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形而上学与测量
》
售價:NT$
340.0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NT$
340.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NT$
295.0
《
复原力
》
售價:NT$
345.0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編輯推薦: |
★ 从到英国皇家海军士兵到“人类公敌”
★“海盗王”亨利·埃夫里的传奇经历,和在他影响下现代跨国公司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
※ 继《我们如何走到今天》《伟大创意的诞生》后,《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科技界达尔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英国前首相克莱尔赞誉有加的媒体理论家史蒂文·约翰逊的重磅新作 !
※ 今天我们熟悉的现代跨国公司,竟是300多年前胆大包天的海盗不经意间“打下来的江山”:这本书通过详细描述亨利·埃夫里团伙劫掠莫卧儿载宝船的前前后后,以及此次事件相关方如东印度公司、莫卧儿皇室、英国政府的行动,来探讨现代跨国公司和“社会新秩序”的形成,进一步揭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联系的星球群。
※ 角度新颖,从一段海盗故事的小切口洞见影响人类进程的大历史!这是关于跨国贸易诞生源头的一段传奇历史。通过以亨利·埃夫里海盗团伙对莫卧儿载宝船的劫掠为主线,揭示此次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引发的惊人反响,讲述历史事件背后隐含的逻辑,以及小争端引发的巨大影响。
※ 蝴蝶效应式的追根溯源,一本讲历史的书竟能读出“推理小说感”:人类历史进程环环相扣,有很多我们以为只能发生在电影里的情节
|
內容簡介: |
亨利·埃夫里是17世纪臭名昭著的海盗。新闻界为了迎合民众的喜好,发表了大量关于他的不实报道,英国政府也悬赏巨款抓获他。
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何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各方力量又有着怎样的商业利益角逐?
在这本书中,作者史蒂文·约翰逊以“海盗王”亨利·埃夫里和他的船员对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一艘宝船的袭击为引子,揭示这次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惊人反响。
在这本书中,史蒂文·约翰逊描述了曾经作为普通海员的亨利·埃夫里如何胆大包天地一步步成为“人类公敌”,进一步分析了海盗事件背后的政治影响、经济利益格局的变动,以及从海盗乌托邦衍生出来的现代社会关系。
埃夫里最大的影响是他无意中触发了一种新的全球经济模式。从亨利·埃夫里的非凡故事中,我们能见证东印度公司、大英帝国和现代全球化市场的变革,进一步揭示,我们的星球如何成为今天信息密集、相互联结的模样。
同他史蒂文·约翰逊的另外几本畅销书一样,这本书跨越了众多学科界限,讲述历史事件背后隐含的逻辑,以及小争端引发的巨大影响。
|
關於作者: |
史蒂文·约翰逊,《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美国知名科普作家、媒体理论家。
其著作多聚焦于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以引人入胜的观察,揭示伟大创意的起源,被称作“科技界的达尔文”。著有包括《我们如何走到今天》《伟大创意的诞生》《远见》《海盗经济》《这块玻璃2600万岁!》《幽灵地图》(The Ghost Map)在内的超过10部畅销书。作品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他创建了众多有影响力的网站,同时还是美国公共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系列记录片《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主持人和联合制作人。
|
目錄:
|
引子:苏拉特以西的印度洋,1695年9月11日
第一部分 远洋
第一章 事件发端
第二章 制造恐怖气氛
第三章 莫卧儿王朝的兴起
第四章 人类公敌
第五章 两种财富
第六章 西班牙远洋舰队
第七章 世界征服者
第八章 等待
第二部分 叛变
第九章 喝醉的水手长
第十章 幻想号
第十一章 海盗诗
第十二章 乔赛亚先生是卖家还是买家?
第十三章 西风漂流
第十四章 超级宝藏号
第十五章 友谊号返航
第十六章 无畏追兵
第十七章 公主殿下
第三部分 劫船
第十八章 穆罕默德信仰号
第十九章 超级宝藏
第二十章 反叙事
第二十一章 复仇
第二十二章 危机中的东印度公司
第四部分 追捕
第二十三章 逃亡
第二十四章 公开宣战
第二十五章 猜测不等于实证
第二十六章 盐水水域警备团
第二十七章 归乡
第五部分 审判
第二十八章 “海盗国家”
第二十九章 无效审判
第三十章 何为有效审判?
第三十一章 行刑码头
尾声:自由民主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引子
苏拉特以西的印度洋·1695 年9 月11 日
浩瀚晴空之日,瞭望员站在莫卧儿载宝船那高约12 米的主桅杆上放眼望去,视野范围能达到近10 英里a。但此时正值夏末, 又是在印度洋的热带水域,湿热的空气像一层厚重的帘子一样罩着望远镜镜头。等发现那艘英国船时,她离载宝船只有5 英里了。
在这一水域见到英国船并非稀罕事。这里距离莫卧儿最繁华的港口城市苏拉特只有几天的航程,东印度公司最初的总部就在那里。乍一看,瞭望员觉得完全没必要发出警报。可没过多久, 他就透过望远镜发现,那艘逐渐靠过来的船原本模糊的轮廓变得越发清晰,这才发觉哪里不对劲:不是船的颜色,而是她在水中的航行速度。他发现,那艘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而且速度很快,时速至少10 海里b,或许更快,几乎相当于载宝船速度的两倍。在公海水域中,瞭望员还从未见过速度这样快的船。
等瞭望员向下面的船员发出警报时,肉眼已经能看清那艘英国船了。站在后甲板有利观望点的载宝船船长想,不管那艘靠过来的船航行速度有多快,都没有必要担心,因为他的炮台上有80 门火炮,还配备了400 支火枪,以及近1 000 名船员。他判断,眼前的这艘英国船顶多有50 门火炮,船员数量也只是他们的一个零头。即便是前来打劫的海盗船也无所谓,因为这位船长已经带领他们的船在海上平安无事地行驶了数月;就连红海入口处海盗最为猖獗的水域,他们都能顺利地驶过。如今,眼看就要抵达苏拉特母港,哪里还会有海盗胆敢来招惹他,更何况火力欠缺。
但船长不知道的是,两艘船的交火早就是对方蓄谋已久的。他并不知道,为了接近这艘价值连城、即将返港的载宝船,英国船上的人千里迢迢跟来这里—为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等了一年多。他并不知道这些人有多厉害,犯过多少罪。
他并不知道,接下来相继发生的两起百年不遇的事故将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他所有的优势。
事故的起因是一些极为微小的失误。可能因为炮手经验不足, 往炮膛里多塞了一两盎司a 的火药。也可能因为早在几天或几周前,炮手没能对火炮进行彻底清理,炮膛里残留了一些火药,没有被发现。或者这一连串事故的起因要追溯到更早,比如,莫卧儿某座高炉生产的铸铁“加固”材料带有一点儿小瑕疵,而点火室用的正是这种铸铁,数年来,没有人发现这处瑕疵,渐渐地, 火炮每发射一次,瑕疵就严重一些,直到有一天出故障。
火炮的技术原理很简单。它相当于一种装置,将爆炸瞬间向各个方向释放的能量收集起来,再通过一条单独的管道也就是长柱形炮筒引导出去,炮弹便沿着这条管道射向既定目标。这种装置的物理原理很直观,所以,近千年前,人类一发现硫黄、木炭和硝酸钾的化学混合物(现如今的火药)就发明了火炮。爆炸效应的其他用途(比如内燃机、手榴弹、氢弹)都是在数世纪之后才得以展现的。但是,关于火药推进力的一些逻辑推论,似乎一直都是运用在火炮上的。掌握了如何制造爆炸1 的同时,我们也弄懂了该如何控制这种能量,让它高速发射重型炮弹。
火炮装置简单而有效,所以它的基本设计与操作沿用了数百年。在“装填”这个步骤中,把火药从炮膛倒进去,输送到点火室,接着,这些火药通常会被纸制常规填料填充。然后,炮弹上膛,卡在包裹着火药的包上。点火室上方有一根小管子,一直通向火炮顶部,终端连着一处小开口,即点火孔。从点火孔引出一条导火线,连到点火室。日常操作中,炮手先点燃导火线,紧接着,火药被点燃,引发巨大能量聚集在点火室。点火室本是由坚固的铁碳合金铸铁加固材料所制,只有一边有出口。爆燃后产生的所有能量几乎都会从炮膛释放,将炮弹推出去。
虽然铸铁的晶体结构强度极大,但它有时也会因为肉眼不可见的杂质而急剧下降,尤其是当铁碳混合比没有调节好时,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事故。如果点火室用的铸铁出了问题,那么它就不再是火炮,而是一颗炸弹。
瞬间,火炮的加固材料被炸成数百个碎片,站在火炮旁边的四名炮手还没等听见爆炸声就一命呜呼了。他们还算是幸运的。火药被点燃后,点火室内的气压急剧增高。通常,气体每毫秒对点火室产生的压力是15 磅力每平方英寸a,而此时,气体压力增加到了1 000 多磅力每平方英寸。冲击波一下子从四面八方喷射而出,速度每秒超过6 096 米,相当于声速的10 多倍。一瞬间, 冲击波将附近炮手的胳膊和腿炸飞,震裂了他们的脏腑;在热量与压力的共同作用下,他们的眼球都熔化了。等第二股冲击波袭来时,火炮的铸铁碎片以超声速被卷起,于是,炮手整个人就不复存在了。冲击波和火炮碎片的杀伤力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钉子炸弹,一下子刺进那些站得稍远的炮手的肉和骨头里。一时间,身体部位四处横飞,重要器官纷纷被刺穿。在短短几秒内,船上的炮台一片血肉模糊。紧接着,热浪立即回填了爆炸后产生的真空, 船上的木板着了起来。
几百英尺b 以外,英国船炮台上的火药工们正在给火炮周围的船员们运送弹药。现场虽然看似混乱,背后却有铿锵有力的口令调配着。一名长官协调着一组船员,有节奏地下达着命令。“落炮!”于是,船员们把固定在左舷的火炮松开。“举炮……出炮……稳炮……”,船员们根据每一道口令做出整齐划一的动作,举、推、平衡,像是在战船上跳一场致命芭蕾。准少尉下令:“装药!”这时,一小撮火药被倒进各个点火孔。此时的船员们并没有注意到载宝船甲板上发生的那场毁灭性的爆炸,他们正在全神贯注地等待着准少尉下达开炮前那最后一道振奋人心的命令:“瞄准!”
拿炮瞄准一艘17 世纪的船,算不上一门技术,更谈不上科学。即便在陆地上,要想准确地计算出时速数百英里的炮弹在空中的轨迹都是一件极难的事。其实,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最早激发数学领域创新思维的就是炮弹轨迹的计算。人类最早发明的一些微分方程2 就是用来预测炮弹飞行轨迹的,而二战期间发明的很多原始计算机都是专门用来计算火箭飞行轨迹的。不过,在1695 年的印度洋海面上,船随着海浪晃动不止,要想真正瞄准目标,再将重达500 磅a 的炮弹射向那处小的目标,简直就是痴心妄想。根本就没有时间计算,只能将炮口大致对准敌方船,听长官指挥,再就是祈祷一切顺利了。
虽然武器本身并不精准,但机缘巧合成就了完美的攻势。载宝船上的爆炸事件刚过去几分钟,一颗炮弹就从英国船的一侧船舷发射,越过两船之间的海面朝载宝船射了过去,直接砸在载宝船主桅杆的基座上:可谓最具杀伤力的一击。紧接着,主桅杆倒下了,一堆绳子和帆布乱七八糟地堆在甲板上。没了结实的船帆, 载宝船根本无法像几秒之前那样有效地利用风能继续行驶。刚刚经历了一场爆炸,载宝船上正火光冲天,血流成河,瞬间失去了防守的能力。于是,英国人分分钟就攻克了这艘船。
这两件事同时发生的概率有多大?说到自爆,火炮设计技术自诞生之初就存在这种弊病,至今依旧是个大问题。(1844 年的一次火炮演习中,美国海军部长与国务卿就因火炮自爆而遇难, 约翰·泰勒总统死里逃生。)不过,在发射的过程中,火炮自爆的概率是很小的,可能连0.2% 都不到,而一击便射中主桅杆下半部分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在长60 多米的船体上,主桅杆基座只有约0.6 米宽。目标太低了,炮弹往往擦过船舷落入水中, 或者被挡在了炮台下面。1% 的击中率已经不错了。还好,大约同一时期的布莱瑟·帕斯卡总结出了概率计算公式,我们据此得知,两件不相关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是每个事件发生概率的乘积。也就是说,刚才那一幕哪怕再上演5 000 回,火炮自爆与炮弹击中主桅杆这两件事都不一定能同时发生。
这两个事件发生与否的概率相差无几。如果铸铁加固材料去除了小小的杂质,或者英国船点火的时候把火炮朝左移动1 英寸a,载宝船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把火力甚弱的侵犯者干掉。可就火炮自爆这类事故而言,但凡有一丝不为人察觉的异常,比如多了几盎司火药,都可能引发一系列非线性结果。两艘船在印度洋上交战,就这件事而言,引起全世界轩然大波的是那些很不起眼的动机。站在广阔的历史角度来看,这类交战绝大多数只能算是小规模的纠纷与摩擦,很快就会烟消云散。不过,偶尔也会出现波及全球的大事件,刚才提到的交战便是其中之一。
你可以把整本书的脉络想象成沙漏的形状。沙漏的腰部,也就是中间部分,便是1695 年印度洋上那次几秒内所发生的事件: 火炮自爆,主桅杆被炸毁。事件的背后有着诸多因素,沙漏腰部以上部分讲述的便是各因素的发展史,而腰部以下部分讲述的则是这几秒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切切实实的全球性影响。
为了客观地论述整件事,尤其是沙漏腰部以上的各因素发展史部分,我们要从不同层面对各项因果进行阐述。有些事故的起因是瞬时的,比如火炮的自爆或是主桅杆的一击即中。但是,其他方面的起因都是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才形成的,比如,莫卧儿船承载如此多宝物的原因,再比如,一小撮人最后发展成海盗的诱因。要想全面地阐述这些事实,就需要打破阶段性历史以及传统性传记对人意识的束缚。你需要跳出时间的局限性才能客观地审视事实。大事记年表虽能把这些事精彩地讲出来,却无法捕捉历史发展背后的深层次动因。有些动因是近期的、当下的,有些则是源自很早以前的一些连带性因素,甚至还会影响下个一百年, 或者是一千年。
简言之,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一群穷凶极恶的海盗以及他们那些耸人听闻的罪行。海盗这个行当可谓历史悠久,而史上那些最为知名的海盗都是在本书所记事件发生约20 年后才出现的。而且,身处“盛世”的那一代海盗—黑胡子、萨姆·贝拉米、棉布杰克,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了书中所述恶行以及身边所流传的一些传奇故事的启发。虽然书中重点描述的海盗远不如“盛世”中的标志性人物在今时今日的名气,但跟黑胡子那类人相比,对全球性大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力。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探究这种影响力的范围,对此详细地做一番考量。1695 年9 月发生的这起事件引发了一系列重大危机,本书便阐述了危机当中个人的生活状态,不仅如此,还追溯事件发生的上一环节,阐述了一些不同的事物:社会组织形式、制度,以及新媒体平台。其中有一个古老的制度体系,跟海盗一样历史悠久:莫卧儿王朝的专制神权政治。其余都是刚形成不久的—跨国公司、大众媒体、行政帝国,从18 世纪中叶起,这些组织机构将在印度成为主流。在某种程度上,本书讲述了一个无恶不作的人在人生极为波折的时候成了海盗,虽然做海盗的时间不长,但越是细细品味, 你越会发现,那是一段神秘且令人着迷的经历。此外,本书体现了另一不同事物的发展历程,即近代史上多数实力强大的组织机构是如何从刚开始的思想萌芽(虽有前景但充满变数)走向征服世界的。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些组织机构的崛起史,而是关注那个险些让这些组织机构功败垂成的重大考验。说到这里,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大公司或商业帝国这类大型的组织机构,它们是经一番周密的规划打造出来的:一步一步地为每一处壮观结构做概念性的架构设计。但是,一个组织机构最终的架构并不一定像总工程师事先设计好的那样,因为它终究是要受外界诸多因素影响的,就像海岸线的形成多多少少会受小得多的海浪的不断冲击影响。说到那些历史悠久的组织机构,它们的核心价值往往在建立之初就由创立者和梦想家们设定好了,当然,这些人须是在传统历史中有着突出地位的。然而,这些组织机构最终的架构—它们的实力短板,实力得以发挥的渠道,通常是由一些边缘性的矛盾与冲突(无论是地理层面的,还是概念层面的)所决定的。
有时,这些所谓的矛盾与冲突源自那些实力同样强大的组织机构—正如书中所提,莫卧儿王朝与英国王室之间的冲突引发了诸多事端。但有时,这种矛盾与冲突也有可能源自低量级的对手,比如,印度洋上的这艘船,它的人员配备还不到200 人,船长却已蓄谋了近两年,一直等着与载宝船相遇的这次机会。
1695 年9 月那起对决事件发生前的14 个月,船员们就将船重新命名为“幻想号”。但是说到船长,他的名字就很多了。
|
|