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当一只看不见的黑手悄悄伸进了中华文明的心脏,
当一个摧毁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阴谋布下天罗地网,
当我们欢天喜地、拱手奉上掌管民族灵魂的钥匙,
终于有人,梦中惊觉醒来;
终于有人,决定说出真相。
|
內容簡介: |
文明入侵从哪里开始?中国人也许做梦也没想到,西方电影大片除了制造令人目眩神迷的美国梦欧洲梦以外,还通过画面细节设置、发行渠道控制、国际评奖操纵、媒体舆论导向等种种有意识的手段,在潜移默化中阉割中国梦。作者从电影审美权分析入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为国人揭示出西方统治集团操纵世界、导演世界、颠覆他文明,并意欲最终征服全世界的惊人真相。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血腥战场上,中国人如果再不醒来自觉反抗,就将永远失掉得以安身立命的文明根基与精神家园。
|
關於作者: |
边芹,作家、翻译家、电影批评家。曾旅居法国多年,在《文汇报》文艺副刊《笔会》辟有专栏左岸碎语,同时长年从事电影批评,对西方电影有独特见解,曾担任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评委。她的文笔优美醇厚,善用独特的象征和隐喻,文章有一种神秘的质感。自从其有悖于西方普世价值观写作以来,引起的争议不断、毁誉参半,然其一意孤行坚持写作,以一支柔韧的笔,揭示出令人胆战心惊的真相。
著作包括《谁在导演世界》《沿途漫步的镜子》等,主要译著有《直布罗陀水手》《红与黑》等。
|
目錄:
|
再版前言 谁解其中味?
前言 我的精神冒险
第一部分 文明入侵从哪里开始
被策划的中国文艺(上):电影杰作生产线
被策划的中国文艺(下):文艺卒子与猴化
被悄悄斩断的根基:西方电影里的中国父殇情节
被搭建的道德制高点:文明的背叛者何以占据道德制高点
被劫持的道义权:那些被反转、被颠覆的历史
被劫走的历史解释权:落后为什么就应该挨打
被导演的世界:人类史上影响最深的心理策划
被制造的共识:中国人的素质问题
被圈定的惯性思维:何谓精神集体主义
第二部分 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一步
悄然易手的审美权
大门钥匙是如何被骗走的
文明战争那条隐线
被静悄悄抽空的信仰
被史上最大神话阉割
伸进文明心脏的手:写在莫言获诺奖之后
第三部分 西方文明的基因
人与宠物
美俗与美德
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永远的敌人
你在哪一边
戏中的西方人和戏外的中国人
以邻为壑捆绑下的西方
普世表皮与界之内核(上)
普世表皮与界之内核(下)
第四部分 柏杨式思维可休矣!
西媒的真传与花招:中国人真的缺少创造性吗
细节的操纵或不战而败:我们是如何沦为西媒传声筒的
被偷窃的自我意识:当我们只能借别人的眼睛看世界
被制造的认同与背弃:我们的偏见从何而来 49
一条精神轨道上的模仿和接力:兼论中国人缺什么(上)
一条精神轨道上的模仿和接力:兼论中国人缺什么(下)
卖得是不是太贱:兼谈我有没有说真话资格
后记 一个精神亡国者的哀伤
|
內容試閱:
|
再版前言:谁解其中味?
郑若麟
人类社会自有记载以来,绵延千年。但我们开始对世界产生一个总体上的认知,仅仅是最近不到两百年的事。而要真正论及我们中国人对世界,特别是对占据着世界主导地位的西方的认知,我则认为我们大致处于启蒙时代的开端。
法国著名汉学家让路易罗卡曾常驻中国。在与中国各阶层精英人士深入接触后,他吃惊地表示,中国精英层缺乏理解西方的能力。他说:他们毫不理解西方统治阶层以人民的合法名义控制人民的那些民主政体运作技巧。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切中要害的断语。
事实上, 我们与西方打交道已逾百年。然而我们的精英对西方的认知却确确实实始终停留在表层。我们的媒体对西方做了大量报道,我们的书商出版了大量有关西方的书籍,但我们却很少有真正能够深入到西方文明本质的作品。在我回国的三年内,我广泛、大量地阅读了国内种种书籍。我发现,目前在国内流传甚至畅销的有关西方的著作,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泛泛而论,属于走马观花之作。一些作家、记者或名流,到外国逛一圈,就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一本书出版了。这类书实际上充满了对西方的无知和误解。真正的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这些作者既缺乏理解西方的意愿,亦缺乏理解西方的能力。他们完全是以自己的想象作用于眼见,为中国读者虚构出一个只存在于他们自己头脑中的西方。这个西方实际上只是似是而非,其实际内涵与真正的、真实的西方完全风马牛不相及。我可以举出很多名家的这类西方之旅作品。我也读了不少在海外常驻记者的书。他们本来是有条件和能力写出一些具有真正价值的文章、书籍的。但他们笔下的西方,仅仅是一个西方媒体所描述的西方,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甚至一些在西方留学、定居的人也未能逃出这一宿命。一家出版社将一位在法国留过学的作家的畅销书寄给我。我一读,发现书中所引的内容,几乎都是已有中文译本的古典作品,书中所描述的法国也大致是18世纪、19世纪的法国,而绝非今天21世纪的法国。这令我怀疑其外语水平是否已经达到能够流利地与法国人交流的程度。
而另一类,则是相当一部分学者们的作品。他们著作的特征,倒不是自己想象出来一个西方,而是忠实地将西方想告诉中国的那些史实和理论,编撰甚至编译,变成他们的作品,传递到国内。这类学者由于缺乏在西方长年工作、学习、生活的机会,也缺乏与西方学者长年交往、交流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机遇,因而只能从理论到理论,到西方特意推荐给我们的书本中去寻找西方、了解西方。他们绝对想不到,西方历来是照我说的去做,但别照我做的去做的。因此,当他们研究后一本本出书时,他们只是在传递西方所说的东西而已,而对西方的所做,则基本没有机会去了解、理解并介绍给国人。所以我认为这类书很多都实际上只能算是编撰编译或译撰,而非真正意义上有独立见解的著作。在他们的书中,大多是转述他人的事实、他人的理论、他人的观念在这类作品中,要想突破西方表层那个硬壳,看到西方的真实内涵,特别是西方统治集团的操作手法,无疑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缘木求鱼,难之又难。
应该承认,在我们对外开放之初的年代,上述这两类作品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到了今天,再撰写、发表同类作品,说轻了是误人子弟,说重了是误国误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