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工程管理的要素

書城自編碼: 393826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一般管理學
作者: [美]威尔·拉森[Will Larson]著,王琰 来梦露
國際書號(ISBN): 9787572268915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1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财之道丛书·如何让人投资你:股权激励融资全揭秘
《 财之道丛书·如何让人投资你:股权激励融资全揭秘 》

售價:NT$ 458.0
PyTorch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实践
《 PyTorch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实践 》

售價:NT$ 411.0
新任经理 100 天实战指南
《 新任经理 100 天实战指南 》

售價:NT$ 406.0
日本百鬼画谱
《 日本百鬼画谱 》

售價:NT$ 322.0
大明拐点 : 天启党争
《 大明拐点 : 天启党争 》

售價:NT$ 302.0
纲鉴易知录评注(布面精装  全8册)
《 纲鉴易知录评注(布面精装 全8册) 》

售價:NT$ 2590.0
官商跃迁:中国古代政商关系简史
《 官商跃迁:中国古代政商关系简史 》

售價:NT$ 458.0
当代学术·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修订本)
《 当代学术·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修订本) 》

售價:NT$ 45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42
《 决策的艺术 》
+

NT$ 386
《 领导者的起点:卓越领导者的思考模型和行动指南 》
+

NT$ 1092
《 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第12版) 》
+

NT$ 1728
《 朱兰质量手册——通向卓越绩效的全面指南(第七版)(卓越质量译丛) 》
+

NT$ 516
《 创新者的迷思:硅谷式经济的代价 》
+

NT$ 381
《 电网企业Python数据分析基础与应用 》
編輯推薦:
全球知名的技术管理者威尔拉森重磅力作。
破解技术管理之路上的优雅谜题,揭示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不变精神,呈现一套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管理框架”。
微软(中国)公司首席技术官韦青、苹果公司工程师辛迪斯里达兰、Forter公司工程副总裁厄伦·埃伦博根、Software Engineering Daily节目主持人杰弗里·迈尔森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內容簡介:
硅谷科技公司一向以创新和快速迭代而闻名。因此,经历过硅谷科技公司快速发展时期的工程经理,在没有太多行业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一路“过关斩将”,在完成一个个大项目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了无数复杂的问题,进而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这些方法值得行业内外各类企业的从业者借鉴。
全球知名技术管理者威尔·拉森就是在这样的严酷考验中成长起来的。他先后在Digg、优步和Stripe等硅谷知名科技公司担任工程领导和软件工程师,在这些公司的迅速发展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在应对各种挑战的过程中,拉森逐渐认识到,这个领域的很多看似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管理问题,实则有迹可循并且可以系统性地解决。经过10年的探索,他总结出了一套具有普适性的“管理框架”,并呈现在《工程管理的要素》一书中。
软件工程师的经历使得拉森能够从软件工程的视角看待管理,而不是以管理者的视角看待软件工程。因此,他的这套“管理框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能够真正解决软件工程领域的具体问题。无论你是初级工程师、工程经理还是其他行业的从业者,都能够从中领悟真正厉害的技术管理者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思维。因为,真正厉害的人,都有工程师思维。
關於作者:
威尔·拉森
全球知名的软件工程领导者。现任知名科技公司Carta首席技术官,曾任美国冥想应用独角兽公司Calm首席执行官,曾在优步、雅虎、Stripe、Digg、SocialCode等科技公司担任工程领导和软件工程师。
拉森在个人网站staffeng.com上首次对技术领导的职业发展路径做出了清晰的描述,该网站一经推出立刻在美国科技界大火。他还是业内极具知名度的博客“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的作者。本书正是脱胎于该博客。
目錄
推荐序 像工程师一样思考
韦青
微软(中国)公司首席技术官

中文版序 “局内人”视角,工程师的思考内核
序? 言 一场领导力与技术的探索之旅
前? 言 破解技术管理之路上的优雅谜题

01 组织发展之道:打造高绩效团队,获得持续的生产力
4 个原则构建团队规模
把握团队的 4 种状态
人员重组可能会大大降低生产力
超速发展时代的生产力
降低组织风险的关键问题
两个步骤规划新角色的交接
02 系统思维、指标和愿景领导组织变革的高效工具
系统思维,最普适的工具
问题发现、问题选择和解决方案验证,
产品管理的三个步骤
战略立足现实,愿景展望未来
确保“做什么”与“如何做”不脱节
用指标指导广泛的组织变革
迁移,解决技术债务的唯一可扩展方法
组织重组,影响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
厘清管理手段
选择能充分发挥优势的职业之路
用媒介表达想法
“样本—记录—分享”法
设立集中决策小组,应对管理不一致
向高层领导汇报的 11 个技巧
时间管理,领导力的永恒元问题
建立学习共同体,让新老成员相互学习
03 管理方法的一致性:有约束,才有自由
一致性和变化并不相斥
学会对上级领导说“不”
对管理者进行管理
管理生长板,让成长持续发生
所有级别的管理者都会陷入困境
与你的上级建立伙伴关系
重职责范围轻头衔
对管理者进行管理的四大法宝
应对问题的三种有效方法
04 包容性企业文化:员工有机会参与,企业才有机会成长
量化机会和参与感
为关键项目和一般项目选拔项目领导
让你的同事成为你的第一团队
寻找高级经理的 4 个关键点
别让企业文化和管理自由成为创新的障碍
消灭“英雄”,努力工作并不能保证成功
05 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设计有效的招聘流程开始
为什么高速增长并不能很好地代表个人成长
运行人性化的面试流程,取得最佳面试效果的第一步
拉网式“寻猎”,招聘陌生人
招聘漏斗,有力的招聘诊断工具
建立绩效管理系统,打造包容性组织的切入点
职业等级、指标动量、等级划分,绩效管理的三个要点
在创建新岗位之前先研究4个问题
通过结构性和创造性设计一个面试轮次

附录 直线管理、中层管理、组织管理,运营不断壮大的组织的三大工具
参考资料
致 谢
內容試閱
像工程师一样思考
韦青
微软(中国)公司首席技术官

何为工程师?首先我们要理解何为工程。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工”有巧饰的意思。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说:“为巧必遵规矩、法度 , 然后为工。”“程”有路程、过程、步骤或者规程的含义。“工”与“程”二字结合起来,就是按照一定的流程、标准和规则精巧地创造有价值的器物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再加上一个“师”字,强调的就不仅是做这件事的过程与结果了,还强调做这件事的人。
中国是一个工程师大国,依靠着千百万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程师,为人类做出了众多伟大的工程成就,为百姓福祉、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和国家兴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我认为,工程师作为一种极具专业性的职业,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尊重。
人们很容易凭表象把工程师理解成一群只知“苦哈哈”埋头工作、缺乏情趣之人。同时,由于社会,甚至包括工程师群体自身对工程师这种职业的偏见、轻视或者抵触,人们经常不重视工程师这种伟大职业的终身能力培养,过多地把心思放在对工程师职称的计较上,有时甚至会为应该称某人为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而争得面红耳赤。殊不知,工程师是一种值得一个人终身追求的“职业”,为人类做贡献则是这种伟大职业的职责。一名工程师可以因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而获得应有的“职称”,但是反过来,如果有了职称而没有实现对社会的贡献和自身能力的终身培养,那么这种职称反而会成为阻碍自身发展甚至破坏自身职业成长的枷锁。
“卓越工程师系列”的两位作者,一位是来自优步、雅虎等顶尖企业的工程主管威尔·拉森,他是享誉世界的工程师,他通过《技术领导力的要素》(Staff Engineer)与《工程管理的要素》两本书告诉我们,一名工程师的成长路径是怎样的。一名优秀的工程师,绝不会仅靠努力工作就能实现自己的追求;一名优秀的工程领导,也绝不会仅凭拥有一个看似耀眼的头衔就能够管理好工程项目与团队。
对一名工程师而言,对技术的掌控力和对技术趋势的洞察力是其最基本的技能。除此之外,所有人应有的“软实力”,比如待人接物、组织建设、协调沟通、推广交流和应对复杂与不确定性的本领与实践,也是一名工程师不可或缺的基础能力。为什么?因为工程师也是人,或者说,工程师首先是人。
在本系列的第三本书《软件设计的要素》(The Essence of Software)中,作者丹尼尔·杰克逊(Daniel Jackson)向工程师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有些软件设计得一鸣惊人,而有些却一败涂地?软件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这本书以系统化的视角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为软件设计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变革性视角。
在我看来,要想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人都做不好,如何做好一名工程师?
其次,要有科学精神和技术能力。想要高效解决复杂系统性问题,预见尚不存在的“结构”,做到跨越性创新,工程师思维是一个可以安心依靠的利器。
工程师不只要做事,而且要务实且有效地做事。工程方法与科学精神和技术能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唯一的不同是侧重点不同。科学重在永无止境地探索,不怕犯错,永远在改错的路上;技术重在能力的提高,不断利用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工程实现的结果拓展技术能力的边界;而工程方法则是在有限的条件下灵巧、务实地实现人类的共同目标。
那么如何“务实”,如何“灵巧”,如何“探索”,如何“提高”?这就是湛庐文化“卓越工程师系列”图书希望给读者带来的答案。
要是由我来总结,我可以说这套书是由两名始终在工程一线的工程师写下来的实践之学,不是让我们照搬照抄的,而是拿来借鉴和体悟的。如同近来大火的《奥本海默》电影中的一句台词:“……理论只能把你带到这么远……”剩下的都是工程的实践,但实践是最难的,因为它要变成一种习惯。
悟性就在你的脚下。

人员重组可能会大大降低生产力
在我写了《坚持走高绩效团队之路》(Staying on the Path to High-Performance Teams)之后,很多人都提出了相同的问题:“一个团队一旦还清了技术债务,难道不应该将当前过剩的团队成员转移到其他团队吗?”
这样想没错,因为团队的技术债务已经所剩无几,就团队全局工作的重点而言,现在的人手已经过剩。这种情况在许多团队中都多次出现过,可能会导致一个组织中有太多工程师被指派去处理去年的问题,却没有多少工程师负责处理当下的问题。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首先,我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不赞同依靠人员重组来应对全局工作重点的变化,然后我会提出几个能解决这一难题的替代方法。
团队至上,高绩效的团队是神圣的
从根本上说,我认为持续的生产力来自高绩效团队的产出,将其拆开会导致生产力方面的重大损失。即便团队成员被完全保留下来,但离开原有团队,他们的产出也会下降。在这样的世界观中,高绩效的团队是神圣的,我非常不愿意将它们拆开。
团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凝聚为一个整体。一群人在一起工作了数年,他们彼此互相了解,知道如何以一种真正非凡的方式为彼此的成功铺路。如果团队人员发生变动,那么团队就需要花时间重新产生凝聚力。对处于凝聚早期阶段,以及文化存在显著差异的团队来说,它们需要花费的时间尤其长。
这并不代表团队需要一成不变,那样又会导致团队的状态停滞,但也许为了使团队保持凝聚力,我们在改变团队方面需要有所节制。
有时候你希望一支已经凝聚为一体的团队发展得再快些,这没有问题。但是,你必须考虑历经变革后,团队重新产生凝聚力的相应成本,而并非永远不做出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我提出的模型建议为被技术债务压垮的团队而不是为进入创新状态的团队迅速招聘新人,因为这样可以避免高绩效团队为重新产生凝聚力而付出相应的成本。
较高的固定成本和相对较低的可变成本
我不愿意将员工从高绩效团队中调离,让他们加入新团队,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大多数团队都有较高的固定成本和相对较低的可变成本:调走一名团队成员会让一个处于创新阶段的团队重新回到落后状态,这样一来,两个团队都不会有良好的表现。对负责产品和服务的团队来说,情况尤为严重。
我的经验是,一个团队需要至少8名工程师才能支撑起全天候的两班制轮值,所以我通常不愿意让成员数量低于这一标准的团队发生变动。然而,固定成本包含许多其他类别:维持基本运转的开销、提前交付的合同、来自其他团队的支持等。考虑到轮值需求和成本控制,8人是最合适的团队规模。图1-6展示了管理一个团队的固定成本。
有一些团队的固定成本非常低,例如一个没有任何用户的创业团队,或者一个对已经完全关闭的产品提供支持的团队。我认为适用于这些团队的规则是不同的。而且,在成功的公司中,这样的团队并不常见。
裕度:当一个团队的利用率接近百分之百时,完成一项新任务将遥遥无期
调动员工来优化全局效率的前提是,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产力是如何产生的。我坚信不应该向一个明显存在裕度的团队投放更多资源,但我也不认同向一个裕度严重不足的团队投放更多资源的做法。
当一个团队的利用率接近百分之百时,完成一项新任务将遥遥无期,并且大多数团队对其他团队有诸多依赖。总之,这些事实意味着,你将资源转移给某个团队,通常令它的速度变慢,因为这个过程产生了新的上游约束。
我发现,团队为了进一步保持裕度,会通过渐进和创新的方式改善其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安排,充分利用闲置的生产力。这样做额外的好处是,它们往往通过最小的协调成本就可以完成这些改进,不会让局部的生产力给周围的系统带来阻力。
最重要的是,“有裕度”的团队可以充当组织的调试工具:在调试组织的总体吞吐量时,你不必将这样的团队考虑在内。我发现,一次处理数个限制因素要容易得多,在解决问题时要向前看,不需要回头考虑以前受到的制约。
艾利·高德拉特(Eliyahu M. Goldratt)的《目标》(The Goal)和德内拉·梅多斯(Donella H. Meadows)的《系统之美》(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都是关于这个主题的重要图书。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