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黄埔一期同学录(全两册)](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7/9787523410035.jpg)
《
黄埔一期同学录(全两册)
》
售價:NT$
1265.0
![终局思维 站在未来设计你的当下 行为科学的开创性研究](http://103.6.6.69/upload/mall/productImages/y25/2/9787521771732.jpg)
《
终局思维 站在未来设计你的当下 行为科学的开创性研究
》
售價:NT$
352.0
![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 : 1885—1898 (著名史家林文仁经典晚清史,重磅归来)](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8/9787208189232.jpg)
《
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 : 1885—1898 (著名史家林文仁经典晚清史,重磅归来)
》
售價:NT$
500.0
![算力网络技术详解与最佳实践](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9/9787121493454.jpg)
《
算力网络技术详解与最佳实践
》
售價:NT$
449.0
![元素咖啡化学(全2册)](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6/9787573915597.jpg)
《
元素咖啡化学(全2册)
》
售價:NT$
1632.0
![宋朝的祛魅(吴铮强教授多角度对宋朝进行解读与祛魅,壹卷精选系列)](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8/9787220138973.jpg)
《
宋朝的祛魅(吴铮强教授多角度对宋朝进行解读与祛魅,壹卷精选系列)
》
售價:NT$
347.0
![创新的真相:如何将创新商业化,促进经济增长](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8/9787500180760.jpg)
《
创新的真相:如何将创新商业化,促进经济增长
》
售價:NT$
454.0
![外之国的少女(全11册)](http://103.6.6.69/upload/mall/productImages/y25/2/9787521771992.jpg)
《
外之国的少女(全11册)
》
售價:NT$
2020.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吕正惠先生赏鉴西洋古典音乐的随笔集,作者从音乐爱好者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用优美的文句记录了他聆听音乐的过程和对古典音乐的独特感悟。他听从音乐的召唤,为寻找和购买CD而流浪——正是古典音乐给了他极大的安慰,让他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全书分为三部分:CD文章、音乐家素描、音乐心情,作者对搜集古典音乐CD的畅谈,对音乐作品的品评,对音乐家的画像式介绍,显示了作者身后的古典音乐修养。
|
關於作者: |
吕正惠,1948年生,台湾嘉义人。台湾大学文学硕士,东吴大学文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心兼任研究员,历任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为唐宋文学、台湾现代文学。著有《诗圣杜甫》《第二个经典时代》《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战后台湾文学经验》《楚辞——泽畔的悲歌》《写在人间》《CD 流浪记》(以上简体字版),以及《台湾文学研究自省录》等。
主编简介:
徐秀慧,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台湾文学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丁玲研究会理事、台湾夏潮联合会副会长。著有《战后初期台湾的文化场域与文学思潮(1945—1949)》《跨际的台湾文学研究——乡土、左翼与现代性的反思》《光复变奏——战后初期台湾文学思潮的转折期》。
|
目錄:
|
001 《CD 流浪记》序
010 自序: 从买CD 到写CD
001 上编 CD 文章
003 CD 流浪记
008 倾听流水与森林的声音
011 马勒拯救我于炎炎夏日
014 贝多芬, 你在想什么?
018 皮尔斯的面容
022 我喜欢海顿
026 谁能了解舒伯特
031 诗人与唐老鸭
035 闲谈柴可夫斯基
039 慢板
043 英雄: 豪迈的与苦涩的
047 痴情的男人往往害了女人
051 激情之后死亡是最好的安息
055 假如我能弹钢琴
059 告别里赫特
063 想起大卫王
067 北德佬勃拉姆斯
071 永恒的“渴慕” 与“废墟”
075 意外的节庆
078 以艺术代替革命
082 不要去想而是去亲近
086 寻找巴赫
090 二穆娇娃
094 十年晚识两大师
098 特立一世的巴托克
102 支持肖斯塔科维奇
106 怎么又回到人间来了?
110 性感的女高音
114 两个“ 的”
117 搜集CD 的方法之一
121 文学空间与现实空间
124 听古典音乐求取心灵平静
127 穷追里赫特
133 里赫特难以言说的伤痛
137 紧跟里赫特
142 游离于现代文明之外的里赫特
148 里赫特早期的现场录音
159 舒伯特的“未完成” (一)
165 舒伯特的“未完成” (二)
172 舒伯特的“未完成” (三)
|
內容試閱:
|
《CD 流浪记》序
洪子诚
最近, 九州出版社计划重版吕正惠先生的《CD 流浪记》, 这
样, 这本谈音乐的随笔已经有五个版本了, 这说明了它受到读者
的喜爱。最早的本子是1999 年台北的九歌版, 随后的都是大陆简
体字版: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年, 和九州2023 年。这几个版本虽然沿用
同一书名, 但每一版都会修订, 增添新作, 编排体例也有调整。
初版除《代序》外, 分“CD 流浪记” “CD 心情” 两个专辑, 收
文33 篇。文化艺术版改为“CD 文章” “音乐家素描” “CD 心
情” 三个专辑, 收文46 篇。广西师大版55 篇, 北大版就达到了
63 篇, 增加了谈俄国流亡作曲家、演奏家晚年的故国之思, 特别
是有关舒伯特和里赫特的几篇, 都是值得一读的佳作。北大版书
名的副标题, 也从前三种正襟危坐的“欣赏古典拥抱浪漫”, 改
为自我调侃意味的“从大酒徒到老顽童”。这样看来, 后来的版
本也可以看作是新书了, 但因为当初的书名起得不错, 已有一定
知名度, 所以吕先生没有打算另换一个名字。
《CD 流浪记》是谈古典音乐的书, 里面讲了不少作曲家的知
识、掌故, 但它不是音乐知识读物; 对演奏家和各种版本的CD
有精彩的品评, 但也不是市面常见的CD 圣经、CD 购买指南。九
歌版封底的推介语对内容有这样的概括: 搜集古典音乐CD 是一
种乐趣, 寻找CD 是一种甘、苦夹杂的过程, 聆听CD 又是一种孤
独中的自我安慰。听完CD 后, 对音乐家与演奏家肆意雌黄, 也
是一种无上的感受。” 这段话解释了《CD 流浪记》“流浪” 的两
层意思。一是为着CD 而“流浪”, 另一是在CD 中“流浪”。搜
集、收藏CD 的辛苦、快乐, 为此节衣缩食, 忍受吕太太的抱怨,
这些都为一旦获取的欣喜、陶醉所抵消……读了他如何寻找富特
文格勒, 如何“穷追” 里赫特的那些文字, 没有这样经验的我不
禁感叹唏嘘。虽说我偶尔也为获得某张喜爱的CD 而飘飘然, 但
他的那种气魄, 那种痴迷, 实在难以相提并论。我想这方面的表
现,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活出精彩” 了。吕正惠说, “事实上买
CD 的‘乐趣’ 并不在‘听’, 而是在‘找’ 与‘买’, 也就是大
家常说的‘购物狂’ 和‘搜集癖’ ”。他在台北长泰街的家, 几
十平方米的地下室是他CD 收藏、视听的处所。我曾经参观过,
在那里一起看德国唱片公司(DG) 80 年代出版的《霍洛维茨在
莫斯科》的视频。当时, 突然有了这样的联想: 这是吕正惠的另
一世界; 这个世界是“地下” 的, 属于“夜晚” 的(他听乐时
间大多是晚上)。这个世界和他的“白天” “地上” 的世界自然
不能切割, 但也构成对比。这本书里有一幅图片, 他坐在排列整
齐、光彩熠熠的CD 架前, 文字说明是: “像个二手CD 店老板。”
这个“老板” 在他的“财富” 面前是怎样的“得意洋洋” (他自
己的话)。收藏二三万片的CD, 自然不是基于升值带来利润的期
待。这让我想起本雅明的图书收藏。正如一位批评家说的, 本雅
明将它们收集起来, 置于他的关怀之下, 并在这个由自己布置,
留下手的印记, 充满特殊气息的空间里获得了精神的安宁。
知道吕正惠的名字是90 年代, 但见面认识只有十多年, 我
们算是“老” 朋友了。我和他的学生的关系也很好, 他们许多都
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吕正惠先后担任台湾清华大学、淡江大学
教授, 是汉魏六朝诗、唐诗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知名研究专家,
《抒情传统和政治现实》《战后台湾文学经验》和《诗圣杜甫》
都有大陆简体字版。音乐当然只是他的业余爱好。据我所知, 许
多人文学者同时也是西方古典乐迷, 由于不是“科班” 出身, 亲
近音乐、与音乐结缘的动机和方式也各种各样。记得第一次和吕
正惠在北京海淀的万圣书园咖啡厅见面, 对我为60 年代台湾现
代主义辩护, 而对乡土诗歌评价不高, 他流露出颇不以为然的神
情。不过碍于初次见面, 直率的他也不好说什么。在一段时间
里, 我觉得他的文学视野和评鉴标准有太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那天从他的那个“地下” 和“夜晚” 的空间走出来后, 我纠正了
自己认识的偏差。正如他的一个学生说的: “吕先生的现代文学
批评, 在评论对象上, 我认为仍是有典律(canon, 大陆多译为
‘正典’ ) 意识的, 虽然他甚有‘齐物’ 的修养, 对本土平民文学
也极能将心比心, 但更多的时候, 他仍兼融了锐利的审美品位和社
会感。” (黄文倩《吕正惠的现代文学批评: 一种历史的见证》)
出于了解人如何拥有“不同世界” 的好奇心, 读《CD 流浪
记》便比较注意他亲近音乐的方式。书里有一篇谈到贝多芬后期
钢琴奏鸣曲, 对于第31 号(作品110) 第三乐章, 吕正惠在反复
聆听(应该是波利尼的演奏) 之后写下这样的文字: 乐曲一开始
茫无头绪, 这边一个音、那边一个音无目的地敲着, 逐渐就形成
了一个极度哀伤的旋律:
……说真的, 我仿佛听见你在哭。但是, 你又忍住了, 转成
了一个庄严的赋格, 仿佛告诉我们说, 像我这样历经艰苦与孤独
的老人怎么可以哭。然而, 哀伤的旋律又出现了, 而且转成悲
痛, 这次是“长歌当泣”。但是, 那个“ 泣” 的旋律竟然逐渐又
化成赋格, 并且转回原来赋格的旋律。而且声音一直往上扬。最
后的那个乐段我实在不知这么形容, 我只能说那是“ 见” 到上帝
时的至福。从痛苦、绝望而到达至福…… ( 《贝多芬, 你在想
什么?》
吕正惠说这是用了“无法想象的形式” 来克服、超越痛苦。
这个感受相当奇特。对贝多芬这个“无法想象的形式” 的奏鸣
曲, 另一位作家则从音乐“赋格” 和“奏鸣曲” 体式的关系上来
评述。他说, “在十分钟的狭小空间里, 这个第三乐章(包括它
短短的序曲) 以情感及形式上奇特的混杂而独创一格”; “贝多芬
将赋格(复调音乐的典范形式) 引入奏鸣曲(古典主义音乐的典
范形式) 的时候, 仿佛把手放在两个伟大时代因过渡而生的伤痕
上……前一个时代始于12 世纪的第一个复调音乐, 直到巴哈,
后一个时代的基础则是我们习称的主调音乐”。贝多芬的这个奏
鸣曲, 连同作品106 号, 都是试图让“两种互相对立的音乐概
念” ———表达安宁精神的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的主观性———共
存, 抚平它们之间的伤痕。这是贝多芬“梦想成为自始至今所有
欧洲音乐的传承者” 的抱负, 他怀抱的是以“伟大的综合手法”
来“综合两个明显无从和解的时代” ———这个“梦”, 要到荀白
克(勋伯格) 和斯特拉文斯基才真正实现。(米兰·昆德拉《相
遇》中的《贝多芬的完全传承之梦》)
这是音乐形式变迁与时代转换之间关系的解读。吕正惠不
同, 他也谈技巧、形式———事实上, 他对舒伯特, 特别是他的钢
琴奏鸣曲的版本复杂情况, 对不同演奏家的处理的不同方式, 以
及舒伯特在钢琴奏鸣曲体式上的创造, 都有深入精湛的讨论———
但他侧重的是乐曲呈现的精神, 呈现的是作曲家的生命史。也就
是乐曲(通过演奏家) 所传递的人的心灵痕迹、生命状态和它们
的表达方式。用黄文倩的说法就是关注“精神性出口”。因此,
在他的聆听、解读中, 时势、作曲家、演奏家传记等外缘知识的
参与就显得特别重要, 尽管传记等因素在音乐欣赏、解读中的必
要性历来存在争议。
“精神性出口” 的追踪辨析在《CD 流浪记》中是双重的: 既
是作曲家、演奏家的表达, 也是CD 聆听者借助乐曲的自我释放。
比起吕正惠对作曲家、演奏家的品评来, 有时候我可能更想了解
这个聆听者找到怎样的精神出路。譬如他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渴慕”, 而舒曼《交响变奏曲》经里赫特的一再变奏, 终于证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