和欧洲史感兴趣的读者。
|
關於作者: |
黄斐,在清华大学获得文学学士、管理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传播政治经济学、新闻传播思想史、传播与治理等。德国洪堡学者、德国联邦总理奖学金、“中国电信奖学金”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获得者。多次获得全国、省科技竞赛、社会调研类奖项、国家奖学金等。在中外文期刊、报刊发表多篇文章。
|
目錄:
|
插图和附表清单21
第1章绪论
1.1记者马克思小传
1.2为何研究: 马克思在中国
1.3研究什么: 有关“记者马克思”的文献回顾
1.3.1历史: 马克思的新闻生涯
1.3.2文本: 马克思的新闻作品
1.3.3理论: 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及其他
1.3.4理论框架
1.4如何研究: 记者马克思的角色、文本和思想
1.4.1研究问题
1.4.2研究方法
1.4.3研究思路
1.4.4研究创新
第2章记者马克思与19世纪
2.1革命、资本、帝国: 19世纪的关键词
2.2报纸、记者、政论: 19世纪的新闻传播
2.3记者马克思及其新闻书写的时空特征
2.4本章小结
第3章激进主义撰稿人: 《莱茵报》时期
3.1历史语境: 青年黑格尔派与《莱茵报》
3.1.1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的“朋友圈”
3.1.2德国莱茵地区与记者作为“普遍”职业
3.1.3《莱茵报》的创立与发行
3.2关键框架: 国家与市民社会
3.2.1核心关切: 贫困问题——黑格尔的“苦恼”与马克思的“难事”
3.2.2文本分析: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泽尔记者的辩护》
3.3哲学转向: 为《莱茵报》工作与唯物史观的创立历程
3.4本章小结
第4章社会主义舆论家: 《新莱茵报》时期
4.1历史语境: 欧洲的1848时刻
4.1.1政治经济: 等级社会到阶级社会
4.1.2思想潮流: 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
4.1.3新闻传播: 德国的政治新闻元年
4.2横向比较: 工人运动与报刊活动
4.3新闻实践: 《新莱茵报》与主编马克思
4.3.1《新莱茵报》的编辑与发行
4.3.2作为报刊主编和革命者的马克思
4.4关键框架: 劳动与资本
4.5本章小结
第5章国际主义观察家: 《纽约论坛报》时期
5.1历史语境: 美国的激进文化与《纽约论坛报》
5.1.1思想潮流: 空想社会主义与“1848年人”在美国
5.1.2《纽约论坛报》与《新美国百科全书》
5.2新闻实践: 新闻书写与政治经济学研究之间
5.2.1与美国中心主义辩论: 批判凯里政治经济学
5.2.2新闻工作为研究提供事实细节
5.3关键框架: 帝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5.4本章小结
第6章“熔岩从东方流向西方”: 马克思有关中国的新闻作品分析
6.1引论: 马克思是“西方中心主义者”吗?
6.2马克思发表的有关中国的新闻作品
6.3马克思书写中国的舆论和理论背景
6.3.119世纪的“媒介化中国”
6.3.2马克思书写中国的思想背景
6.3.3马克思在理论文章、书信中有关亚洲的论述
6.4话语系统: 马克思如何报道中国
6.4.1置换的“文明”与“野蛮”: 中英两国形象
6.4.2自东向西的革命辩证法
6.4.3中国作为一种另类模式
6.5媒介批评: 马克思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
6.6本章小结
第7章结语
7.1角色: 作为记者的马克思
7.1.1超越专业主义
7.1.2马克思的形象
7.2文本: 马克思新闻作品的四重价值
7.2.1历史价值——思辨性
7.2.2研究价值——理论性
7.2.3美学价值——文学性
7.2.4公共价值——批判性
7.3思想: 解释与改变世界
7.3.1历史语境与关键框架
7.3.2马克思论新闻媒介
7.3.3国际主义时刻: 马克思与林肯的通信
7.4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前一天,星期六,是我与研究生两周一聚的“沙龙”。其间,黄斐博士提到,她的博士论文《记者马克思》已经纳入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丛书,需要导师写篇序言。
黄斐,2011年入读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大二时的作业,发表在《青年记者》杂志,后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读书期间的其他荣誉还包括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全国“挑战杯”一等奖、首都“挑战杯”特等奖等。
确定读博时,她曾问我,入学前需要做些什么功课。我说,读读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吧。于是,她潜心数月,啃下四千来页的大部头。然后,发来长长邮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说读书多年,第一次遇到如此深刻而通透的思想,名副其实“醍醐灌顶”。
也因此,后来考虑博士论文选题时,她欣然接受赵月枝教授的建议,研究记者马克思。论文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答辩通过,并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为了研究记者马克思,2019年黄斐作为全球50名青年之一,获得“德国联邦总理奖学金”,赴德访学一年。她访学期间,一边突击德语,一边踏访伟人行止,请教各路方家,寻觅大小图书馆、档案室,搜集一手资料与文献,对记者马克思做了一次系统考察。
关于马克思与新闻,现有研究大多着眼于新闻思想,以及《莱茵报》《新莱茵报》等办报活动,而几乎不把马克思视为记者,即使偶或谈及,相对其学术生涯与革命生涯也仿佛微不足道。确实,就千年第一思想家而言,记者马克思可以略而不计。而对马克思的一生,以及开天辟地的唯物史观新闻观而言,记者马克思就如串起珍珠项链的丝绳了。在他六十五年的人生中,记者是唯一并一生从事的职业,他的所思所想都离不开记者工作。有似毛泽东一生钟情于两个职业,一是记者,一是教员。
通过黄斐的研究可以看到,马克思不仅创立了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为解释世界、改变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使全世界劳苦大众的自由解放以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千年梦想到具体实现有了可行路径,而且以敏锐的洞察、深邃的见地、非凡的才情,成为世人难以企及的大记者。在贯穿一生的新闻生涯中,马克思不仅留下一整套社会主义的办报经验和新闻思想,而且写下一大批非同凡响的新闻力作。
今天,我们从记者马克思汲取的营养同马克思主义精髓一脉相承,用列宁的精辟概括来说,记者马克思同马克思主义一样,都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体现在记者马克思对新闻的把握上,即唯物史观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包括依据事实描写事实而非依据想象描写事实(如编造人名、地名并美其名曰保护当事人)、在事物的有机运动中揭示真相与本质而非胶柱鼓瑟于孤零零现象以及一个个要素如新闻价值、热情维护人民自由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革命性体现在记者马克思为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共产党宣言》),而同资本主义旧世界及其新闻业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中。
应该指出,时下有种现象俨然背离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仅仅专注于、着意于科学性一面,忽略甚至回避革命性一面。触目所见的各路文章、著述、论坛、报告等,空谈义理,坐而论道,而对显而易见的矛盾、问题及乱象,或视而不见,或作壁上观,特别是面对着甚嚣尘上的“美新观”,如专业主义、建设性新闻等,不敢、不愿或不善开展伟大斗争。至于“顺着说、围着转、绕着走”的开明绅士两面人,更使马克思主义及其两个结合中国化的新闻教育新闻学陷入空转,宛若“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令人欣慰的是,党的二十大擘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三个务必”也把伟大斗争提到战略高度。当此时,黄斐的博士论文出版,既对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有所启发,也对新时代新征程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领导权,以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提供了又一学术利器。
李彬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2023年9月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