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提出以空间治理理解空间变迁与基层治理的新视角
|
內容簡介: |
转型期,中国社会由“乡土中国”转向“城乡中国”。在村落空间变迁过程中,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导致原有治理体系发生改变。 本书突出由空间到治理的分析过程,提出以空间治理理解空间变迁与基层治理的新视角。本书通过理想类型的构建,将空间变迁后的空间形态划分为空间重组型、空间集中型和空间改造型,这三种空间变迁类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基层空间形态。本书主要从权力结构、治理策略、治理关系三个方面,研究不同空间形态的治理模式,并以此揭示基层治理网络中的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和联结关系。
|
關於作者: |
丁波,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师。研究领域: 乡村空间变迁、基层治理。主持相关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围绕乡村空间治理研究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文杂志》《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甘肃社会科学》《广西民族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学术刊物发表CSSCI论文20余篇,并有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梳理与文献评述
一、文献梳理
二、文献评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空间
二、乡村治理
三、治理网络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扩展个案法与类型学比较
二、个案介绍:空间类型的表达
三、章节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路径
第一节 空间的社会转向:从“生产空间”到“空间生产”
一、经典社会学的空间思想:空间社会化
二、现代社会学的空间理论:社会关系空间化
三、空间的结构性:结构主义的空间关系
第二节 空间与治理:“空间—治理网络”的分析路径
一、乡村空间的权力运作
二、乡村空间的联结关系
三、乡村空间的治理网络
四、“空间—治理网络”分析路径的建构
第三章 空间重组型社区的空间形态与网格化治理
第一节 空间重组型社区的空间形态
一、“农民上楼”的空间转变
二、空间形态差异与新的身份认同
第二节 空间重组型社区的空间特征
一、生活空间的立体化和交织性
二、生产空间的现代化和非农化
三、公共空间的稀缺性和私人化
第三节 空间重组与网格化治理
一、权力结构:主体重组与治理权威重塑
二、治理策略:网格化治理和“楼宇自治”
三、治理关系:“微共同体”与情感关系联结
第四节 思考和小结
第四章 空间集中型村庄的空间形态与合作治理
第一节 空间集中型村庄的空间形态
一、集中居住与新乡土空间
二、集中居住与美丽乡村的“典型村”
第二节 空间集中型村庄的空间特征
一、“半熟人社会”与闲暇生活空间的消失
二、资本下乡与生产空间产业化
三、空间规划与“正式”公共空间兴起
第三节 空间集中与主体合作治理
一、权力结构:“能人治村”与村企合作治理
二、治理策略:治理主体下沉与空间治理技术
三、治理关系:文化共同体重建与公共文化联结
第四节 思考与小结
第五章 空间改造型村庄的空间形态与流动治理
第一节 空间改造型村庄的空间形态
一、空间改造与村庄治理重心转移
二、空间流动与农民“带地”进城
第二节 空间改造型村庄的空间特征
一、空间消费与生活空间改造
二、土地流转与生产空间易地化
三、娱乐空间与非正式公共空间崛起
第三节 空间改造与流动治理
一、权力结构:主体改造与“新乡贤治村”
二、治理策略:网络空间运用与治理权力再生产
三、治理关系:流动共同体再造与网络空间联结
第四节 思考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空间治理:理解空间变迁与基层治理的一个新视角
一、空间治理的生成逻辑与内涵特征
二、空间治理与权力运作:变迁主体的行动逻辑
三、空间治理与变迁动力:行政与自治的动力
第二节 空间正义与空间调适
一、空间正义:空间生产与空间使用的平衡
二、空间调适:空间形态与治理模式的适合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传统农村空间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不同程度的重构,尤其是城镇化加速了村落空间变迁,使农村数量急剧减少。可以说,村落空间变迁不仅是农村物理空间上的实体改变,更是农村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的适应性改变。村落空间变迁意味着传统乡村治理的整体性变革,其中主要是治理主体与治理内容的转型。治理主体转型主要是重塑治理权威,通过各种形式整合治理资源;治理内容转型是农民的空间适应和社会关系的重新整合,并通过空间治理策略实现治理共同体再造。空间变迁是权力运作和空间实践的后果,它生产着新的社会关系和治理秩序。新的空间结构在治理秩序的重构过程中被建构出来,同时空间也会对治理秩序进行再生产。
空间作为研究乡村社会的新视角,从乡村社会的空间面向切入,成为研究乡村治理机制的新方式。村落空间具有乡村社会的结构特点,村落空间是乡村社会历史文化的外显,也是熟人社会结构的空间秩序。村落空间研究主要是两个向度,一个是农民日常生活的空间向度,另一个是基层治理的治理向度。本书主要研究村落空间变迁对基层治理转型的影响机制,即从农民日常生活的空间向度,分析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变迁;从基层治理的治理向度,研究村落空间变迁的权力和治理。本书以空间理论作为分析视角,建构“空间—治理网络”的理论分析路径,突出由空间到治理的分析过程,并在三个空间变迁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将空间治理作为理解空间形态与基层治理的新视角,重点关注空间变迁如何诱发基层治理转型。总而言之,村落空间变迁在城镇化进程中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村落空间变迁在形式和内容上分化为不同的形态和特征,不同空间形态的新型居住空间与治理转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书主要回答的是村落空间变迁下不同空间形态的治理机制,并探究村落空间变迁中的权力运作和治理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