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編輯推薦: |
同类书的翘楚。
本书的新论证、新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值得阅读。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王弼通行本为底本,在汲取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深耕《老子》三十余年,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显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全书注释通俗易懂,今译文字优美,精解新颖得当,学术容量大,因而,本书既便于初学者入门,又可作为有志于老庄学说深入研究的指南。
|
關於作者: |
冯国超,1965年10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哲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丛书,共60余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在国家一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要专著有:《道藏选粹》,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新华大字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3年版;《图说汉字王国》,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传统体育》,首都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图说周易》、《图说论语》,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国学经典规范读本 论语》《国学经典规范读本 周易》《国学经典规范读本 山海经》《国学经典规范读本 孙子兵法》等, 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等。
|
目錄:
|
一 章 002
二 章 010
三 章 015
四 章 020
五 章 024
六 章 029
七 章 033
八 章 038
九 章 043
十 章 048
十一章 055
十二章 060
十三章 064
十四章 070
十五章 077
十六章 085
十七章 090
十八章 094
十九章 098
二十章 103
二十一章 113
二十二章 119
二十三章 124
二十四章 129
二十五章 133
二十六章 141
二十七章 146
二十八章 152
二十九章 157
三十章 162
三十一章 167
三十二章 173
三十三章 178
三十四章 182
三十五章 186
三十六章 190
三十七章 197
三十八章 202
三十九章 211
四十章 219
四十一章 223
四十二章 231
四十三章 239
四十四章 243
四十五章 248
四十六章 252
四十七章 257
四十八章 262
四十九章 266
五十章 272
五十一章 279
五十二章 284
五十三章 290
五十四章 295
五十五章 301
五十六章 309
五十七章 313
五十八章 320
五十九章 326
六十章 331
六十一章 335
六十二章 342
六十三章 349
六十四章 355
六十五章 360
六十六章 366
六十七章 371
六十八章 379
六十九章 383
七十章 390
七十一章 394
七十二章 398
七十三章 402
七十四章 407
七十五章 414
七十六章 419
七十七章 424
七十八章 428
七十九章 432
八十章 437
八十一章 444
附录一:本书引用的文献 448
附录二:《老子》名言索引 451
|
內容試閱:
|
前言
五年前,当笔者开始着手撰写《国学经典详注·全译·精解——老子》的时候,本来以为这是一项可以在短期内完成的工作,因为毕竟《老子》的原文文字很少,只有区区五千余言,且各种《老子》注本极多,碰到疑难时足资参考借鉴。然而,当笔者广泛阅读历代学者的各种《老子》注本的时候,一个颇为独特的现象深深地触动了笔者,这就是有不少学者认为,前人的各种《老子》注疏均未能很好地揭示《老子》思想之真谛,如憨山说:“诸家注释,则多以己意为文,若与之角,则义愈晦。”(《老子道德经解》,第1页) 魏源说:“后世之述老子者……无一人得其真。”(《老子本义·序》,第2页) 胡怀琛说:“自来注《老子》者,不下数百家,然多偏于空言。”(《老子补注》)
深入分析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它们虽然看上去似乎显得有些绝对,但大致还是符合实情的。因为历史上的无论哪一种《老子》注本,当你看完以后,都会觉得意犹未尽,感到未能真正解决阅读《老子》时遇到的种种疑难问题。而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四个。一是《老子》一书文字虽少,但思想容量极大,涵盖哲学、政治、军事、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对于这多方面的内容,老子又不是以逻辑完整、层次清晰的文字作系统的论述,而是以一段段看上去互不关联的文字“随意地”加以表述,这便为我们把握其确切含义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二是历史上的各种《老子》注本大多文字比较简洁,而《老子》之所以难懂,与其文字过于简洁、思想高度凝练直接相关,后世注者想用十分简洁的文字去解开其中的诸多疑难问题,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三是《老子》一书的文字虽然简洁,每段文字之间也缺乏内在的关联,但是,从整体上说,老子思想却是一个逻辑完整、严密的体系,若不能彻底揭示这一逻辑体系的内涵,便无法对全书文字作贯通性的理解,而传统的注疏形式则很难承担起这样的任务。四是历代《老子》注本多为注者的一家之言,注释者只是把自己的理解结论告诉读者,而很少告诉读者自己为什么作此种理解,别的解释为什么不可取,故其观点往往亦很难令人信服。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历代学者对于《老子》的注释便陷入了这样一个“死循环”:因为以往的《老子》注本均未能很好地揭示《老子》思想之真谛,所以必须有新的注本来揭示此真谛;而当新的注本产生后,因为其所表达的只是注者的一家之言,又很自然地被归入未能揭示《老子》思想之真谛的注本之列……这样循环往复,《老子》的注本越多,后世学者的迷惑也越多,“思想负担”也越重。因此,笔者深深地感到,如果《国学经典详注·全译·精解——老子》只是沿着以往的老路,参考各种《老子》注本,然后表达作者的一家之言,则这样的著述又有多少意义和价值呢?因此,经过反复思考,笔者决定走一条全新的《老子》注解写作之路,这便是“截断众流”,把《老子》文本本身、历代《老子》注本视作现成的思想资源,对此思想资源作全面的审视,具体分析它们对《老子》中的每一个字、词、句、章究竟是如何解释的,然后再比较其优劣长短、是非得失,最后得出对《老子》思想的尽可能准确的解释。
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笔者在对各种《老子》注本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一个颇有意味的现象,即历史上的《老子》注本虽多,但它们对某一字、词、句等的解释均可归为不同的类,如对“道”“一”“朴”“袭明”“众甫”等重要概念词语的解释,学者们虽然众说纷纭,但不可能是一百种注本有一百种不同的解释,而是可以大致归纳为几个不同的类(最多也不会超过十几个类),然后再对这若干个不同的类的观点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便可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获得对老子本意的较为准确的解释。因此,笔者翻阅了目前能够搜集到的各种《老子》注本,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百余种注本,对其中的注释、观点作详细的整理、归类,然后以此为基础,撰写出了这本《国学经典详注·全译·精解——老子》。
概括而言,本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老子》原文方面,以明代华亭张之象的王弼《老子注》刻本为底本,以河上公本、傅奕本、景龙碑本、范应元本等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老子》本子为重要的参考,同时参照郭店竹简本和帛书本《老子》,对其中充满争议的《老子》原文作了详细的考证,对近二百处文字表述提出了新的看法,或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作出了深入的论证。如明确指出,第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不应改为“无名,万物之始”;第二十五章中的“字之曰道”前不应加“强”字;第二十八章中自“守其黑”至“知其荣”的二十三个字不应删除;第四十一章中的“大器晚成”没有必要改为“大器免成”或“大器曼成”;第六十九章中的“扔无敌”不应作“乃无敌”;等等。
二是在对《老子》的研究中,提出了五十多个重要的新观点,如认为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确切含义为:可以言说的宇宙万物的本原(即“道”)的作用,不是宇宙万物本原之本体;在关于“道”能否言说的问题上,明确提出“道”之作用可以言说,“道”之本体不可言说;指出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的真谛,是作为宇宙万物本原之作用的“道”效法宇宙万物本原之本体,这里的“自然”,指的是宇宙万物本原之本体;认为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三”指的是“道”之作用和天、地三者;等等。
三是对《老子》中一些迄今无解的难题,或明确指出不知其意,或同时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几种解释,以供参考,而不强作解人。在笔者看来,《老子》一书中迄今未解的重要难题至少有三十多处,如第十章中“载营魄抱一”中的“载”和“营魄”的含义,第二十五章中的“袭明”的含义,第五十三章中的“盗夸”的含义,第六十五章中的“知此两者亦稽式”的确切含义,等等,均未能得到合理、透彻的解释。在本书中,笔者对上述疑难问题均一一明确指了出来,目的是希望广大《老子》研究者能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接下来再简要地介绍一下《老子》一书的概况。《老子》又名《道德经》。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的作者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末期人,与孔子同时而稍年长于孔子,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曾任周朝的掌管图书的史官,后因见周朝衰落,便离职出关,出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写下了“言道德之意”的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出关后便“莫知其所终”。
然而,后世学者对《史记》中的上述记载提出了不少质疑,他们或认为老子即老莱子或太史儋(dān),是战国时期人;或认为孔子问礼的老子与《老子》的作者不是同一个人;或认为《老子》一书成书于战国中期或末期;等等。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均缺乏充足的证据,因此,就目前情况而言,关于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当以《史记》中的记载
为准。
《老子》一书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原书很可能不分章,今所见八十一章的分章则始自汉代。关于《老子》一书的核心思想,学者们或认为是“人君南面之术”,即帝王统御天下之术;或认为是治国修身;或认为老子思想包罗甚广,如无为、柔弱、虚静等,不能执其一端,不及其余;等等。笔者认为,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一书的其他论述都是围绕“道”而展开的。因为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皆由“道”创生,因此,人类最高的或终极的追求,便是通过修道,最终与“道”合一。而修道的具体方法,便是“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览”、无思无欲等等。那么为什么通过无思无欲等就能得道呢?这是因为,“道”的特点是自然无为,而一个人能做到无思无欲,便可自然无为,从而与“道”合一。而要做到无思无欲,便当以水、婴儿等为榜样,柔弱不争,谦下守雌。这便是《老子》一书的核心思想和内在逻辑。那么,《老子》一书中为什么会有大量关于政治、军事等的论述呢?这是因为,对人修道的最大干扰,便是来自政治和军事。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统治者整天想着如何役使百姓,不停地让百姓去干这干那,百姓又有什么时间去修道呢?故老子才会提倡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如果统治者经常发动老百姓去打仗,老百姓命且不保,又拿什么来修道呢?故老子竭力反对战争,痛斥那些逞强用兵的统治者。因此,我们绝不能本末倒置,看到《老子》一书中有不少关于政治、军事的论述,便认为《老子》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甚至认为《老子》是一部兵书。
那么老子之“道”的确切含义又是什么呢?对此,通常的理解是认为指宇宙万物的本原。这样的理解当然说不上有什么不对,但是,它过于宽泛,不够准确。其实,在《老子》八十一章中,较为完整地揭示了“道”之奥秘的是第二十五章。在该章中,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意思是:在天地诞生之前,就存在一个“混成之物”即浑然一体、自然而成的东西,它寂静无声,空虚无形,独立存在而不改变,遍行天下而不倦怠,可以说是天下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给它取“字”为“道”,勉强给它取名为“大”。关于这段文字,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要有这样三点。一是在宇宙万物产生之前,存在一个“混成之物”,老子说它是天地万物的母亲,那么这个“混成之物”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二是这个宇宙万物的本原“寂兮寥兮”,即寂静无声,空虚无形;对于无声无形的东西,我们无法对它命名,所以老子说“吾不知其名”。三是老子把这个“混成之物”“字之曰道”,即给它取“字”为“道”,这就说明,“道”是宇宙万物本原的“字”,而不是“名”。那么,说宇宙万物本原的“字”是“道”,又隐含着什么样的信息呢?这便涉及中国古代关于“名”和“字”的观念。
在中国古代,成年男子通常既有名,又有字,之所以要在名之外取一个字,是因为古代男子成人后,不便直呼其名,所以要取一个与“名”意义相关的“字”,以作为日常称呼。如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孔明”即与“亮”意义相关的“字”,因为“亮”有明亮、明白的意思,“孔明”有明显、明晰的意思,取“字”为“孔明”,一方面是两者的意思相关,另一方面是可以用“孔明”对“亮”的意思作进一步的解释。这就说明,“字”是对“名”的辅助,是对“名”的含义的进一步揭示。因此,老子在这里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确切的含义是:虽然宇宙万物的本原无声无形,无法取名,但是我可以给它取“字”,这个“字”就是“道”。那么老子为什么能给宇宙万物的本原取“字”呢?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的作用却是可见可知的,这个作用便是创生宇宙万物并作为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根源、准则。因此,确切地说,“道”指的是宇宙万物本原的作用。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与作用相对的是本体,因为作用必须以本体为基础,作用是本体的显现。因此,所谓宇宙万物的本原无声无形,实际上指的是宇宙万物本原的本体无声无形。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宇宙万物的本原包含本体和作用两个方面,其本体无声无形,所以它没有“名”;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创生天地万物,它的作用是可见可知的,所以老子“字之曰道”,即根据它的作用给了它“道”这个“字”。这就说明:老子的“道”指的是宇宙万物本原的作用,而不是宇宙万物本原的本体。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之作,作为中国道教的根本经典,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老子思想还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据统计,《老子》是当今世界上除《圣经》之外被翻译最多的经典,目前已经被译为72种语言,共1,548种译本(见邰谧侠:《〈老子〉的全球化和新老学的成立》,载《中国哲学史》2018年第2期)。随着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一些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不断激化,人们日渐增长的对心灵慰藉的深切需求,可以相信,倡导自然无为、柔弱不争的老子思想必将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
重视。
冯国超
2023年4月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