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編輯推薦: |
本书旨在当前文史、书画研究全面转向西方学术规范的形势下,倡导以“国学”的立场研究“传统”的内容,即从孔孟到韩愈,从欧阳修到顾炎武“有感而发、经世致用、自然成文、类次成书”的著述方法。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二十年来陆续发表在《文汇报》《书法》《国画家》等报刊上的学术随笔,以《国学与传统》为题呈献给读者。“国学”一词,指的是中国文化的立场;“传统”一词,指的是中国文化的内容。作者试图传达中国文化的立场,去认识、践行即使不是中国文化的内容。这是一种可贵的尝试,启迪我们在风云变化的时代中守正创新。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二十年来陆续发表在《文汇报》《书法》《国画家》等报刊上的学术和文化随笔,分为经史、游艺、怀人三辑。作者不仅倡导以国学的立场研究传统的内容,并且提倡开辟一条国学的“日常与常识”的认识思路。
|
關於作者: |
徐建融,1949 年生,上海人。1981 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1984 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政协九届、十届委员,北京画院研究员,南开大学兼职教授。《辞海》编委暨美术学科主编,《大辞海》编委暨美术卷主编,《中国美术史》(十二卷)编委暨宋代上下卷主编、清代上下卷副主编。出版文史、书画专著 150 余部,获多种国家级图书奖。
|
目錄:
|
经 史
国学与传统
《春秋》义例
欧阳修“崇义抑文”
《通鉴》不载文人
“杏坛”考
君子不器
文人之多
做事和作文
博学于文
互乡与进不其退
无邪毋我
读书三种
“天下莫大之文章”
人生识字糊涂始
愤世嫉邪
一日和终身
初学终身
所患和所悦
不知而作
畸人之心
不敢苟同的闲雅生活
清学之弊
“海派”乱弹
游 艺
自视和视人
陈言务去和踵常窃陈
自谓不必能——学苏心印笔记
人品与书品
德艺双馨
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
董其昌的迷信和神话
明妃和文姬
一样心情别样娇——戏曲和绘画的两个共同话题
“常把老娘挂心怀”——谈京剧《四郎探母》
鬼音仙韵听秋声
最宜诗画是荷花
至今犹此论文心
庐山与石钟山
点将录
造诣和地位
“书画同源”论
“三绝” “四全”
诗词格律和交通规则
书法的专业设置
书圣无书证
中国艺术前程
师迹与师意
用笔千古不易
民国书法一景
书画界的“后”现象
材与不材
怀 人
王伯敏先生
何远为些?
“画画,要有我,又要无我”——唐云先生的“新花鸟画”艺术
岳镇川灵——江兆申逝世二十周年祭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王朝闻先生印象
大雅正朔——吴湖帆的传统观
寄园弟子谢玉岑
幽香刚节写清芬——与卢坤峰先生的交谊
分钗半钿尽生尘——谢稚柳先生的艺术观
谢稚柳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
国香无绝——陈佩秋先生的画兰艺术
长无绝兮终古——怀念陈佩秋老师
奇峰磊落水云舒——陆俨少先生的艺术和人生
晓得的和不晓得的——潘天寿的学者态度
后记
|
內容試閱:
|
“海派”作为学术研究的课题,就像唐明皇、杨贵妃在昆曲中的角色,属于雅部的正宗;而在我的这篇文字中,作为信口而谈的话题,则就像唐明皇、杨贵妃在皮黄等地方戏中的角色,不过是花部的乱弹。戏曲艺术的繁荣,昆乱不挡,既需要雅部正宗,也需要花部乱弹;同样,“海派”的阐述,正野皆史,既需要学术的研究,也需要随意的漫谈。
本文要谈的第一个话题,是我们所讲的“海派”,其实有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一个概念是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海派”,也就是从1840年以后上海开埠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已经成为“过去时”的“海派”,即晚清、民国的“海派”。第二个概念是当下文化建设中,属于正在“进行时”中的“海派”。包括新中国前十七年的“新海派”打造,尤其是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文化品牌建设。
历史的“海派”是自然而然、不期而然地形成的。其创造者包括其代表人物,原则上都不曾思考过要努力打造一个“海派”以区别于其他各地文化的问题,而只是为个人的生存发展,连带着也为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努力适应上海的水土环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于是而形成了“海派”的特 色。
当下的“海派”则是有规划地预期而“然”、打造使“然”——在然上加一个引号,是因为它目前还没有然,而只是正在然中。新中国的初期,上海中国画院刚成立,画院便组织了多次画师们的座谈会,留下了大批会议记录,用圆珠笔衬了复写纸书写的,一式两份,明确记载了上海国画界准备打造“新海派”绘画的雄心壮志和具体的措施,还有与北京中国画院互发的挑战书、应战书。不过,“新海派”绘画的打造并没有在报刊上大张旗鼓。而正在它打造中的时候,浙江的“新浙派”、江苏的“新金陵派”、陕西的“新长安派”等却陆续打造成功,在报刊上大规模地宣传开来。只是,当时的“新什么派”,重点并不在某一地域的独具特色,而是创造更大的成绩。至于特色,完全可以为全国各地所共有。如“新浙派”人物画的“笔墨加素描”风行全国,“新金陵派”山水画的革命圣地、建设工地也流行各地。从“新海派”没有外传张扬而只是局限于内部的打造设想之后,重新提出打造当下“海派”文化的规划并宣告于媒体,应该是在2003年提出“上海城市精神”前后才明确起来的。据说还有专职的部门具体负责此事,从广义的“海派”文化到狭义的“海派”文学、戏剧(曲)、影视、绘画、书法……似乎都有详细的规划措施。近几年间,更逐步明确了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江南文化三位一体的关系,纲举目张地将历史的“海派”研究与当下的“海派”建设、过去时与进行时对接贯通起来。具体不在本文论述,接下来的便是主题。
本文所要谈的,仅限于历史遗产的“海派”。但历史的“海派”同样也有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清末民国时人提出来的,包括上海人和外地人,在他们眼里所认为的“海派”。另一个概念则是新中国以后的人,尤其是“海派”的研究者提出来的,同样包括上海人和外地人,在他们眼里所认为的“海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