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NT$
658.0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NT$
811.0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NT$
505.0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NT$
510.0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的力作。本书写作于抗战时期,是钱穆先生在完成《国史大纲》后,系统深入讨论中国文化史的经典之作。 钱穆先生从地理背景、国家观念、治理手段、经济政策、民族意识、生活形态、思想、文艺学术等方面对中华文化进行评介,兼及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而提出中国文化是“举世农耕和平文化秀之代表”。本书有指陈,有回顾,也有展望和预测,集中反映了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
關於作者: |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 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被选为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
目錄:
|
弁言 第一章 中国文化之地理背景 第二章 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和 第三章 古代观念与古代生活 第四章 古代学术与古代文字 第五章 文治政府之创建 第六章 与经济政策 第七章 新民族与新之再融和 第八章 文艺美术与个性伸展 第九章 再澄清民族再融和与社会文化之再普及与再深人 第十章 中西接触与文化更新 附 录 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 补跋
|
內容試閱:
|
中国是一个文化发展很早的国家,他与埃及、巴比仑、印度,在世界史上上古部分里,同应佔到很重要的篇幅。但中国因其环境关系,他的文化,自始即走上独自发展的路径。在有史以前,更渺茫的时代襄,中国是否与西方文化有所接触,及其相互间影响何如,现在尚无从深论。但就大体言,中国文化开始,较之埃及、巴比仑、印度诸国,别见为是一种孤立的,则已成为一种明显的事实。
中国文化不仅比较孤立,而且亦比较殊,这裹面有些可从地理背景上来说明。埃及、巴比仑、印度的文化,比较上皆在一个小地面上产生。独有中国文化,产生在别大的地面上。这是双方相异的一点。人类文化的先开始,他们的居地,均赖有河水灌溉,好使农业易於产生。而此灌溉区域,又须不很广大,四围有天然的屏障,好让这区域襄的居民,一则易於集中而到达相当的密度,一则易於安居乐业而不受外围敌人之侵扰。在此环境下,人类文化始易萌芽。埃及尼罗河流域,巴比仑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印度河流域,莫不如此。印度文化进展到恒河流域,较为扩大,但仍不能与中国相比。中国的地理背景,显然与上述诸国不同。
普通都说,中国文化发生在黄河流域。其实黄河本身并不适於灌溉与交通。中国文化发生,精密言之,并不赖藉於黄河本身,他所依凭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每一支流之两岸和其流进黄河时两水相交的那一个角里,却是古代中国文化之摇蓝。那一种两水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地带,这是一个水椏杈,中国古书里称之曰「汭」,汭是在两水环抱之内的意思。中国古书里常称渭汭、泾汭、洛汭,即指此等三角地带而言。我们若把中国古史上各个朝代的发源地和根据地分配在上述的地理形势上,则大略可作如下之推测。唐、虞文化是发生在现在山西省之西南部,黄河大的东岸及北岸,汾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椏杈地带。夏文化则发生在现在河南省之西部,黄河大之南岸,伊水、洛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椏杈地带。周文化则发生在现在陕西省之东部,大之西岸,渭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椏杈地带。这一个黄河的大隈,两岸流著泾、渭、伊、洛、汾、涑几条支流,每一条支流的两岸,及其流进黄河的三角椏杈地带里面,都合宜於古代农业之发展。而这一些支流之上游,又莫不有高山叠岭为其天然的,故每一支流实自成为一小区域,宛如埃及、巴比仑般,合宜於人类文化之生长。而黄河的几个渡口,在今山西省河津、临晋诸县的,则为他们当时相互交通的孔道。
据中国古史传说,虞、夏文化极相密接,大概夏部族便从洛水流域向北渡过黄河,而与汾水流域的虞部族相接触。其主要的渡口为平陆的茅津渡。稍东的有孟津。周部族之原始居地,据旧说乃自今陜西渭河上流逐步东移。但据本书作者之意见,颇似有从山西汾河下流西渡黄河转到陕西渭河下流之可能。无论如何,周部族在其定居渭河下游之后,常与黄河东岸汾水流域居民交通接触,则为断无可疑之事。因此上述虞夏周三氏族的文化,很早便能融成一体,很难再分辨的了。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较为西部的一个文化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