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編輯推薦: |
●6篇学习特写: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真实案例,展现精彩的教学瞬间。
●5项学习原则:高效学习有什么特征?让学习可见的课堂有什么不同?掌握五大学习原则,让课堂学习不再死记硬背,变得与众不同。
●2个核心实践:以“小组学习”和“学习行为记录”为抓手,深入课堂教与学的细节,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25种实用工具:来自一线老师的经验,步骤明确、易于上手,将理论轻松转化为实践。
●李希贵(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嵇成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盛群力(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德博拉?迈耶(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东部学校创始人)莉莲?G.卡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名誉教授)罗恩?伯杰(美国“探险式学习”首席项目官) 联袂推荐
●本书全面解读“学习行为记录”,不论是传统教学还是项目式教学(PBL),都能从中获得灵感,从而让学习可见,让高效学习成为可能!
|
內容簡介: |
在许多课堂上,教师虽然用眼睛来看,却常常对眼前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是什么?是否真正学到了?有什么样的体验?教师却甚少追问,也无迹可寻。这往往会造成教学的盲目。
“学习行为记录”是指通过各种媒介观察、记录、解读和分享学习过程与成果,以拓展学习深度和广度的实践,它有助于捕捉学生的学习瞬间,还原教师忽略掉的教学契机,促进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
本书聚焦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使用学习行为记录的真实案例,描述其背后的教育学原则和实践,并提供一套能立马上手的教学工具以及实施的具体步骤。
考试分数仅仅是冰山一角,只能让我们间接了解学生及其学习情况,还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可以用来呈现学校里正在发生的学习。本书旨在帮助教师思考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而发现海面下的大千世界。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玛拉?克雷切夫斯基 美国哈佛教育学院“零点计划”高级研究员,“让学习可见”项目的研究负责人,“光谱计划”负责人。她撰写了许多文章,并为世界各地的教师和管理者提供有关多元智能理论和瑞吉欧教学法的职业发展培训。著有《光谱计划:学前教育评估手册》,合著有《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让教学可见:作为教师发展的个体和小组学习记录》。她还是“零点计划框架之幼儿教育”丛书总编。
本?马德尔 美国莱斯利大学幼儿教育专业副教授,“让学习可见”项目研究员。20多年来,他一直深耕于婴幼儿教育和研究,著有《从篮球到披头士:寻找引人入胜的幼儿教育课程》《在托儿所成长:一个优质的早期教育案例》,合著有《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让教学可见:作为教师发展的个体和小组学习记录》。
梅莉萨?里瓦德 “让学习可见”项目和“从波特兰看世界”项目的研究员、视觉媒体专家,协助创办美国惠洛克学院学习行为记录工作室。她与教师和管理者合作,探索如何使学习和教学过程变得更可见、更具合作性和更民主。她还举办师生学习展览,制作大量教学视频,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拍摄影片《学习行为记录:转变我们的视角》《色彩调查:让学习在K0-K1课堂上可见》等。
丹尼尔?威尔逊 美国哈佛教育学院“零点计划”首席调查员,参与了“让孩子可见”“幼儿早期学习”和“学习创新实验室”等项目,特别关注教师职业发展学习社区、小组学习和团队表现。
译者简介:
唐?h 上海财经大学商务英语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科技硕士。曾在美国两所学校践行项目式教学,译有《重新定义教育:为核心素养而教,为生存能力而学》《精益备课法:在课堂上少做多得的实用方法》,合译有《项目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现为语言课程设计师、对外汉语教师。
|
目錄:
|
致谢
序
前言
部分 六个学习特写
第1章 一扇小黄门:在学前班里化问题为项目
计划阶段
“门搜搜”:收集门的数据
整理和分享数据
大“门”告成
造门项目的深远影响
第2章 春池:七年级学生调查与保护本地自然栖息地
春池探险之旅
数据的收集与研究:“这是什么?”以及“你怎么证明?”
“能量从哪里来?”
制作湿地图鉴
从湿地到湿地保护区
回顾与反思
第3章 何为“伟大”:在 AP 文学课上协商不同观点
关于“伟大”的访谈
第4章 了不起的摩天轮跳水:在高中数学课上,让方程式可见、易懂
展示方程式背后的思考
2.4 米深的水真的够深吗
留意观众
展览的余温
第5章 “导演你好”:学前班的孩子研究波士顿马拉松比赛
各就位,预备,跑!
短片策划委员会的诞生
设计分镜头剧本
朋友们的反馈
学习小组惠及周边
第6章 关注学生的参与:在四年级教室中支持学生的探究之旅
旋转的陀螺
所有的手都动起来了:小组合作的标志
达尼可的发现:捕捉数学课上的顿悟时刻
第二部分 原则与实践
第7章 让学习与学生可见
让学习可见的 要性
“让学习可见”项目的发展历程
环境的改变
学习的五大原则
让学习与学生可见的核心实践
第8章 细述小组学习那些事
培养学生共同学习的能力
设计适合团队开展的有意思的任务
引导对话,促进深度学习
有意识地分组
适时穿插个人、小组和全班的学习活动
第9章 细述学习行为记录那些事
学习行为记录:远不止一个精致的 作品
什么时候记录
学习行为记录的四大实践
第10章 在教学问责的时代看见学生的学习
三个例子:让学习可见如何支持基于标准的实践
“让学习可见”与课程标准联动
教学问责的三大范畴
第三部分 让学习和学生可见的工具
第11章 支持课堂上的小组学习
工具1 “让学习可见”起步
工具2 关注小组学习:课堂讨论指南
工具3 分组注意事项
工具4 项目起始记录表:让所有小组成员都参与进来
工具5 给予和接收反馈的脚手架
第12章 支持教师学习小组
工具6 “让钱飞起来”:探索小组学习与学习行为记录
工具7 创建并引导成人学习小组
工具8 回顾学习行为记录:合作评估会议
工具9 创建公开的学习行为记录:规程 1
工具10 创建公开的学习行为记录:规程 2
第13章 记录个人和小组的学习行为
工具11 学习行为记录何时让学习可见
工具12 通过有意识地探究开启记录之旅
工具13 通过退后一步开启记录之旅
工具14 选择记录工具时的注意事项
工具15 录视频和拍照片指南
工具16 对话框:让学生的发言可见
第14章 让家庭成为学生学习的后援
工具17 向家庭介绍“让学习可见”的理念
工具18 冰箱提醒条:在家实现让学习可见的五种方式
工具19 让学习可见的家庭问卷
工具20 让家庭参与学习过程
工具21 在家记录学习行为
第15章 让学习在教室外可见
工具22 让学习和学生可见的公告栏
工具23 为教与学策展
工具24 展板详解
工具25 “变焦”展板的指南与模板
|
內容試閱:
|
序
在谈及教师和家长的责任时,我从来不喜欢“问责”(accountability)这个词。这个词容易误导人。而本书作者开创性地从高风险测试的角度,探讨了理解问责的另一种思路,对此我感到无比欣喜。
多年前,我的朋友兼同事爱德华(特德)?奇滕登[Edward(Ted)Chittenden]提醒过我们,考试分数只能让我们间接了解学生及其学习情况,还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可以用来呈现学校里正在发生的学习。本书旨在帮助我们思考多种多样的方式,并权衡利弊。
这本精彩的书将呈现:我们要想用观察力和辨别力来判断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以及是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就需要重新审视之前对学生的能力做出的假设,或者需要深入挖掘,以更好地理解学生向我们展示的内容。正是通过后一种形式,本书在为我们提供了职业发展路径的同时,也展示了如何对他人负责。
现如今,市面上很难找到这样一本描写师生都能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的书。戴维?霍金斯(David Hawkins)曾说过,学习是一个三角形,教师和学生分别占据两个角,第三个角则是他们共同钻研的主题。我们成人需要和学生一起,解开周围环境中的矛盾所带来的困惑。本书第一部分介绍的六个“学习特写”,无比精彩地描绘出真正的“项目学习”到底是什么样的。“项目学习”令人着迷的不是“数学应用题”,而是生活的复杂性。除了记录这些课堂项目以外,作者还强调了“共同学习”的重要性 ?D?D 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其他教学环境中。记录学习行为和教师实践不仅为孩子,也为成人营造出更丰富的合作学习环境。从他人的视角观察同一个教学实践,是强有力的职业发展培训的重要部分,也往往是学校最为缺失的一环。
每一篇“学习特写”都展示了它所面对的挑战。“何为‘伟大’”这篇特写反映了特德?赛泽(Ted Sizer)所说的“核心问题”(essential questions)?D?D特写中提到的班级对观点的探索非常巧妙,这提醒我们关注耐心聆听的作用。在这篇特写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学生的成长,还能看到教师的成长。琼?索布尔的话让我回味无穷。她认为,教师经常寻求的是共识而不是分歧,似乎所有分歧都需要愉快地解决。她鼓励学生辩论,捍卫自己的观点,但他们似乎没有准备好去说服对方或聆听彼此的声音,反而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为借口拒绝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并达成共识。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她也开始意识到“也许共识有时是难以实现的,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重要”。
第一和第二部分探讨师生的合作共学。在第二部分最后一章,我们还会探索如何让家庭参与孩子的学习?D?D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往往缺失家庭这一环。第三部分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一些很容易上手的工具,来检验前面提到的学习特写、原则和实践,可以说这是在真实课堂上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操作指南。作者选出的都是我见过的很出色的工具。
作者介绍的学习行为记录(documentation)和小组学习方法旨在帮助成人更好地理解教学和学生,这些方法类似于帕特?卡里尼(Pat Carini)在展望学校(Prospect School)和佛蒙特州北本宁顿的教育与 研究中心(Center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研发的描述性回顾(Descriptive Review)流程。尽管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之处, 但别担心,这些方法也可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种方法都激励我们拓宽眼界,深入了解学生和他们在做的事情。分享不同观点不是为了争辩,而是为了发现更多可能性。
我很喜欢使用瑞吉欧艾米利亚(Reggio Emilia,简称瑞吉欧)教学法,但其中大量的学习行为记录常常让我望而却步。读完本书,我总算理解了学习行为记录最本质的目的?D?D让学生及其学习情况可见。正是这种“可见”使家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更好地团结在一起,进而让学生看到真实的世界。在大多数课堂上,我们都是用眼睛来观察,却常常对眼前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但本书所描述的学习行为记录中丰富且翔实的课堂细节改变了我的刻板印象?D?D记录学习行为是奢侈的,它是一种耗时的公共关系形式。事实上,学习行为记录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清晰地了解学习进程。从长远来看,这样反而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曾指出,“周围的人如何思考,孩子就会如何思考”。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对这句话进行了深入阐述,但前提是,孩子身边的人真的在思考!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能“传递”给孩子的,只能是那些我们自己理解、关心和珍视的东西。我们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重视我们坚信的价值观。
我还记得在教学生涯的很多年里,自己常常搞不清到底要近距离接触学生,还是要退后一步远观学生。我总想在两者间找到平衡,却又顾此失彼。教师有时总想“插手”做点儿什么才觉得对得住这份薪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