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編輯推薦: |
一个人何以会走到边缘地带?为何找不到有效的人际互动技巧?能否觉察自己在人际互动中的困境?唯有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提升经营人际关系的能力。喜欢自己,善用“我讯息”、立下人我界限、允许自己不完美,以及学会过滤无谓的批评等,都能让人获得归属感与自我价值。 本书为专业心理咨询师所写。书稿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打造坚韧心态、如何进行有效互动、如何提升冲突解决能力进行叙述,案例结合分析,理论结合实操,是一本上佳的通俗心理类读物。
|
內容簡介: |
本书讨论的“边缘人”,并非病理学意义上的“边缘性人格障碍”,而是一个略带戏谑,却又生动描述了人际困境的流行词,指的是无法从人际交往中获得归属感,找到自我价值的人。书稿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打造坚韧心态、如何进行有效互动、如何提升冲突解决能力为切入点,细分为25个章节,摈弃刻板的理论说教,代之以案例 解决方案 实操性练习三段式结构,内容生动,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
關於作者: |
胡展诰,1984年生于中国台湾屏东,毕业于台湾中正大学社会福利系、屏东教育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现任台南市小学专辅教师督导、高雄餐旅大学附中合作心理咨询师、台湾地区劳动主管部门合作心理咨询师、永康就业服务中心合作心理咨询师、昆山科技大学兼任心理咨询师、中华医事科技大学兼任心理咨询师等职。
|
目錄:
|
001 【序一】成为一个内外一致的人 / 海苔熊(心理学专栏作家)
007 【序二】心中那个边缘的自我 / 蔡宇哲(中国台湾应用心理学会理事长 /《哇赛!心理学》创办人兼总编辑)
011 【前言】挥别困顿、挫败的人际关
第一篇 重新导航:打造坚韧心态
003 一、你我都可能是边缘人
010 二、边缘人,是从“恐惧”开始的
019 三、“喜欢自己”是摆脱边缘人生的第一步
029 四、提升冲突解决力
037 五、已经习惯独处,却又害怕孤独
045 六、“打脸”,不会让沟通更顺畅
053 七、“都是你的错!”
第二篇 效互动:拉近彼此距离
065 八、“亲爱的,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吧?”
074 九、善用提问技巧,让互动更舒适
082 十、“都可以”──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
090 十一、温柔、暖心的安慰,该怎么说?
099 十二、友善、亲近的回应,该怎么说?
108 十三、充满能量的鼓励,该怎么说?
118 十四、面对别人的称赞,如何回应?
128 十五、真心诚意的道歉,该怎么说?
第三篇 有效防御:提升冲突解决力
139 十六、处理冲突,欲速则不达
149 十七、你不爽,为什么不明讲?
158 十八、当关系充满指责,该怎么办?
167 十九、面对看不顺眼的人,该怎么办?
174 二十、面对总是“摆臭脸”的人,该怎么办?
183 二十一、面对“油盐不进”的人,该怎么办?
192 二十二、面对“爱批评”的人,该怎么办?
201 二十三、面对爱“聊八卦”的人,该怎么办?
210 二十四、面对“爱越界”的人,该怎么办?
220 二十五、面对总是“忽冷忽热”的人,该怎么办?
|
內容試閱:
|
之所以写这本书,缘内心酝酿许久的使命感。
2016 年的夏天,我辞去政府约聘心理师的专职工作,开启自己接案、独立工作的生活模式。
离职之后,我几乎每天都在不同城市与国家进行演讲、 授课,推广将心理学应用于亲子教育和情绪管理的知识。我的每一场讲座都会开放听众提问,并且在讲座结束后仔细记录下这些问题。
然后我发现:无论是什么主题的讲座,听众们提出来的问题,几乎都与“人际关系”有关。
同样的问题听久了、 回答久了,我逐渐感受到一股心疼与无力。
因为, 即使这些问题我已经回答了无数次, 在不同地方、不同国家,依旧有人因为类似的问题而受苦。这些人际议题普遍存在于家庭、职场、伴侣之间,且问题的相似性极高。
我还发现,人们因为使用不当的态度与方式来因应这些议题,结果让自己更受挫、 更无助。在束手无策的状况下,只好“躲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尽量减少与人互动”, 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逃避无关可耻与否,只是问题依旧存在。这些人际议题虽然不太容易处理,但并不是完全无解。
所以我决定整理出在讲座中听众们经常提问的人际议题, 细致地回答这些问题,同时也提出具体的因应策略。
你是“边缘人”吗?
近几年出现一个略带戏谑、 却又生动地描述人际困境的名词,叫做“边缘人”。这个名词被用来形容那些看起来与大家格格不入、不擅长团体生活、无法理解众人的话题与笑点,在生活或职场上总是独来独往的人。
此刻读着本书的你,可能有感于自己已经徘徊在人际边缘许久,也或许感叹人际互动的迂回与困难。当然,你也可能认为自己在网络社群的好友人数超过千人、 每天都与同事或朋友频繁互动,这样的自己怎么可能会是“边缘人”呢?
当“边缘人”,不好吗?
我听过有些人宣称“我边缘,我骄傲”,借此表达自己过得很好,强调自己无须为人际关系改变些什么;有些人则是害怕被贴上“边缘人”的标签,仿佛觉得与“边缘人”扯上边就等于是有缺陷、有问题的人。
其实“边缘人”不等于“不好的人”,“边缘人”只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状态。
重点是:一个人何以会走到人际的边缘地带?为何找不到有效的人际互动技巧?他能否觉察自己在人际互动中的困境? 他想要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吗?
唯有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提升经营人际关系的能力。请你问问自己,这些状况是否经常发生在你的身上?
? 无聊时就想找人互动, 却无法从互动中获得意义或满足感。
? 总是牺牲自己讨好别人,却又讨厌这样的自己。
? 与人相处(工作、玩乐、学习) 总觉得疲累、不自在, 想逃离人群。
? 好不容易逃离人群,独处的时候却又经常感到孤独寂寞。
? 与人互动时总是战战兢兢,深怕一不小心就引发误解或冲突。
? 想与人建立关系,但是对自己的互动技巧缺乏信心。
? 比起找人讨论问题,宁愿独自咬牙面对困难。
? 逐渐抗拒向他人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感受与需求。
这些人大多数时间并非独处, 内心却觉得无比孤独。他们每天看似生活在人群之中, 却像是森林里的一棵孤单的树木——永远与其他树木保持着看得到,却碰触不到的距离。
这样的生活会造成什么负面影响?
“边缘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 —1937) 认为, 人类是群居性的动物, 如果无法与团体相处、 无法从人际中获得归属感与意义感、 无法产生想要与人相处以及帮助别人的意愿
(阿德勒称之为社会情怀),就可能会因为适应不良而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无法从人际关系中获得归属感与自我价值的人,很可能因为长期累积的挫败、 无助,对人际互动失去希望感,并且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因为恐惧与人互动,也为了保护自己,所以开始有意无意地与人群保持距离,渐渐地让自己变成边缘人。很可惜,科技的发达虽然让沟通更便利,全世界各个角落
也似乎因为先进的媒体相互串联,但人与人的关系并没有因而变得更加亲近。
时至今日,许多人际互动都被手机与电脑所取代。但是网络上的互动往往缺乏对他人的观察与辨识,也因为没有真实的接触, 人们可能将自己包装成另一种样貌。你可能善于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却无法在真实的世界里自在地与他人说上一两句话。
这种互动无助于提升真实世界的人际互动能力。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独处时就习惯掏出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人,当他滑开屏幕、 以为不再孤独的那一刻,却只是再次将自己推向更边缘的地带。
那么, 到底什么是“边缘人”?“边缘人”的内心世界长什么样子?这就是本书要讨论的重点。
? 边缘人是一种害怕人际关系、想要躲避人际互动的心理状态,他们与别人的心理距离是疏远的。
? 经常与人打成一片, 不代表不会孤单;一个人独来独往,也不等于是边缘人。
? 边缘人的形成往往是长时间累积的结果,而不是突然发生的意外。如果想要改变,当然也要给自己一段时间来调整。
多多与人互动,就能脱离“边缘人”的处境吗?
想要摆脱“边缘人”的处境, 不是下载更多的交友 APP、安排更多社交活动,也不是删除独处的时间、 逼迫自己浸泡在交际应酬中。做这些事情,不但无法减少你内心的空虚感,往错误的方向努力,还可能让你更觉得空虚与受挫。
边缘人的内心有三种核心情绪:孤独、 恐惧,以及深刻的无力感,这三种情绪彼此交互作用,让人逐渐丧失与他人互动的意愿与动力。如果没有觉察这些情绪的存在、 了解这些情绪如何影响自己,无论你如何改变外在的行为,效果都是有限的。
这本书将会帮助你检视自己的人际关系。
你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清楚地看见自己与人互动的模式、 厘清自己对人际关系的期待,并且最重要的是:重新建立一套健康的态度,更有效的人际互动策略,帮助自己打造更正向、 更满意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想要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渴望摆脱过往害怕面对冲突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人际互动的复杂情境,书里提到的许多例子和策略,可以为你提供很实际的指引。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引导你开启人际关系的崭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