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陈丹青(木心美术馆馆长)——在木心书中,第一人称并不就是他,言及身世,他总讳莫如深,送去出版的文字更是抵死不诉苦衷。现在,他和我聊过的私房话,无遮无掩,进入遗稿。当年我要他写下来,他就咄道:“喔哟!这种话讲过拉倒,写它干嘛!”如今遗稿在眼,他到底还是写了,而且很不少。
★ 此岸的木心,彼岸的木心——
“我愉快地散步回来,已经看过我的墓地了。”木心说,没有永久的东西,一切都要毁灭。人生朝露,艺术亦然。如果“牢房里”能够散步,那就很不错了。
首次披露,木心对自己说:“我已走到人生的尽头——可以说,我来美国之后,全靠你的佑护,度过了一而再三的难关。我想,我们今世的情谊,必要前世是根源,故下世还会在一起。别了,丹青。”
★ 《上海赋》之后,再写上海——
“到底上海人”……王安忆认为木心以“赋”体来写上海,是一个极妙的主意。她期望木心写完后三章(黑,全,论海派),认为三章的题名都很好。
木心说——乌镇:第一故乡。上海:第二故乡。纽约:第三故乡。“你到底有多少个故乡?”所爱的人在哪里,哪里便是我的故乡。
★ 木心手稿,就是木心一间“自己的屋子”——
“任何豪华的
|
內容簡介: |
翻开《木心遗稿》丛书(第二辑),共三册,发现木心默默留言——
“像哈代一样,非常厌恶别人为我写传记,嘿,你知道我是个什么东西。”
木心说——
“李叔同先生还是一个谜,留言‘悲欣交集’是个钥匙孔,但没有钥匙……”
今天,如何理解木心“最后的时刻还是要安排在乌镇”?
也“没有钥匙”吗?
“我还看不到我的结局哩。”
幸好,我们还有木心遗稿——在木心辞世十年后,开始披露世间。
在木心手稿里“重逢木心”,有一些文字你也只能在他的原始孤本里读到!
|
關於作者: |
木心(1927—2011),本名孙璞,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迁居纽约,晚年归根故里乌镇,被海内外华人视为深解东西方艺术传统的传奇人物。
生前定稿出版有文集13种著作,即散文小说系列6种《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即兴判断》《素履之往》《爱默生家的恶客》,诗歌系列6种《西班牙三棵树》《我纷纷的情欲》《诗经演》《巴珑》《伪所罗门书》《云雀叫了一整天》(引发刷屏的小诗《从前慢》即来自《云雀》),包括答问录1种《鱼丽之宴》。逝世后,另有“世界文学史讲座”整理成书《文学回忆录》(即听课学生陈丹青笔记),及作为《文学回忆录》补遗的《木心谈木心》。陈丹青说,《文学回忆录》布满木心始终不渝的名姓,而他如数家珍的文学圣家族,完全不知道怎样持久地影响了这个人。
不止文学。英国BBC制作大型文献纪录片《世界文明》(20世纪以来的公众艺术教育电视片经典),中国部分拟拍摄宋元以降的山水画。这部影片将探讨逾千年的中国山水画之路,摄制组为此来到乌镇的木心美术馆,将画家木心作为BBC千年历程纪录片的“一个开场的故事”,以诠释艺术的力量。
|
目錄:
|
【出版说明】
【凡例】
【第一册】
稿本11
稿本12
【第二册】
稿本12(续)
稿本13
【第三册】
稿本13(续)
稿本14
|
內容試閱:
|
鸳鸯蝴蝶派,月份牌,药物广告。
茫茫市民人海,你要找一个“标准小市民”倒也难找的。只有张爱玲会找,她不是有爱物色,而因为心有所钟,举目是亲,在她的散文中出现的人物无不是凡夫俗子。场景亦一派小市民气,我是麻木的,顶多是过后方知。但看到爱玲大姊写小市民写得这样活脱脱,这样呼之欲出,我乐,感动而感谢,好文笔,好心肠,但“上海是个小市民的结体”这一发现,这一结论是事过半世纪,才喟然而悟,有一种“解脱”感,幸亏我逸出了小市民的宿命无奈。我是“飞散”者,不是定居终身的上海市民。故无所谓小大,只承认我是很喜欢小市民的。他们身上有“人性”,不好,但很“人”,水汪汪的,活唧唧的,鱼的身上不是总有一层发滑的液膜吗,上海人的身上(心上)就有这层东西,你突然用力抓,他便一扭脱手而去,啊,到底上海人。
落点在上海的作家浮光掠影,上海的主体是小市民,即使是大学生,还不是小市民的子弟么,店员、伙计、教师、单帮、舞女、家庭妇女、工人、学生、老板、作家、演员、术士(命、相、风水),上海没有上流社会,也没有主流社会,上海是野生的,暴起的,五口通商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节外生枝,上海便成了枝大于节。
前作《上海赋》是不用“我”字的。遵古训,“赋”体是公共性的大诗,作者应隐在幕后,无发言权。此番所作的是“谈”。“我”不由得不露面,但此“我”系诸我之一,不足道亦不足为凭也。
上海人是“生活健将”,上海人不要文化,也看不起文化,年老者要“老经验”,年少者要“新花样”,不想做艺术家,只想参加文艺界的派对,文艺界的协会,随时可以进进出出。
但古典交响乐演出,排队买票的人还是很多,愚忠,上海文化的脊梁骨,几百万上千万的市民,当然不乏“文艺有心人”。这一批人是大街上的隐士,招之不来,来之不战。老脸皮又怕难为情,把爱文艺看作隐私,牢骚满腹,一筹莫展,旱求天雨,又怕屋漏。
以为上海的小市民气是脱不掉的,一脱掉,上海就没有味道了,但看目前的趋势,上海是不自觉地脱掉小市民气,走向“大腕”气,不成则不罢休,成,脱掉,干净,那么上海是另一回事了,叫不叫上海都一样。豪奢、平庸、头头是道而莫名其妙啊,到底不过是上海人——这样的可能,也有可能是不可能,上海变成一个文化深厚、经济丰厚、人心忠厚的东方大都会,天降大任于斯城也,必将先让它糊涂而后清醒,呜呼,猗欤盛哉,是为祷。
上海观,犹之人生观、世界观,我曾住在上海,见过上海,写下来,便称为“上海观”。
上海人就是靠这层黏液来处理伦理关系的。张爱玲文章就有这种浅浅的深度,短短的远见,使读者觉得亲、准、贴心而疏离,实惠而不花费。雅典有雅典娜,上海有张爱玲,张爱玲爱上海不分青红皂白,我没有这样大的度量,我是比较全国的各大都市之后,叹口气:还是上海好,还是小市民足以入散文,虽然不适合入小说入喜剧——是的,上海人一上来就断了,说变就变了,没有故事没有戏,上海人也没有大爱大恨,惊心动魄的事上海人是不做的,所以写上海人,只宜散文,顶多是散文诗,我喜悦过的上海人,只够一人一俳句,一条条像腊肉风鸡一样的挂在窗口檐下,可不是吗,现在这种迷你景观也没有了,上海的穷人,即使穷到瘪三,他还不失为小市民,上海的富人,再有钱,他的内在境界还只到小市民。
上海是小市民的大都会,出洋留学,洋行总裁,公司经理,下班回家,过的还是小市民生活,说的还是趣味低劣的话。
作为一个通都大邑,上海没有受过教育。
在中国范围内,比之其他城市,唯上海可以生活,这就是上海的魅力,上海之所以为上海。我出差在别省市工作,一结束,来煞勿及价要回上海,上海有啥好,好在浑身舒服,如鱼得水,水很脏哪,勿碍勿碍,自来水莲蓬头冲一冲,清爽白兰地。
每个大城市都有隐语、切口,来源好像是黑社会帮派的军师所缔造。内部人才懂,非懂不可,而部分词汇会流传到社会上来。小青年最喜欢学嘴,一旦能与小兄弟交换暗号切口,似乎自己入道了,所以流传极快。
于今想来,浦东高桥是个极好的隐居乐地,有四条十字交错的街,一条小运河,各式的石桥木桥,佛庙,教堂,两所中学,法院,医院,电影院,长途汽车站,更有当地的特产:松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