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NT$
352.0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NT$
367.0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00.0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編輯推薦: |
“中国翻译家译丛”丛书出版说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自一九五一年建社以来,出版了很多著名翻译家的优秀译作。这些翻译家学贯中西,才气纵横。他们苦心孤诣,以不倦的译笔为几代读者提供了丰厚的精神食粮,堪当后学楷模。然时下,译界译者、译作之多虽前所未有,却难觅精品、大家。为缅怀名家们对中华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展示他们的严谨学风和卓越成就,更为激浊扬清,在文学翻译领域树一面正色之旗,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携手中国翻译协会出版“中国翻译家译丛”,精选杰出文学翻译家的代表译作,每人一种,分辑出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二〇一四年十月
“中国翻译家译丛”顾问委员会
主任
李肇星
顾问
(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友先 卢永福 孙绳武 任吉生 刘习良
李肇星 陈众议 肖丽媛 桂晓风 黄友义
“中国翻译家译丛”书目
(以作者出生年先后排序)
第一辑
书名/作者
罗念生译《古希腊戏剧》,[古希腊]埃斯库罗斯 等
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歌德谈话录》,[古希腊]柏拉图[德国]爱克曼
纳训译《一千零一夜》
丰子恺译《源氏物语》,[日本]紫式部
田德望
|
內容簡介: |
《赵萝蕤译荒原 我自己的歌》隶属“中国翻译家译丛”第四辑,选编了艾略特、惠特曼两位作家的代表性诗歌作品,其中艾略特的长诗《荒原》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中堪称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而惠特曼《我自己的歌》等作品以奔放热烈的诗句宣传了自由与生命的美好和力量。本书译者赵萝蕤治学严谨,务实求真,忠实呈现了两位作家的写作风格和艺术魅力。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S. 艾略特(1888—1965),英国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代表作《荒原》。1948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主要作品见于诗集《草叶集》。
译者简介:
赵萝蕤(1912—1998),浙江德清人。1928 年考入燕京大学中文系,后转英文专业。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其间受戴望舒之邀译出《荒原》,蜚声文坛。1944 年赴芝加哥大学留学,1948 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晚年潜心翻译《草叶集》,费时十二年,译成《草叶集》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
目錄:
|
目录
荒原
前言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一位女士的画像
前奏曲
多风之夜狂想曲
窗前的早晨
《波士顿晚报》
海伦姑妈
南茜表妹
歇斯底里
谈情说爱的一席话
哀伤的少女
夜莺歌声中的斯温尼
小老头
笔直的斯温尼
河马
荒原
《荒原》浅说
我自己的歌
译本序
我歌唱“自己”
从鲍玛诺克开始
大路歌
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渡口
展览会之歌
来自不停摆动着的摇篮那里
一首波士顿民谣
啊,船长!我的船长!
风暴的豪迈音乐
向着印度行进
哥伦布的祈祷
我自己的歌
《我自己的歌》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前言
托马斯·斯特恩·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于一八八八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他的祖先早在十七世纪便从英国移民到美国。他的父亲经商为业,母亲是一位诗人。艾略特早年曾经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著名学校学习,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主修的是哲学,教授过他的人中包括白壁德和桑塔亚那等名气和影响当时都很大的学者。后来他在欧洲完成了一篇研究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的博士论文,但是由于迷恋上了诗歌创作而始终没有回到哈佛大学进行论文答辩。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五年间,他在伦敦一家银行任职员。一九二二年《荒原》发表后,艾略特成为知名诗人,便辞去在银行的职务,担任多家文学刊物的编辑和出版商,同时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与评论。他一九二七年加入英国国籍,而且很快就皈依英国国教。一九四八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又获得美国自由奖等多种重要奖项,还从英、美和欧洲各国的大学获得十六个名誉博士学位。
艾略特长期研究哲学,对人类自身,特别是人的本质、命运和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但是在文学方面,艾略特推崇但丁、英国玄学派诗人、伊丽莎白时期的剧作家和十九世纪末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他自己的诗歌和戏剧创作深受这些文学前辈的影响。艾略特一生写下的诗歌数量不多,但是影响却很大也很广。在西方,他的诗最有影响的时期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东方则要稍晚一些。他的诗主题比较集中,主要表现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所承受的异化的厄运。在他看来,所有的社会弊病都与失去传统的宗教信仰有关,个人因此认识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的诗在风格上自成一家,在诗句结构和格律上比较自由,打破了传统的诗法,但又与惠特曼的诗歌有明显的不同,大量引用文学、人类学、哲学、宗教、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的著作,有的诗用多种欧洲语言写成。他的诗一方面充满失望和怀旧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多讽刺内容,把拯救人类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信仰上。
艾略特的诗大部分都表现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尤其是人的精神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7)开始表现出艾略特诗歌的一些典型特征。诗中的主人公好像是一个二十世纪的哈姆莱特,认识到生活琐碎无聊,没有意义,也想到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只是由于始终没有足够的勇气,想干的事情总是干不成。《荒原》(1922)表明艾略特已经成为一个思想更深刻、艺术上比较成熟的诗人。这首诗的内容正如它的标题所提示的,是描写一次大战后西方社会如同荒原一样的病相。
什么树根在抓紧,什么树枝在从
这堆乱石块里长出?人子啊,
你说不出,也猜不到,因为你只知道
一堆破碎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
枯死的树没有遮荫。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
礁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
……
社会犹如一片荒野,人的精神空虚,类似有欲无情的动物。艾略特还用古代的繁荣作为对照,更突出了人类文明蒙受灾难后的荒凉。诗中使用了表面上没有联系的意象,内容上也有比较大的跳跃,以表现社会现实分崩离析的状况,所以一时难以为读者理解,后来艾略特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注释才使诗的内容变得可以理解。
《空心人》(1925)在内容和风格方面都与《荒原》大致相同,但是《圣灰星期三》(1930)则有了明显的变化。这首诗是艾略特皈依英国国教后写成并发表的第一首诗,主题并不复杂,强调人应当有宗教信仰,但是空虚的生活又使人无法树立信仰。在艾略特看来,这个矛盾是现代社会的根本问题。
一般评论家都认为《四首四重奏》(1943)是艾略特最重要的诗歌。它也是艾略特写下的最后一首诗,以后主要写剧本和评论文章。艾略特用了八年的时间才写成这首诗,在这期间诗的四个章节分期发表。艾略特借鉴交响乐的结构形式,使四个章节如同四首四重奏,表现相同的主题,描写在荒原中生活的人寻求灵魂拯救的历程。每一章都以一个真实的地名为题。第一章“被焚烧的诺顿”指的是英国格洛斯特郡一座古老的庄园。被焚烧的庄园象征二次大战后的社会。第二章“东科克”是英国的一个农庄,十七世纪艾略特的祖先由此出发前往美洲。艾略特选择这一地点表现他对人类历史的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的精神再生的认识。值得提及的是艾略特去世后也按照他生前的意愿安葬在东科克。第三章“干燥的萨尔维吉斯”说的昰离美国马萨诸塞州海岸不远的一片岩石,仍旧描写艾略特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最后一章“小吉丁”是指英国天主教徒居住的一个村社。在这一章中,艾略特充分表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认识,思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从古到今,从生到死,从现实到他与叶芝和马拉美的灵魂的复合体会面交谈,最后写到精神拯救。与他的早期诗歌相比,艾略特在这首诗中对语言和节奏的运用更加得体,意象也比以前准确优美。
艾略特的剧作都采用了诗体的形式,在主题上与他的诗歌一样,主要描写人的信仰方面的问题。他的剧作中有几部取材于古希腊戏剧,结构上采用三一律。有的批评家认为《大教堂谋杀案》(1935)代表了艾略特在戏剧创作方面的最高成就。这部作品描写一一七年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遭暗杀这一历史事件,通过分析暗杀背后的政治因素表现了宗教信仰和社会权力之间的冲突。剧中不仅采用了三一律,而且还运用了合唱等希腊悲剧中常用的形式。《鸡尾酒舞会》则采用喜剧的形式,通过分析精神病例说明人的精神追求才是生命的意义。艾略特的其他剧作还有《全家重聚》(1939)、《机要秘书》(1953)和《政界元老》(1958)。
艾略特在文学评论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概念。以往的观点认为文学传统抑制作家发挥个人才能,特别是独创性,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中试图纠正对文学传统的偏见。他认为传统对于作家是必不可少的,不论作家是否意识到,任何创作都不可能独立于传统之外;作家只有有意识地认识和依靠传统才有可能在这一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才有可能达到创作中理想的非人格化。在诗歌创作与批评方面,艾略特提出了两个很有影响的概念。一个是“客观对应物”,指人的感性经历可以在特定的景物和事件中得以表现,并由此传达给读者;诗人的任务就是寻找这些表现内心感受的景物和事件。另一个是“感受的分离”,指作家在创作中应当使思想与感情分开。
艾略特还对莎士比亚、多恩、德莱顿和弥尔顿等重要作家作了重新评价,对他同时代人以及后代人的文学评论观点有着重要影响。不过批评家们通常认为,艾略特对许多艺术问题有独特而深刻的思考,但是他并没有形成自己有系统的思想体系。他的文学评论也大体上如此。
艾略特曾经说过,他在宗教方面是一个英国国教信徒,在政治上是一个保皇主义者,在文学上是一个古典主义者。这几个特征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他的思想和文学艺术的主要倾向和特点。他观察和思考的是西方社会中属于中上阶层的人,正如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一样。他在文学作品中也是表现这一阶层的人的思想和感情。
收入这本选集中的诗都是艾略特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诗基本上反映了艾略特诗歌的一个轮廓。其中我译的十七首诗,除了《荒原》是三十年代翻译的,其余都是近年翻译而还没有发表过的。
我依照的原作版本是《艾略特诗集:1909—1935》,这本书是艾略特一九四六年赠送给我的。他在书的扉页上签名并写道:“为赵萝蕤而签署,感谢她翻译了我的《荒原》。 1946年9月7日。”
赵萝蕤
一九九六年夏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如果我认为我是在回答一个
随时能回到阳世的人,
这火焰就不应再摇摆;
但是既然从未有过从这个深渊里
生还的人,如果我听说的属实,
我回答你就不怕丢人现眼了。
让我们走吧,你和我,
此时黄昏正朝天铺开
像手术台上一个麻醉过去的病人;
走吧,穿过某些行人稀少的街道,
那些人声嗡嗡然的投宿处
不眠夜在只住一宿的旅舍里度过
还有到处牡蛎壳的那些满地锯木屑的小饭馆:
街道一条接一条就像用意险恶的
一场冗长辩论
把你引向一个压倒一切的问题……
啊,不要问,“指的是什么?”
走吧,我们去拜访。
在屋里妇女们来来去去
谈论着米开朗琪罗。
那黄雾的背脊摩擦着窗玻璃,
那黄雾的口鼻摩擦着窗玻璃,
它用舌尖舐黄昏的各个角落,
在排水沟的潭潭上徘徊不去
让烟囱里掉下的煤灰落在它背脊上
偷偷溜过阳台,突然纵身一跃,
又注意到这是个柔和的十月夜晚,
在房子附近蜷起身子睡着了。
而且实在还有时间
让沿着街道滑行的黄烟
用背脊摩擦窗玻璃;
还有时间,还有时间
为接待你将要照面的脸孔准备好一副脸;
还有时间去扼杀与创造,
还有时间用手完成所有事业
在你的盘子上拾起并丢下一个问题;
你有时间我也有时间,
还有时间犹疑一百遍,
看见并修改一百种想象中的景象;
在取用一片烤面包和茶水之前。
在屋里妇女们来来去去,
谈论着米开朗琪罗。
而且实在还有时间
再考虑一下,“我有无勇气?”又是,“我有无勇气?”
还有时间转身走下楼梯,
带着我头发中心的那个秃顶——
[她们会说:“他的头发真是愈来愈稀薄了!”]
我早上穿的外套,我的硬领笔挺地托住下巴,
我的领带华丽又绝不刺眼,但为一只朴素的别针固定住——
[她们会说:“他的胳膊腿真的瘦了!”]
我有无勇气
打扰这个宇宙?
一分钟之内还有时间
作出决定与修改也可在一分钟内转向反面。
因为我已经熟悉这一切,熟悉这一切——
熟悉了那些黄昏,早晨,下午,
我曾用咖啡勺衡量过我的生活;
我从远远那房间的音乐掩盖下面
熟悉了那些微弱下去的人声逐渐消失。
因此我该怎样大胆行动?
而且我已经熟悉这些眼睛,都熟悉了——
那些用公式化了的片语盯住你看的眼睛,
而我在被公式化时,狼狈地趴伏在一只别针上,
我被别针别住,在墙上挣扎,
那我又该怎样开始
吐尽我生活与举止的全部烟蒂头?
我又该怎样大胆行动?
我已经熟悉这些胳膊,都熟悉了——
戴镯子的,雪白的,赤裸的胳膊,
[但是在灯光下,一层浅褐色的茸毛!]
是衣裙上的香味
使我说走了题?
放在桌上或是裹在披肩里的胳膊。
我就该大胆行动了吗?
我又该怎样开始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