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編輯推薦: |
树立新时代基层干部的精神楷模
传递“当代愚公”的*凡力量
**电视剧《高山清渠》原著
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代楷模黄大发为原型
|
內容簡介: |
《山神》讲述了被誉为“当代愚公”的山村老书记,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的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三十六年,绕过三座大山,穿过三道绝壁,开凿出一条长达十多千米的人工“天渠”,从此碧水长流,干旱贫瘠的山区面貌得以彻底改变的感人故事。黄大发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又是一位共产党员。面对自然的严峻考验,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宁愿付出生命也要引来源头活水,他的故事感动中国、感动世界。作品中反映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战,人生信仰的杰出典范。
|
關於作者: |
何建明 **作家,中国作协第七、八、九届副主席,当代中国报告文学领军人物。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茅盾文学院院长。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总裁,作家出版社社长,《中国作家》主编,《中华辞赋》社社长,《鄂尔多斯》主编,《新生界》主编等。全国劳动模范。40余年共创作60多部著作,代表作《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国家行动》《忠诚与背叛》《国家》《南京大屠杀》《雨花台》《那山,那水》《山神》《革命者》《浦东史诗》《诗在远方》等。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六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获《人民文学》特等奖,是中国报告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奖者。近20部作品被翻译至海外。已有15部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首位获俄罗斯国家图书奖的中国作家。
|
目錄:
|
中国作家头条 山神
目录
001 国家和人民永驻我心
001 序
003 上天的路
001 第一章
003 30年不忘初心
021 第二章
023 不信命的“石头娃”
069 第三章
071 13年心血化为泡影
083 第四章
085 齐心协力,重修“大发渠”
107 第五章
109 要渠,不要命
135 第六章
137 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战
157 第七章
159 雄心壮志终成真国家和人民永驻我心国家和人民永驻我心
)
|
內容試閱:
|
中国作家头条 山神 样张一 第六章 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战
采访中我发现,黄大发开山修渠的故事,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戏剧性。比如说黄大发学习完水利技术回到村里的那一年是1990年,贵州遵义地区出了奇:老天滴水不下,干旱时间长达103天。可怜的草王坝比贵州其他地方干旱的日子还要多些,别说苞谷旱得没收成,就是往日山上那些异常抗旱的树木,都像被大火掠过一般,叶落枝折,一片枯黄。到年关时,全村人个个饿得面黄肌瘦,男女老少都像泄了气的麻布袋,又糙又干瘪。这个时候,村里再次有人高喊,跟着黄大发,上山修渠去!
没有水,草王坝村就是四个字:早晚要灭!
“反正要灭,我看不如再上黄大发一次当也不算亏!”村里那些热血男儿开始蠢蠢欲动,再次把上山修渠的事提起。
“听说老支书学习回来了,走,去听听他的意见!”众人结伴向黄大发家走去。此时的黄大发被村里人习惯叫为“老支书”。这里有个原因:在黄大发修渠失利后的一次支部改选时,他被淘汰出局了一回。尽管时间不长,但毕竟“下过台”。当然后来大伙发现,这草王坝村除了黄大发,还没有一个人可以顶上这个位子。所以再度上台后,黄大发便被村里的人改口称呼为“老支书”了。
黄大发也够格称老了。从1958年他当大队长起,除了前三年是大队长,后来他一直是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大旱年的冬天,黄大发学习归来,屁股还未坐热,当年同他一起“上刀山下火海”的徐开伦、夏时刚、黄大明等老伙计,还有张元华带的一批年轻人,纷纷来到他家,请愿重新上山去筑渠道。
“真心想?不怨我了?”黄大发坐在火炉前,不动声色地问大伙。
“没说的,肯定真心想!”
“没有啥怨你的!修渠是村里的事,成了是你老支书领导有方,不成的话该是全村人担着,你老支书不该负责任。”众人好像是统一口径一般回答黄大发。
“真不怨?”黄大发这回变聪明了,他有意追问大伙道。
“不怨。”
“真不该我负责任?”
“不该你一个人负责任。”
“呸!”突然,黄大发从小凳上站起来,气呼呼地在屋子里来回走着,并大声道,“不怨我是死人话,活人白干十几年说不怨是骗人!怨我才是真的,不怨是骗人!我不想听骗人的话,不想!”
黄大发的脖子青筋突起,两眼瞪得圆圆的,像是要看穿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接着他回转话锋,问,“你们说不该我负责,谁说的?啊,你们谁说的?”
没有人敢再吱声。
“我不负责任,我不负责还有谁能负这个责任?”黄大发简直是在声嘶力竭地嚷着问,“十几年时间,让大伙儿上山吃尽苦头,结果像一阵风似的吹走了我们流的汗、流的血,我不负责谁负责?你们都给我听着——”
黄大发猛地又把声音拔高了一倍,说,“我若不负责,天地不容!天地不容!”
那一晚,草王坝的气氛非常压抑,又非常亢奋。压抑是因为黄大发的心思与村民们的心思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因为自第一次修渠失败后的十五六年来,村里多数人对黄大发一直处在埋怨和不太配合的状态,所以现在这些人内心多多少少感到自己对一心为公的黄大发有些愧疚。相反,黄大发此时的心态倒像明镜似的那么坦荡,尤其是这3年的学习和走出大山后在诸多水利工程上看到的一件件现实案例,他黄大发更觉得当年在没有多少准备和缺乏必要知识的条件下,仅凭一股热情而带领村民上山开山凿渠,是他犯了“革命的激进主义”与“机会冒险主义”错误,所以错在他黄大发,责任在他黄大发。村民怨得对,怨得越彻底,他黄大发越有改正错误的机会。
觉悟和理解,就是在这种时间与事物变化中相互催成的。
“既然你们大伙还有这份愿望,我打心里头喜滋滋的,也算我学了3年,没白白浪费。”黄大发招呼大伙坐下,然后他给炉膛里添了几块干柴,说,“如果你们不反对,我明儿就去趟区里,如果顺利,再往遵义走一趟。”
“干啥去?”有人问。
“这叫向领导汇报和请示。”黄大发解释道,“现在我知道了,像我们这样的水利工程,必须得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批准了就可以立项,立项了就有可能获得上级的具体支持。”
“具体支持啥?”又有人问,“给钱吗?”
“一旦批准的话,当然给钱了!”黄大发肯定道。
“这么说来,这回我们上山修渠可以像城市人一样拿工资了?”有人伸长脖子问黄大发。
“真的假的?美得你!”众人对此议论热烈。
“你们想得美!”黄大发打断大伙儿的狂想,说,“上面能支持多少给我们草王坝,还是个‘零’鸭蛋。你们别给我往没影的事去想啊!我上乡里、区里先走一趟,是希望他们在我们恢复上山挖渠的报告上盖个章,这样我才好上县里立项去。”
“去嘛,明天跟你一起去!”
“是上遵义?我们一起去。”
“老子生下来还没有出过这混球山呢,老支书明天你是坐驴车走,还是有人派飞机来接呀?”
有人一句玩笑话,把众人逗乐了。因为草王坝人清楚:驴车是出不了草王坝周边的大山的。这里的大山太陡,驴马上山,还不如步行。说派飞机来接,是句玩笑。草王坝人只见过一次飞机从自己的头上飞过,那是“文化大革命”时,据说是解放军为了备战而派出的测绘机飞越过一次草王坝村的上空。那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但草王坝没有一个人忘记这件事。
“尽想美事!”黄大发的嘴撇了一下,然后拍拍双腿,说,“就靠它!200多里路,愿意跟我走的,明天鸡鸣时就在村口等着。”
屋子里一下静了,只有几声哧哧窃笑,声音很小。
第二天早晨,风很大,天更冷了。妻子徐开美给丈夫装了十几包昨晚煮好的苞谷和十几个鸡蛋,算是这两天的口粮。“还带点儿水吗?”妻子问。
“不用了,下山还愁没水喝?”黄大发手提一个纸袋,肩上斜挎着一个军用书包,里面装了一份草王坝给乡、区和县里的关于修建水渠的报告,其他的便都是妻子给装的“口粮”。
“走了,早去早回。”他对妻子说。
“求人家办事,嘴别那么硬。”妻子说。
黄大发一笑,说,“这个我还不晓得?”
到了村口,黄大发往四周仔细瞅了一遍,除他自己外,没有一个人影。他摇摇头,心里说,“你们真要有人去,我还发愁呢!这一路上‘口粮’不够不说,到了城里哪有钱给两个人住宿嘛!”
黄大发这回整整走了两天的时间,全是步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