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图书馆作为大学的学术中心,一直以来都参与并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尽管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收藏开发、信息存储、存取和分发系统等)仍然是必要的,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读者的信息搜索习惯,检索、借阅服务已经被便捷的线上服务替代。与此同时,伴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对教学法的影响,当今的高等教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强调协作学习、社会性学习。由于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已从培养单纯的专业型人才向培养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目标转变,图书馆以往对知识的简单存储与单向传输功能已不能满足当代的大学要求。以上变化都促成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图书馆空间再造,空间价值越发得以凸显,相继出现了信息共享空间和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尝试。到了21 世纪初,图书馆学家Bennett,在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的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后说:“教学和学习对学术图书馆的使命非常重要,以往的实践忽略了读者的学习需求。”Black等人也建议:“通过将学习者和学习置于服务和空间重建的中心,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可以实现一个充满活力的、创造性的、基于真正的学习社区的未来愿景”。大学图书馆已经逐渐成为大学里最大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一个真正的学习中心。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促进合作的社会性学习环境,鼓励创造力,并支持知识创造。有关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评估,也是最近二十年的重要研究工作,汇集了大量使用后评估(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POE)和涉及人类学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为图书馆空间再造流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空间评估注重用户体验,从学习活动类型、学习偏好、空间类型需求、社交需求等角度展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TEALS 项目(Tools for the Evaluation of Academic Library Spaces),提出了七条空间再造建议;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格林斯伯勒分校(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NUCG)的评估项目,提出了边改造边评估的渐进式拼图的空间再造方式;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基于用户调查提出了十条空间再造要素等。这些清单式的空间评估方式,为图书馆空间改建与新建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大学图书馆空间布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上述多种评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些重点探讨吸引学生来图书馆的空间要素,有些重点探讨空间的利用率,与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不完全重合。在空间设计的角度,我们仍需探索哪些空间设计要素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本书对学术图书馆近30 年的空间再造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介绍了2 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图书馆空间评估方法,分析了近年来著名的大学图书馆和学习中心的空间发展变化。通过对武汉市的两所大学图书馆的用户进行实证问卷调查,收集从学生学习体验的角度对图书馆空间性能的反馈和评价。试图探讨空间设计如何加强并促进用户在图书馆中的学习体验,识别空间的哪些要素对学习体验产生影响,以及哪些空间要素可以预测用户对图书馆空间的满意度,为今后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设计提供策略指引。最后,通过列举国外优秀图书馆和学习中心项目,详细分析各项空间要素在设计中的应用,为空间再造提供可借鉴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